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读后感摘抄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读后感(一):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前几天刷微博,突然发现马亲王在给自己的这本再版书打广告。看了几个评论,感觉是时候让最近!丧丧的自己开心开心了。 新书到手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就笑了,脑补一下86版西游记中的唐僧在开巡回演唱会的场面…然后小故事整体还蛮励志的,年轻的朋友们看完可以冲动一下,或许人生从此就变得更有意义了呢! 然后接下来第二个故事里,赵老师组建的临时“铁三角”的“倒斗”经历更是好几次都让我差点就笑出了猪叫声。同时也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还有就是不要对历史妄下定论! 再然后就是第三个故事了,我在怀疑这个故事根本就是在映射高贵的“甲方”爸爸们,而且说出了我一直对诺亚方舟故事编撰逻辑的质疑… 至于最后一个故事…笑着笑着就哭了,是四大门派逼死了圣女贞德,这是为什么?!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读后感(二):如果每一件事必须要有意义,活着会变得无趣吧!

  这是我读的马伯庸的第一本书,不过这几年一直在“追剧”他的微博。时常寻思着,这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他写出来怎么就那么好玩!

  读这本书的缘由,大概是被这句话戳中了,“如果有人胆敢在这本书中寻找什么结构、道德寓意诸如此类,一律逮捕、流放,乃至枪毙”,啊,这完全不符合我对阅读的期待呀,都搜罗不到寓意,都不能在阅读完阐释作品的创作背景、动机目的,和价值,那阅读还有什么意义。

  赌口气,读一读。

  捧起来,乐呵乐呵地一口气读完第一篇章《西游摇滚记》,哇,玄奘这个为了音乐理想出走既遂的中年男人,有点喜欢;李世民应该是那种智商与样貌纷纷在线的霸道总裁,在音乐市场叱咤风云却拿玄奘这个小乖乖无能为了,暂时锁死这对CP。哎哟,再看看孙悟空我要笑死了,被五指山的房贷压垮的中年人,越评越觉得好笑。这个人大悦四十多岁,很瘦,眼窝深陷,周围一圈黯黑,一副神经衰弱的样子,甚至还有些秃顶的征兆。整个人像是从石头里剖出来的,枯槁而冷漠……那个“剖”字真是把我乐坏了,再接着八戒和沙僧的故事,总觉得马亲王这双眼睛看破太多。……再也多了就“剧透”的太多了。

  读完整本的整本的感受就是,原来有趣是可以被传染的,而幽默这种更加难能可贵的品质则需要更广泛的阅读涉猎和生活经验才能获得。

  前些天奇葩星球着火救画救猫?嘻了吗哈的李诞把一群名校学院派说蒙了,黄执中一个劲儿拔高上价值,特有道理但我都不想听。其实超越妹妹说的对,哪有那么多遥远的哭声啊。什么遥远的哭声,我们先听听附近的心声吧。

  比起一本正经的学院派,为什么李诞这种胡说八道的扯淡派,却特受欢迎?其实没人不想进步,但所有人讨厌沉重和教条,公司制度和社会规则已经够教条了好不好,比起那些个宏大的叙事,沉重的意义,于万千普通人而言,搜寻终极意义这种命题往往是人生愁苦的“源泉”,这些看似“肤浅”的快乐才是续命的良药。

  生活真的已经够沉重了,有段时间我真不能听到“成长”这词,听到就真的焦虑的食不饱睡不好,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的渣渣,后来发现了“逃避可耻很有用,意识逃避一时爽,一直逃避一直爽”。

  慢慢也就想通了,在那些纠结也无法得到正确答案的意义面前,不如放过自己,读两篇亲王轻松有趣的短篇,意义留给那些聪明的脑袋去折腾,我们做个有趣的明白人就好。马伯庸的短篇小说真的是心系进步却没空读书的我们的一剂良药。读着读着觉得自己也变得有趣多了,再也不要做那个无趣的“意义”派,其实一本正经的人真的很讨人厌哎。

  可能因为有过普通上班族的经历,马伯庸也曾是一枚和我们一样、是活在当下的社畜,他懂我们;他脑洞大,看人看事视角新奇,却轻松有趣,特别适合忙到飞起的社畜服用。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你们认为马伯庸最优秀的作品是?点赞第一的是他自己的回复,回答“马小烦”(马伯庸儿子)。哈哈哈,简直神来之笔。

  比起马伯庸现在大火的十二时辰和古董局中局,我真的是太偏爱这类“鬼畜”、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的小短篇了,这才是那个时候再微博上“插科打诨”各种花式吐槽周一的亲王嘛!

