《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锦集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一):吾爱教学

  吾爱教学,五I理论。初读之时,晦涩难懂;再读之时,恍然大悟。刚拿到这本书时,封面上的几个英文单词就吸引了我:Information、Interest、Inquiry、Intuition、Intelligence,分别是信息、兴趣、质疑、直觉、智慧。这短短的十个字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值得黎老师为其专门著书呢?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了下去。张楚廷教授的五I理论要点包括:信息的泛知识性、泛结构性、泛文本性;兴趣的自我相关性、美学相关性、创造相关性;质疑的相伴性、本体性、开放性;直觉的和谐性、广意性、广延性;智慧的尚知性、尚思性、尚智性。其中,张教授指出:兴趣先于意志;信息宽于知识;直觉重于逻辑;质疑甚于聆听;智慧高于聪明。这里的五个“先于、宽于、重于、甚于、高于”给我带来了很大启发性。兴趣先于意志。正所谓:立志不坚,终不济事。作为一名经历过高考的“前辈”,我想,多数人在备战高考时都是依靠意志、信念支撑下来的。在那种高强度的“训练”和压力下,若是没有坚定意志的人,在高考这种“残酷战场”上是不可能“存活”下来的。由此可见,意志很重要。可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很难产生去做一件事情的想法,当受到打击,意志薄弱之时,此时就需要兴趣给我们注入新的动力,(也是根本动力)如此循环往复。因此,兴趣先于意志,我极其赞同。信息宽于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纠于选择。学生平日学习的内容我们称其为“知识”。殊不知,这里的知识也是经过筛选过的信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教师自有的态度、修养、价值观。信息宽于知识正是弥补了常人思想上的空白。直觉重于逻辑。在解决逻辑性要求很高的问题时,作为一般人是不能通过逻辑思维来解决的。但奇怪的是,总有人得到答案。其中,直觉起到了关键作用。很多老师会强调要通过理性分析去解决问题,不仅要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事实上,在某些关键时刻,我们越不相信直觉,越容易出错。根据墨菲定律,越担心,越容易出错。在你没有90%的把握下,相信直觉会更管用。质疑甚于聆听。中国教育界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不是全部):学生墨守成规,不敢质疑老师,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这往往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质疑就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又怎么能进步了?善于思考,大胆质疑正是中国学生所缺少的一种特质。智慧高于聪明。小聪明,大智慧。我们在夸赞别人时常说:你很聪明。却鲜有人说:你很智慧。聪明仅限于心智层面,智慧则超越了心智层面,趋近于灵魂与意识。因此,在我看来,聪明是一种“外秀”,而智慧则是一种“内秀”。以上是我对张楚廷教授“五I”理论的浅层见解。黎老师在张教授理论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I”。黎老师本人认为:五I应是从I(我)出发,以I(人、我)为首。这一补充,又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充实和升华。此时,六I构成了一个中文“大”字。I为首,为动力,为目的;智慧为其心;直觉、质疑为人之两臂,为手段,为工具;信息、兴趣为两足,为基础。这一思想体系,可谓奇妙!不仅蕴含了深刻的教育哲理,更是体现了构图的中国文字的精巧之处!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二):读《吾爱教学》有感

  读黎利云老师的《吾爱教学》一书,感触颇深,对今后自己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带来许多启发。

  书中给大家详细地介绍了“五I”(即Information—信息、Interest—兴趣、Inquiry—质疑、Intuition—直觉、Intelligence—智慧)这一教学哲学、教学理念及思维模式,它不同的图示代表着不同的理解方法和角度,五个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形成了多样的化合关系,“五I”立足于中国课程的历史和现实境遇,立足于对美好教育生活、美好人生的强烈向往,因而具有教育现实批判性和教育实践指导性。以下是我对书中的“五I”思想的简单理解:

  信息是其他四I的基础,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一切领域都被信息技术所覆盖,信息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元素。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需要具备通识性知识,更需要具备更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去接纳和吸收正确的信息,即拓宽知识来源渠道,不仅仅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将自身与社会接轨,与世界接轨,这才是身处信息时代我们应具备的信息观。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书中提到的兴趣,是不加一切附属条件的兴趣。在学习中,教师总是希望学生们对所学课程感兴趣,但学习的过程总会有曲折困难,所以还需要毅力和意志的支撑,支撑下来的同时,伴随成功的会有新的兴趣滋生,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还要培养学生找到自己兴趣的能力。

  直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常常被人们忽视,但也是我们最需要的思维方式。直觉具有开拓性,重大的创意来源于直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依靠的更多的是直觉。而直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发展与养成的,可以用经验与方法来训练和提高的。

