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山河异志读后感10篇

  《徐霞客山河异志》是一本由茶弦著作,紫焰传媒 /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霞客山河异志》读后感(一):千里山河的召唤

  徐霞客,何许人也,吃瓜群众对其最大的印象:他是一位旅行家,只愿在山河之中飘荡,不愿在宅内安生的“另类”。和很多历史上的名人一样,关于他的生平,知之甚少,想象空间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徐霞客山河异志》是一本令读者脑洞大开的奇书、好书! 略略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传统中国是安身立命,老守田园的,以农业为主,即使到了明代,这个糟糕的王朝,出现了商业的萌芽,讲求的是物质交换,讲求的是地理套利,但毕竟是少数,而旅游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银两,而且对于社会安定没有积极的意义。徐霞客痴迷于足蹬三山五岳、心系诗与远方,吃苦倒在其是,所追求的是什么?名?利?权?也许三者兼而有之,至多是改头换面的凡夫俗子,也许是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境界,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确有益处,不过,徐霞客并非简单地践行这一法则,从常年积雪的山巅绝壁到曲折逶迤的地下暗河,从寸草难生的大漠荒原到深不可测的落水洞穴,他都无畏无惧,甚至在行走的中国,结识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光烁千秋的大家名流,如袁崇焕、李自成、吴三桂等等,正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的事情绝非三言二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 塑造人物形象,除了外貌描写,还有语言描写。前者似乎可以从考古的图册中揣摸一二,文人自有文人的儒雅,武将自有武将的勇猛,帝王自有帝王的风度,平民自有平民的朴素,徐霞客作为真实的历史存在,仅仅从其流传至今、甚少更易的《徐霞客游记》中就能为其配上峨冠博带、粗缯麻鞋。然而,语言却是最艰难的,即使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模仿其神态,用简约的白描来展示人物的性格,也足以作者的艺术功底。 如果不是对历史、对明史深有见地的读者,是无论如何不了解“妖书案“与”国本之争“的,但是在阅读体验如此丰富的今天,我们对此也不是没有一点感觉,越是稀闻寡见的,越是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更何况《徐霞客山河异志》既有悬疑的成份,也有武侠的因素,还有情感的牵连,读者是很容易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中此山中”的感觉。如果你还恋恋不忘千里山河的召唤,何不以《徐霞客山河异志》为导引,去重温心中永不湮灭的少年梦想呢?

  《徐霞客山河异志》读后感(二):山河作证,日月同辉

  在一个相对具体的时代,写一位相对出色的人物,不仅是尝试,更是挑战。徐霞客对于后世的记忆,最中心的观点即“他是一位旅行家”,不同于文学家,也不同于政客,旅行家的意义如果放在今天,可是有钱有闲者的生命消费方式,但是数百年之前,可是一件苦差事,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无论生死,无论富贵。 关于旅行家的定义,当时没有高铁,没有飞机,有的只是铁脚板,无论是闻名遐迩的五岳、黄山,还是人迹少至的滇藏,徐霞客可谓是敢为天下先,在《徐霞客山河异志》人设中,他身体力行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生命为赌注,与山水相邂逅。“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如果我是与徐霞客相熟悉的友人,我一定不赞同他这种生命态度,毕竟任何时代作为另类,总是引人关注的,成功了大家景仰追慕,失败了就千夫所指 人有时候需要对自己狠一点,在《徐霞客山河异志》中,徐霞客对自己确实很狠,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劣,还要防范社会的暗箭冷枪,稍不留意,不说粉身碎骨,也是身首分离。”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当然,小说里的事情不能太当真,也不是不当真,也许徐霞客当年的情景与小说里书写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党争是每一个朝代都无法避免的,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纠争,无论古今中外,皆是此理。为了不可言说的目的,大家乱作一团,各就各位,自始自终没有形成合力。在这种情况下,徐霞客无意于功名,也是退而求其次,面对着不公不正的现实,隐遁于山水之间,即使有千般苦、万般难,也好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炮灰。只是你越是远离纠争的中心,越是被无形中卷入阴谋之中。《徐霞客山河异志》出现一系列万历年间的人物,我们并非不熟悉,只是在茶弦的笔下,发现我们知道得太少了,原来高大上的外表面前仍然按捺不住一颗低小下的心脏。 与拙劣的小说不同,《徐霞客山河异志》看了开头的几句、几段、几页、几章之后,你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你一点也不知道茶弦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没有边际的小说。在《徐霞客山河异志》中,他几度都处于死亡的边缘,没有早一秒,没有晚一分,都能化险为夷,谁都被茶弦精妙的情节设计所叹服,就好比一只猫,有了九条命。当然,从小说的通用规则而言,主人公是无论如何不会出现意外的,不然主线断了,再多的伏笔也是枉然。