  书在当当的推荐语说:买一本书,送三分钟的开心!

  我想说,谦虚了,明明不止三分钟,那感觉就是开心地停不下来啊。

  亲王给这个版本写的序言也送给你们,“因为我写的时候很开心,希望你们阅读的时候也是”。

  大家一起变得开心有趣吧。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读后感(三):你见过抽大麻的上帝和大发明家诺亚吗?

  读一位已经成名的作家的少作,就像看一个成熟男人穿开裆裤时拍的照片一样,充满了一种“原来你曾经是这样”的乐趣。

  马伯庸的《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正是这样一本书。

  马伯庸马亲王,实在无须多介绍,他可算得上是八零后类型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代表作有《风起陇西》《古董局中局》系列。今年火爆荧屏的《长安十二时辰》,正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长篇小说改遍。此书是两大巨册,我买了还没顾得上看,太厚了。

  手上的这本《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我倒是花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读完了。

  这是一本马伯庸早期短篇小说的合集,也可以说是他“年轻”时,幼稚、青涩、中二病的生动记录。

  这几篇小说,“看起来很古怪,就像弗兰肯斯坦医生制造出的缝合怪,东拉西扯,奇形怪状。”也正是因为如此,读起来别有一番乐趣。

  第一篇《西游摇滚记》,关键词应该是:热血。

  大唐高僧玄奘是风靡整个长安城的白马寺乐队的主唱,李世民是他的乐队经纪人。玄奘在举行了无数次成功的水陆道场演唱会之后,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踏上了去西天寻找真正音乐的路。

  沿途他遇到了家住五指山高档住宅区的股票公司社畜,前重装吉他手孙悟空,以及黑道大哥前鼓手猪刚鬃,和他的马仔贝司手杀僧,这几人经过一番又鸡血又热血的闹剧,决定一起去西天……

  这个故事听着是不是就很适合周星驰或宁浩拍成一部公路电影?最次也得韩寒来拍。

  第二个故事《古都探幽》,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那种“从近未来反观现在”的视角。

  一般的小说,要么从现在看过去,要么从现在看未来,马亲王的这篇是从近未来看现在。于是苹果手机,单反相机,洗衣机都成了古董,现在的麻将桌也成了可以算命的“问仙桌”。这些奇思妙想的桥段读了可让人笑到肚子疼。

  故事的主线是古董贩子“贝不住”一行人,探秘“古北京”的过程,读来颇有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的感觉。熟悉北京的读者尤其值得一读,看看你所熟悉的北京地铁,鸟巢,万寿山公园等等都被写成了什么好玩的样子。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个故事《诺亚的烦恼》。

  马伯庸彻底颠覆了诺亚和上帝的形象。诺亚不再是一个义人,他平时靠在以诺城兜售从大麻叶子里提炼出的大麻油为生,并且喜欢在自己作坊里鼓捣一些稀奇古怪又毫无用处的发明。

  上帝先是派几个大天使拜访诺亚无果后,亲自出马,告诉诺亚自己要发动一场毁天灭地的大洪水,同时要求诺亚造出一个能装进地球上所有生灵的大方舟。

  大麻贩子诺亚先是诱惑上帝抽了大麻,然后用自己的科学知识论证出,想在地球上掀起这种规模的大洪水,从物理学的角度就是不可能的。要造出这么大的方舟,从材料学工程学的角度也是不可能的。

  论证的过程非常有趣而有说服力,连创造了世界的上帝也服了,最后不得不接受了诺亚提出的另一个毁灭人类的方案。

  马伯庸在这个故事里玩了一次神话与科学的结合,叙述又充满谐趣和幽默,是整本书的压卷之作。

  最后一个故事《贞德别传》,是用金庸武侠小说的笔法演绎圣女贞德的故事。我最惊讶的是,马伯庸竟然把金庸的笔法学了个八九不离十,这太厉害了。

  整本书的故事读下来,你不难发现,这些故事走的是鲁迅《故事新编》、周星驰《大话西游》的路子,很颠覆、很搞笑,可读性很强。

  更让人服气的是,马伯庸在这些故事里,不仅展现了他飞扬跳脱的极致想象力,也展现了他的杂学功底。

  你可以看出,他对西游、对音乐、对古董、对圣经、对自然科学,对欧洲中世纪史,对金庸小说的广泛涉猎和研究。有人总结这组小说是四个故事,四种组合:西游×音乐,盗墓×京城,宗教×科幻,武侠×圣女贞德。

