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经典读后感10篇

  《万物有灵》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有灵》读后感(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从乡下到城里,从少年到中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淡化了太多太多的回忆,那一声声鸟鸣,那一处处花开,拾起了我们遗落在岁月长河的脚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明的未来,也不要忘记我们从哪儿出发,为什么出发。

  《万物有灵》引发了的我们对自然的尊重与理解,生而为人,我们以为万物都以自己为中心,却不料在残淡的现实面前,多情总被无情恼,桃树踏着四季的节奏发芽拔节,燕子循着空气的流动飞翔栖息,也许活着的目的越单纯,也就越长久,相对而言,人每天对名与利的追逐,反而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游戏。 月亮是大人,星星是小孩,月亮出现在天空时,星星总是很宁静、平静、安静,仿佛我们与家长之间也是这样,小孩子总是有千种理由、万种借口觉得长辈们存心与我们作对,他们口口声声“这还不都是为了你“,让我们听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也许,这就是成长中必经的苦涩与焦虑。从古至今,悲欢离合都是系于生命所赐,哪怕你跳出了三界,还不是落入了五行! 为什么鸟儿要在树上筑巢,为什么鱼儿不能离开水而活着,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问出十万个为什么,也许有答案的是少之又少,没有答案时我们只能凭着空乏的想象力去安慰自己,也许年岁增长,我们就会懂了。不明白的道理很多,但是我们总不会为了自己的无知而兴奋,反而觉得在白昼与黑夜交替之际,孩童拉着你的手,听着你的叙述,甚至挤入你的怀抱,享受着你的呼吸,是一种只要错过就不再拥有的欢乐。 活着活着,我们就老了,我们就不会为远方的森林、海洋、沙漠而躁动,也许脚下的这片土地才最具真情、最有意韵,我们对于远行的定义,基本上等同于从自己不愿呆的地方到别人不愿呆的地方,可是人是恋旧的,是怀念自然界的,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是闻不到花香,看不见蜂蝶的,能证明我们活着的永远是灰蒙蒙的天空和硬邦邦的道路。 生命是可爱的,也是可怜的。父亲、母亲、祖母、祖父,我们生命中不期而遇的长辈,总是让我们在若干年后记得他们的好,从言语到行动,就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是的,我们不懂事,不听话,需要引导与管教,可是他们一点也不急,一点也不怨,似乎知道我们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会变得坚强、善良、聪慧。一天天过去,风也吹,雨也打,只是我们永远都忘不了长辈们嘴角里挤出来的甜蜜微笑。 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一切都在不言中。在弱小面前,我们无法将强大的一面掩饰,我们相信自己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与和谐,却不知道动物虽然不会思考,但也有自己的兴致,就像强按着牛头到溪边饮水,稍微一松劲,就会发现内心的慌张与无助。谁也不是为了谁而活,更谈不上有了谁与你一路前行,你就会无忧无虑、肆无忌惮地浪费光阴。

  《万物有灵》读后感(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万物皆有灵

  这本书,是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与其说是散文集,不如说是美文集。

  那种美,是一种质朴的,不掺杂任何粉饰的纯粹美,它比一般的精巧的美来的更加粗犷而直接。字里行间,流露出先生对于人、事、物毫无遮掩的真情实感。

  初识作者,应该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大概还是上中学时候,一篇《丑石》作为课外阅读出现在语文作业中,如今《万物有灵》中再看到这篇文章时,霎时间那种似曾相识的微妙情感不由涌上心头,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仿佛和中学时代的自己隔空对话了。

  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多少接触过贾先生的作品。他本人生于陕西的农村,因此大部分创作素材都取自生活的家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原汁原味儿,自然纯朴,总能唤起人对于明净幽远意境的向往。

  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掉身边那些司空见惯的细小事物,然而在作者眼中,即便是毫不起眼甚至是丑陋的俗物,却既包含通达心底的深邃哲理,又不失净化心灵的美感。“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我们只有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方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体察万物皆有灵。

