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麦秋时》是一本由郑民钦 编著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一):诗词秋季之美
今天刷屏的是史上最长飞花令,以圆周率“兀”的数字行此令。场上的五位选手太棒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搜索脑海里呈现数字的诗词,并且是对应的诗词,这是有着相当多的知识储备量的,选手们都很优秀,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与选手一样处于紧张状态,心里感慨着他们的优秀,这是一场精彩的对决,是我们自己文化的传承。诗词是种情感的表达,它是悲伤时你发泄的一种方式,它是你幸福时快乐的高喊。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书写了不同的诗词。中国诗词从《诗经》开始,有着一定的标准,绝句、词牌越来越规范,而在千年的传唱中也有着一定的变化。日本的俳句或许就是其中的一种,俳句脱胎于中国的古诗词,它更短小,更精炼,往往是一句话,两句话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因为它易读,易懂,被人们更为广泛的接受着。 《风雅俳句.秋》是郑民钦先生所译的日本俳句第三辑,一部以秋为主题的俳句。中国诗人笔下的秋多是悲凉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毕竟只是少数,秋天丰收会带给人们短暂的喜悦,接下来的落叶,枯萎,离别,似乎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悲伤的情感。人们习惯用诗句去讲述这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悲凉。在日本俳句诗人中松尾芭蕉笔下的秋应该是印象深刻的,他善于引典故,将秋的意境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给我们,那里是一幅美好的画面,是对于秋最好的感知。我们读诗,长短诗有着不同的意境,长诗似乎再讲一个故事,跌宕起伏的冲突碰撞,带给我们激情。而短诗,如日本俳句,那似乎是一个短暂的PPT,你要从一张画面中去领略它的美。 秋,是秋月、是秋风、是秋霜,是一切自然之物被秋天赋予的意义。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阅读到日本优美的俳句,作者也对每一首俳句进行的翻译,以中国诗词的形式,并且每一首俳句都配有解释和赏析,让我们更加清楚的去了解这首俳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意义。书中配有大量的插画,在我们欣赏美妙诗词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图画的美。 读诗,带给我更美好的生活,一字一句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以秋为主题的的俳句带给我们整个秋天的的美好,它不只是叶落的萧瑟,也有丰收的喜悦。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二):在俳句中赏秋
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简单来说,是日本一种古典短诗。这本由郑民钦编写的《风雅俳句:正在麦秋时》就带大家走近日本俳句,欣赏这古典短诗。
翻开书,这里有松尾芭蕉,池西言水,江左尚白,小西来山等数十人的近二百余作品。全书包括日版原文,中文翻译,以及赏析。赏析中,非常详细地分析了此俳句出处,意境,含义,让人一看就明了。同时,还有作者的详细简介。书中还配有精美插图。
松尾芭蕉是芭蕉风格的开创者,开创了俳句的黄金时代。被日本人民尊为俳圣,著有《俳谐七部集》,还有俳味散文《幻住庵记》等。
细细读了,才发现松尾芭蕉的俳句里面有许多妙趣。比如这首“胡须吹西风,谁子叹暮秋?”留下了问题,其实问题的答案自在这俳句中。再如这首“客舍望月圆,欲将螺钿泥金画,描绘玉盘间。”竟然想在酒杯上画月,有想法。
如这首“枯枝栖寒鸦,晚秋日暮斜。”非常有中国诗词的味道。作者确实在赏析中讲到,枯枝寒鸦受到中国意境的影响,但是与之又不同。这个只是单纯的表达季节更迭,没有离愁与伤感。对于到道是一只寒鸦还是一群寒鸦,鉴赏者与作者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每个人对此感想不同而已。再如这道“惊涛骇浪掀大海,银河横卧佐渡天”。这是在七月七的时候,来到日本海,望及大海思念家乡。读起来,感觉海浪扑面而来,汹涌无比。
池西言水的作品具有唯美色彩,擅长大自然和写人事,有《江户新道》等。书中有他的作品“一人迎面花野来,我亦染香花野去。”确实意境很唯美,最后的来与去,相呼应。同时两句都用了花野这个词。读完之后,让人仿佛看到有人走向开满花的秋天原野,染了花香,又离去。
小西来山不借用比喻,擅长写世间,有都市感。如“我若追秋风,秋风沁我身。”非常有动画感觉:秋天里,奔跑,追风,风拂面,整个人沐浴在秋风中。以人说秋,又以秋在说人。
本书的作者郑民钦对日本的俳句非常有研究,之前读过《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发现这种文雅却简短的俳句,非常有趣。后来才发现作者著有《日本俳句史》《日本民族诗歌史》《和歌美学》等,都是非常不错的作品。
这本《风雅俳句:正是麦秋时》是《风雅俳句》系列中的一本,全套共四本——春夏秋冬。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三):一页知秋
一叶知秋,在这本书里也可以说一页知秋。
