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充分准备,再走进课堂。其实,这样的提醒适合任何学科、任何老师,不只是新教师。这里的充分准备,一个是指备课的充分,另一个是对课堂及教学有一个预估与预测。新老师可能会更多的关注教材内容和自己怎么教,如怎么设计导入、怎么设计教学环节、怎么上出新意,而忽视学生实际情况及课堂生成情况,造成课堂是“一厢情愿”的教(即凭教师的意愿走教学流程),淡化或弱化了学生“学”的具体经历、具体体验、具体过程。另外,教学设计(理想中的课堂)与课堂教学(真实的课堂)总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差距很大,又因为新教师的课堂经验不足,对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推进缺乏一定的预估与预判能力,所以某种程度来讲,只有课前准备工作做足、做充分,教师才能有信心走进课堂,才能在课堂出现意外时,减少慌乱感,能智慧地处理问题,如果能及时将捕捉到课堂信息转化为有益的课堂资源,为教学所用,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教师的“临场智慧”与教学机智。
其实,我深知,像我这样在课堂实践了很多年的教师,即便做足了充分准备,课堂依然会生出很多意外,有时甚至是挫败感,因为决定课堂的因素实在太复杂了,“失败”、“上砸”也属正常。但我的观点是: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给自己的课找“不进”、“不好”的台阶,我们要反思“怎会如此”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每节日常课都要像公开课一样准备”,这样的提法对新教师也许要求太高,但如果常能以这样的要求严格自己,进步是一定的。
2.观察课堂,实践课堂,记录课堂,勤于反思。教师的成长,一定在课堂。一个教师的成长,一定离不开课堂的成长。教师需具备很多能力,比如班级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言语沟通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持续的学习能力等,但我以为,身为教师,最为关键的能力是课堂能力,这里包含了教材解读能力、研究能力,学案(教案)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课堂的执教能力、驾驭能力以及策略的转换能力、方法的运用能力,以及教授后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等。这些课堂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寻常课里慢慢思考、慢慢积累、慢慢提升,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把自己的课堂作为一项持续而专注的课题来研究。
当然,这里的“课堂能力”其实还是比较狭义的理解,就是一个教师为了上课必须具备的各项能力。但我们知道,一个教师投入课堂、在课堂所呈现的,除了他对“某节课”的积累与思考之外,还有其更深远的学科知识及人文素养,这些通过长期的学习与阅读,已融入教师的生命与举手投足间。所以才有“有的人是用一辈子在备课”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教师人文素养、知识背景、学科能力越广博、越辽阔、越扎实,越能胜任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
徒儿说上课时,纪律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纪律,我理解的是课堂秩序。我以为,不是所有风平浪静的课就是好课堂,不是所有安安静静的课就是理想课堂。音乐课,师生互动多,聆听、演唱、演奏、律动,孩子参与多,就是孩子外显行为多一些,课堂看起来会热闹一些,教学秩序就会相应难以管理一些。我理解的课堂秩序不够理想:一是组织有问题。去年我教一年级就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收发乐器、小组合作等教学环节,如果组织不好,课堂肯定受影响。有老师为保证课堂秩序良好,就很少给孩子练习,这是消极的处理办法。我的做法是:多练习,只要有机会就练习,伴奏也好,合作也好,分层次练习,分小组练习,在练习中明确要求,遵守规则,如拿到乐器不出声,做好乐器演奏的准备姿势;如何将乐器交给同伴,如何交还乐器等等。这样,孩子对乐器使用、与他人合作就有一个清晰、明确、具体的理解。我们会一起比:谁保管乐器的能力最好,谁的乐器最会唱歌(其实就是演奏能力)等。课堂秩序不理想的第二个原因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够吸引孩子,至少孩子对学习内容不够期待。我们会发现,当孩子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时,课堂纪律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思考:能再挖掘一下教材的有趣点吗?怎么设计会更易于学习?换种方式可行吗?等等。我想表达一点:不是上课了,先将学生“捆绑”住(为了维持所谓的课堂秩序),而后再谈学习,而是要在内容与学生间找到一个适切的点准确而合适的切入,而后很有意思地展开教学。(最近我上一节《火车开啦》的课,给我很深的启发)
另外,本学期我们在教室上课的确给音乐课带来一些麻烦,首先是音乐课的美感减少了(音乐氛围少了),还有就是孩子学习时容易走神、分心(干扰多)。我的感受非常直接,一下从专职教师变成兼职教师,但我们还是要思考怎么给孩子上课的问题。
新教师,不仅是指角色身份的新,还有很多东西对其来说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学生是新,课堂是新的……正因为新,所以要好好开始,好好相待,好好相处。新教师身上最大的优点是:热情,这种热情会在课堂上转化成课堂热情,这是新教师身上宝贵的品质。我想到的是,作为老教师能否像新教师一样,面对熟悉的教材、面对带过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课堂,还能保持这种教学热情吗?还能满怀期待地走进课堂吗?如果所剩无几,或者热情全无,是否需要检视一下自己呢?
只有经常性地观察课堂、记录课堂、反思课堂、反思自己,才能每日更新着走进课堂,成就课堂。要不,重复式的劳作没有倦怠才是怪哩。
3.敢想敢做,发挥自身特长和创意,大胆实践。我跟徒儿说,师傅的教学高于徒弟,只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师傅上课长于徒弟除了经验,大概还有一种时间的积淀与阅历的丰富。比如我现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不会像年轻时那么强势,对孩子会更宽容;另外,我几乎不对孩子动怒发火,我知道除了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之外,对孩子行为的改善几乎没什么作用。你想,孩子本身生命力那么旺盛,不活泼、不好动,他就不是孩子。我们普遍感觉,年岁渐长,喜静不喜闹,这是生命力不足(乃至生命衰退)的特征,我们的感官与各种机能不像孩子那么富有活力了。但看孩子的眼神发生了变化,变得宽容,变得柔软,变得慈爱。
我跟徒儿还说,不要觉得师傅上的课都是好的,不要觉得师傅的想法都是对的,师傅可能会陷入经验的泥潭,师傅可能会陷入吃老本的陷阱,师傅最大的问题是:凭经验,不想自我更新与改变。而你们不一样,你们有自己的想法,很多想法都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实践,只有实践,才知道对还是不对,才知道好还是次好,才知道可行还是不可行。当然,这些想法最好能结合自身的特长与专长,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想好了,就去做,想定了,就去行动。
上课,上好课,教师职业生涯里一件最重要的事,也是我们最值得追求的一件事,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投注其中,才能在越来越艰难的职业中找到一点所谓的乐趣。不厌自己的职业,不倦自己的课堂,不误孩子的成长,不悔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