  一、 静下来,慢下来

  一眨眼这就年末了,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自己这一年读了多少本书。

  不知有多少人是忙忙碌碌了一整年,却从未有时间安静的坐下来,细细的精读完一本书。我们一刻不停拼命努力赚钱,却极少停下来思考。

  当然,我们也学习,于是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开始习惯于听书,如今读书类APP那么多,确实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听书和看书还是有巨大区别,听书能省掉很多时间,但也省掉了很多独立思考过程,让我们变得愈发懒惰,恐怕即便听再多书,也难以掩盖我们内心的浮躁。

  为什么选择听书?因为功利心太强!我们害怕落后,于是我们时刻焦虑,囫囵吞枣地去看、去听那些对我们看似有用的文章书籍。我们看如何理财,看如何处理职场关系,学管理,学情商……然而好读书却不求甚解,终究是自己蒙蔽了自己,以求一份心安理得罢了。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即刻起,戒除功利心,戒骄戒躁,平静地坐下来,忘掉一切琐事,用心去品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没有任何杂念,单纯的接受文字带来的阵阵喜悦。

  二、 直击人心的瞬间

  我想,很多人可能看过央视《朗读者》这个节目,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时潸然泪下,主持人董卿也热泪盈眶。这篇散文,短短几百字,却句句直戳人心,感动了无数人。也提醒了无数人:尽孝,要趁早!

  这篇《写给母亲》收录在《万物有灵》中,当我读到一半时,再没忍住泪水,我刻意侧过脸望向窗外,用力瞪大眼睛,好让泪珠挂在眼眶里,我本是不相信区区一篇文章是有如此大魔力的,但事实上,我却真的被这魔力感召了,并且那一瞬间不忍心,也不敢再看下去……

  除了《写给母亲》,本书还收录了一篇《祭父》,同样感人肺腑,读罢,必是对父母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 回味无穷

  整本书读罢,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66篇散文,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有童真童趣、奇闻异事,又有家庭伦理、人生哲学……

  动人之处令人热泪盈眶,妙趣之处又让人嗤而发笑。

  虽不是个人传记,却也从一篇篇散落的文章中体味到作者的成长及心路历程。便不由愈发心生崇敬之情:不论生活是阴雨连绵,还是柳暗花明,贾先生总能从中窥探出几分乐趣,以苦为乐,从平凡中悟出人生哲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生活。

  这恐怕便是最值得我们用心体悟和借鉴的了吧。

  《万物有灵》读后感(三):万物有灵 人间有幸

  万物有灵,人间有幸。这个幸,是生而为人的幸福,是生而为人的幸运,更是万物相和,人间值得!

  老实说,在这本书之前,我没有看过贾平凹除小说外的其他类型的作品。我对他的印象还固执地停留在“一个执着且擅长于小说的作家”的印象中,直到我看到这本书。 在一众或雅致或活泼或厚重的书籍中,《万物有灵》着实称不上让人眼前一亮。(我要狠狠吐槽这个外封。一列清隽的土黄色小字“万物有灵”旁边,再添加一列粗犷的黑色手写超大字,再配上被无规则线条串起的凌乱的小字,这个外封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明明去掉外封后,书的封面很干净整洁的嘛。实在不行,简简单单四个手写大字做简单设计,也很好看呀。) 但是,凌乱的外封,依然不能阻挡阅读过程中平凡内容带来的非凡触动。万物有灵,万物俱美,书中的每一样事物、每一段场景,都轻易地让你心生熟悉,仿佛那就是自己曾经的经历。你曾经拥有过、经历过、感受过,但是你忽视了遗忘了。如今,在生活的芜杂和琐碎中,在生活日复一日的回环往复中,希望你可以静思片刻,长吐一口气,跳出自己的视野,去看一看同样的生活在他人的经历中,又是怎样的存在。