书中汇集了日本俳句大师的关于秋天的俳句名篇,这套书的俳句可以看做是以四季作为题目的日本的诗句。而本册是集中说秋天的。虽然俳句要比唐诗宋词短一些,同时也因为我们不懂日语的缘故,感受不到俳句原文的韵律感,但是从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俳句来看,还是很有中国古诗的节奏感和意境的。
在这个系列的书中第一章之前都是《俳句的魅力》,作者仔细的像读者交代了俳句的来龙去脉,在日本的起源、发展、繁荣、落寞。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俳句的写作手法和体例结构。同时在俳句的翻译上,我国的学者也是做过很多尝试和研讨的,最终归纳起来,汉译形式大致有“唐诗宋词式”、口语式、五(七)言两句式、五(七)言绝句式以及按照原诗的五七五句式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本书中的俳句翻译时候,觉得很像是中国的唐诗宋词,好奇为什么俳句竟能直接翻译成这么棒的诗句。比如,芭蕉的一首俳句就直接被翻译成了下面这首诗。
马背蒙眬眠,
惊醒晓梦残。
淡月衔远山,
家家起茶烟
在本册俳句集中,既有“停车坐爱枫林晚”这种借景抒情的,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专门描述秋天景色的诗句。像是:服部岚雪的“除此黄菊、白菊外,其他无须有名字”;我最喜欢的是小西来山的这句“我若追秋风,秋风沁我身。” 作者追赶的对象是秋风,这是令人心情清爽的风,然而也许一过而去,作者没有得到满足,于是想追赶秋风。他一直就意识到,那样全身都沐浴在秋风里,心灵也捕捉到了哀伤的感受。
同时,也能在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多俳句大师也都是熟读了中国的名著,了解中国的历史典故的,例如,芭蕉的作品就大量运用中国典故,使用汉语词汇,套用汉诗意境。如“嚼冰冻且苦,买水润喉如偃鼠”(《茅舍买水》)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所以虽然是在读俳句,但也不得不感叹一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中国的古诗还是日本的俳句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时也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古诗和俳句又因为其独特的韵律感,朗朗上口,所以也常有“对诗”这样的趣事发生。偶尔学点日语,可能就更能体会到俳句的魅力了。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四):秋天也很美
说到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想到的就太多了,古诗词当中《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还有数也数不尽的唐诗宋词元曲。可能很多人都能随口背几句古诗词,但是对于现代诗可能就背不出来了,但是北岛、顾城、海子这些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还是耳熟能详的。
《风雅俳句秋,正是麦秋时》,看到书名,并不知道俳句是什么。开篇的俳句的魅力部分第一段就告诉读者,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的魅力这一部分可谓是干货满满,介绍了俳句的起源,俳句的发展,季语的作用和发展。俳句的结构和主题,俳句传入中国和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这一部分让读者对俳句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有助于后续的阅读。
《风雅俳句秋,正是麦秋时》,书中每一篇俳句篇幅形式都是:作者名字,俳句的日语原著,汉语俳句,作者简介,季语,赏析,有些俳句后配有精美的插图。作者简介,有作者俳句的风格,生平,著作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俳句的意思。俳句多为两三句话,通过两三句话就可以描绘出优美的景色,还有一些仅仅只有一句话。可能读者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赏析部分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俳句的含义,我个人建议阅读完俳句还是要先自己体会其中的含义,然后再看赏析。由于俳句是从我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并不觉得陌生。
因为阅读过《我是猫》,才知道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书中也看到了夏目漱石的俳句:黄雾蒙蒙迷街市,恍见人影踽踽行。看到这一篇俳句,从字面上我理解的是,作者在黄雾笼罩的天气当中,迷失在街市当中,恍惚看到了孤独行走的人影。并且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创作出这篇俳句。赏析部分给了我们答案,这是《于伦敦闻子规讣报》五首俳句之一,作者离日赴英前,与子规告别,双方都感到这是最后一面。作者在伦敦得到子规去世的讣报,哀恸至极。这篇俳句索要表达的意思是,恍若在浓雾迷蒙的异国街头看见子规的人影在踽踽独行。
羊羔更比母羊白,今晨秋。这是村上鬼城的俳句,像这样大白话的俳句在本书中非常多。和我国那些优美的诗词相比,这样的俳句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的美感。但是书中也有一些让我比较喜欢的俳句:加贺千代女的:吊桶缠绕牵牛花,要水便向近邻家。这样的俳句就有读唐诗的感觉,松尾芭蕉的:惊涛撼琅掀大海,银河横卧佐渡天。这篇俳句读出来点李白的感觉。但是很多读者可能都和我一样并不懂日语,就本书的内容而言,文字优美的俳句也不少,但不知道是翻译的功劳,还是原著本身就很优美,对于想要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含义,有能力的一定要看原著。