  质疑是求学中必需的,是学习中的必要且重要的成分。质疑,就是学生能够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追根究底,探索未知。有质疑才会有创新思维,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智慧是思考的延伸产物,聪明是一种能力,智慧就是聪明的最高境界。这要求学生要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要习惯于询问、质疑和批判,积极培养自身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智慧生成,而生成智慧也是教育的一种至高追求。

  “五I”是实践的产物,它也是可以用于指导实践。张楚廷教授的吐鲁番“五I”实践,推动了吐鲁番教育事业和旅游的进步,为吐鲁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黎利云博士将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实践。黎博士在“五I”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创立了“六p”教学理论:在教学中,为了学生的进步,要用项目驱动、需要师生激情参与、需要用耐心和毅力维持学习状态、为了相互启发与帮助需要结伴学习、适当玩耍或游戏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与效率。我们能从中了解到“五I”与“三s”、“四环套”、“六p”及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为国家培养更优秀全面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吾爱教学》阐释了一种用科学哲学思维深刻启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三):《吾爱教学》读后感

  “五I”理论的产生源于张楚廷教授对人的独特理解,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五I”是一个具有人本特质和中国气派的课程理论。既考虑了课程内容,又考虑了课程实施方法,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既可以用于课程资源组织,又可以用于课程实施及评价。

  《吾爱教学》的作者黎教授是我们的大学老师,从大二到大三都有黎老师在我们班任课。跟随黎老师学习了两年,他的课堂与以往所有的老师都不一样,他的课堂是学生自主课堂,学生自主,老师起辅导作用,这一大特点也是黎老师的五I教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灵活运用五I,有利于成全自由教育,打造生态课堂,实现教育美好。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五I,具体指信息,兴趣,质疑,智慧和直觉。并运用这核心思想发展自由教育,创建生态课堂,培养智慧人。

  “信息”是体现教学意义,课程意义的根本实体,主要部分,信息的泛知识性,泛结构性,泛文本性是我们理解信息的三个要点。在论述中,张楚廷强调了“信息的选用,处理,加工,也就成了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之一”,强调情意,期待,态度,信念作为信息的重要性,强调了信息结构也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宜用“超结构”的眼光来看待信息,强调了信息对狭义上文本的超越。这是对信息的一种创新性解释,在对教学中提高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很有帮助。

  “兴趣”是情趣,是志趣,是与健康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兴趣,兴趣的三个要点:自身相关性,美学相关性,创造相关性。为了在兴趣中实现创造,要充分认识课程编制和实施中要激发兴趣和保持兴趣的意义,寻找积极的办法。张楚廷说:“只要我们意识到,所谓创造,不只是在创造结果,也是在创造过程,不只是在创造思想,也在创造动机,也在创造兴趣,而被创造的兴趣讲进一步引导创造,这样,我们就会很乐意在课程开发中迎向可能的困难,迎来比我们预想的课程还珍贵的课程。”强调兴趣与创造关系的紧密性,课程中激发兴趣的异常重要性。

  “质疑”具有相伴性,本体性,开放性。课程的真谛,教育的真谛,是使学生处在质疑之中。课程的内容不只是确信,,质疑也是课程的实质内容,质疑是后人超越前人,人类增长知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智慧”:优秀的课程是使学生获得智慧的课程,智慧具有尚知性,尚思性,尚智性。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大智大慧,张楚廷主张合理安排课程,科学实施课程。课程智慧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内心的自在自由,课程应该引导善和美,课程应当引导理性智慧和道德智慧,当课程指向大智大慧时,课程自己才算把自己全部的使命承担起来了。

  “直觉”: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具有和谐性,广意性,广延性。张楚廷对直觉应有的态度:我们期待直觉地位上升并与逻辑和谐相处,我们期待在各类课程中直觉作用的发挥,我们期待运用包括隐喻,故事在内的各种有效形式来充分发展直觉。

  五I理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丰富课程与教学理论,有利于发展自由教育,有利于建设生态课堂,,有利于培养智慧人。五I立足于中国课程的历史和现实境遇,立足于对美好教育生活,美好人生的强烈向往,因而具有教育现实批判性和教育实践指导性。

  黎老师从张楚廷教授的五I实践,吐鲁番的五I实践,总结经验,开启了自己的五I实践。让五I走进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长,让学生也爱上五I,并运用五I开展家庭教育。

