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份看不懂的备课想到的……

 

  1.备课时教案书写是否有问题。我想,无论备课是一份详案,还是一份简案,相同点就是:教案有一个“骨骼”和“框架”在,就是所谓的教学流程撑起的一个“支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比如,以一堂低年级新歌教学备课为例,一般可以这样设置教学流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创设情境,游戏导入;学习新歌,指导演唱;乐器伴奏,分组合作;课堂小结,师生再见。当然,这样的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结合学生情况、教材情况,以及教师自己的特长情况而最终决定如何设计。这只是一般的框架陈述。

  备课,是课堂布局,是课堂预设,教学流程的清晰,表达了教师教学思路的清晰,对教学内容的熟悉,一定程度决定了教师走进课堂的教学自信度。对于这份看不懂的备课,我猜想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备课者心里非常清楚教学流程,知道课堂的一二三,只是书写时未有清晰的表达,影响了像我这样的阅读者。这样的情形,只需教师今后注意表达清晰就可以。另一种情形,备课者的确没有很好地设计教学流程,当然说不上有清晰的表达与书写。那么这个情形就涉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与备课的设计能力,今后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研读与训练。

  2.目标与内容是否有内在一致性与关联性。我们说,备课时不能一味地参照教参,照本宣科,应鼓励教师个性与主动性,发散性、创造性地备课。但我觉得,这其实是针对成熟型老师提出的高要求,就是备课时有对文本的超越解读与自主设计。但是作为没有这样能力的老师,可能还是要从文本与教材开始,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参阅教参,合理设计,完成一份教学预案。我想,这也许是一条比较稳妥与可信的教学途径。

  我说的“目标与内容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与关联性”是指一份教案中,前面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后面的教学内容、教学达成等保持内在的联系与逻辑关系,而非前后矛盾,张冠李戴。但在我看到备课教案中,就有这样前后矛盾的问题,以及目标与内容的不一致。这样推想下去:教学何以展开?

  3.备课是否凸显“教”与“学”的生成。备课,一定是为了更好地进课堂教学,更好地实践教案,只有充分地“备”,教师才能充分地“教”,学生才能充分地“学”。当然,这里的“教”与“学”不是对立或孤立的,而是两条线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根本无法分离。那么备课时,我们就要在“教”与“学”的预设上浓墨重彩,步骤清晰,预设生成,预估成效。但往往很多教师在备课的关键处含糊其辞,重点处一带而过。阅读者当然无法清楚地明白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整个过程。

  这里特别要跟年轻教师明确,一定要在教学的重、难点上详细备,仔细备,耐心备,才能对课堂有一个充分的预知。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便备了一份非常详尽的教案,课堂实践依然是另外一回事儿。当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备得越充分,课才有可能上得越充分。如果前提都没有做足,课堂的结果就更难说了。

  由此,我也想到我们每学期对教师备课的检查,我们到底应该检查什么?或者说,怎样检查会更好呢?难道真的是数一下备课节数,看一下备课是否详细(仅看字数),而后打一个差不多的等第这么简单吗?答案肯定是:否。那怎么操作也许更好呢?

  1.过程性的查看与商讨。对教师备课的检查,一定是为了督促和帮助其更好地走进课堂,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过程性的查看与商讨,建议是师徒之间小范围的查看与商讨,便于查看,便于交流,便于改进。师傅看徒弟的,徒弟也可以看师傅,师傅要多给徒弟中肯的建议与意见,以便徒弟顺利走上正道。这样小范围的、经常性的查阅,势必会增加师徒间的交往与沟通,也一定程度上促进师徒备课、师徒教学。

  2.阶段性的查阅与批注。阶段性的查阅与批注可以是备课组或教研组对教师备课的定期查阅,可以统一由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负责,也可以委派备课组或教研组优秀教师负责,具体视情况而定。定期查阅,重点批注,及时发现教师备课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师备课的共性问题,并有效地改进、完善。这样的定期查阅与批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备课质量,也能促进备课组或教研组成员的备课质量。

  3.总结性的检查与分享。这个检查可以在每学期结束前进行检查与分享,可以由教导处或校长室分管学科的校长统一查阅,形式上可以是抽查,也可以是普查。期末的检查,更多的侧重于学科总体备课情况,以及教师分层备课情况。比如,可以检查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备课,或者重点检查专业学科备课,等等。或者每一学期有一个侧重学科,都可以创意检查。

  因为有之前的过程性检查与阶段性检查,所以最终的总结性检查后,最好进行分享交流,特别是优秀备课尽量分享展示,让老师们学习、共享。坚持几年,就会形成优秀的、有特色的教师备课案例,这也是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听得有人说:备课归备课,上课归上课,备课和上课没多大关系,这其实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好的备课,一定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领导们也总说:让教学“七认真”落地,但对于怎么落地大家似乎都不太清楚。我想,要做到教学“七认真”真正落地,一定是从第一步备课落地开始吧。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