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电影史读后感摘抄

  《漫画电影史》是一本由[英] 爱德华·罗斯著作,后浪 |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画电影史》读后感(一):《漫画电影史》读后感

  3小时不到看完。整体观感上,对于作者对电影的痴迷和漫画汇编所做出的辛劳表示尊敬和佩服。但是全书观感还是令我有些许的失望。 首先,本书取名为《漫画电影史》,但全文更多地是在围绕电影创作与相关主题要素的关系进行“科普”和评论,同时引用过往影片作为例证,并将影片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以漫画的形式重现。在“史”这一点上,并没有太着重的痕迹——详尽的编年史呈现。 其次,从例证影片的选取,可以看出,作者对恐怖片、黑色电影等影片的偏好,虽然大多数电影对于影迷来说还是相对熟悉,但是口味还是有点重,对于低幼龄来说接受度可能对应会下降(不过低幼龄应该会在下一点里直接“劝退”)。 另外,本书的叙述逻辑主要围绕“眼睛”“身体”“场景与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七大与电影(创作)密切相关的主题进行历史沿袭式介绍。引用了大量电影理论话语(劳拉·穆尔维的男性凝视论、电影眼睛、表现主义、模仿与拟像理论……),而电影(内容)更多被作为为理论(话语)提供实践论证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电影的内容及制片要素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但同时也越来越理论化。使得此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汇总价值,但史学价值甚微。

  对于想靠此书来达到以轻松的方式了解电影史全貌的朋友,我劝您出门左转。想要通过此书略探电影创作及电影在发展长河中的须臾一角,还是可以用来打发一下时间的,毕竟其中还是囊括了些许电影经典理论和电影史中的经典之作的剪影。

  全书的编排和选片带有浓郁的作者本人的气息,但是在内容阐述上,作者也有尽可能地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吹不黑不捧。是一本特定视角下赏析电影的漫画读物。

  《漫画电影史》读后感(二):十分浅的评价

  看完此书后再翻至尾页封面,其中的一句话映入眼帘——“如果你以闪回的方式观看我的一生,你会发现我总是与电影形影不离。”爱德华·罗斯也许是为了展示他自己的一生而颇为巧妙的借以电影历史。或许又是为了更好的介绍电影历史而不妨向人们表达自己与电影的关系亦或是对电影的强烈喜爱。而与此同时,爱德华·罗斯也正好将严肃的第七艺术的发展历史通过漫画的形式活灵活现地生动展现出来,让读者与爱德华·罗斯一起充分融入这段历史中去,更好的了解电影这一门艺术,而非当一种单纯的娱乐看待。

  章节内容的设置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全篇分为“眼睛”、“身体”、“场景与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七个章节叙述。这七个词语或词组看似毫无联系、不相干,可是深入一点便会发现这些词汇皆是一部电影中所一定具备并且最基础的概念。第一章在介绍“眼睛”一词时,为了使电影情节发展不会使观众“出戏”,惯用的拍摄手法出现在银幕上以此来模拟观众在电影院时好似是真实的观察着这个世界,最后总结语句:利用人眼习惯的纵深感,以及运用看起来自然、有目的的摄影机角度和剪辑,还有制造一个让观众忘掉自己存在的银幕世界。这即是电影的开始或基本特征,而其它章节也起到了带着读者一起了解电影史发展的独特作用。就如同随时间过渡使电影发展至现在的相关词“科技”,以它为名的“技术与技术恐惧”一章节,巧妙的放在了本书最后。“电影的吸引力也依赖于它的技术——从它引人入胜地再现我们这个世界的能力,直到最近以特效制造的彻底的奇观。”不仅揭示了作为电影最基础需要的因素之外,也向读者说明了电影发展到现在的状况和作用,就像书中所说,电影总是能最迅速地探讨科技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后果。从“眼睛”到“技术与技术恐惧”,说明了电影这一艺术所涵盖的要素范围之广的同时,也明了的展现了随着这些因素而变化的电影发展历程。而这不正是作为一部电影史所要告诉读者最基本的东西吗?