  与黎老师相处将近两年,黎老师最大的特点在于,教给我们思想,让我们自己思考怎样更好的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作为他的学生,我认为他很好的承担了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我们当做独立的个体,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做到学生主导,学生自主,教师辅导。黎老师的这一教学风格,正是将张楚廷教授的五I理论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的体现,老师还经常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做到五I。读完老师的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四):读《吾爱教学》有感

  读完黎博士的《吾爱教学》关于五I的课程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深有受惠。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五I”是什么?现在可以很清晰的表达出“五I”即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st)、质疑(Inquiry)、直觉(Intuition)、智慧(Intellingence)。“五I课程思想”是张楚庭先生独创的课程理论。张先生认为:课程应该给学生五I,或者说五I构成课程。实践证明,五I可以用于教学、生活等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是五I人,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践行者五I。五I立足于中国课程的历史和现实境遇,立足于对美好教育生活美好人生的强烈向往,因而具有教育现实批判性和教育实践指导性。他的教育价值从多个角度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应该注意的五个重要方面。你不是再次将其价值系统性归纳为有利于丰富课程和教学理论等四个方面。五I思想有利于发展自由教育,教育意义的生存是以价值观的养成、自由知识的获得为表征的。五I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它可以被定性为一种课程范式、一组课程原理。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与教学理论。五I有利于建设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沉默型、机械型课堂而言的,侧重关注的是课堂中的生命状态,而五I思想打造的生态课堂是对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与构建。另外,对于培养智慧的人,五I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观念或方法不是课程实践本身,但能指导课程实践。他不仅指明了课程应然的结果,而且道出了现实应然的方法。五I你培养智慧人为目的,注重的是学生个体生命状态,意在人的美好发展。从书中可以了解到,张楚廷先生的学生对张先生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三个特点,即师生关系平等、善于启发诱导、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等。首先,张先生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他认为只有学生觉得自己与教师之间已经没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时,这才是最好的教学,这样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其次,张楚廷先生主张注意让学生自我发现。他向学生提问,即使学生答错了,他也不马上否定,而是再提出另一些紧密相连的问题,或是提示学生思考,或是与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再者,张楚廷先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张楚廷先生最喜欢与学生交流课堂往往以提问和对话来进行,在这一问一答的相互讨论中,他要传达的知识和思想,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脑海。他在课堂上连环式的提问,不但能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而且经常以提问来回答前面的提问。黎博士在书中写道:这可能与他喜欢思考的习惯有关,长期的思而不惘,其提问及讲授自然发人深省。能够感受到,五I思想不仅在教学上,而且在生活中也给了黎博士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上,黎博士就经常对家人说:狐狸各种问题时,我们都要五I一下!他让我们办事更有效率和效果。当家庭成员间有矛盾时,彼此提醒自己或对方:我五I了吗?你五I了吗?通过这种方式,家庭矛盾往往消失于萌芽状态,获得到比较妥当的解决。五I,已经作为家庭用于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了他家的一种生活理念,帮助他化解了很多矛盾,解决了很多问题,给他及家庭带来了很多快乐。黎博士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五I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人为处世观念过有备无患,取舍得当的生活。最后我有一点疑惑。一开始接触五I这个概念时,我并不是很理解,仅仅懂得它所想要表达的含义,但是要真正的走向课堂,实际运用起来,可能不知从何下手。上课的时候还疑问,为什么黎老师只给我们解释了五I的字面意思,没有深入的阐释,现在读了这本书,我渐渐明白,黎老师本身就是这个理论的忠实实践者。怎样落实五I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就是注重信息互动,再者做到充分质疑,接着不断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系列教学思维,其实就是对五I的实践!还记得黎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讲到张楚廷教授的“五I课程论”,那时的接触,让我感受到黎老师的教学思想特别新奇!黎老师课堂最大的特点在于,教给我们思想,让我们学会怎样思考!最后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学习黎博士的思想之境!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五):读《吾爱教学》有感