背面有一些中外作家对俳句进行了评价,对俳句的评价非常高,这些评价也介绍了俳句的来源以及俳句的特点。习惯了日本的漫画,习惯了东野圭吾,这次习惯了日本的俳句。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五):秋色浓 俳句情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不错的诗集,这本诗集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诗集有着很大的区别。诗集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习这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了,尤其是著名的唐诗三百首,虽然大家不见得都会,但是一些非常出名的诗歌相信大家也都是张口就来。诗歌流传已久,直到唐朝的时候才被发扬光大,达到了颠峰时期。就在那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些诗歌很多都流传了下来,被后人传诵,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在创作诗歌,只不过形式可能稍有改变,成为了现代诗歌。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成为了周边国家争相模仿学习的对象,诗歌也是被这些国家所借鉴,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而我最近看到的这本诗集就是这样的一种作品,这种诗歌的载体叫做俳句,也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诗歌方式,也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歌。
《风雅俳句:正是麦秋时》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很多读者就会被吸引,风雅对于人们来说有着不可抵挡的魔力,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得风雅成为了一种标志,一种特征,一种符号。麦秋之时,一片金黄,收获的季节,更是让人发自肺腑的喜悦,这个时候吟上一首合乎情境的诗歌,不仅抒发了喜悦之情,更是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俳句觉得有些陌生,即使很多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可能也有些差异,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好象不是很熟悉。俳句是日本的一种诗歌,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歌,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俳句这种诗歌发展也是经过了几个阶段,有着一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其中松尾芭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书中,作者也是对于这些著名的日本俳句大家作出了简单的介绍,让我们通过短短的介绍和精彩的俳句对于这些日本大家有所了解,也对于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其实很多的俳句也是借鉴了中国的诗歌,才创作出来的,所以很多文学之间有着互通的特性。这也是最近几十年,中国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俳句,并且把它们翻译过来,当然任何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在翻译俳句的过程中,也是经过了一些激烈的争论,对于促进学习交流也是大有裨益的。
《风雅俳句:正是麦秋时》的作者是郑民钦,作者是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学者。作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系日语专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作者出版的这套俳句作品非常经典,对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看到书中那简单的俳句,文体不一,长短不齐,和我们国家的传统诗歌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也是争论不休,最终认为用唐宋诗歌翻译的方式更加贴切。虽然是简单的几句俳句,作者却在后面用了大量的篇幅赏析,让我们看到了俳句的魅力。而且还配有一些形象的图画,美伦美幻的意境立刻就突显了出来,让人瞬间就被吸引了。
《风雅俳句:正是麦秋时》是一本非常精彩的诗集,这是一本日本的诗歌合集,里面收集了多位日本著名的俳句大师的作品,通过这些俳句,让我们对于日本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六):秋之美 在其中
不久时,读了松尾芭蕉的俳句集,近日,又读了这本《风雅俳句:正是麦秋时》,再次品味俳句之美。