  本书作者爱德华·罗斯的漫画像在全书中的放置处理以及台词设置也是一大特色并且在书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封面是接触到本书的第一步:除了卓别林、《绿野仙踪》、《异形2》、《月球旅行记》等电影和人物的漫画再现,便是爱德华·罗斯的漫画像。单凭其漫画像所占封面比例的大小便可得知这个人物便是本书的“主讲人”。而从主体开始之前的“献给凯特琳”的前言中也可得知作者写下此书的目的和他在本书的漫画情节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正因为这样,爱德华·罗斯的画像几乎在每一张中都会出现,并道出具有承接性以及总结性的语句。如第二章节“身体”中一句:“这些电影将我们自身的身体变成恐怖之处,利用我们心里对身体界限的最根本恐惧,向皮肤表面之下去挖掘,以探索身体的脆弱与易变的本质。”这种总结性的语句看似平常,可最终回答了一部分在所难免存在对于前文疑惑的读者的问题,在每一部分叙述完毕之后起到了很好的收尾作用。同时也运用着讲故事的方式一点点的利用作者的模式将与他形影不离的电影的历史在读者面前娓娓道来。这样的方式使读者有了一种强烈的亲近感,简单来说即使在读到第一页时也不会有太大的陌生、距离感。漫画中的爱德华·罗斯就像是一个引路人,带着读者在他的书中阅览,而这段严肃的历史在此书看来也不会过于生硬冷淡,拉进了文章内容与每个读者的距离。这便是这本电影史的第二个巧妙之处。

  第三个巧妙之处在与漫画中对丰富的电影例证的运用。这种运用并不是单纯的以时间线为基础将一部部电影生硬的拖出,而是结合着每一章节的标题,拿以与其有关联性或是代表性的作品论证。就如第三章节“场景与建筑”中举例《闪灵》来论证观众因为电影的场景建筑而将自己陷入其中,让自我带入电影情节之中,像书中所述一样与男主人公杰克一起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迷失于瞭望酒店。这不就是清楚明白的说出了场景建筑在第七艺术中的作用与必要性么?又如“身体”一章中《将军号》和《小比尔号汽船》两部默片的引用,其中男主人公基顿“从容不迫地接受默片夸张的肢体表现特征,使用远景镜头、长镜头去强调他运动中的身体。”其说明了演员的身体即人的身体在电影中所起的地位作用,肢体动作在电影中起到的效果。再如同章节中《热情似火》中的玛丽莲梦露的肢体动作的画面的加入,解释以:“利用慢镜头、不完整的特写或剪影,这些角色的‘视觉 表现倾向于与故事线索的发展相抵触,试图在情欲注视的时刻里凝固动作的行进’”。来表述女性都是作为物体在电影中出现的效果作用以及她们身体的单一作用。其说明了女性身体在一定时间段内于第七艺术中的赋予含义和影响力甚至电影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表现的内涵和状况。上述看来,从电影中夸张的肢体表现再到女性的身体,从身体在电影中起到的效果再到身体在电影中的影响力,不论是电影受技术限制的发展还是电影所表现含义的演变,这都是第七艺术随着时间的历程而发展的表现。

  将漫画作为一种媒介来介绍电影的发展历程,可谓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本是白纸黑字的一段历史变成了电影画面再现在纸上的漫画,让本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爱德华·罗斯下意识的视觉图像,这都对于严肃的发展话题来讲都颇为难得。正如《卫报》评级所说:“非常让人享受……阅读过程很轻松。”这是一本轻松愉快而不失严肃庄重的电影史。无论是对视觉、听觉的再现,或是文字等其它感官给人带来的维度都是十分广阔的。

  《漫画电影史》读后感(三):谁爱电影,谁就是我们的姐妹兄弟

  先吐槽:这么有意思的书,为什么没有像后浪多数图像书那样做成精装?它值得被收藏。

  这本《漫画电影史》可能最适合两类读者:其一是电影小白,如果书里多数的电影(无论是以文字明示还是画面“彩蛋”)你都反应不及,没关系,这正是你应该一读的那本书,按照书里感兴趣的话题点开始享受你的光影之旅,可能会掉入今生最幸福的体验之一;其二当然是迷影级别的观众,伴随着书页翻过,你所有的影像经验被二次勘探,重新编排。

  我太喜欢这七个主题的串连:眼睛、身体、场景与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由切身肉感到近未来,电影仿佛穿过我们的身体与所在时空,真的“勾了魂”,带我们去理想世界。

  说电影就难以绕开“造梦”。今 敏会把自己的一生称为“造梦之路”,而寰球影迷大概也是因为光影如梦,才如此眷恋。

  “不丧”电台的主播乔老师说,有人质疑在家庭影院技术进步的今天,城市里的电影院应该消失。可正因为电影院为绝大多数还不能将沉浸式体验真正购入屋舍的普通人提供了“至暗时刻”,我们才更应当守卫它的存在。影院的存在,使得大家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享受时空乃至五感的挪移,能够“强制做梦”,能分享类同的情感,乃至能激发社会议题,促进现实进步。