  大二与黎老师在课堂中相遇,本想着会有些可惜,因为大学老师都只教一个班级一学年,这一学年过去,我们班将会与一个有趣的灵魂离别,但是又很幸运,在一学年接近尾声的时候,收到了好消息,下学年我们还会再见。大三这年,我们的见面如期而至,还是在课堂上,他作为老师,我们作为学生。然而在《教育哲学》这门课中,让我真正领会到了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互换身份。 黎老师的课堂形式和其他的课堂不同,他打破了传统的师生授听模式,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真正的五Ⅰ课堂。 说到五Ⅰ课堂,今天要写的真是关于黎老师所著的《张楚廷五Ⅰ课程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读后感。黎老师对张楚廷教授的五Ⅰ思想做了微妙的阐述。第一次听说五Ⅰ思想也是在黎老师的教育哲学的课堂上,黎老师坚持以五Ⅰ课程思想为基本的教学思路,教学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这一思路展开的。他认为,五Ⅰ将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法相结合,即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一下是对本书中运用五Ⅰ思想的理解与感想。 五Ⅰ包括:信息,指课程提供比知识所包含内容更广的,包括生活经验及所获知识或经验的方法与过程在内的多方面内容;兴趣,指课程中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质疑,指在学习思考中,鼓励学生对已有经验或知识持有一种保留、怀疑的态度;智慧,指包括智性智慧、理性智慧、道德智慧等在内的大智大慧;直觉,指直接的觉察,在课程中应欢迎直觉、尊重直觉、仔细审视直觉。除此之外,黎老师在这基础之上又向我们归纳并拓展了一个Ⅰ,取“人”之意,凸显了五Ⅰ的人本性,构成了六Ⅰ思想。 黎老师对“五Ⅰ课程思想”的提出者张楚廷先生也是极为尊重,多次将先生的一些文章分享给我们,一首《人颂》令意,尤其在看到五Ⅰ思想的内容,便知张楚廷先生为之不断探索所付出的精力。看似简单的五个词,却是凝聚了教育目的以及教育过程的精华词汇。开始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五Ⅰ,只是留下了深刻印象,看过这本书之后,便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课程开始之前,因为我们是以学习小组进行成果展示的形式展开学习的,所以我们会进行预习和相关资料的查找,这时黎老师也会为我们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视频作为我们预习的参考,这样使得我们获取的信息更加准确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多样。他充分利用了信息在教学中充当的重要角色,使得我们]在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中收获许多课外知识,以及以及在思维方式、组织策划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改变或提升。这些都是信息( Information )运用于教学所带来的推动作用。 在课堂上,黎老师十分注重创设思考与讨论的条件,引导我们在课上就自己的预习提出疑惑并组织大家一起进行互动讨论, 形成全员参与自由发言的良好课堂氛围。这种参与度、投人度的加深,不仅鼓励了同学们积极思考,更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收获了学习的快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从多个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使同学们的学习效宰明显提升。 最后则是接近课堂尾声时,黎老师会在各小组成果展示后提出其疑问,并组织同学们对该小组的整个展示的策划、安排、成果以及展示者的方式与姿态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期该小组能够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优点继续发扬,不足努力改正。而其他同学能从中有所收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男外,黎老师也鼓励我们发现教科书中表述不恰当或者错误的地方,提倡大胆质疑,善于质疑,在不断质疑与反思中提升智慧,谋求进步。 这一学期在五指导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其科学性。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轨迹,能把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外一个世界”.感谢黎老师的相遇,他带领我进人教育世界的一片新的天地, 而“五思想”便犹如一束都眼的阳光,为将来成为者师的我们物明正确的方向。 五Ⅰ无论是从教育还是从生活中来看,都极具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倘若能将五Ⅰ推广开来,是更多人了解并运用它,那将是教育的幸运,我们的幸运。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六):读《吾爱教学》有感

