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偷马》是一部由汉斯·皮特·莫郎执导,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托拜厄斯·桑特尔曼 / 达妮卡· 库尔西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出偷马》观后感(一):痛不痛的事,我们自己可以决定
听过一个说法,说科学家做过实验,如果你意识觉得在烧你手的火是不疼的,那么你是感觉不到疼的,忘记说是不是会起泡了。科学家总是在做一些对平民来说作死又无用的实验。要达到这个拜倒自己根深蒂固觉得火是会烧伤我们自己的意识得多难。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放大痛苦,分手生病都会对自己说自己很可怜,非常难受,痛不欲绝,放大痛苦去感受心绞的感觉。可以说是自怨自艾。
这部影片核心大约就是在讲,痛不痛的事,我们自己能决定,你觉得不痛,你就可以走的更远,过得更自然。
——————
平静的笔调叙述着老年人年少时的往事。
约莫是二战后期,少年被父亲带去了森林木屋伐木,父亲说这样的活动不适合女人结伴,期间少年结识了好兄弟一起外出偷马,但好兄弟家里却发生了变故导致他们分离,而这时少年触摸到了朦胧的爱情,却与其父心属同一人。愤怒,嫉妒,崇拜等矛盾感情涌然而生。
伐木工作结束,父亲离开了少年离开了这个家。少年与母亲去瑞典领取父亲留给他们唯一的伐木工钱,在穿上西装的那一刻,少年长大了。 最后一幕,少年穿着西装,看了看手上的疤痕,幻想自己在森林的草丛里,阳光刺眼,张开双手,触摸会割到手的穗子。 故事简单,以第一人称方式在现在和回忆之间来回。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独白斯文而孤立。用回忆呈现出成长的伤痛,并一次解开当下的困局。 父亲说:痛不痛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做决定。 而这句话帮他长大,在他年老快要忘记的时候,回忆又再次提醒他,“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里自有分晓”。
《外出偷马》观后感(二):治愈
与内容有关的评论:
树象征着生活,木头象征着人际关系,雨象征着情感波动,马象征着自由和愉快
理解了这些象征后就能发现整部电影《外出偷马》是在讲如何与过去和解,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故事。贯穿全片的树倒、伐木、运木,是主人公和不同人在不同时段的关系反映,木头刚下水时还算有序,主人公和父亲的冲突尚未显现;一路上主人公与父亲的矛盾逐渐激化,木头纠缠一团无法顺流而下。如果说找回自己是这个故事的正题,那么被别人偷走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则是这个故事的反题。约恩“偷”走了拉斯的农场,(在主人公看来)拉斯“偷”走了自己的父亲,在拉斯的父亲看来主人公的父亲则"偷"走了拉斯的母亲。就像《大卫·科波菲尔》的前几页所说的:”我是否无法成为我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这部电影将象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因此包含的要素也相当得多。
看到最后才知道全片的立意是治愈的。几十年前的那个少年把河里用来解开纠缠的木头的绳子留下的伤痕紧紧握在拳头里,而今主人公的女儿以离开默许了主人公一个人在挪威与过往和解,“痛在什么时候,我可以自己决定。“是啊,也许痛是难以放下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的人生,并且应该这样做。
与内容关系不大的评论:
台词这么少的电影其实看得不多,但是整部片子看下来,发现好的片子不需要太多台词也可以很好。到处都是的象征手法,高超的镜头语言,点到就收的音乐效果,如画般漂亮的北欧风景。“你可以思考”,“然后放下”。语言显得苍白,甚至很多余。
但也因此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一些门槛,需要一些耐心去欣赏,去读懂。
有生之年要去北欧一趟。
《外出偷马》观后感(三):外出,驰骋