  如果对读书人来说,构成他们精神实体的是读过的文字,那对影迷来说,构成他们骨血的,就是累积观看影像的那些时间加总。

  豆瓣上常年活跃着可能是中国质量最高的一批影迷,大家从动画短片到剧情长片,从黑白默剧到3D巨幕,无所不渴望一睹为快,最极端的那拨,说精神成瘾或许都不为过。仿佛只要大家在电影世界待的时间够长,现实与影像就能翻转颠倒,银幕里,毕竟是一个更光怪陆离,更迷人的宇宙。

  可我当然更乐见大家自由穿梭于真实与拟真的两岸,把电影馈赠给我们的喜乐恐惧,摆在现实里去延展分析,我想这本书的意图也多半如此。当然,艺术作品不应该全部那么沉重,爽的层面上,商业片们有它们自己完成到及格就自足的评价体系,不过多数影史留名的作品,的确促进了人类的反思与再进步。

  譬如上图这一页对《真实的谎言》的讨论,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后来李安费尽心血,以120帧技术拍摄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从前的电影为战争“背书”,随着人类整体意识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影不再沦为政治宣传的道具,而要为“反战”发出和平的声音。

  又比如,太多经典到进入“里程碑”“伟大”“惊世”等范畴的电影,深入地探讨了人自身的源头,或爱欲死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电影是所有人的镜子,所有人的心理医师,所有人的双胞胎兄弟姐妹,所有人想深吻的渴求,所有人想逃离的厌弃。

  回到我一开始讲到的这本书的编排,七个主题,看似无序,实则层层推进。它既有不高的门槛(即便对入门者也是“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也有渐进后触碰到大哉问的种种哲学难题。这优美的构思,加上漫游式的读解,差不多是现在我们读过的“图解电影”里,最优秀的那一种书籍。

  也不妨“剧透”一下此书“结局”,与“开头”在舞台上讲演呼应,作者在“电影院”的后排坐着,目光打破“第四堵墙”,看向读到此处的你我,这是属于影迷的会心——THE END之后,还有无穷部电影会再开启,而我们与影院的关系好像一对舞者,进退之间,柔情蜜意。

  《漫画电影史》读后感(四):漫画的形式带我们畅游电影史百年长河

  1895 年卢米埃兄弟向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时,观众被几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吓得惊惶四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问现代人在空闲时喜欢做什么?答案里一定会有看电影一项。电影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

  《漫画电影史》用漫画的形式,通过“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等七个章节来赏析电影。引用了丰富的电影例子与理论著作,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欣赏电影的视角。

  本书作者是英国漫画家、作家——爱德华·罗斯,他为大学、博物馆、慈善机构等创作过不少科普性质和理论性质的漫画,《漫画电影史》是他的代表作。目前他正着手一个叫《漫画游戏史》的计划。

  一、电影产生的时间和成长历程

  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

  在100多年前,当那第一缕闪光与银幕触碰的时候,运动影像就吸引住了观众。从《火车进站》那简单的奇观展示,到使人沉浸画面中的现代3D大片,电影已经给观众带来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欢乐,也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方式去审视这个世界。就如同意大利电影理论家费朗西斯科.卡塞蒂所说:“电影解放了我们的视野,并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潜力重现它。”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依次拍下了24张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1888年10月,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在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城进行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和一段利兹大桥的街景,片长为2秒左右。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 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

  史学家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的成为“电影之父”。

  早期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

  美国喜剧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也是无声电影时期杰出的电影艺术家。1914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钟的爱情》。接着,《阵雨之间》又问世,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流浪的夏尔洛的形象。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1935年,马摩里安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彩色胶片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我们之所以要看电影,是因为可以经历我们在生活中无法经历的事情。

  电影不管是哪个片种,细察起来它们都包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礼仪习俗、交际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要闻,人文的和自然的衍进,无不在电影上得到或多或少的随机性反映。

  《肖申克的救赎》大家都听说过,几乎在所有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的榜单中,它都被放在了第一位。这是一个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追寻自由的故事。就像影片中展现的一样:“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会选中哪一颗”。来自于电影《阿甘正传》。它告诉我们当面临的选择过多时候,选择很可能误导人生。而影片中的阿甘先天弱智,他只选择做自己,只想和珍妮在一起。即便后来他成为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亿万富翁。

