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弗洛伊德》是一本由[意]保罗•杰诺维塞著作,2019年10月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一):《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
之所以对这本《都怪弗洛伊德》有兴趣,是因为这本书的简介,“一个心理咨询专家和他的三个古怪女儿,四段坎坷的婚恋经历让所有人笑后沉思。”其实,每个人都有困惑或者说是困境,自己搭设的“迷宫”,困在其中的自己,只能依靠自己慢慢的走出来。旁人只能帮助你,给你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你自己的手上。
各人的“围城”。一个意大利的心理咨询专家拥有三位掌上明珠。大女儿对上天赋予的性别有质疑,她渴望得到爱,徘徊在爱的道路上。在纽约向一位同性女生求爱失败,她只能返回她的家乡意大利。二女儿是个古板的书店老板。她不算是个称职的书店老板,在她的书店,不肯贩卖什么流行书籍,每日艰难的计算可以卖出去几本书,可以维持水电晚饭的开销。她让我想起余秋雨某一篇文章里提他逛威尼斯的时候,遇到的意大利古怪老板,“一口价”艺术品。不还价,还价就是一种对待艺术品的“亵渎”?这颇有林黛玉风格,有点“我素日当他是个知己”的意思,既引为个知己,是应该懂得欣赏的,怎么能辜负这份儿信任?看书的时候,倒是希望她能够卖些流行书,让店铺盈利,不求她像王利发一样积极,但求避免书店倒闭的命运,平静下来之后,觉得是我这个“读书者”太多情了。三女儿是个高中还没必要的女孩儿,对爱情热情洋溢,她和一个宜家设计师情投意合。然而,这位设计师不但年纪和父亲差不多,而且还是已婚状态。老父亲孤独多年,他倾慕一位“遛狗”的女士。当老父亲试图撮合宜家设计师和他妻子,唤醒他们曾经的美好回忆时,他却发现这位设计师的妻子正是他自己爱慕的那一位。是继续自己的撮合计划还是放弃?
林语堂先生讲,“幽默的人生观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这本《都怪弗洛伊德》是挺独特的一本书,我理解作者的“取名”方式。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容易逃避问题的。或者说是将问题归结为属相、星座等等,也是同一类的心思。本书,最大的主题是“爱”,很难看到西方小说如此细腻的描写父亲和三个女儿之间的亲情。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能收获别样的感动。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二):爱情的迷思终归有亲情来填补
如果你曾被“爱情是什么”困扰,后来找到答案了吗?
还是像《都怪弗洛伊德》里写的一样,终归是被亲情所温暖了呢。
关于“爱情是什么”我们稍后再说,先来谈谈《都怪弗洛伊德》里四段爱情的迷思。做心理咨询师的50岁单亲爸爸,暗恋一个优雅的女人,迟疑之下不敢上前搭话。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萨拉向同性女友求婚失败后,强迫自己与男性交往;二女儿惨淡经营祖传书店,却意外爱上书店的偷书贼;小女儿仅18岁甚至未从学校毕业,爱上和自己父亲一般大的已婚男人。
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四段恋情都不简单,身处其中的人们一定是付出了极大勇气,才敢于谈爱或去爱。这勇气的源泉是来自她们自己还是她们的爸爸?如果没有勇气,是不是她们就应该放弃这样的爱情呢?
回到爱情的迷思上来,爱情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倾向于千人千面的个人化答案,觉得不会有一定之见。我想说的是,其实爱情本身很简单,爱情是两个人扶持走过一生。换句话说,有爱的感觉还不够,还得要在现实中负起相应的责任。满足了这两者,旁人的眼光便与爱情本身无关;有爱情作为基础就大胆的去爱方能开花结果。
爱情是两个人的诚意之作,一个人唱独脚戏怎么能成其为爱情?所以暗恋是不必的,而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空着就好啦,总有一天会遇上的,不是吗?
因为至少还有亲情的照拂,让你的人生不至于暗淡无光。在《都怪弗洛伊德》中,爸爸弗朗切斯科做得一手好菜,这如何不是女儿们的幸福?只不过这幸福过于平淡罢了。但谁说平淡的幸福不是幸福呢?
