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说美国的民主》是一本由渡边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逆说美国的民主》读后感(一):主民的国美说逆
2010年春,奥巴马在密歇根州卡拉马兹一所公立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做了演讲,最后他说到:“正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今天我们才能在这里自由地生活。”
若干年后,那个黄头发的房地产大亨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说:“让美国继续强大。”
本书写于2010年的夏天,距今将近十年。彼时的英国还没有公投脱欧,日本福岛也处在一片祥和宁静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依然是科学发展观。然而民主的裂痕与悖论,已经悄悄的凸显,或者我更愿意认为,在民主制度出现的第一天,在巴尔干半岛南端那些奴隶主自由民确立民主制度的时候,它已经开始被“逆说”。
书中共分分五章分析了美国式民主的悖论,揭开美国社会的繁荣表象,审视民主主义的困境。开头以奥巴马政府“兼收并蓄”的政策说起,串联起前任政府的作为、建国思想的根源和自由与保守主义的纷争等等,书中直言美国竞选的游戏化与民意的商品化,这一点的确在后面几年得到了印证,那个名叫唐纳德的老人,摇身一变成为了超级大国的领袖。政治说客的风行、媒体独立性的缺失、门禁社区和巨型教会的出现、种族壁垒和审计文化带给人们的高压,在学者渡边靖的严重,美国社会的种种,都印证了美国民主的悖论。包括后面对于美国多样性未来的思考和对美国主义的再思考,无不显露出作者对于美国民主悖论深刻的思考与深深的忧虑。
在我所能触及的互联网的范畴内,民主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汇。我们很难说清什么是民主,更难说清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民主,也许未来,上帝或者某些其他“神圣的存在”会拿一本语义学辞典告诉我们,嗨公民们,你们追求的那叫民主吗?把民主的皮剥下来看看里面都是什么呀!
倒也无妨,人类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的追求,永远都是进行时。毕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逆说美国的民主》读后感(二):民主的困境和挑战
日本有文学读文艺春秋,社会科学读岩波系列的说法,今日获赠几本书,读之确实有些道理,岩波选书几本都是政治历史等社科类的书籍,类似于国内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此书是日本学者对美国近年来民主困境的反思和分析的作品,其实其谈的是美国,但日本和欧洲的情况何尝又不是如此。法兰西斯·福山论及的历史终结论并未随着邪恶帝国苏联的瓦解而出现,相反美中的冷战,中东暴力活动的升级,从叙利亚到阿富汗的混乱到俄罗斯和土耳其纷纷返回帝国主义,从伊斯兰国的猖獗到欧洲难民危机英国脱欧危机,无一不体现着意识形态终结走向自由主义认同价值观的瓦解,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政治机构和经济,文化,价值观体系剧烈分歧所主导的分裂,极端化,经济社会权力文明模式冲突的时代。
洛克倡导的法治国家所管理的国际化国际性公民社会和康德想象的永久和平的幻想都烟消云散了。本世纪的标志是东方利维坦大国的幻梦,是类似伊斯兰国宗教幻梦的狂起,是普京的俄罗斯,土耳其的埃苏丹,各种各样的毛拉和新沙皇们争夺势力空间制造混乱的时代。
更可怕的是民主国家内部对民主观念产生了分歧,德法欧洲一体化观念和美国英国东欧提倡脱离欧盟重回民族国家利益观念的冲突。欧洲社会对难民问题分歧的争议无一不体现着民主社会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分歧和挑战。更可怕的是,欧美民主国家日益走向老年化社会,所以欧洲和美国也很可能步日本之后尘,随之降息变成负利率,走向所谓的日本式泥潭
西方民主国家需要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经验,根除圣战主义和各种形式下的意识形态邪恶暴政。民主国家只有重新准备好迎战我们时代的危机,战争和革命,才能继续存活下去
《逆说美国的民主》读后感(三):一本书了解美国的民主