  《徐霞客山河异志》读后感(三):徐霞客真是一个侠客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说,这本小说相信对于所有的读者都是充满了诱惑,因为它的题材太宽泛了,是集历史,地理,古装悬疑于一身,说到这本书的书名,相信就会惊起一片,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徐霞客山河异志》,听到这个书名,是不是好奇心立刻涌现了。徐霞客这三个字就足以让喜欢游览大好河山的读者倾心不已,而 山河异志想必也是有着众多的读者势力,这种异志题材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题材,悬疑的模式充满了惊奇。大家都知道,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出名的旅行家,出生于明朝时期,因此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当今驴友的鼻祖,那么这个徐霞客真的只是一个旅行家吗,他的名字如此接近侠客,是不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那,相信也是众多读者关心的一个话题。而在今天阅读的这本书中,将会出场一个意想不到侠客。

  《徐霞客山河异志》的作者是茶弦,作者是著名悬疑作家,同时也是紫焰品牌作家、还是一名编剧。 作者非常喜欢文学创作,尤其擅长历史方面的题材,在他的笔下,悬念迭起,具有超强的创作能力。 这些从本书就可以窥豹一斑,本书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里面的故事情节曲折复杂,险象还生,但是整体脉络还是符合历史的记录,也可以看作是一本明朝历史的另类解读。作者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有着较高的造诣,在品茶、雕刻、画画、讲故事方面也是别具一格。作者也是深受读者的关注和喜欢。

  说道徐霞客,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从历史,地理课本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关于他的讲述,他的事迹也是让人感慨的,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一个人可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且留下传记,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时刻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样的环境下,着实令人钦佩。小时侯学习关于徐霞客的时候,就总有说不出的迷惑,他的这个名字真的好奇怪,徐霞客总是幻想成徐侠客,要不然就是认为这个霞偏重于女性,总觉得这个徐霞客是个女的,总之觉得这个徐霞客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而今天阅读的这本书,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悬疑故事,却也让记忆中的这个徐霞客成长为徐侠客。

  《徐霞客山河异志》是一个系列作品,现在阅读的是作者刚刚出版的第一部,里面讲述的故事充满了创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层次方面的旅游家,而是关乎明朝社稷的一个侠客,里面的故事曲折离奇,众多读者所熟知的明朝历史传奇尽在其中,作者的脉络清晰,各个环节结合的通畅,没有任何的违和之感。读过此书,不仅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爱恋,并且也对于明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相信在这套书的续集中,将会有更加精彩,出人意料的情节,非常期待。

  《徐霞客山河异志》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历史悬疑小说,作者有着超强的创作才能,能够把这样的一个旅行故事转化为悬疑题材也是让人眼界大开,作者细腻的笔触带来了深入人心的人物,并且在心理描写方面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状态,确实功底深厚,独具一格,非常喜欢这本作品。

  《徐霞客山河异志》读后感(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徐霞客山河异志》是第一部描写中国山河风貌的旅行悬疑小说,在这本书中讲述徐霞客不为人知的旅行中的惊险故事。

  徐霞客是在四百多年前旅行,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了无数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双腿啊,使他成为著名的地理学家盒旅行家,并且还完成了一部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可谓是“千古奇人”。他的一生志在四方,到处旅行,不避风雨,虎狼野兽,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都记在了游记里。

  徐霞客拒绝仕途,博览群书,立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在旅途中,徐霞客总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仍坚持燃枯草照明,以笔为记,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徐霞客游记》是他用毕生精力对各地的人文风俗都写入书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山河异志》书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所描述。我们可以读这本书时,随着主人公徐霞客考察各地的人文地理和各地的风土人情,他经历的多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可以想象到,徐霞客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从书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意志是非常坚强。决心是非常大的。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

  徐霞客有一次出游考察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地,走出不久,就在湘江附近徐霞客遇到强盗,他的同伴受伤,行李和盘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有人劝徐霞客回去,并资助他回去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不怕,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呢!”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点吃的;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衣、服去换几个钱。他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达到了目的地。

  书中的故事读起来很有代入感,让人恍如置身于故事之中,描写的人物真实丰满。全书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在明代这段历史为背景展开的。作者在故事情节的设置非常新颖独特,除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庞大的叙事构架外,场景描写也很自然,人物性情刻画的很细腻,文风古朴大气,又不失幽默诙谐。所有的人物个性鲜明饱满,语言风趣,故事情节紧凑,有时候看似山穷水尽,却总会柳暗花明,铺陈展开的场景是那样的气势不凡。故事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不忍释卷。

  《徐霞客山河异志》这本书,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烟雨茫茫,多少烟尘往事,如同把我们带入那往昔的历史岁月之中,看完这本小说后,就想出去旅行了。

  《徐霞客山河异志》读后感(五):所有埋下的伏笔,都应该怀有一颗做暗桩的心

  茶弦兄是一个有匠心的人,常常因为一个标点、一个词的精确使用,向我询问。听我讲起异形词、异体字,竟然也能听得津津有味。他也是唯一一个,反向纠错的作者。

  最开始与他结识,是因为读了他的前作《窥骨》(出版名《轩辕诀》)。小和尚慧存号哭着在中年僧人背上一笔一笔刺字的场景,看得脊背冷汗涔涔。那时候还不知道茶弦兄是美院的老师,只是好奇这位作者笔下的故事,为何会有如此画面感。读书不像在读书,倒像在观影。