  正是这些扎实的知识和飞扬的想象力的结合,才让马亲王的这些小说显得又厚重又轻盈,这也几乎是马亲王所有小说的特点。

  马伯庸说这些小说他写时很开心,我作为读者,读来也很开心。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读后感(四):红出圈的亲王,不只是有趣而已

  手头刚到一本马伯庸再版的《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值得说两句。这本书是包括我在内很多读者的圈粉之作。再版是理所当然甚至有些晚了:当年原价不到30块入手的书,如今全网最低价都翻了4倍不止,所以各位即使对于读书无甚兴趣,也可以当作理财产品买上几本。这次再版用两个新故事替换了老版中的《末日焚书》和《湘西航班》,所以再版后老版不但没降价,眼瞅着还要升值。

  最近两年亲王算得上风生水起,辞职专心创作之后似乎连运气都变得好起来,几年前写的《古董局中局》被买走了电视剧版权,让亲王年纪轻轻就可以和金庸先生一样有了回答《自己写的书被改编成电视剧是怎样一种体验》的资格。2019年更厉害,亲王原著的《长安十二时辰》改编制作的同名电视剧爆红,连我姥姥都知道了。这一次算是真的红出了圈,让我们这些「老粉」莫名的与有荣焉。

  几年前我有每周二晚上固定泡在咖啡馆看书的习惯,《我读书少》基本上是我窝在星巴克的角落读完的,相熟的店员看到封面会好奇:这书的名字好奇怪。作为亲王早年还处于「网红」时期出版的小说集,收录了他在博客发表过的四篇中篇小说,算得上是马氏脑洞的早年精选合订本。我不太喜欢如今盛行的「架空题材」,在我看来多是作者迫于自身历史知识匮乏的妥协。而第一个给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式阅读体验的人是王小波,多年后读亲王的《龙与地下铁》,让我恍惚回忆起初次读小波的《红拂夜奔》时仿佛打开了一扇奇幻脑洞的大门的愉悦感。如《三国配角演义》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杰作,那种从看到第一句心说「哦,我知道你说的这个故事」,到第二段情节急转直下「啥?这跟我印象中的版本可不一样」,再到后来「咦?这后面衔接的确实是史实,难道之前那真是我知识的盲区?」,到最后无奈苦笑「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这次再版新增的故事《古都探幽》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开篇讲古董鉴宝节目,专家口吐莲花侃侃而谈,说鉴宝行业分好几种,有字画、瓷器、金石…我很兴奋:这集我看过!五脉明眼梅花嘛,剩下的还有木器和……电器????而接下来一句「六百年前」、「古代电器」则轻描淡写的把这段给圆上了。一般作者在开篇就会介绍的故事背景,老马似乎更喜欢埋在文中享受读者自己恍然大悟的表情,而这只是起飞前提醒读者系好安全带的热身罢了,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接下来各种「古代手机形制总谱」、「国朝四核年间深圳富士康窑出品iPhone」、「开机音乐在电器古董届叫玉鹤鸣春」等各种天马行空的胡说八道扑面而来,若是初次见识亲王文风的新读者怕是猝不及防之下会招架不住。而作为老读者则要忍不住赞一句:还是熟悉的味道。当下小白网文当道,让很多人熟练掌握了一目十行而不错过任何精彩情节的技能,老马的故事却需要嚼碎了慢慢去品,读《古都探幽》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灯谜广场,通过故事中人物不断给你的提示来猜测主角们遇到的「古董」到底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什么物件。最要命的这些提示真假难辨,阅读体验异常烧脑却又妙趣横生。除了普通观众看得懂的情节,亲王还埋了一些让老读者会心一笑的小彩蛋:故事里的有个角色叫贝不住,这是《古董局中局》中药不然最初设定的名字,药不然有个哥哥叫药不是,相对应的,贝不住的哥哥叫贝不齐。

  有人觉得亲王行文太贫,偏执于以文字玩梗,写文章只为博人一笑,算是个「娱乐作家」。那还真是片面了,亲王素来以博闻强记著称,对于史料纪实的求知精神堪比专业文史工作者,为了写明朝的档案库,恨不能翻遍了大明黄册库;为了写徽州丝绢案,从汗牛充栋而又枯燥无味的地方史料中艰难的探索。有诸如《帝国最后的荣耀》、《显微镜下的大明》可以看到亲王严谨考究的一面,《我读书少》看似俏皮花哨,却不浅显苍白。嬉笑怒骂中见功力,这些是亲王的硬底子真功夫,远非所谓段子手可以比拟的。若是哪天跟亲王面对面聊聊闲天,我想亲口跟他说一句: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结尾彩蛋:吹了半天彩虹屁,可真当着亲王的面,我倒又端起来了,厚着脸皮让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读后感(五):《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想成为有趣的灵魂?首先你要有一个脑洞