言论自由似乎一直是美国人所追求的东西,甚至为了他们所谓的言论自由他们可以掩盖很多事实。或许因为立场的不同,作为一个中国人,和平统一永远是我们的底线,我们无法去接受任何企图分解祖国领土的行为。中国人经历过被剥削,被侵犯,领土一次又一次屈辱的割让,我们懂得这份主权是不可分割的,而对于美国人,自由或许永远是他们所需要的,然而他们的自由也并非是真正的自由,也有着所谓的政治正确。今年迪士尼真人版美人鱼公布小美人鱼的主演,一位黑人演员,抛开外貌长相来说,在很多人心里小美人鱼的设定红发,而这样的她最可能的情况下会有着白色的皮肤。尽管外网对此已经吵翻天,却依旧是迪士尼自己的觉得,网友们不得不感慨这是政治正确。 美国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人对给人的一定认可,是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在两党派的争执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美国的选举是个人经济实力的体现,大力的演讲宣传,拉票,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然而它依旧是一桩生意。商客,政客之间有着太多的勾结,这是不可忽略的事实。而奥巴马倾向的个人捐款则为他漂漂亮亮的打赢了这一仗,不过,对于明主主义制度来说,个人捐款终究是一把双刃剑,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在美国有一人,被称为“政治说客”他们是落选的人,即使不再总统这个位置上,他们依旧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美国的竞选是一场游戏,讲党掌握着选民的重要信息,姓名、年龄、学历、家庭住址等等等都记录在案,这形成了他们的数据库。而民意也是商品化,媒体也被资本家支配着。而真正的自由是框架内的自由。 美国的崛起是战争为基础的,在它的对外政策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的外交政策,追求着国家利益和通商实际利益,重视独立,为了追求国家利益不惜采用高压手段,通过普及普世价值领导着世界的威尔逊主义,也通过其他国家的楷模来普及理想的杰斐逊主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不同的领导人身上展现出来,也形成了矛盾的鲜明对比。 霸权主义是美国的标志,特朗普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出对于中东的驻军是为了石油,战争的挑起与它有着很大的联系。当然,对于美国我们的了解是从宏观上的,这也让我们这是美国社会繁荣的表象,美国梦依旧继续着。 《逆说美国的民主》一书是一个日本人对美国的认知,从他的角度我们去了解我们认识的美国,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逆说美国的民主》读后感(四):多重人格的温和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几乎都是号称民主与自由,美国作为从殖民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由全世界的移民组成的国家,自然比其他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更“民主”,这是基于历史经验教训而形成的立国理念。
全世界都在研究美国的民主,美国也自豪自己的民主,所以,这本《逆说美国的民主》——原名《美国民主的悖论》,就很值得玩味了。
任何自我标榜的东西,其实在很多清醒的外人看来,都没有那么完美。美国的民主也是如此,所以,在一个日本学者眼中,美国民主自然有很多悖论,值得从反面来谈一谈。
美国式民主,表面上是非常自由的民主,虽然根本上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限制的,但大多数领域,美国的民主相当自由,自由地犯罪,自由地反政府,自由地反政党,自由地持枪,自由地强权,在种种自由背后,还有更自由的惩罚和反制。
如果说有一句话叫“我不同意你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那么,美国式民主就是“我允许你做一切自由民主的事,但我誓死让你为你的自由民主承担后果”。