  有幸能读到黎利云老师的著作《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得出这本书是对张楚廷校长提出的“五I”思想的再深入研究。黎老师也曾说,张校长的思想很多,值得我们了解和研究,他是众多研究者的一员,而“五I”也只是张校长思想中众多明珠中的一颗。而我也感谢我有机会对这“明珠”有个浅显的了解和认识。 在书中的第一章前的第一句话就是“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是?什么不是?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看似无厘头,又拗口,但是这恰恰能体现黎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黎老师常常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要勇于质疑,这在老师的可以堂教学中得以寻到踪迹。那在这里我们也要提出问题。 首先,何为五I?五I就是信息(Information)指信息的泛知性、泛结构性、泛文本性;兴趣(Interest)指兴趣的自身相关性、美学相关性、创造相关性;质疑(Inquiry)是指质疑的相伴性、本体性、开放性;智慧(Intelligence)指智慧的尚知性、尚思性、尚智性;直觉(Intuition)是指直觉与逻辑的和谐性、直觉的广意性、广延性。 还有各种对五I关系的简化图,“五I之球形结构图”、“李坤的五I大字构图”、“五I之间的互补与转化”等,既展现了读者对五I的思考和对五I的理解,使又能表达五I的奇妙所在。“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五I的解读也不一样,更多思想的碰撞才能更好的总结出更好的理论研究。 其次,更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叫“五I”?在文中也提到张校长为何以五I命名,张校长认为“五”不仅仅是数字问题,更是一个情感的问题,这其中蕴涵了张校长对祖国的深情;而“I”不仅仅是因为五个单词都以I开头,这其中也有“我”的意思。在我看来,五I本就基于人而提出,是为了是教育教学的更好展开,促进人的更好发展,而且张校长十分关注“人”这个话题。 在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的“五I”的思想理论,还在“五I”的实践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张楚廷的五I实践”、“吐鲁番的五I实践”、和“黎利云的五I实践”。其中,“黎利云的五I实践”中的用五I开展家庭教育十分吸引我,实在是印象深刻。因为思维的定势,我所能想到的是五I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但是黎老师却能将其运用在家庭教育之中,用五I学骑单车、分析足球训练等,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待和体会五I思想,在学习生活中感受五I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那我为何不能用五I来指导我的生活、学习呢? 那就用五I分析我最近上生物实验课的经历吧。在上课前,老师都会讲解实验操作的步骤和过程,或者在聊天工具中发实验报告,有助于我们对于实验的了解,我认为这就是五I中对于信息(Information)的收集。在之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不同种类和形状,与自己动手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玻片,大大加深了我对于生物实验课的兴趣(Interest)。当然,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时,我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我不禁思考和提出质疑(Inquiry),多次的操作后我有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直觉(Intuition),成功制作成功口腔上皮细胞玻片并且利用显微镜观察,最后完成我的实验报告,这也相当于我的智慧(Intelligence)了。 生活中常常有这种例子,可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会不自觉用到五I指导你的生活,但是自己没有意识和察觉到,这也正好说明五I思想是从生活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理论,张校长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和在深入开展的课程实践中,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五I等其他教育理论,然后再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就有了“张楚廷的五I实践”、“吐鲁番的五I实践” 、和“黎利云的五I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读完这本书,感触良多。难忘的是书中黎老师写的三句话:“我五I了吗?你五I了吗?我们五I了吗?”简短的三句话,但是其中蕴涵的哲学意味引人深思。要让五I之花开遍中国乃至世界,这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个人就能实现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时刻牢记五I,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五I,发现五I之美,实践五I。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七):读《吾爱教学》有感

  读《吾爱教学》有感

  《吾爱教学》一书中,作者对五I的来源做了深入访谈与分析,他认为,五I源于张先生对人的独特理解、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他将五I拓展为六I,凸显了五I的人的本性。而且将之与泰勒原理、与多尔的3s以及4r进行比较,得出5I是一个比国外同类思想先进、具有中国气派的课程理论之结论。在使用价值方面,他认为五I既考虑了课程内容,又考虑了课程实施方法;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既可以用于课程资源组织,又可以用于课程实施及效果评价。因此,五I是一个有利于成全自由教育、打造生态课堂、培养全人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该书作者初步揭示了张楚廷先生五I思想的奥秘,作者的研究也让创造这一理论的张先生重新审视与发展了他自己的思想。

  我对该书中的自由教育颇有兴趣。五I中有质疑之主张,质疑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价值澄清过程、自由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避免灌输,提供、提示、讨论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引导学生以智慧为目标、在质疑的基础上做出自己喜欢的选择,并乐于承担相应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自由教育是由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传统。它是指对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辩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 5I中,信息是基础,智慧是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涵是人的自由。如何通往自由,就是尊重兴趣、尊重质疑、尊重直觉。相对形而上的自由,五I是形而下的方法;相对实现自由的更具体的手段,5I是与自由相伴的形而上的理念。而五I中的兴趣、质疑、直觉就是直接指向自由的。打破砂锅问到底,质疑越充分,越可能找到那个“底”,而那个底就是自由知识-哲学,广泛使用、大胆使用、自觉使用五I就可能防止自由的自我丢失。

  如何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呢?