爱情里的平淡——可贵就在这里。曾经相爱过,然后时间抹平了一切激情的波澜,而你们还是在一起。就像亲情的那种平平淡淡,里面有真正的爱和责任。
我们陷在一段不合时宜的恋爱里,不是因为我们不能离开,而是我们以为不能。当我们相信正确的做法会赢得真正的爱情,我们便有勇气去尝试好的恋爱。当然前提是作为女人,你是独立的,完全独立。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本人是《完美陌生人》的导演,因此这一本黑色幽默之书?但愿读者诸君能够理解一二。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三):生活是一地鸡毛,我们总要好好生活
老父亲独自扶养三个女儿,在小女儿出生后不久,妻子为了自己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家,从此以后爸妈是他一个人。多年后三个女儿已长大成年,然而她们各自的生活却并不是那么愉快,麻烦总是接踵而来,来自女儿们的,还有他自己的。这是一个关于三个女儿和一个父亲的故事,也是一本关于心里学的图书,在我们的一生之中所遇见的人,他们教会我们的事,那些人类行为中自私且脆弱的一面。 萨拉是一个女同,家人们接受着她的性取向,在一段感情无疾而终后,萨拉决定去学习接受男人,这似乎有些艰难。父亲告诉她并不需要这样做,他已经接受女儿的性取向,她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就可以。萨拉去认识男人,与男人约会,去爱男人,然而事情总不是想象中的美好。二女儿玛尔塔自己拥有一家小小的书店,她喜欢文学,认为书只能卖给能去读它的人,玛尔塔有着文字女青年那种纯粹的美好幻想,是对爱情的美好幻想,那个人或许像兰斯洛特一样英勇,或许像崔斯坦一样浪漫,也许像汤姆.索亚一样上进。可是很多时候她遇见的那个人是卡夫卡的甲虫。文字是她的爱好,在书中体会美好,而她的爱情也是如此的相遇。那个英俊的青年是一个偷书贼,从她的书店里偷书。这个有着偷窃行为的聋哑人闯入了玛尔塔的生活,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真的很开心。最小的女儿埃玛还在上学,而她的爱情对于父亲来说或许是最糟糕的,小女儿喜欢的那个男人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大上几个月,年龄或许不是问题,而是那个男人还没有离婚,只是分居的状况。作为心理师,父亲有着相当多的识人经验,他人为男人中存在着四个种类,他们在整个男性世界里能占百分之九十五的比例。“不满型”“彼得.潘型”“欲为而不可为型”“爸妈型”,而他的小女儿所谓的男朋友占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这是危险的。 本书的作者保罗.杰诺维塞是著名的作家、导演、编剧、纸片人。曾为多部电影担任导演,我们所熟悉的《完美陌生人》便是他的作品。在《都怪弗洛伊德》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单亲父亲与三个女儿各自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普通的家庭中,三个女儿的爱情有着鲜明的特色,她们不会一帆风顺的,也正是在这重重的挫折中成长起来,无论生活遭遇怎样的不幸,无论爱情有着怎样的无奈,就像斯嘉丽说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切故事都会回归正常生活,幸运的是玛尔塔等到了她的王子。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四):我们都曾在爱中迷失
爱情,就像我们精神的癔病,身体的催眠,前世的本我,来日的歇斯底里症······
我们每个人都在问,爱情是什么,却又无法解释爱情的真谛,《都怪弗洛伊德》一个心理专家及三个古怪女儿同样坎坷的婚恋经历让所有人笑后泪目。
四段不同年龄的婚恋经历,让我们看到身为职业爱情心理专家的单身父亲和三个女儿疯狂扭曲的爱情观,是世界不正常,还是他们真的病了。
看到“爱情是人世间最普遍的疾病”时,我恍然大悟,原来爱情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疾病,一旦染上便无可救药。在他们的眼中每一段感情都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不爱,即使是同性之爱、婚外恋、跨越年龄局限等等对他们来说都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他们看不透、扯不清,到底为了什么而爱,纵然满身疮痍仍要坚信自己的爱情观吗?