《外出,盗马》在上周五挪威颁出的Amandaprisen (相当于挪威的奥斯卡)斩获10项提名中的5项,包括:最佳影院电影,最佳摄像,最佳男配角,最佳导演和最佳音乐,成为当晚最大赢家。
这部挪威电影早在今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收获最佳外语片的最佳摄影奖。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由挪威作家Per Petterson撰写,早在2003年出版,并以翻译成50种语言出版。
电影拍摄确实很唯美。如果说北欧电影一项强调文艺基调,从剧情,到摄像的话,这部电影没有例外。唯有电影镜头的运用更胜一筹,微小细节的特写很多,奔跑的野兔,飞翔的猫头鹰,摇曳的野花,风声和着树摆,水声夹着船行,突出人物心理也罢,烘托环境也罢,给观众留下的是一种格外清晰的美感。这种清晰度,让我有一种华为新手机镜头清晰度能甩出苹果手机几条街的惊诧。当然北欧的生态环境本声就为这样的影片拍摄平白加分不少。广袤的森林,下过雨的稀泥也不觉得脏。但是从用镜头将这种美清晰,错落有致地展现出来也是一种功夫。
故事本身不复杂,但很多内心的,个人的想法,让导演采用了多次的倒序顺序的穿插。我个人觉得有点过于频繁了,以至于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不明白为何导演打断,插进一段过去的情景,感觉衔接得不是很顺理成章,也或者是剪辑的原因。
二战中的故事背景,挪威与瑞典交界的一个地方,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在夏天跟父亲住到了一起。小男孩最初折射的是父亲的对立面,他随口吐些脏字,不隐藏自己的想法;他跟邻家男孩出去盗马,其实是想骑上人家的马过过驰骋的瘾;他萌萌的少男对女人的浮想,没有回避没有隐藏;他对邻居小男孩意外射死了自己的双胞胎弟弟,是理解和同情;对因为失职导致其中一个弟弟意外死亡的大哥是畏惧和回避;他责怪自己的父亲最终离弃了他们,但最终自己在年老的时候却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独处。
2小时的电影,在开篇有些沉闷,好在有唯美的摄影的支撑,影片发展到中部和后部起伏增加,将影片讲述完整。
《外出偷马》观后感(四):玩个游戏
要紧的,不要紧的,在意义与无意义之间,走出又进入北欧山林。
Lars说,我杀了我的哥哥。 Trond愣了一会儿,找到了一个回答:那只是个意外。你不知道枪上了膛。 Lars只有十岁,同胞的哥哥也只有十岁。那只是个意外,村子里的人也说。但我杀了我的哥哥。
父亲带他走到桥头,告诉他乘上那边的车,就能到奥斯陆。 父亲用力扯他的头发,父亲曾说你可以决定自己痛不痛,他一声也不吭,只是咬牙看着桥的尽头,看着那辆能带他回到奥斯陆的车。他眼神很呆,父亲在他耳边轻声道,但生活就是这样,事情发生了,你可以去想它,不必为此而痛,但你可以去想。 五十年后,Trond才想起来问,是不是你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是不是你早就知道自己不会回来找我? 是不是你偷走了我的父亲? Trond在列车上捶打车窗,“是不是”的反复追问持续了五十年,但没有声音。
五十年后,Lars毫不客气地吃着饭,平淡地说,我知道你是谁。Trond沉默了一会儿,我也知道你是谁。 老久后Trond在心里想,我觉得Lars的态度正在改变我。 忽视的东西在五十年后被重新珍视,重新珍视的东西又会再一次被大雪冻僵、被大雪掩盖。
女儿找到了他。她说有时有时会感到恐惧,发现自己或许不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他没告诉她,这也是他有时感到的。“有时”或许是从那个清晨开始:他意识到只有自己是被“带到”山里度假的城市小孩——一个外人。而父亲属于这个地方——所谓早就知道的永别。 父亲没有回到奥斯陆,可能竟然不是一种分离,而是主角团聚吗?父亲的生命可能并不因为这场“偷窃”而破碎,反而因此完满吗?可能并不存在偷窃吗?
Trond说,她失去了一个儿子,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她才显得这样明亮,我甚至不确定我是否关心过她失去孩子的伤痛,她是那么明亮。 唯一看到的明亮,最初的性冲动,却可能甚至不值得回想,重要的究竟是她失去了一个孩子,还是她是如此明亮,还是后来才知道的她的往事、她和父亲的二战? 所珍视的父亲、所珍视的明亮,反倒是Trond偷来的。就像偷马并不是一场偷窃,他归还了马,意义也需要归还吗?