在日本俳句史上,公认的空间绝后的诗人就是松尾芭蕉 ,他曾经放下自己的家业,独自在日本境内徒步旅游,他那一路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俳句。他开创了日本俳句的黄金时代,他本人也被日本人尊称为“俳圣”。
在“蕉风”俳句之后,又出现了可与他媲美的杰出俳人与谢芜村、小林一茶等人。这些俳人将日本俳句推向一个个鼎盛时期,并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俳句,这些俳句影响了日本民众的审美和价值观。
从俳句中,人们领略了诗歌之美、古典之美;从俳句中,人们看到了俳句诗人们丰富饱满的情感;从俳句中,人们欣赏了一年四季的自然魅力;从俳句中,人们感受到了人之常情、对故人、对家乡的怀念,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畅想。
《风雅俳句:正是麦秋时》 正是将这些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的俳句集结成册的,在这本书里,以“秋”为季语,围绕着秋季、不分题材、以人为序,介绍了各大俳句名字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解读、赏析,让读者领会其中意境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开篇即是松尾芭蕉的俳句作品,这里有题为《忆老杜》 的“胡须吹西风,谁子叹暮秋?”,芭蕉尝试以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替代俳谐旧传统,从他的俳句中能看出不少中国古诗词的影子,比如有一句“枯枝栖寒鸦,晚秋日暮斜”,看到这样的俳句,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这里有太多中国古诗的意境,编著者郑民钦在赏析里将中国描写“寒鸦枯木”的诗句逐一例举对比,让有兴趣的读者既了解了日本俳句与中国诗词的关联,又从中再次体味了晚秋的意境。寒鸦枯木给人的感觉很荒凉落寞,但是在芭蕉的俳句里并没有这般地孤寂悲凉,而更注重季节的更替带来的感受。其实这样的俳句给人的感觉是很符合自然现象的,它是客观的,不必背负太多的人为情㥩在其中,晚秋从表面看虽悲凉,但是倘若没有秋天,我们也看不到满地金黄的美,还有秋高气爽的舒畅。
正是麦秋时,想到的是秋天麦浪起伏的样子,这是收获的季节。说到秋天,人们会想到中秋月圆。在日本俳句里,也有类似的描写,书中有榎本其角的一句俳句:“今宵秋月圆,松影映照榻榻米。”看到此句,眼前浮现那情景,正是诗中有画。平易淡然的一句,不是悲秋,反倒是清朗明亮的,恰如榎本其角本人的性格。
无尽美,就在这短而雅的俳句里。不论俳人出于什么样的心情写下那一句句短句,总能让读者从中找到符合自己心境的那一句。书中配上漂亮的浮士绘,意境更深远。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七):秋代表希望,是勤劳的象征
枫叶爬满枝头,流水潺潺而过,好一幅秋日盛景。
话说离我们不远的邻居日本有这样一种传统古诗——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俳句始自奈良天皇时期,源发于和歌连歌。俳句跻身于文学之列不过四百余年,种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共三句,不讲究押韵,但应有季题,即反映表现季节时令的标题,如春、夏等。其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格调高雅又古典的诗,这诗中承袭了日本诗歌创世以来的审美意识,且以生活中的现实事物来作为题材。从创作者创作出的俳句到阅读者的阅读体验,无不体现出一种美学意蕴。
在日本的俳句发展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出名的代表人物,本书中为我们精选了很多,一些诗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
每个时期的俳句创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松尾芭蕉以“闲寂”与“幽雅”为特征,独具一格,世称“蕉风”。与谢芜村提倡“离俗论”,反对耽于私情、沾染庸俗风气的俳谐,致力于“回到芭蕉去”,成一代宗匠。小林一茶一生经历坎坷,所以他的俳谐充满人情,冷笑里含着热泪,反抗强大同情弱小,忽然而来忽然而去,世称俳句界的彗星。正冈子规反传统写法,重生活内容,既对松尾芭蕉有独特评价,也发掘了与谢芜村的重要价值,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松尾芭蕉有一首以秋风为季语的俳句,经过翻译的润色后,一种肃杀的秋季之景立刻浮现,连秋都是白色,这种用通感的手法将触觉的风转换为视觉的白,羁旅之愁浮于纸上。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之美,心境的凄怆之美得以体现。
松尾芭蕉有一首俳句:枯枝栖寒鸦,晚秋日暮斜,这首以秋暮为季语的俳句将晚秋萧索寂寥的景象立刻展现出来,季节的变换不仅俳人的体会,也是阅读者的一种观感,甚至延伸想起李白的《三五七言》: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同样的秋景,一述季节变换的感慨,一谈朋友相聚无期梦难成。
读者在阅读此句时,或许会自比乌鸦,感慨时间的静静流淌,而自己独自栖息在肃瑟暮秋里,好不悲凉。有意思的是,作者本人芭蕉在庙会此俳句时,画的是一群乌鸦和一棵枯树,而蕉门弟子按照句意描绘的是一只乌鸦,这也同现在的我们有着一致的看法。在同一个主题下,这就体现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审美意识差异,但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终接受到的美学意蕴。