01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今年暑期档,有一部横空出世的古装剧,牢牢抓住了无数观众的心,这部剧就是被誉为“中国版24小时”的《长安十二时辰》。

  无论是制作精美的服装涉及、刺激紧凑的动作剧情,还是高度还原的街道场景、中正古雅的语言对白,都给这部《长安十二时辰》镀上了一层厚厚的金口碑,也让它成功地迎来了口碑与收视的双高峰。

  当然,在追剧追到欲罢不能之余,我们也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找到这部剧的原著作者,然后打开他的脑袋看一看,里面的脑回路是不是和普通人不一样,要不然他怎么能把脑洞开得这么大呢?又怎么能把故事写得这么有趣呢?

  这部《长安十二时辰》的原著作者,就是“文字鬼才”马伯庸,熟悉他的读者,更是亲切地称他为“马亲王”。

  说起“马亲王”这个外号,背后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梗。据说,马伯庸刚开始写作时,长期混迹于某论坛,还在上面成立了一个“西肃慎代天启运后清诸上神圣千年上等开明大帝国”,简称“后清”,并称之位“一个没有太监与坑的伟大国家”。而马伯庸自己则自号“太祖盛武文圣德仁昭明高贤景匡弘直帝”,还开玩笑说,凡是接近他的人,都会遭到厄运缠身,除非高呼“祥瑞御免”,方能逃过此劫。后来,随着马伯庸的走红,“马亲王”这个梗也就成了他身上的一个有趣标签。

  2005年,马伯庸的出道之作《风起陇西》让他迅速走红,积累起一大批铁杆粉丝。自这本书之后,马伯庸就渐入创作佳境,其作品更是频频拿奖。其中,《风雨〈洛神赋〉》获得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宛城惊变》《破案:孔雀东南飞》等荣获2012年度朱自清散文奖。至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四海鲸骑》等长篇小说,更是成为名噪一时的现象级小说。

  当被问及这些脑洞大开的作品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马伯庸回答说:“写作是个自由发挥的过程,只能说是作家写出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以最舒服的姿势讲出来。而创作的源头一定是作家自己。”

  现在,这位“祥瑞亲王”带着他全新的脑洞来了,在这本有着古怪书名的书中,马伯庸为我们讲述了四个能彻底颠覆你想象的故事大串烧,其中,《西游摇滚记》将告诉你,当西游遇上摇滚,会发生什么样的奇妙旅程;而《古都探幽》将带你穿越到未来,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盗墓历险记;至于《诺亚的烦恼》,则是一部将神话与科幻完美结合到一起的全新故事;还有《贞德别传》,用金庸的武侠文风,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一幅欧洲中世纪的武侠江湖全景图。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马伯庸在《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这本书里,就是要一本正经地告诉你:“我知道你读书少,但我可没骗你哟。”

02 马亲王和他的脑洞大法

  有一次接受采访时,马伯庸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是纯粹给自己用的工作室。前一阵我把它整个装修了一遍,然后摆上书架,装上电视,摆上游戏机。当时是冬天,装完那天我就把门关严实,把窗帘拉上,整个屋子就我一个人。

  然后我坐在沙发上,开着电视,打游戏机。玩的时候我就忽然特别幸福,因为当时儿子打扰不着我,我也不需要考虑上班的什么事情。我已经快40了,玩游戏家长也不会说我了。整个人的幸福感几乎到了满值。

  当时我仔细一想,就算让我去游艇和一群泳装美女在海边玩,或者去法国庄园品红酒过那些有钱人的生活,也不会让我觉得比当时坐在无人打扰的小房间里玩游戏那么爽。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没出息了?又一想,没出息就没出息吧,诚实面对自己比较好。”

  看到这段马亲王的自述后,我不由想起动漫《火影忍者》里面那个一样闲散任性,但又一样让人觉得非常可靠的奈良鹿丸。

  “随便当一个忍者,随便赚点钱,找一个不美不丑的女人结婚,生个孩子,普普通通的过完这一生……”动画片里,鹿丸躺在草坪上,头枕在手臂上,看着云卷云舒,平静的说着这些话——鹿丸此刻那个无欲无求的表情,大概就和马亲王接受采访时的表情如出一辙吧。

  马亲王最喜欢的作家是王小波。王小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按照这个标准,马伯庸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有足够大的脑洞,和足够有趣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马伯庸的脑洞是与生俱来的吗?我们普通人的脑回路能不能也变得像他那么有趣呢?