“那只是一个意外”,用那句俗话来讲,就是生命之轻,是大雪和原野中的面无表情、一声不吭,是在五十年后避开他人,陷入睡眠和酒精。 “我杀了我的哥哥”,则是回想中的生命之重。Lars决定不痛,Trond还没决定好痛不痛。
有时是在回想中还原事情的真相,找到一个“意外”和一个回答,轻飘飘。有时是在亲历时失却了感受的能力,像在大雪中冻僵了手,没有疼痛、不知所措,没有眼泪也没有情绪,忽视“死亡”。但是没有找到“悔恨”,“毕竟她已经离开了三年……是我开的车,那是一个意外。我并不感到悔恨,只是觉得失落。”好失落!连悔恨也被偷窃了吗? 悬置了五十年的反思终于降临,或许重新找到了他的“悔恨”,找到了他的父亲,并因此找到了少年穿上第一套西服时、“我感觉非常好”,找到了作为主角的新生,找到了他的重量。
但也只是“或许”。 和解不是终点,术语也不是。如果我注定要在“失落”和“悔恨”、在“不痛”和“痛”、在“意外”和“死亡”之间徘徊,如果注定如此,那么注定徘徊。
《外出偷马》观后感(五):北欧的夏日童年
首先,没有读过原著,无法判断是不是把原著的精华表现出来了。但就电影本身来说一部画面精致的意识流作品。
可能片子比较新,也不是什么美国大片,看过的人不多,看了短评有人说不知所云很沉闷。不知是不是文化差异还是翻译的原因。其实这个片子的信息量很大啊,如果都能get到里面的八挂那个戏剧冲突怎么会闷呢。
感觉北欧文艺导演是很喜欢碎碎念的,比如说伯格曼的《野草莓》和《芬妮和亚里山大》都是对昨日的光景无限回忆。老伯这两部是愉快地回忆美好或狗血的童年,可以感觉到老伯对整个旧时代的怀念和留念,就算是狗血的情节也是一种搞笑的基调。《外出偷马》也是差不多这样一个回忆昨日的文艺调子,但是比起前面两部前辈拍的就更阴郁。
《外出偷马》以一个老年人的视角展开,这个主人公是一个独居在山林中的老头,他自身也有一些心结一直没有打开。整个电影基调是抑郁敏感的老年视角。这可能是导致有人觉得沉闷的原因吧。
自已看的是原版原音配原版字幕(非英语)。不知道这个片子现在网上有没有中文资源,也许现在豆上大部份看到的是英文字幕?本人北欧语系的水平可能相当于英语四级的水平?不敢说是100%听懂了,但是有原版字幕的帮助,可能有一些对话上的小细节没有get到,大致的情节还是秒懂的。
需要说一下为什么北欧文艺导演这么喜欢拍这种回忆昨日美好的题材。这在其他国家也许也有这样的电影,但是为什么北欧这个题材这么突出,基本上在北欧可以说是一种主流电影题材。也许相比于老牌工业国家英法德,经过一二百年深入骨髓的工业化,已经和农业社会拜拜很久了,北欧国家虽说都有很出色的工业基础,文化传统上还是有一种美好的自然田园梦。就这部电影来说原著和导演都是挪威人,挪威相比瑞典更“原始”, 人口更少,整个经济也是在六七十年代开始起飞。对于自从出了门口就是大自然的挪威人来说,这种回归自然田园的渴望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片中的情节外国人看起来可能是很田园诗意,但这个基本上就是挪威国民在经济起飞前一直从事的传统工作。除了传统的捕鱼业,林业也是挪威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很多男性就是在这个行业讨生活,在森林中伐木,再把木头扔到河里顺水而下,一路跟着木头,如果一堆木头被石头挡住卡在河里,还要靠人力去把木头推散,这样才能把所有木头送到下流的码头卖钱。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体力和技术要求很高。这些工作日常情节,电影里都有表现,每个北欧人对这个工作的流程都很熟悉,因为可能他们家里爷爷辈年轻的时候就做这个工作,并不是很久远的历史。
电影里对这个工作日常都有细致的表现,比如说怎么大家一起合力把树锯下来,怎么把木头去皮,再怎么把木头全靠人力去推到河里,最后爸爸在和情妇私奔之前最后一次和儿子愉快地骑马顺流而下,这个也是工作的日常,他们要看着木头确保全部都能顺利漂到河口出售。看到豆上有评论说不明白男主梦中那堆浮木是代表什么。其实那个就是他们工作的一部份,木头被石头卡住堆在河中心,男主跳下去游到浮木下面绑上绳子再让马把木头拉散。
至于梦中的木头代表了什么,也许就是男主对于爸爸私奔不辞而别的心结吧。电影中自述男孩爸爸把孩子送回奥斯陆妈妈那就和他说我迟点就回去。谁知男孩天天去车站等最后只是等到爸爸一封信说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而他们的人物关系也挺狗血的,见到评论好些人说看不明白说的啥, 这可能是跟导演的意识流拍摄手法有关。整个情节是靠老头子的跳闪回忆推动,各种情节穿叉在一起。如果不是有一颗八挂的心可能get不到这个狗血的人物关系。