在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意图传达,未必是完全的,读者可以以自己的视角进行审视,这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空间的俳句,则更具意蕴之美。所以俳句适合感受。
日本人对俳句的审美特征,比如短暂与无常,寂静与流动,闲寂与物哀,这些不仅出现在俳句等文学领域,也出现在他们对现实事物的感叹。
我喜欢这种艺术形式,过一段读一下冬天,不是正暗合现在室外的景象吗?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八):轻寒微雨麦秋时,捧书卧读最当季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夏日》 寇准
《正是麦秋时 风雅俳句·秋》是翻译家、学者郑民钦历经数十年精心编译的俳句合集,按照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四部,本书为第三本,主题有关秋。摘选了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正纲子规等俳谐大师的作品,描绘了秋天的风景、文人感时伤秋的哀愁,有关命运的联想,个人生活体验等多种思绪。
秋实之美
春花秋实,夏荷冬雪,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喜欢描写四季的景致,或者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因为没有夏日骄阳和暴雨的浓烈,没有冬季北风和大雪的寒冽,总是容易被人当作过渡季。不过四季之中,我最喜欢秋季,喜欢它的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喜欢它的沉稳,不喧宾夺主。“かれ朶に烏のとまりけり秋の暮”(枯枝栖寒鸦,晚秋日暮斜。)一只乌鸦停歇在枝叶凋敝的树上,夕阳的余晖照耀着它。松尾芭蕉的这首俳句就体现了秋日寂寥之美。“行我もにほへ花野を来るひとり”(一人迎面花野来,我亦染香花野去。)池西言水的这首则描写了秋天的原野,山花烂漫中一人漫步其中。比起芭蕉的侘寂(わびさび)美学,风格浪漫悠闲,令人心情愉悦。
时间的钝感
日本深受唐宋文化的影响,但在随后的朝代更迭中逐渐延伸发展出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例如茶道、花道、歌舞伎等。他们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茶道集大成者千里休提出的“一期一会”深深影响着日本美学,令他们的文学作品、艺术表达都怀有“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日式贩卖商品常用的一个销售用语是“季节限定”,春天有季节限定的樱花大福点心,冬天有圣诞节的限定版化妆品等等,季节的概念深入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春天赏樱花,夏天看烟火大会,秋天修学旅行,冬天参拜神社,人们沿承了先祖们的生活习俗,通过这种方式保留民俗文化。城市森林中的人们逐渐远离了养育我们的土地,空调、时尚潮流让我们对于空间、时间的感知逐渐模糊,遗忘了季节的更迭。偶尔翻日历才发现,又到了某个节气,然而不过是“哦”一声,日子又流水般过去了。文学中的俳句提醒了我,日常生活需要仪式感,以此激活我们对于时间的钝感,激发想象的活力,让平凡的自己能够有滋有味起来。
俳句的荣衰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源于汉诗绝句之故。”由此可见,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起初俳句要求严格,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松尾芭蕉被称为“俳圣”,对于俳句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当于唐诗中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的诗风清雅闲寂,意蕴悠长。小林一茶的作品同样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与他本人一生困苦、颠沛流离的经历有关。他的俳句质朴,贴近生活。正纲子规提出革新的主张,是俳句得以继续发展下去的功臣。随着时代的衍变,受新思潮的冲击,俳句不再拘泥于季语,变得更加平民化,更易于大众的参与。
正如编者所说:“俳句作为世界独特的短诗形式,表现日本人民在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所产生的心灵感受,已经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俳句同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一样,传播着文学美感、生活体验、哲学思辨等内容,因为短小精悍,它如同中国水墨画一般,有着留白之美,用节制的语言表达着无尽的幽思。值得我们翻阅本书,体会这种独特之美。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九):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麦秋时》引言:我是秋天出生的,经历了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风,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对于秋天有太多的爱,所以背诵了很多关于秋天的诗。