  ※ 这不是一本适合一口气读完的书。

  这是一本由五十余篇随笔组成的小小文集。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三五分钟甚至两三分钟便可读完一篇。然而,这却依然不是一本适合一口气读完的书。 说它小,是真的小。——五十余篇文字,五十余个事物,都寻常的似乎就围绕在你身边,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庭中一棵孱弱的小桃树、夏日夜空中突然出现的群星、隔壁大爷家豢养的云雀、窗外遍历风霜的梧桐、河滩中静默的沙砾…从天上到地下,从植物到动物到静物,从自然到人文,目之所及,皆已入文。看它们,就像在看生活,看自己。 说它不适合一口气读完,也在于此。你看儿时随手种下的桃核,颤颤巍巍地钻出了地面。无人关注、无人看好,却依然努力向阳生长。那“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一样的桃树,连蜜蜂都不愿意眷顾的桃树,在面对暴风雨袭打的时候,依然坚强地保留着欲绽的花苞…——像不像生活中历经磨难的我们?而当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孱弱的小桃树带着孩童的梦想继续向上;你再看窗外那一株静默的梧桐,“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思想的光辉总是这样不经意间触达你的心灵,引发对生命的反思。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这本小小文集每一篇文字的背后,都是我们所处最朴实无华的生活场景,而每则生活,都闪烁着思想的灵光,聚集着作者的所思、所感、所想、所念。生活之趣、生活之美、生活纯粹的味道,就在这一篇篇细小的文字中,无声地与你我应和。

  ※ 这是一本适合随时翻阅、常常翻阅的书。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不得一刻闲。 生活的琐碎和磨难,总是让我们疲惫。我们眼望着他人缤纷多彩的生活,觉得那才是生活,而自己的,不过是一团乱麻。 可是,当历经岁月后的某一个时刻,你再回头看,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也是他人眼中的缤纷多彩。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所有的幸与不幸、繁琐与乐趣,只不过是角度不同,或者说,未及己身罢了。 所以,不若从最初开始便热爱它,在热爱中试着去看清它真实的模样,发现快乐,挖掘趣味,平和心境,抚平浮躁。 所以,我建议你把这本《万物有灵》放在床头、置于桌边。忙碌之后,信手拈来,时时翻阅,看贾平凹笔下那些琐碎的生活,看每样琐碎中折射出的情绪和记忆。对照自己,体味生活真实的模样后,依然不改初心地去爱它,享受它。这才是对生活最好的回答,也是这本书给予我们最好的回馈。 万物有灵,人间有幸。这个幸,是生而为人的幸福,是生而为人的幸运,更是万物相和,人间值得!

  《万物有灵》读后感(四):贾平凹:宁愿走得慢点,多走一段

贾平凹:宁愿走得慢点,多走一段

  “有一段,找我出散文书的人特别多,我都没有同意,太热闹我有点担心,我宁愿走的慢一点,走得长远一点。”

  2016年6月出版散文集《自在独行》,畅销百万册堪称现象级,这对于以小说被人们熟知的贾平凹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意外”。据说编辑再给先生汇稿费时,先生一度错愕,以为稿费汇多了,错了金额。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本书能够如此受欢迎。

  随后各大出版社自然是继续拿着优厚的稿酬追着先生出版新散文,而后先生却越来越谨慎,委婉地拒绝了很多出散文的邀请。

  先生在一次活动中讲到,《自在独行》的畅销是一个鼓励,如同母亲对孩子的鼓励一样,自己要好好珍惜这种环境,珍惜时间,敬畏上天,努力创作。

  大家孙犁先生曾称赞他的散文比小说真实感人

  看是偶然其实必然。其实有很多人认为,先生的散文被忽视了。相比贾平凹的小说,关于贾平凹散文创作,很少有人讨论过。而大家孙犁先生曾称赞他的散文比小说真实感人。

  评论家李敬泽认为,贾平凹的文章有很强的理论自觉,他的散文观就是文章观,对贾平凹散文的深入探讨,就是重新认识、思考中国的文章之道。批评家白烨说,贾平凹散文是大家关注较少的领域,实际上他的散文影响非常大,有些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有些进入了教材辅导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典作品既是作家写出来的,也是读者读出来的。”评论家孙郁认为,贾平凹的散文写作,把古人的韵致和“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非常奇妙地结合在他的文体里,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文风。