在爱情中无非就是谁比谁爱的更多一些,而那些幸福的婚恋家庭呈现给我们的不是谁比谁更能包容对方,是来自互相的包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底线,作为伴侣要明白对方的底线在那里,不要跨越,也不要试探。
这个世界这么小,爱情的定义却无限大,即使对一个职业爱情心理专家提这样的问题,他都无法回答——爱情,究竟是什么?爱情是什么?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要从心底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爱情,只要找到属于自己并适合自己的爱情时,便会得到唯一的、只属于你的答案。
弗朗切斯科擅长处理他人的感情危机,却无法处理自己的感情,就像是医生可以给病人治病,却无法给自己治病一样。他的三个女儿同样遭遇着感情的困扰,四个人的感情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多面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爱情里每个人的心理,有恐惧、有失落、有惊讶也有疯狂的执着。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爱错一个人,而是明知是错还要继续执着地爱下去。弗朗切斯科在面临三个女儿的爱情难题时表现出的专业积极与自己陷入爱情时的失控成为一大看点,是为爱勇往直前还是为了女儿能从错误的爱情关系中解脱而左右为难,当爱情难题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弗朗切斯科还能风淡云轻的一一化解吗?
不可否认,弗朗切斯科为三个女儿分析的男人的四个种类的确很精辟,只是他忘了自己也不可避免会遇到爱情,那他又会认为自己属于哪一种呢?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五):与弗洛伊德和解
毫无疑问,世间最普遍的疾病一定是爱情。 简单的看了一下弗洛伊德的爱情观,当时正处在天主教压抑性的阶段,弗洛伊德曾经对情爱与文明的关系问题做出过解读。他主张性本能是人对爱情的渴望及与人结合的表现,应消除对欲望和“天性”的压抑,人类作为自然与文明的双重存在,必须走出情爱(欲望)与文明(道德)的二律背反。
书中讲述了好几段恋爱都提到了性与爱,每段恋爱的模式都不一样,我们不谈埃玛,不谈萨拉,不谈性与爱,我们来谈谈中年的爱情。 弗朗切斯科·拉梅利医生是一名精神分析师,专门从事夫妻婚姻的维护和冶疗。他敬重弗洛伊德,并在诊室墙上挂了一幅弗洛伊德的肖像。他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牺牲许多来学习这位天才的理论。 他见过了各式各种的恋爱:单相思的爱、遭到背叛的爱、被否定的爱、完全可以写出一本爱情百科全集。女儿埃玛也经常把自己的男友介绍给他,请他给一些建议。都说医者难自医,弗朗切斯科医生暗恋一位女士,经常跟踪她,他对她有无限的幻想,他在街角的咖啡馆偷偷看她时,会幻想自己拥抱她的样子,也会偷偷想:“她看见我了吗?”是不是所有人谈恋爱都是会胆怯害怕,即使是在工作中可以做为“爱情圣者”出现,游刃有余的帮其他人解决爱情问题,但也会对自己喜欢的女孩手足无措。 为了照顾埃玛长大,他一直都没有追求过女人,同样他也得到了相处甚好,如朋友一般的女儿,但是当他听到女儿的男朋友比自己还大几个月时,他终于忍不住骂了一句脏话,虽然震惊,但他还是接受了女儿的选择,并答应女儿可以去见见男友,当得知男友还未离婚时,作为一个父亲,他还是忍不住怒火。他偷偷与男友定下协议,让男友来他的咨询所做咨询。可以看得出他很在乎自己的女儿,也想从中作梗,结束女儿这段忘年恋,在咨询中他与男友明确表明:想让男友远离埃玛,并期望男友与妻子能复合。剧情永远都是那么狗血,弗朗切斯科医生发现一直暗恋的对象就是男友的妻子。他很懊恼,甚至可以说用绝望来形容也不过分,但是这计划仍在继续,他还要让男友和他的妻子复合,进行过程中他越来越懊恼,甚至开始怀疑这么多年信奉的弗洛伊德理论,是不是也是错误的。 相比较埃玛和萨拉年轻又充满激情的爱情,弗朗切斯科医生更像是青年人的恋爱,走走停停举步不前,顾虑很多,但是又放不下心中的人,尽管爱是一 种非常普遍且无法避免的疾病,任何人任何年龄都可能会患上,但并不致命。当然有时候它会绵延不去,令你终生受累,但同时它也会带来一些甜蜜。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六):勇敢的追求