有描写秋色的——“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有描写秋叶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有描写秋声的——“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有描写秋月的——“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还有描写秋雨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天的多姿多彩,不逊于任何一个季节,那么在日本俳句里,秋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是我看这本《正是麦秋时》的初衷了。
秋月无边如果选一个节日来代表秋天,我们能想到的一定是中秋节,那高高悬挂着的圆月,不论你在哪里,都能看见。
日本俳句里形容秋月的诗歌也很多,比如这本《正是麦秋时》里松尾芭蕉的“客舍望月圆,欲将螺钿泥金画,描绘玉盘间”,或者是他的另外一首“姨舍山头秋,倘见孤泣老妪影,唯将月为友”,亦或者是服部岚雪的“圆月照澄明,烟笼水上匍匐行”。
我加班到很晚回家的路上,偶尔会抬头看一看月亮,不论我在世界的何处,它总是用淡淡的光芒照耀着我,我开心的时候,我感到它也在为我高兴;我难过的时候,它也在为我伤心,它成了我们的一种感情寄托,在这本俳句里也是。
作者思念母亲的时候,看着圆圆的月亮,想起远去母亲哭泣的背影,孤独寂寞无法消除,也无法和人诉说,只能和月亮做朋友。
还能看见月亮有时候也是幸事,感觉自己还有月亮相伴,江左尚白的“忍到今宵偏月雨”,就描绘了盼望着中秋可以有一轮皓月,却偏偏在这天夜里下起了雨,让人非常惆怅,又无可奈何。
而一场秋雨一场寒,原石鼎的“秋雨吹打秧秧草,蜘蛛起伏随枯叶”就把秋雨时节的景致描写得恰到好处,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其实深藏着纤细绵长的韵味,蜘蛛在刚刚开始枯黄的杂草上结网,在秋雨的吹打下,枯叶匍匐倒地,蜘蛛也随之起伏摇荡。而这一切,不过是大自然的日常景象,越是细看,越是让人着迷吖。
而秋风不同于春天的风那么缠绵,也不如夏天的风那么暴躁,它一阵一阵吹过,宁静而随和,如上岛鬼贯的“秋风拂人脸自知”和加藤晓台的“秋风九月尽,遥望能登岬”。
前者含蓄内敛,一阵微风吹过脸颊,让人莫名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后者用了一个“尽”字,饱含着诗人舍不得秋天的离去,独自站在波涛汹涌的海边,遥望远方,期盼着能登上海角,以寄托思乡之情,充满了悲情之感。
每个人的心境不同,看待秋天,看待秋雨,看待秋月,就会有不同的心情,我们记录的文字,更多的描写自己的心情。
秋天还是那个秋天,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再多的心绪,到嘴边都化成了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
End。
《正是麦秋时》读后感(十):《正是麦秋时》起风云闲观秋色
风雅俳句系列 (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行走春夜里》,《初冬小阳春》,《初夏谒日光》,已经看了前两册之后,现在看的是第三套系列《正是麦秋时》对于有点小强迫症的我来说,读到一系列的好书是份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而读到自己喜欢的带有其诗韵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这次的系列依旧是以往的格式而收纳和规划,排版。而在其所表示的内容上稍稍的做了些许的改变,如果说“行走春夜里”其主要是情感的思恋在景物上的表现,总体的给我的感受是惊艳其微小用词而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时,那么“初夏谒日光”则是以词而讽刺当时的社会,虽然词美,每次反复安叹之下多了几分辗转和思考,使我其细细的了解其中的奥妙之所在。
而对于《正是麦秋时》来说,看的时候已经稍许带有老友相见的感觉来去了解,不出意外的其很多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在里面,而这次读之时,已转换思维已轻松的态度来读其,整体再读下来有种孤芳自赏的感觉,可能是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当已你想法先入为主而揣测时,就像是属于自己的句子般。
亦又曾想起如作者在自序中有说道“ 诗是语言的超常结构。”诗歌,尤其古典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的协和统一是至难之事,而对于小绯的格式,开始的起源的发展,简短而精益求其真等各方面的形式,但对于我来理解其文化的背景,自然感受,宗教信仰,生活感受,风俗习惯等 还是有了精准的对话。
在历史上 好似古人就非常的喜欢用诗词对话,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对生活的憧憬和赞美的意蕴。只是不同于唐诗宋词而言,绯句更加的精短而不完美,但是也许就是随口而出的词句,现在再看起来,依旧是那般的完美。可是真的就是词好呢,还是因为是在现在浮躁的社会中,能寻求之前简单而美好的诗句中,是渴求还是现在已是江南才尽?
每个时代下面的社会背景不同,我们所追求的也有所不同,往往也是在固定的环境中,才可以出现那样的时代产物,现在,我觉得所要做的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而使自己的初心依旧吧,就像我们常挂在嘴边所说的那样,“今晚的月色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