  而在网上,贾平凹很多散文金句中的不少句子被网友视为金句收藏。比如《说孩子》篇里,“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五味巷》篇里,“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类似佳句,不胜枚举。

  时隔三年,《自在独行》之后《万物有灵》

  时隔三年,先生散文新作《万物有灵》由长江文艺在2019年12月出版,又是给读者带来什么呢?这一次先生好像也特别重视这一个“孩子”,熟悉先生的人都知晓,他的书法一样很受追捧。他特意为这本书提写书名——万物有灵,前后编辑整理了一年之久,先生两次对新书篇目进行遴选,还特意新增加了4篇并未收入上书的新篇目。

  如果说《自在独行》是享受孤独,《万物有灵》就是对抗浮躁。

  在《自在独行》的最后一章谈到了禅意,先生对景和物已不是简单的热爱,而是身在其中,情感交融!先生的这种大境界和大情怀会感染每一位读了这本书的人,寻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用先生的话讲:“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这是自在独行开结尾,也是万物有灵的开篇。万物有灵且美,静观万物皆自得,看到本性和唤起万事万物,也包括自己的灵性,这也是先生创作永恒的主题,

  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作品

  贾平凹的实力可称大家,并且是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无不带着有一种柔顺中的韧性,和陕西这块土地一样厚重,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一个级别。他对土地,农村,城市,人情传达出的的独特又似曾相识出来的感觉和氛围,就像黄土高原一样,厚实稳重,又散发光彩。而他的自我评价是“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又自私好强,能出大力,有了苦不对人说。”

  一个普通的读者,读懂贾平凹需要一点时间。

  《万物有灵》也是一本需要安静下来仔细阅读的书,这种安静恰恰是人们最需要的,我们想把每一秒都填满,留一点空白生命的意义才能呈现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

  正如他自己所言:

  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推荐作者:

  1.阎连科:平凹个子不高,但是他的创作高。一个人能坚持十多年年年作品不断,我想这是令人尊敬的,一般一个作家很少有像平凹每年都有新作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

  2.莫言:他的作品质量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准,而且在不断地否定自己。

  3.三毛:我心极喜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平凹先生,您是大师级的作家,看了您的小说之后,我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这种情形,在看《红楼梦》,看张爱玲时也出现过。

  4、麦家:贾平凹坚持写作,并且每一部水准都很高,我很尊敬他。

  《万物有灵》读后感(五):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虽然艰难,但是人生值得!

  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这本《万物有灵》就值得一读,再读,三读,反复品读。万物有灵,且美,愿意花时间,还得有一颗好奇心,最重要的是一颗真实跳动有力量的心,才能写出这样极美极美的散文集。

图片来自图书封皮

  印象中的贾平凹是很厉害的小说家,不过没有接触以及读他的作品。这本《万物有灵》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作品。收到书的时候,迫不及待的翻开,快速读完,爱不释手。

  打开书的封皮,才知道贾老师是“大家”,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 他是中国少有的高产作家,更为可贵的是他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毫无疑问,他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史册的文学家之一。他曾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及茅盾文学奖等数十个国内外文学大奖。他身上善良的光环,让我更加迫不及待的想要去拜读他的作品。

  贾老师他自己说“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又自私好强,能出大力,有了苦不对人说。”这一切我想源于她的妈妈,书中小节《写给妈妈》,《我不是个好儿子》,读的我几次想落泪。

图片来自<写给母亲>这一节

  而关于我的妈妈,我的感恩日记经常会记录妈妈,在妈妈家住月子的时候,常常跟妈妈聊天讨论。后来到学校读研,联系的少了。上次老龙应台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一封信,就想着回家拉着妈妈的手散步,聊天,逛街,我真的去做了!