到底是世界不正常,还是我们病?《都怪弗洛伊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没什么,后来发现了书中以一个客观的角度说了他们三个女儿不同的恋爱过程和经历。 一个心理专家和三个古怪的女儿,不同的恋爱经历,相同的是他们的恋情是十分坎坷的。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想法。有些时候说,有些人一旦错过了,便是一辈子。同时也有人说,择一人终老,白首不分离。到底哪个才适合呢? 在18岁勇敢地追求恋爱,到底是一件好的事情还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到底是一种爱,还是只是缺乏爱寻找一种需要爱自己的爱呢? 之前有一次跟朋友聊到恋爱观,我个人的恋爱观就是,一生一世一双人,遇见了,便是一辈子。可是朋友不这么认为,他跟我说,如果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他是不是会适合你,如果到最后认为他不适合,再分开也不迟。不一定要一生一世一双人,遇见好的,而且三观和自己符合的,那才算真正的一生一世一双人。有时候一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啊。后来有一个男生跟她表白了,他回答他可以尝试一下。可是在一年多之后他们却分手了,连原因我都不清楚。不过我个人非常不喜欢那个男孩子,因为感觉那个男孩子有点……她哭得很伤心,但依旧矜持她的恋爱观点。 也正如这本书说的,18岁勇敢的去爱,却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也许遇到了彼此,双方都会非常的开心,在恋爱的过程中也会很甜蜜。但是发现双方不适合的时候,必定有一人提出分手,也必定会有一个人异常的难过。书中的29岁也就是想这样子表达的吧。当你发现恋爱并非你想象的那样,会不会期待越高,到最后失望越大。遇到了爱情,但是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你会勇敢的去追求还是选择放弃错过? 勇敢的去追求爱情,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却放弃了你一直坚持的爱情观,错过了并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因为你值得遇见更好的。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七):爱情和婚姻都需要自己好好去把握
央视在1997年,也就是22年前曾经引进了一部韩剧,名字就叫《爱情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其实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这部电视剧的名字“爱情是什么”,其实正代表了很多人在追寻自己期待中的爱情与婚姻的过程中一直想要弄清的一个问题。但即使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恐怕也无法回答清楚这个问题。这实在是一个简单但其实并不简单、反而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意大利作家、导演、编剧、制片人保罗·杰诺维塞的作品《都怪弗洛伊德》中,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50岁单亲爸爸加心理专家弗朗切斯科和他的三个女儿,其实也都在问着同样的一个问题。他们面临的故事不同,却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爱情,到底是什么?
弗朗切斯科擅长处理他人的感情危机,但当自己深陷于单恋的困境之中时,他却迟疑而又迟疑,不知道该如何迈出下一步;他的三个女儿似乎也不怎么走运。不过她们的情况也各有不同:30岁的大女儿萨拉原先的性取向是同性恋,但在经历了又一次失败的恋情之后,萨拉痛定思痛,决定找一个真正的男人作为自己的伴侣;29岁的玛尔塔,守着一个小书店,却爱上了一个又聋又哑的偷书贼;18岁还正在上学的埃玛,却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已经50岁的有妇之夫……最为不可思议的是,弗朗切斯科后来才知道,他的单恋对象,正是她小女儿爱上的那个有妇之夫的妻子!