  一、适度成长环境 孩子成长的环境,必然是有界限的。适度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自由与规则的平衡。适度的成长空间包括三个要素:独立有序、顺应规律、自主选择

  1、独立有序 一个孩子适度的成长空间,应该是整洁、有序的,越是孩子小的时候,家中的物品需要严格挑选,固定摆放。例如,收好尖锐锋利的刀具、针线、不卫生的垃圾、易碎的器皿,甚至平板、手机等强烈吸引孩子的物品。这样准备充分的环境,做父母的不用担心孩子会遇到危险,孩子自然也就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没有阻碍的探索,这样的过程是体会自由的过程,也是孩子发展运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2、顺应规律 有了独立有序的空间,减少了父母对孩子的干预,孩子的成长更会符合他自身的成长规律。适合的运动量,自然的作息规律生物钟,都会引导孩子在享受轻松愉快的活动之后,慢慢养成合理的作息规律,可以在享受运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一天的作息规律,感受对时间的顺应。

  3、自主选择 在这样独立有序的空间中,父母并不是袖手旁观,与孩子的游戏互动非常重要。当孩子面对了无法自行处理的情况时,我们要学会提供多个引导的选项,避免简单的阻止或者强硬的安排。既要避免yes与no的单一选择,也要避免给出一些虚假的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接纳的选项。在孩子自主选择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孩子明白选择也是一种承诺。

  二、渴望飞翔的心灵 适度的成长空间依然是有限制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能力越来越强,这种现实的限制也就越来越明显。培养孩子的自由心智,从外在引导内在的自由品质,也就成立父母教育孩子的重点。

  1.热爱生命的诚心 自由是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环境为基础的,心中没有爱,便会失去人性的温暖。爱己、爱人、爱自然,自由的意志与行为才有意义。

  2.追求理想的决心 自由的方向,不是别人给的。没有理想便会失去方向,追求理想的决心是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动力。

  3.尊重思辨的恒心 思辨是审视自我的能力,明辨真伪,不盲从也不固步自封。自我审视是不断成长的基石。 自由,不是放纵,做到这些引导,孩子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吾爱教学》一书中给了我许多启发与感想,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八):《吾爱教学》读后感

  通过阅读黎老师的《吾爱教学》,我对五I有了一定的了解。“五I”的来源是借鉴性和原创性的结合,它是在质疑和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推陈出新的结果,是具有中国气派和世界水平的原创理论。五I的基本内涵是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结合。它具体所指:(1)信息(information)。信息具有“泛知识性、泛结构性和泛文本性”的特点。(2)兴趣(interest)。兴趣具有“自身相关性、美学相关性和创造相关性”的特点。(3)质疑(inquiry)。质疑具有“相伴性、本体性、开放性”等特点。(4)智慧(intelligence)。智慧具有“尚知性、尚思性和尚智性”等特点。(5)直觉(intuition)。张楚廷先生认为直觉的特点是难以命名的,他概括了“和谐性、广意性、广延性”三个要点。五I是元素,每个I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释;五I是系统,I与I难舍难分,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五I中,信息是基础,智慧是目标,兴趣、质疑、直觉是知识到智慧的转化途径。 为什么不是四I或六I?试着去掉哪个I,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影响了思想的表达效果。试着增加一些I,我们能感觉得到它们是多余的。所以五I是独立完整而不孤立破碎的。张楚廷先生把五个要素放在范畴中、从一对对关系中看待它们的特殊重要性,并不是孤立的、片面地看待这些要素,他并没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排斥范畴中的另一端或者另一种状态。我们从范畴来看五I:一、信息宽于知识。信息包含了知识,但信息不只是知识。二、兴趣先于意志。兴趣有优先于意志的地位。三、直觉重于逻辑。直觉,相对于逻辑作用更大。四、质疑甚于聆听。倾听是基础,虚心地聆听是必要的前提。但对课程深入的把握不能止于聆听。反问、辨问、不耻下问是深入的必经之路。五、智慧高于聪明。智慧反映在具有这种更深层的思考上。五I是思想丛林中独立而不孤立的一束花、一面旗帜。 五I作为一种新颖的课程理论,具有文化渊源上的多元性、内容关涉上的多维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本性、作用方式上的融合性和审美体验上的愉悦性等特性。其中,我想说说价值取向上的人本性。五I从人本视角出发,抓住了人的发展的基本方面:知识、智慧、情趣的融合发展。它把培养智慧人、大智大慧的人作为目标。它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精神提升,关注人的大智大慧。黎老师将隐藏而又实际包含的I提取出来,就有了六个I了。五I从I(我)出发,以I(人、我)为首。由I到五I再到I,五I的实质在于I。六个I相互支撑,可以构图为一个中文“大”字。而大者,正面的“人”也。黎老师的这一提炼使五I中心更明确,深化了五I的意境!这能让我们更加接近对真理的正确认知。初教院的李坤同学沿用“大”字的基本框架,将五I的标注调整为:智慧为脑、兴趣为心、直觉与质疑为两翼、信息为两足。这一调整使五I的人本性、形象性更为鲜明。李坤同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理解五I精神的实质,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落实五I精神,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五I从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等角度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应该注意的五个重要方面,特别强调了兴趣、质疑、直觉等心理因素在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它所体现的,既有课程内容,又有课程方法;既可以用于课程资源组织,又可以用于课程实施及效果评价。利用“五I”课程观开展教育工作,有利于发展自由教育,有利于打造生态课堂,有利于培养美好的人,有利于丰富教育理论和推动课程改革。如果我们能结合各自的教学需要对它们加以利用或改造后再利用,肯定能对课堂建设、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I的实践可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出发。学校方面:可让五I走进课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充分落实五I精神。让学生爱上五I,教师要营造友好、民主的课堂氛围,注重与学生的信息互动,对学生做到充分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庭方面:黎老师说对妻子和儿子说过: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都要五I一下!它让我们办事更有效率和效果。我觉得非常正确,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把五I作为家庭用语融入我们的生活,用五I来化解家庭矛盾、解决家庭问题,这样能让家庭关系更加幸福美好快乐,孩子也能健康成长。社会方面:理论联系实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成长,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就像黎老师让我们自行观察鸟岛,并作诗一首,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那节课的主题思想,并且锻炼了自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培养自己的五I意识、智慧意识,做智慧人。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九):读《吾爱教学》有感