(以下有剧透)
~~~~~~~~~~~~~~~~~~~~~~~~~~~~~~~~~~~~~~~~~~~~~~~~~~~~~~~~~~~~~~~~~~~~~~~~~
影片一开始男主住在一个冬天的深山老林里,周围没什么邻居。这个在北欧人看来是很亲切的,很多北欧家庭在树林或海边都有一个小木屋亲近大自然。当然没有多少人像男主一整年都一个人住那。这是他的特别之处。然后出现一个老头邻居,这个人一开始就聊了一下但没有什么特别。
其实这个人是男主童年哥们的弟弟,这个哥们本来是他的邻居的儿子,家里还有一对双胞胎。他家长外出让他在家里看孩子,他自己出去打猎了没想到双胞胎打闹的时候一个拿了枪乱动不小心把另一个男孩打死了。这个后来遇到的老头就是那个把双胞兄弟打死的人。
男主后来请老头吃饭,老头说我知道你是谁,男主说我也知道你是谁,老头说我猜也是。这就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了。
后来又闪回回忆,他和爸爸在那个夏天是真的很快活,天天住在小木屋里守着他们的林子,骑骑马,和哥们去偷马,也不是真的偷,就是偷别人的马骑会儿,这段闪会展现了诗意的青春和大自然。后面发生了那个事故没多久后,他的哥们就离家出走了。他自已的爸爸和这哥们的妈妈搭上了,还被儿子撞见了他们在一起。这个儿子也就是男主对这个哥们的妈妈也有一点暗恋,他其实不太喜欢爸爸和这个女的在一起。一方面是妒忌,一方面是怕失去爸爸的爱,两方面都有争宠的意思。就表现在各种日常小细节里,可以自已慢慢体会。
然后这两个老头其实也是同病相怜的感觉,男主和老头聊天又闪回回忆,后面发生的情节就是男主被送回奥斯陆妈妈那,他就再也没见过爸爸。然后爸爸寄了个信给妈妈说不会回来了,然后我卖了木头那个钱你就拿去吧。他们两母子就去瑞典的银行拿钱,其实也没多少,妈妈就说不知道卖木头能有多少钱。其实是暗示爸爸是不是扣了一点,儿子的心情复杂。这个木头是和爸爸一起砍下来,一起看着漂到河口的。其实也有他的功劳,这下倒成了爸爸最后的礼物了。这个敏感的男孩有一系列表现这种复杂心情。然后妈妈用这个钱给他买了一套定制西服,也就是男孩子长大了,这下要代替爸爸做家里的男人的意思。然后再联想到片子开头暗示男主因为一次交通意外失去了妈妈,因为当时是他开车,所以一直有一种负罪感,看到这里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男主要离群独居,狗血的人生不解释。
然后他通过和另一个老头聊天补齐了后来发生的事,这个老头说十年后没多久我哥就回来了,也就是男主一起在夏天玩偷马的那个哥们,他一回来就要求继承家族农场,本来这老头觉得他哥没有资格因为这么多年都在外面。但因为他哥是长子,所以只能自已滚。他就一气之下再也没回来,出门的时候有个镜头是男主的爸爸看了他一眼,也就是说男主爸爸离家私奔后一直和他哥们的妈妈住在一起。然后男主问这老头你这些年都干啥了,他说就四处打打工最后回到了这个小童年住过的地方。整个电影在这就差不多圆满了。其中闪回还展现了为什么男主爸爸和哥们儿的妈妈搭上了,就是因为二战这哥们儿妈妈是革命份子,他爸爸不是,他们搞地下活动的时候,遇到敌人老公什么也没帮她,男主爸爸倒是帮了她一把,之后他俩就搭上了。经过二战的人也是九死一生,他爸爸可能也要放飞自我活一把。
~~~~~~~~~~~~~~~~~~~~~~~~~~~~~~~~~~~~~~~~~~~~~~~~~~~~~~~~~~~~~~~~~~~~~~~~~
电影中主线是男主和爸爸的关系,他一直很恨他,不知道为什么爸爸要骗自已跑了。后来通过闪回和另外一个老头的聊天回忆可能慢慢也打开了这个心结。中间展现了各种人物的命运和北欧的大自然和美好的夏天,恣意的童年。这大概是这部片子想要表达的东西吧,一种旧日情节。
其中主角回忆是通过老年人的敏感视角,是一种压抑微妙的情感,和那些以比较讨好的以儿童视角展现情节的电影情感又不太一样。可能更微妙,要细心体会。老年人本来就比较丧,这大概是有些人觉得闷的原因。但是豆瓣废材这么多相信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精美的画面给片子加分不少。
最后一个彩蛋,男主老头的扮演者是真爱如血里最靓的崽,Alexander Skarsgård 的亲生爸爸。他本人是瑞典人,感觉他其实比在好来乌混得风声水起的儿子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