如果把美国拟人化来看的话,那么,美国就像一个在伪君子和真小人之间反复横跳的人,他内心确实有以彻底的纯粹的民主来达成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但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那不是现实可以达到的,所以,认清现实的第一强国,便会以自己的实力,先保证一部分人的自由民主,或者说,自由民主的层级。美国之外的自由民主,美国内部各个阶层、种族之间的自由民主,都是不同的。
所以,自由民主是立国之本,是永远冠冕堂皇地摆在台面上的东西,但是,为了维护自己享有更好的自由民主,美国依然可以做很多上不得台面的事。比如对别的国家的制裁,对别的国家的颜色革命,比如最近在眼前发生的贸易战和香港的事。
美国就像一个多重人格的人,一边说着“我想做个好人”,一边做着“对不起我是流氓”,毕竟,好人很难得到所有的好处,而一边说着做好人一边拿着大棒做流氓,则能得到数不尽的又当又立的好处。
然而,毕竟现代世界已经进入足够文明的时代,所以,美国虽然本质上是个帝国,奉行帝国主义,但是,其表现形式,已经隐蔽了很多,温和了很多。
他们在国内禁止人工流产,允许同性恋,禁止种族歧视,呼吁废除死刑,等等,处处都显示者人道主义的光辉,但是,无处不在的政治献金,让民主和民主之间,依然有着无法跨越的资本鸿沟。美国的民主,看似是全民的民族,其实依旧是资本的极权。它并不依附于某个政党,更不依附于某个不断上台下台的总统,但它根植于背后永远存在的巨型资本集团。
温和的帝国主义,在国内催生了很多犯罪事件和犯罪组织,并且,不禁枪的现状,导致大规模恶性暴力事件相对世界其他稳定的国家,可以说是极为严重。当一些人的自有民主严重威胁到另一部分人的自由民主时,美国政府并没有采取足够的政府干预,还是要保证这种特定的传统的民主自由。
美国式温和的帝国主义,表现为它的世界警察形象。就像美国的那些超级英雄电影一样,美国这个国家本身,也有英雄主义的中二幻想。它确实想以一己之力维护世界稳定——虽然维护稳定的目的是为了让它更好地剥削,以供养自己高人一等的自由民主。
但随着美国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再愿意唯美国马首是瞻,加上美国确实对维持世界秩序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它的新帝国主义理想,也越来越难以维持并实现。
最后,温和的帝国主义,依然是帝国主义,本质上还是要剥削、压制其他国家,为本国,尤其是本国上层阶级谋取暴利。所以,在看待美国式民主表面的温和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其背后流氓的本质。
不管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美国实在太不让人放心了。
《逆说美国的民主》读后感(五):从《论美国的民主》到《逆说美国的民主》
一
1831年4月,凡尔赛法庭的文官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为了躲开七月革命可能对自己带来的冲击和指控,借着为法国监狱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的名义,来到了大洋对岸的美利坚。
从装满了清教徒的五月花号轮船第一次抵达这里,到波士顿倾茶、莱克星顿响起枪声,再到1831年的彼时,这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已经顺利完成了多任总统的权力交接,正在朝气蓬勃、大肆扩张——所有的这些,都让这位出生于法兰西贵族世家的年轻人大开眼界。对他来说,年轻的美利坚仿佛是一片由上帝安置出来的试验田,人类在这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诸如“民主、自由、平等”之类的概念,并正在利用这些概念来形塑一个全新的国家。
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托克维尔耐心咀嚼、思考着发生在这片新大陆上的一切,它的宗教、政体、风土人情、社会治理,都变成了自己笔下绕不开、躲不过的话题。
托克维尔把他的观察整理成了书稿,并分上下两卷公开出版发行。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论美国的民主》。虽然听起来似乎心有不甘,但托克维尔还是在书里扭捏着承认——
“美国的伟大不在于它比别的国家更加开明,而是在于它的纠错能力”。
其实,作为身处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托氏而言,心里恐怕比谁都明白,若是没有“更加开明”,又从何而来的“纠错能力”呢?