  《吾爱教学》是一本黎教授对张楚廷先生的五I思想的理解和感想。上了两学期黎教授的课,在平常的课堂中黎教授对张楚廷先生的思想一直很推崇,特别是对于张楚廷先生的五I思想更是推崇备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一直很好奇黎教授为何如此的推崇张楚廷先生的五I思想,《吾爱教学》这本书的出现,很好的为我解除了疑惑。 竟然要谈论《吾爱教学》一书,那就肯定得理解这本书的中心——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思想。何为五I?五I包括些什么?五I是五个有关课程的词语的首字母简称,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觉(Intuition)。这五个词语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五个应该重视的方面。 信息,是体现教学意义、课程意义的根本实体、主要部分。黎教授对于信息的泛知识性的认识为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是信息。本来在刚得知信息这个方面时,心中有些自己的想法,对于信息的认识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对于这个概念却是不能够比较清晰界定的用一句话表现出来,黎教授的这句话很好的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是为信息,这种一切可以传递,记录的事实,理解和思想都可作为信息。书中所说的超结构性就确实没听过,且再几次详读后还是理解模糊,因为在我看来,结构是一个很泛的词,本来对于结构的理解都难以有较清楚的认识,对于超结构就更是云里雾里了。 兴趣,包含了兴趣的自身相关性、美学相关性和创造相关性。自身相关性借书中表意,兴趣不只是课程或教学的条件,而是学习中的应有之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也不能全靠这个老师才选择课程,课程应该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的目的。兴趣的美学相关性注重要在课程中提升学生兴趣,就理所当然应该重视美学,重视美育。兴趣的创造相关性强调兴趣利于创造,兴趣与创造关系的紧密性、课程中激发兴趣的异常重要性。兴趣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兴趣的培养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教育。 质疑,具有相伴性,本体性和开放性。相伴性强调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确信。本体性,在学习中要有质问,有疑问,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有学问,学问又有动词和名词之分,动词的学问直接表现出学问这一名词的性质,学会提问。学会问问题,在问问题中不断解惑,不断提升,追求自己达到无疑可问(虽然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做到什么都懂),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积攒学识,变得博学有学问的必由之路。教师最乐的见到的是学生有疑就问,最怕的就是学生都没什么问题,那不会是学生真的明白了,而是学生并没有去思考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一种失败。所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质疑的开放性则是表明质疑当是具有问题多样性,质疑应是全方位的,无禁区的。 智慧具有尚知性,尚思性和尚智性。这三个要点中,我比较能理解的是前面两个,尚知性和尚思性。尚知性是知识与智慧之间的转换关系,知识不等于智慧,这其中还得有自己的理解加工等。尚思性则是尊重直觉之下的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是有利于获得智慧的。智慧的得来不能只看重于逻辑,只重视逻辑不重视直觉是难以获得大智大慧的。对于智慧的尚智性,我一直没怎么看懂。智性智慧、理性智慧和道德智慧单独理解,表面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理解,深入就显得很难。 直觉,具有神奇色彩,这也正是人本身的神奇的基本表现之一。共有三个要点:直觉和逻辑的和谐性、直觉的广意性和直觉的广延性。直觉与逻辑的关系其实在智慧中也有提到,智慧也依赖于直觉。逻辑是后天容易培植的,而直觉是后天容易泯灭的。直觉的广意性和广延性没太深入,就不多做感想。 在这本书中属最感兴趣的还是人们对五I的理解而做出的各种化合图。有人将五I排成一个大字型,视做一个人,将直觉和质疑作为人的两只手,将I作为人的头,智慧作为心脏,供源人的行事的理智。信息和兴趣作为两只脚。对于这种将五I变换为化合图的想法,我个人觉得组成一个大字型,拟合成一个人,将我(I)应该放在正中间,代表本体。将智慧作为脑袋,大脑是一个人思想的集中地。将质疑和兴趣作为脚,质疑能够促使人在不断的问答中进步,让人慢慢走向无惑,兴趣可以作为一个人发展前进的驱动力,兴趣的正确使用可以使一个人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两者都能直观的推动人发展,作为人的双脚在合适不过了。将直觉和信息作为双手。信息用手收集,直觉以手实践。 《吾爱教学》一书从五I全面的分析了课程哲学的理论。深入的剖析了五I。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读后感(十):《吾爱教学》有感