这个世界确实还是小了一些——但“地球村”的概念不是早已经深入人心了吗?不过,似乎也不应该怪到谁的头上!爱情是什么,这个从古问到今的问题,折磨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又一个人,不同的人也在尝试着作出回答——但迄今为止,唯一可以确信的是,没有一个回答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两个指纹一样!对于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完美的回答和范例不是没有,但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对于弗朗切斯科和他的三个女儿来说,对于亚历山德罗和他的妻子克劳迪亚来说,都是同样的。
但即使明知道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对于美好爱情和完美婚姻的追求,却是人人都想要、人人都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弗朗切斯科最后一定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答案;就像他的三个女儿也一样可以找到属于她们各自的那个答案一样!对于亚历山德罗和克劳迪亚来说呢,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婚姻风波,他们也会明白很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不必等着保罗·杰诺维塞为作品中所有的角色给出确定的答案。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其实正需要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思考和解答。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八):亲情向暖 岁月不寒
这是一本充满了反转和惊喜的小说,整本书讲了一家四口——父亲和三个女儿的寻爱之路。作者设置了四条故事线,看似独立却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是关于爱情的大讨论,还有对亲情的理解与感悟。
弗朗切斯科是一个精神分析师,专门从事夫妻关系的维护和修复。然而他却是一个单身爸爸,独自抚养三个女儿。
他经常向病人重复的话是:“尽管爱是一种非常普遍切无法避免的疾病,但并不致命。当然有时候它会绵延不去,令你终生受累,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种流感……爱情是一场感冒,随时光逝去自会痊愈。”
弗朗切斯科也感染了一场爱情感冒。他为了一位优雅美丽的女士搭讪,跟踪观察她每天的行踪,却不敢上前搭话。这样一个美丽的秘密无人倾诉,弗朗切斯科还要担任女儿们的爱情咨询师。
大女儿萨拉在求婚失败后,决定尝试着和男性交往。在经历了无数个不靠谱的男人之后,结识了一个热情、细心和敏感的男人卢卡,你以为这样就happy ending了吗?不不不,必须要反转。
二女儿玛尔塔经营着祖传的书店,并且坚守自己的卖书原则,收益惨淡,还有偷书贼雪上加霜。最终,她爱上了这个聋人偷书贼,并为了自己的幸福勇敢追爱。
小女儿埃玛还是个18岁的学生,却爱上了一个和自己父亲年纪一样大的男人。
虽然三个女儿各自面临不同的感情问题,但是相同的是,遇到问题时,她们第一时间都是希望得到老爸的建议。而这位神奇老爸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专业能力为女儿们排忧解难,甚至是进行暗中“破坏”。“他照顾着她们,她们也照顾着他。”这融洽的亲子关系让弗朗切斯科感到幸福,也让三个女儿以此为傲。
直到全书最大的反转——弗朗切斯科爱慕的神秘女人竟然是小女儿男朋友的妻子——出现,弗朗切斯科遇到了难题,是要为爱勇往直前还是从错误的爱情关系中挽救女儿,他第一次失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都希望得到老爸的关注和建议,尽责的老爸却无法给予自己建议,也无法付诸实践。还会有反转吗?