在两百年前的世界上,年轻的美国,确乎当得起“灯塔”之誉。
二
当然,这样的美誉正随着其它国家不断成熟而变得似有若无。
托克维尔的老家法兰西已经打造出了第五共和国;
美国人曾经遇到过的最大对手也在上个世纪末寿终正寝;
再加上民主化浪潮中催生的一大批新生政权——如果当年是点点星光点缀在新大陆的东海岸,那现在几乎可说是满天星斗共同璀璨着南北半球。
差异总在比较中诞生,争论总在差异处停留。
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民主与否已经不再是问题,它已经被置换成了“要什么样民主”的追问。
显然,对于这样的问题,率先打出“民主”旗号的美利坚不再拥有绝对的发言权,甚至连她所谓的“灯塔”之誉,也变成了虚拟世界当中互相攻伐的选题。就像清醒的民族不需要英雄一样,成熟的政体也同样不需要指南:《论美国的民主》自然还是理论圭臬,但它似乎已经撑不起对两百年后民主体系的完整解释。比起崇拜和追捧,反思总是更会更有价值和力量。
也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尝试新的视角,不再是“论美国的民主”,而是要“逆说美国的民主”。
三
一个“逆”字,直接把这本书的立场视角交代干净。
从全书的结构来说,它以对奥巴马政府的政策观察贯穿始终,却又用大量笔墨勾勒出从上个世纪乃至更远处的美国政治所留下来的思想遗产和社会形态,从今到古,逆向打量;
而从情感态度而言,似乎也把这个“逆”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渡边靖先生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美国政治中的各种危险倾向。
这部写就于奥巴马第一任期内的小书,不仅直言美国的总统选举由于依赖根深蒂固的两党制,使得两党的政策主张无限趋近,一场决定美国未来关键的总统选举,正在变成类似“选择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这样的无聊问题,以至于让美国的政党政治走向从种族到性别、从堕胎到同性婚姻之类的“文化战争”;还精准地预见到,美国的总统候选人正在脱离各自政党,纯粹依靠个人主张和民众捐款谋求大位——几年之后特朗普当选的黑天鹅事件,正是对这个预测的最佳注解。
逆说的视角,就像是把美国这个巨人倒置起来一样:平日里总是顺风顺水,可倒立之后稍一拉扯,就把长袍背后的虱子们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四
而正在经历倒置危机的,又何止美国一家呢?
毫不夸张地讲,在经历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所谓的“民主理念”正在经历着几十年来最大的一场“倒置危机”——越来越多的政权、政客,开始把所谓的“民主”倒立起来,用放大镜仔细观摩着她那被涨红的脸颊,然后得出各自“逆向”的结论,做起各自的“皇帝”。
其中不够聪明的,会如获至宝一般地宣告“民主将亡”,然后赶紧搬出龙椅、做起天子;稍微聪明的一拨儿,则会借此宣扬国情,修改章程,在黄袍之上套一件宽大的法袍;更加聪明的一拨儿,则是把追求民主的事件都转化为民主的痼疾,让大众忍不住自觉地山呼万岁,自己则等着上演三辞三让。
这是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经历的劫难,也是民主成果在经历过两百多年培育之后,遇到的最大敌人:缺乏认同,会把任何一个制度打入深渊。
而让我尤其感动的是,在这本力求给当代人养身修性、获取知识乃至构筑更加美好社会为目的的“日本新书”中,尽管渡边靖先生以留美十年的冷眼旁观,确乎发现了这个国家在政治层面的诸多悖论:以自由立国的美利坚如何变成压抑自由的元凶;以移民打造的合众国如何变得种族对立、社会分裂;以富裕奢华著称的国家又如何变得贫富悬殊……但他却依然以学者的视角表达了对民主前景的尊重与期待,并以热情洋溢的文字介绍着美国民主的“纠错能力”。
逆说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颠倒黑白。悖论之下,是制度弹性带来的调整空间和调整能力。这也是在我看来,这本“逆说”在知识信息之外所留给读者的最大启迪:我们的所有观察与思考,不是为了树一杆一定要在文章结尾砍掉的大旗,而是在转换视角看到她绵若无力一面的同时,依然能发现她尚在迎风招展。而说出她还在飘扬,也就是对旗帜最大的褒奖。
就像科恩的那句经典颂歌——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逆说美国的民主》读后感(六):为什么在美国,政治正确这么重要?