  对于张楚廷先生的“五I”课程思想,我从前略有耳闻但不甚了解,直到读了《吾爱教学》这本书,才对“五I”课程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五I”课程思想是由张楚廷先生创造的课程理论,它是面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理念,是一种教育哲学。其基本内涵包括: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觉(Intuition)。书中对于“五I”课程思想的五个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即信息的泛知识性、超结构性、广域性;兴趣的自身相关性、美学相关性、创造相关性;质疑的相伴性、本体性、开放性;智慧的,尚知性、尚思性、尚智性;直觉的和谐性、广意性、广延性。张楚廷先生将信息、兴趣、质疑、直觉、智慧放在范畴中,从一对对关系中,看到他们的特殊重要性。他认为信息宽于知识,兴趣先于意志,直觉重于逻辑,智慧高于聪明。 书中提到的关于五I中的教育目的,令我感触颇深。在“五I”课程思想,帮助学生获得智慧就是目的。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教育目的这个词,是我们最经常接触的概念之一。但是,在我看来,或者说在大众看来,教育目的总是非常宏观的,它是对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提出的一种要求。但是我们从未想过,帮助学生获得智慧,给学生提供信息,乃至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算不算是目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既根据教育目的来帮助学生获得智慧,又通过帮助学生获得智慧来实现教育目的。所以,帮助学生获得智慧就是目的。 “五I”具有人本性,黎利云博士通过图示来辅助理解五I的这个特性,并将其中隐藏而又实际包含的I提取出来,提出五I是从I出发的,即五I是从我出发的,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全I。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五I”,会有不同的理解,书中也提及了几种不同的结构图示,各有千秋。但从我的角度出发,我看了这几种结构图之后,最为认同或者说最为欣赏的一种是李坤的五I“大”字构图:智慧为脑,兴趣为心、直觉与质疑为翼、信息为两足。不是有一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从兴趣出发,以智慧为脑,信息为足,伴以直觉与质疑的翅膀,才能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据说这个想法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提出来的,真是不得不令人佩服。 “五I”课程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利于丰富课程与教学理论;有利于发展自由教育;有利于建设生态课堂;有利于培养智慧人(培养智慧人是五I的终极目标)。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点,五I课程思想有利于丰富课程与教学理论。五I课程是一组课程原理。书中关于五I的原理性描述,五I作为课程原理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张楚廷其他理论的关系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但我要重点说的是它作为课程原理的作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很多课堂都存在信息过多或过少、提供的信息不合时宜、学生兴趣被打压、质疑缺失、直觉被忽视或受压抑、智慧难以生成等状况,这显然是不利于教育和学生发展的。而五I课程原理的应用,能增强师生全面深刻认识事物的能力,打造一种既能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智慧和能力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过程中激发兴趣、享受学习的快乐,老师会保护学生的直觉能力和质疑精神并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是极好的。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五I课程思想也需要实际践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黎利云博士一直将五I运用到教学中,打造五I课堂,实现了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而得益于五I的指导,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总能充满激情、迸发灵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黎利云博士不仅将五I运用到教学中,还将五I思想渗透到评课之中,甚至是生活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事实上,不管是张楚廷先生的五I实践、吐鲁番的五I实践还是黎利云博士的五I实践,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五I课程思想是有意义的,并且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读《吾爱教学》,真是让人收获良多。我不仅深刻认识了解了“五I”课程思想中的基本内涵、理论特质、教育价值,还学习到了一种思维方式: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刻的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孤立的看问题,而且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多加总结。而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当我们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时,可以运用五I课程思想,打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