弗朗切斯科和女儿们展现的爱情百态大抵是现实社会的写照,尤其是他给女儿们分析的男人的四个种类,可谓一针见血。
然而我却对书中弥漫的暖暖的亲情情有独钟。作为别人家的老爸,无论女儿的伴侣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健全还是残障,弗朗切斯科都是云淡风轻,虽然偶有抓狂,却没有粗暴干涉。甚至会在自己约会之前亲自送上女儿们需要的建议。
虽然缺失了母爱,父女间牢固的信任感是这个家庭幸福的来源。这得益于弗朗切斯科对女儿们的陪伴,这种陪伴让女儿时常倍感幸福,也拥有充足的安全感。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能驱散一切阴霾。所以她们敢爱敢恨,屡受挫折仍然勇往直前。正如文末那句话所说:“他们是父女,永远不会改变。”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九):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一开始我是被书名吸引的(要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据我所知,弗洛伊德好像是一位心理学家,最常听见被提及的书叫《梦的解析》。他好像发表了很多的心理学著作,那么,是那一方面的事情被甩锅到了弗洛伊德身上呢?封面是个手绘的怪大叔形象,画的好像就是他,还挺有意思的。 总之,我被书名和封面吸引,简介也很符合我的口味!至于腰封上的介绍……说实话,我觉得有点浮夸了,因为读完之后我并没有觉得思想有这么宏大就是了。 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位精神分析师老爸和三个女儿各自在爱情中的磨炼。一个老爸独自抚养三个美丽的女儿长大并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三个女儿显然对老父亲非常的亲近和信任,彼此关系也很好,在恋爱后都主动地向老爸和姐妹分享各自的经过和感受。长大后的女儿们在择偶方面并不如老爸所愿,常干出一些让老爸觉得惊心动魄的事。老爸因此而头疼,他既想要满足女儿们的心意让她们高兴快乐,又想要让她们换一个正常点儿的伴侣并维持一个长久的关系(我相信这是每个父亲的愿望)。而在老爸为此苦恼的时候,他也陷入了爱情的漩涡中,并挣扎于女儿的幸福与自己的幸福之间。 爱情总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且往往不尽如人意。爱情的快乐总是转瞬即逝的,但亲情是永恒的,你永远可以在老爸、姐妹或女儿们这里得到支持和安慰。他们因此而感到心安和幸福。 老爸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父亲。他对女儿们无限的包容、理解和支持。以一个精神分析师非常理智的态度分析和指引她们恋爱的导向。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兄弟、朋友。他50岁,渴望爱而不敢爱,陷入长时间的痛苦并最终决定面对真实。错误已经铸成,不必撒谎是对内心最大的解脱。而他们是父女,彼此理解关心,相互谅解,是永恒不变的爱。 这部小说情节总有让人意想不到之处,令人眼前一亮,且叙述贴近现实,比较能引起共鸣。爱情需要理解和包容,需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敢和决心,也要有及时止损的理智和冷静。也永远不要忘了,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都怪弗洛伊德》读后感(十):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爱情人格分析工具书
《都怪弗洛伊德》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小说,特别之处在于除了小说的情节和故事性以外,还具有对爱情心理进行人格分析的功能性,对各年龄段凡是对爱情有渴望有需求有想法的人都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一开始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我的四个假想敌》,因为结构相似,都是父亲和几个女儿的事情,又都和爱情有关。但是《都怪弗洛伊德》所讲的故事要比《我的四个假想敌》棘手得多,因为包括父亲和女儿在内,他们所追求的爱情都与世俗主流的爱情观大相径庭。先看看狗血而又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父亲弗朗切斯科,50岁,是个单亲爸爸,职业是心理心理医生,有一个苦苦单恋的梦中情人,这个人居然是他小女儿的忘年恋对象的老婆;
大女儿萨拉,30岁,喜欢自己的女玩伴,但是在她决定和女玩伴表白的时候对方却突然消失。经历了挫折之后,她决定开始接触和了解男人;
二女儿玛尔塔,29岁,职业是书商,但是她卖书不按市场规律,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她爱上了一个又聋又哑的偷书贼;
小女儿埃玛,18岁,还是一名学生,忘年恋,爱上了一个和自己父亲相同年纪的建筑师,这个建筑师的妻子是埃玛父亲单相思的梦中情人。
虽说人物关系尬到不行,但这其中已经包括了我们现今常见的情感关系里面的一些特殊的情况,或者换个角度,作者只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分析我们可能需要面对的一些爱情心理。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父亲既是一个受爱情困扰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心理专家,尤其是他从专业角度分析三个女儿爱上的人的时候,不光是为书中人分析,同时也是为读这本书的人分析。我们站在读者的角度,要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旦发生了,能过知道如何去面对和权衡。当然,这一类的分析往往没有结论,因为最终的选择权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但是这些分析能够提供给我们充分的判断依据,帮助我们去面对自己追求的爱情,尤其是这份爱情存在着瑕疵和缺陷的时候,就更需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