红遍全网的《致命女人》大结局了。
发生于三个时代的三条主线,不仅讲述了三位女主——60年代的家庭主妇Beth Ann,80年代的社交名媛Simone,21世纪的黑人女律师Taylor——的情感与人生,也是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Beth Ann和RobSimone和Karl观众很容易注意到女性在这五十年间的成长与进步:Beth Ann和她的朋友仍在为女性走出家门、追求事业的权利抗争,堕胎还是违法行为;Simone嫁了三任老公,成功跻身名流,从此身边“鲜肉”不断;而Taylor已经能够大大方方地说出“My dick is bigger than yours”这种话了(别怀疑,她养家)。
Taylor和Eli而对国内观众来说,剧中开放的思想观念常令人感到震惊。比如,Simone年过四十还能和闺蜜的儿子、18岁的“小奶狗”Tommy谈恋爱;Taylor婚前就向Eli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双性恋),婚后两人也是各玩各的;Beth Ann刚出场时还是一个“以夫为天”的家庭主妇,故事结束时却亲手设计了一场“杀夫局”,还全身而退……
随着剧集热播,观众也吵翻了天。看看豆瓣同名小组,近期最热门的帖子几乎都在讨论一个问题:Karl是不是骗婚gay?
“别问,问就是歧视。”
他是Simone的丈夫,也是她第一次“为爱结婚”的人选,虽然婚后才发现自己的性取向(男),却选择了隐瞒。其间出轨不只一名男性,还染上艾滋。但他温柔体贴、幽默风趣,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说出Simone最想听的话。两人共度十年,早已成为彼此的亲人。
Karl的行为算不算骗婚不好评论,但近年来LGBT等少数群体确实是美国影视剧中的主旋律。《卡罗尔》《丹麦女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都得以入围奥斯卡。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以黑人为主题的作品:《绿皮书》《月光男孩》《黑豹》《为奴十二年》……似乎只要拍摄以少数群体为主题的电影,就比较容易获奖。还有人说,如果今年没有一部黑人作品得奖,评委就是种族主义者。
一方面,我们为其庆幸,这说明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包容;另一方面,这些越来越趋同的声音也让人感到一丝厌倦:如果说多元文化是民主自由的象征,那么只要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利,接不接受同性恋、支不支持平权不是都应被一视同仁吗?
那么,为什么“价值观”会变成判断一个人的政治倾向甚至道德水平的标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文化战争”。
在两党制的美国,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共和党=保守派,民主党=自由派。
但是,美国诞生于独立战争和民主自由思想,本身就对欧洲式的身份等级制度持否定态度。
在欧洲,政党有保守主义(右派)、自由主义(中间)和社会主义(左派)之分;而在美国,不论是“保守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说白了都是自由主义,只不过程度不同。
两大政党在意识形态之间的差距原本就很小,甚至被讽刺为不过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区别”。
于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政党就不得不在较为细枝末节的方面大做文章,将“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和“信仰”方面的问题变成焦点。这就是“文化战争”。
堕胎、“平权”、限枪、死刑、同性婚姻、安乐死等原本属于个人观点的问题被政治化,人们的立场甚至成为各种人事录用考试中的“试纸”。
拿《致命女人》的女主之一Taylor举例,她是“黑人”“女律师”“双性恋”,实践开放式婚姻(除了丈夫Eli,还可以有复数的性伴侣),简直政治正确得不能再正确了。当还是小孩的Taylor被问到长大后想要嫁给什么样的人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Democrats(民主党)。”但在剧情结尾,Taylor与Eli决定更加关注彼此、暂停开放式婚姻,而这时他们又自问:“我们是不是变成了Republican(共和党)?”
这样看来,判断一个人是民主党(自由派)还是共和党(保守派),看他的标签(性别、种族、性取向)就行了。
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一点?
这种做法,不但一点也不像奥巴马曾提倡的“求同存异”(agree to disagree),反而像是在故意加大两党之间的分歧。
时任参议员的奥巴马在AIPAC演讲况且,谈到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因为涉及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所以难以妥协或协商,矛盾也容易激化。将这些主题政治化,等于让政治问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说这是自由的表现,不如说是孤立和狭隘的象征。这样一来,两党制最大的优点——“根据民意实现政权交替”的意义也会被弱化。
但是,让“文化”成为争论的焦点是拉拢无党派人士的好办法,因为他们很难发现两党在政策上有什么不同。所以,小布什的参谋罗夫曾将同性婚姻的是非作为竞选的一个问题提出,以吸引无党派人士投票。
因为政策无限趋同,为了转移注意力,就在文化问题上搬弄是非。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引战”行为?