  其实这并不难,按照马伯庸的说法,只要勤加训练,就算是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写作的普通人,也完全可以拥有“脑洞全开”这项有趣的超能力。

  首先,你要随时让自己处于“中二”的状态,也就是让“成形的价值观与尚未脱离的幼稚想法互相混杂”,进入这样的状态之后,你就要去注意观察生活。比如,坐地铁的时候,你可以仔细观察周围的人,通过你所看到的细节,设想这些人各自的身份、背景、职业等,甚至可以为他们编造一段故事,以此来训练自己的思维。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给自己设定很多有趣的命题,让自己不停地去看、去想、去写。就拿马伯庸来说吧,他在路上散步时,就喜欢盯着路边的告示、招牌看,看看不同的招牌是不是能组合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好玩的烧脑小游戏,既可以打发时间,又可以扩大脑洞,一举两得。

  那部《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在一次烧脑游戏中诞生的。

  2016年初,马伯庸在论坛上闲逛时,偶然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在哪里?”

  马伯庸后来回忆说,他一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马上就蹦出唐代的长安城,那实在是一个梦幻之地,“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当时马伯庸刚刚完成《古董局中局》的书稿,手里也没有其他活。于是他就坐在电脑前,开了一下午脑洞,想出了许多关键词:盛唐、一天之内、长安城、杨玉环、唐玄宗、李泌……

  然后,马伯庸又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写出了一个上千字的回答。正是这些关键词,构成了《长安十二时辰》的雏形。而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核心人物,也是在这里初次登场的。

03 如何把脑洞变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马伯庸自己说,他的阅读速度极快,而且无书不读,从不偏食、挑食,“从动漫游戏、流行文化到美剧日剧,再到古典小说、严肃文学甚至学术著作均有涉猎。”也正是因为这种杂食性的阅读体验,才让他形成如今这种强烈而独特的个人创作风格。

  马伯庸最擅长的写作题材,就是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史实的基础上,深挖史书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蛛丝马迹,然后通过自己那巨大的脑洞,将那些看似无趣的古代历史,讲成新鲜好玩的现代故事,最终就变成了一个个像《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这样有趣的故事。

  三国故事是马伯庸最喜欢的题材之一,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更是引导马伯庸走上写作之路的启蒙老师之一。

  罗贯中当初在写《三国演义》时,就是在原有的《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还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夹带私货,融入了自己的很多观点和见解,比如“尊刘抑曹”的思想。这一点对马伯庸日后进行创作的路数有很大的启发。

  多年以前,当马伯庸在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时,他就发现,金庸先生非常注重刻画和描摹各种不起眼的细节——例如,金庸曾经用“五经”来比喻“五岳”,而把华山比喻成“春秋”——这个生僻的知识点,引起马伯庸的思考:这处看似闲笔的地方,对于整部小说来说,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过了很多年,当马伯庸自己也开始写东西的时候,他突然想通了:“加了这么一段话,不仅让人感觉到一种气氛,文化内涵的厚度也增加了。这就体现出细节对小说情节的重要性。”

  后来,马伯庸在阅读福塞斯的作品时,也发现很多对细节的极力渲染和描摹之处。他在谈论《战争猛犬》这部小说时说道:“其实这部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读起来特别过瘾,就是因为它里面全都是非常真实、非常精致的细节。”

  而且在福塞斯的小说里,那种极为独特的镜头式语言,也给马伯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多激烈多精彩的桥段,没有华丽炫目的景物描写,没有深刻的心理剖析,就像写一个新闻报道。他的镜头式语言,在一个人视野的延长线上,另外一个人在做另外一件事情,非常有电影的切镜头的感觉。”

  就这样,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马伯庸从罗贯中、金庸、福赛斯等文坛巨匠身上汲取了足够丰富的养料。当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一刻,只听天空轰隆一声巨响,然后,一个全新的、自带特大脑洞的马伯庸就此诞生了。

  后来,在他的处女作,也就是出版于2006年的《风起陇西》的后记中,马伯庸这样写道:“如果把我称作《风起陇西》的亲生父母的话,那么它的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祖母则是弗·福塞斯,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外祖母是丹·布朗。”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