  写作的画面感和会不会画画有没有关系?我坚信是有的。最好的故事应该有和谐的构图,让读者始终知道,眼睛该看哪里,也始终知道,主角正处于何等环境之中。后来,几经坎坷却又峰回路转,意外联系到了茶弦兄,万分激动之际,却不知道等待我们的,会是一场痛苦的改稿长征。

  编辑总是“盲目”的。能给其他同事的作者,提上十几条意见,凶狠毒辣,但面对自己作者的时候,总是找不出茬。倒不是对自己的作者有偏爱,而是作者的弱项,往往也是编辑自己的盲区。而我的盲区,恰恰就是小说中最关键的一点——伏笔。甭管多好的白米饭,都让我兑了白开水,当稀饭喝了。一个伏笔不做得跳脚,我是看不出来的。跳了脚的伏笔吧,我又总觉得怪怪的。而茶弦兄,也恰好是一个喜欢用伏笔的作者,大伏笔小伏笔,遍布全书。

  每当同事跟我说,这个伏笔埋得有点浅的时候,我都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向作者建议。所幸,茶弦兄有一副好耐性,一个伏笔可以提出几十种改法,改上四五遍,才让我有足够的时间,与他反复讨论,去慢慢领悟伏笔的奥妙。为了不涉及剧透,只能略过书里的伏笔不提。

  到底什么是好的伏笔?你埋了,十个人里九个人没看见,它是一个好伏笔吗?你埋了,十个人里面,十一个人看到了,它是一个好伏笔吗?

  其实都是,也都不是。一本小说应该如同一张细密的大网,所有线索紧密勾连在一起,你举起这张网来,怎么甩也甩不散。每两个字,每两个词,每两个句子,每两段话,每两个场景,每两个章节,都由因果、递进、转折关系等等关系连接起来。而伏笔,则是用来加固这张大网的,可以让整个故事更加紧密,结构精致。

  既然是用来完善结构的,那么就必须有能让人看出来的伏笔。当时瞥到了一眼不行,还得让人看到后文的时候,能跟前面的伏笔联系起来,有埋有收,这样才会让读者有故事编织精美的感觉。但就像一座大楼的钢筋一样,如果不是为了追求一种艺术效果,这些伏笔也不能太过直白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太过直白的伏笔,会少了一分回味,并打扰读者的阅读过程。

  这时候的伏笔,应该如同一个埋伏在敌营的精英暗桩,以兵卒的身份守在营帐门口,对来者百般刁难,或是以军医的身份站在主帅身边,为其刮骨疗毒。让所有来者都不得不留意到他们,但也不得不忽视他们。因为他们早就自然地融入了背景中,同时也是整个军帐中的关键人物。

  换句话说,这个伏笔自身除了做伏笔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用处,起到塑造人物、完善情节等作用。这样在阅读的时候,才不会让读者起疑心,疑心它是一个伏笔,却又让读者印象深刻。而读到后面呼应的时候,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但是不是所有的伏笔,都要做成这样呢?也不是的,这样的伏笔,只是第一层的伏笔。和暗桩一样,不是所有的暗桩都能被安插到这样关键的位置,这里,建议阅读系列小说《三国谍影》了解间谍暗桩的种类,每一部都是独立的故事。暗桩的分布,都是有层次的。有的暗桩在最关键的位置,有的暗桩则埋伏在乡野间,或开个小酒馆,或摆个路边摊。总是一层一层,这样才能保证暗桩组织的安全,保证所有暗桩不会被一网打尽。

  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二刷的时候,仿佛和一刷不是同一个故事。这是因为读者的阅读精力是有限的,一刷的时候,大家都是第一次进入这个故事的世界之中,都在拼命地了解故事里的世界,抓住主角和主线,去了解故事的走向。但在二刷、三刷、四刷之后,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也对里面的人物愈加熟悉,对人物产生了情感,更多地关注到,在一刷时被自己丢弃的细节和被忽视的伏笔。

  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埋得很深,十个人里九个看不到的伏笔出场了。丰富而有层次的伏笔设定,将增加整个故事的回味感。这些伏笔,将会让你每天抓耳挠腮,拼命翻豆瓣书评看看有没有人把它们点出来。有时候恨不得自己注册一个小号,自己把这些伏笔一个个讲解出来。当你有这种抓耳挠腮之感时,你的第二层第三层伏笔,也就写好了。

  经过这磨人耐性的改稿长征,经过反复的改过又删,删过又改,最终让人开心的是,我既在《徐霞客山河异志》中,看到了一位位“刮骨疗毒的军医”,也在茶弦兄身上,看到了他注册豆瓣小号的冲动。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