当然,采用上述战术的不仅是罗夫一个人。
被操纵的民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运用舆论抽样调查和大数据分析选民的构成成分,弄清无党派人士的动向就成了政治领域的日常性工作。
虽然美国有约三亿人口,其中进行过选民登记的有两亿多人,但民主党和共和党已经掌握了其中八成以上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住址、种族、民族、宗教、家庭结构、投票履历等基础信息自不用提,就连他们喜欢的艺术家、休假爱去的场所、私人轿车的种类等四百多种信息都登记在册。除此以外,还有通过人口普查、各种养老金信息、选民登记名簿、上门访问获得的数据和在公开市场上买来的消费者数据等,将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战术,就可以控制竞选活动的成本。
其结果,就是民意变成商品,被有钱人操纵。
民主选举徒有其名,变成少数“玩得起”的人的游戏。
以禁枪为例,人人都知道美国治安差的一大原因就是持枪合法,层出不穷的枪击案简直世所罕见。但为什么多年来一直无法禁枪?因为全美步枪协会(设立于1871年,会员四百万人)在美国拥有极大势力。
城市里公开销售枪支是很普遍的现象比如,美国在1994年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通过了禁止销售半自动式步枪等枪支的限时立法,但他们马上就在其后的中期选举中惨败于共和党,原因之一就是全美步枪协会为了阻止民主党候选人当选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活动。在2008年的总统选举中,该协会投入了120万美元的选举资金,其中有20%被用在应对民主党的限枪政策上。
美国社会中的矛盾之处,还不只这一点。
保守势力的反弹
回顾历史,南北战争结束后,在北方的主导下,美国统一,开始作为近代工业国家飞速成长。但是,因为考虑到工商界的意见,共和党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执政理念,最终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结果,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思潮:为了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真正实现公正而自由的社会,联邦政府的积极介入不可或缺。富兰克林•罗斯福施行的新政就是其象征。
在美国,人们将这种与自由放任相反的政治思想称作“自由主义”(liberalism),和欧洲的“自由主义”在内涵上正好相反。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自由主义”是最主流的政治思潮。以民主党为主导,战后的福利型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都是其体现。
石油危机之后,美国财政状况拮据,管理机构臃肿,且深陷越战泥潭。这样,“自由主义”被视为一种“宏大叙事”而减色不少。“反主流文化”运动(代表:嬉皮士)和唯我主义(meism)的流行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黑人民权运动及其主导者民主党也招致了越来越多的反感。在1980年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纳德•里根获胜,这件事标志着“自由主义”因遭受否定而就此终结。
在这一背景下,“自由主义”成了“软弱外交”“臃肿政府”“道德败坏”的代名词,保守主义者大行其道。政治上,他们追求恢复“强大美国”(是不是有点耳熟?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来自不知名的川姓人士),经济上提倡“小政府”、减税和自由贸易,文化上致力于恢复“传统价值观”、发展基督教保守派势力(禁止堕胎就是他们提出的)。
闭塞的共和国
从里根到特朗普的四十年间,美国出现了面向富人阶层的“门禁社区”,以应对治安变差。针对穷人,则有基督教保守派的“巨型教会”,不仅指导信徒的宗教生活,还为他们提供人生咨询、娱乐活动、购物场所,等等。结果,在“大熔炉”的大地上,出现了这样一个个闭塞、孤立的社区,人们在其中寻找到安全感,便不再试图与外界沟通。
有歌声、有视频、有舞蹈的教堂集会今日的美国,WASP(盎格鲁-撒克逊裔白人新教徒)依然是WASP,有色人种依然是有色人种,蓝领依然是蓝领,阶级之间的隔阂十分厚重。人人都向往“美国梦”,但却不知美国梦的代价是无数无力也不曾想象改变自己人生的人,其中有穷人也有富人,他们都被固定在自己出生时的阶级,无法向上,也无法向下流动。一如渡边靖所言:
“人生正是所谓的‘高风险、高回报’,光辉闪耀的‘美国梦’的阴影里,横亘着无数被残忍打碎的梦想。”
部分内容出自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