  40年代的美国,《教父》是部里程碑式的黑帮史诗巨片,讲述了黑手党柯里昂家族的首领维托·唐·柯里昂家族中的血雨腥风和温情脉脉。

  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中用满是悲痛的黑白画面,真挚地讲述了在克拉科夫受到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群体境况。而他的《大白鲨》,挽救了新好莱坞时期的灾难片,在骇人的视觉效果之后,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据说在影片上映之后,连海水浴场的生意都变得清淡起来。

  《蝙蝠侠:黑暗骑士》成为了影迷们心目中无法超越的经典,诺兰把它拍成了迈克尔·曼的犯罪史诗。《盗梦空间》贡献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核心冲突,梦境和现实之间,早已没有了切实的界限。尤其是那个扭曲的城市空间,是诺兰天马行空的影像化。

  《阿凡达》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电影, 电影制作上将3d技术和电脑特技用到极致,从此开创了电影的3D时代。

  皮克斯制作的《玩具总动员》,到目前为止,都还能被称为史上最佳动画片之一,影片精致到让每一个玩具的材质都栩栩如生,同时给足了观众足够的成长思考和情怀释放。

  电影里的很多场景,其实很少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看电影是在看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因为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宛如身临其境。让我们可以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

  《漫画电影史》以“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等主题切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赏析佳片,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阅读的愉悦。妙趣横生的图像导览带您畅游影史百年长河。看完这本书,你不会再带着同样的眼光去看电影啦!

  《漫画电影史》读后感(五):“原来那部电影,你还没有看懂!”|从电影的关键要素切入,理解影片深层含义

  因为喜欢看电影,我在选择研究生方向时,毫不犹豫地选了影视文化研究方向。印象很深的一次专业课上,导师说了这样一句话:“看电影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习得。”

  当时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通过后来的学习才知道,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电影与电视最大的不同,就是电影的镜头、构图、场景、声音具有自己的“语言”和语言体系。换句话说,电影的表达不只通过故事情节或演员的表演进行,而是导演对镜头、场景、剪辑、意识形态等一系列的处理,影片表达的东西远比它的表面情节多得多,功能也远不止娱乐功能这么简单。想要真正理解一部影片的内涵,其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当我们观看某些影片的时候,常常会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叹:“这电影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而同样一部影片,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些情况在我们观看电视剧或综艺节目时几乎是不会发生的。

  那要如何才能掌握看电影的能力、看懂电影的深意呢?首先要了解电影的发展历史,其次是学习电影发展中形成的“共识”(电影语言),再次就是多看优秀影片。做到这三点,你就会从“看电影”中享受更多的乐趣、获得精神上更大的满足。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漫画电影史》,就是一本很好的了解电影史和电影语言的“入门教材”。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爱德华?罗斯,他从7岁开始看电影,是名副其实的“影痴”,在大学对电影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形成了全面又独特的个人见解。

  在《漫画电影史》这本书里,罗斯通过漫画的形式,将自己多年以来对电影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其中,根据眼睛、身体、场景、时间、声音及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等7个部分进行分析,辅以丰富的影片例子和电影论著,向读者传递了“看懂电影”的角度和方法。

1.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决定了它的独特性

  想象一下,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人们目睹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影片只有短短1分钟,内容是火车进站时站台上的各种情景。

  如果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难免会发出“这也太无聊了”的感叹,但当时的观众却是极其震撼的。那是人类第一次看见“照片”里的人和物自己活动了起来,意味着人类从此可以看见“另一个世界”。

  意大利电影理论家弗朗西斯科?卡塞蒂说过:“电影解放了我们的视野,并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潜力重现它。”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中呈现出的最典型的独特性——解放人类的视野。

  这种解放不同于一幅画、一张照片带给我们的感觉,因为电影的画面最开始呈现的是人们真实的生活,摄影机就好像一双人的眼睛,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这种感觉有别于其他的一切形式。

  就像罗斯在《漫画电影史》中指出的那样,电影这双眼睛,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揭示世界,也可以成为强有力的欺骗工具。在著名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代表作品《后窗》中,这种“眼睛”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模拟各种偷窥和凝视,导演选择精准地引导着观众去看什么和不看什么。