  这次读完贾平凹的《万物有灵》中一小节——写给母亲。我告诉自己要把好吃的带回家,即使妈妈总说不好吃,没人吃,让不要买,我还要坚持买。有时间就要和爸妈聊天视频,虽然我们姊妹多,那也要常常烦她们。

图片来自<我不是个好儿子>这一节

  书中说: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对,母亲是能量场!我还要让爱人也和公公妈婆婆爸多联系,好在我的爱人比我心细,他做的比我好。今年我们在寒暑假都有时间,回老家住了两个星期,回去父母特别开心。

图片来自<我不是个好儿子>这一节

  “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太理会的...”

  左右人都关心我们飞的高不高,飞的远不远,唯有母亲是那个关心我们飞的累不累的人。知道自己的孩子生病以后,心里只有孩子,这就是妈妈。

  最近刚决定了要考博士,昨天和妈妈视频的时候告诉妈妈,妈妈还笑着说,“前两天你爸爸还念叨让你考个银行,考个公务员什么的”我笑着。妈妈又说:考博士啊,稍微努力努力就行了,考得上就读,考不上就算了...我惊讶的说,妈妈呀,你怎么就不鼓励鼓励我啊。说的这考不上就算了的话。妈说:读博士累啊,你都读书这么多年了,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也不嫌累啊。

  瞬间想起来贾老师书中写的,他的妈妈跟他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么,出去转转...

  其实这本书不是讲母爱的,深深被我解读称了关于母爱的。它还有关于孩子,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金钱,生死,万物!但是这一个母爱就已经感动地我不行了~

图片来自<天上的星星>这一节

  “他们又来烦了…”…读到这里, 从“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不知不觉自己就成了那个“大人们”。就是这样短短的小描述,就能把小时候的自己如何想的全部描绘出了,天真活泼,纯粹,自然。该是对生活有多么强烈的热爱才能写出来的呀~读后更是引人反思,作为父母的我,又是怎样悄无声息的步入上一辈的后尘,被原生家庭影响(并无批判原生家庭之意)。

图片来自<天上的星星>这一节

  这一段是写景的,真真的画面感,浓浓的意境。以下摘自百度中对于贾老师的描述:

贾平凹散文创造了风格独异的境界。境界是贾平凹散文创作刻意追求的个性化的艺术品性,它体现了贾平凹融内情与外景所达到的艺术造诣。中国古代为文最讲究境界,王国维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人们都能感受到文中浓浓的诗情画意。唤人向往的明净幽远的意境,通达心底的深邃哲理,得到心灵净化般的美感。这就是贾平凹笔下的艺术境界。对此。贾平凹有着明确的认识。他在谈论散文的力度硬度时说:“不是说些慷慨激昂之词,要有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感应。”在他看来,散文重在有境界,这是散文力度之所在。而这种境界决非随意习来,是作者多年刻意修养追寻才能得到。 图片来自<天上的星星>这一节

  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虽然艰难,但是人生值得!

  遇到一本好书不容易,感恩!

  ——《万物有灵》——

贾平凹老师四十年散文创作全新精选,收录自1981年至2019年的随笔六十六篇,共二十万字。着眼于自然的林中一花、河中一沙,通过对自然深情的抒写,还原生命的纯粹和本真,以及对万物生灵的思索。这是一份对万事万物由衷的热情与好奇,对生命有所追求,并在追求中展现出浓烈的个人风格。更难得的是,横跨四十年,始终尊重生命的灵气,保持质朴与纯粹。这样的文字,值得一读再读。万物有灵且美,用文学的方式思索生命本真。

  ——The end——

  作者简介◇Amy:神奇感恩日记创始人。左手带娃,右手记录。坚持手写读书笔记,用笔尖传递内心的温度。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