  电影这双眼睛,带着观众去探索生活、探索人类的身体、探索世界、也探索未来。人们在越来越丰富的影片中,真切感受到了现实世界所不能感受的情感和事物,不管是最匪夷所思的恐怖片,诸如《闪灵》《午夜凶铃》《异形》等,还是天马行空的科幻片,诸如《阿凡达》《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只有电影能带给我们这种神奇的体验。

2.电影的意义在于拥有多种解读的创造性

  2019年的国庆档,我们有一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非常受欢迎。影片内容是由7位导演+7个小故事组成的,其中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争议最大。那些不喜欢这个故事的观众拼命吐槽,将其评为7个故事中最差,而那些喜欢这个故事的观众则拼命点赞,将其评为格局最大的好故事。

  那到底《白昼流星》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不管是影片的场景、语言、人物、情节,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不同的人在观看后,会形成不同的感受。而“没有标准解读”和“没有标准评分”正是电影不同于其他形式所具有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在于导演在拍摄时候有自己的创造,但解读却是观众基于个人理解的另一种“创造”。

  这种创造性也是电影自诞生以来,之所以广受欢迎的最重要因素,它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即使是影片导演的解读也并不能作为标准答案。

  就像著名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说的那样,当一部电影在世界上发行了,“它就与其作者分离了,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在形式与意义上经受着种种变化。”

  比如,今年年初的贺岁档电影,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有人认为小梦最后实现了自己做明星的愿望,有人却认为小梦已经死了,后面的情节都是梦境。当周星驰接受采访的时候,有记者提问想知道“正确答案”,但周星驰并没有直接说哪种看法是对或是错,但他认为都有可能。

“只有当超越了其创造者的理解,电影才会处于其最激动人心的状态,为观众提供机会去拒绝一部电影表面的、被认定的信息,并于其中发现他们自己的故事”——《漫画电影史》中的这段话非常完美地阐释了电影的这种创造性,也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3.根本没有单纯只为了娱乐的电影

  有些小伙伴会说:“想这么多干嘛呢?看电影不就是为了放松和开心吗?难道那些搞笑片还有什么教育意义?”

  罗斯在《漫画电影史》中这样回答:“即便是最无伤大雅的合家欢电影也有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作用。”他在书中举了迪士尼动画电影的许多例子。

  比如,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和《美女与野兽》中,女性的角色总是被刻画成需要被男人拯救的形象,她们追求的目标都是“幸福的婚姻”。

  比如,在安徒生童话名篇《海的女儿》中,小人鱼变成人的最终目标并不是王子和爱情,而是拥有不灭的永生灵魂,但是在迪士尼电影《小美人鱼》中,却将小美人鱼塑造成了为王子和爱情必须作出牺牲、舍弃自我的女性角色。

  由于迪士尼电影深受孩子和年轻观众的喜爱,所以这些深深植根于影片中的“意识”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

  所有电影,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隐藏或宣扬各自的立场和观念。比如,美国好莱坞打造的影片中,阿拉伯人的形象几乎从来都是“反派”角色,有色人种和印第安人也常常被如此安排,比如《夺宝奇兵》《阿拉丁》等;他们即使作为主角出现,也难以摆脱身上不符合主流文化的缺陷,比如《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就是一个有“洁癖”、有点“娘”的“同性恋”。

  因为电影自诞生以来,总是以“呈现真相”的特征面世,所以观众在观影时会不自觉被影片潜藏的意识形态影响。换句话说,电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某种文化、某种价值观的代言人和宣传工具。就比如好莱坞大片这么多年来的广泛传播,实际上就是把美国文化和美国思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正如《漫画电影史》所指出的“电影在书写我们的道德观、强化社会规范与期待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正因为电影永远不可能“毫无意味”,所以我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要学会辨识和区分,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审视影片。此外,更重要的是,当越多体现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电影出现,我们就越应该将关注放在主流之外,去思考那些被歧视、被压抑、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人和事,这样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心智也会更成熟。

  总的来说,《漫画电影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级教材,而且是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读起来十分轻松。最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罗斯没有站在美国或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来讲述电影的发展和特点,而是站在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立场上。

  尤其在分析影片的时候,考虑到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比如,在看到影片的文化宣传功能时,也看到了审查机构对这种功能的限制和利用;在看到技术对电影的促进时,也看到了电影对技术发展的恐惧;在看到影片所表现的主流价值观时,也关注到了弱势群体和边缘文化。

  光凭这几点,已经决定了这是一本好书。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