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前半生,都该读一读这本书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简宁的领读

  音乐 Suwito - Why Oh Why

  麦家陪你读书

  2019年就只剩下最后1个月了,谷主麦家说,要陪大家读1000本书。

  第128本书,这次我们带来的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伍尔夫的作品总是显示给世人淡淡的忧伤,意识中流动着是芸芸众生中恍惚不安的一切。

  对她来说,通过支离破碎的片断去把握人物 ,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帮助我们达到了某种真实的生活,细碎的光影片段划过,心中的灯,已悄然点亮。

  过去的几天,我们一起读完了《到灯塔去》这本书。

  故事的主线是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岁的小儿子詹姆斯,如果第二天天晴,就带他去灯塔。

  然而这个愿望当时并没有实现,直到十年之后,詹姆斯才终于和父亲、姐姐一起完成了这个多年前的夙愿。

  这个故事读起来平凡简单,没有过多的情节描述,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只有细细品味琢磨,才能挖掘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想要表达的真意。

  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在其中赋予的深意。

  这部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创作而成的小说,最成功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

  伍尔夫抛弃了作为作者的“全知视角”,而改用故事中人物的主观角度来推进情节。

  于是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不再感觉作者像一个讲述者,在向我们说一个故事。

  我们仿佛进入到故事中,随着其中的人物一起感受,一起思想。

  我们甚至好像钻进了这些人物的身体里,能看到他们的沉思冥想,能感觉他们的内心波动。

  有人曾评价伍尔夫,“她打开了读者的眼界,使他能在表现事物之下,发现那种刚刚能知觉到的思想和感情活动。”

  

  当然这样的写作方式,既是对作者的挑战,也是对读者的考验。

  我们不会像看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一般,毫不费力地就被故事吸引。

  我们也很难像读一个高潮迭起的精彩故事一样,轻而易举地就能体会阅读的快感。

  它要求我们付出十二分的专注和精力,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

  它要求我们抛下杂念,摒弃自我,全然投入到书中人物的生活中去。

  和他们一起去看,去想,去散步,去沉思冥想。

  在第一章接近尾声时,作者描述了众人聚集在大厅共度晚餐的情景。

  我们都有过聚餐的经历,知道无论我们多么清楚自己的想法,也永远不可能了解同桌的其他人,此时此刻正在想着什么。

  他们吃得高兴吗?他们正在说的话真的是自己所想吗?

  所有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

  而伍尔夫仿佛拿着一只无声的摄像头,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书中人物的心中。

  随着视角在拉姆齐夫人、莉丽、塔斯莱等人之间的不断转换,我们自己也仿佛隐身于这个烛光闪耀、肉香四溢的厅堂,将席间众人的最细微的面部表情都尽收眼底。

  而他们内心那些没说出口的话语,也都被我们一览无余。

  通过这种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们对生活百态也有了更细微的发现,从这些抽丝剥茧的内心分析中,我们也能联想自己身上找到相似之处。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本书的结构。

  小说一共分为三章。在第一章,作者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叙述那一个下午发生的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漫长的下午,时光流逝得似乎非常缓慢。

  作者用了详尽的笔墨,展现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我们看到了勤奋努力又有些书呆子气的塔斯莱;深沉睿智,有一些洁癖的班克斯;

  还有性格独立、追求自我的莉丽,以及浪漫活泼、青春可爱的敏泰。

  我们还看到敏感脆弱的拉姆齐先生,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

  在学术研究上他严酷、坚强,像一个勇猛无畏的骑士,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情感脆弱的懦夫,依赖于妻子的同情和安慰。

  而拉姆齐夫人,则是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也是这群人的凝聚核心。

  她动人的美貌,以及高超的社交艺术,将这些可爱又有些怪异的人们吸引到一起。

  只要她出现在房间里,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只要她一个注视,或一句话语,再烦躁不安的心也能获得平静。

  拉姆齐夫人就像个永不疲倦的陀螺,为他人的事操心不断。

  她从不会冷落任何一个人,也总是能公正客观地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她的身上有一种博大无私的爱,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

  她爱慕自己的丈夫,虽然这个男人虽然性情暴躁,但真诚而单纯。

  

  虽然在复杂多变的日常生活状况中显得懦弱,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毫不畏惧。

  所以拉姆齐夫人承担下了所有的生活琐事,只为了让丈夫远离烦恼,专心学术。

  

  她用温柔和理解回应他的焦虑,用爱和柔情驱散他的脆弱。

  

  所有这些,都在这个下午的叙事中展现了出来。

  如果和一个刚刚认识的人相处一下午,我们也许还无法了解太多。

  但通过拉姆齐一家的这一下午,我们仿佛已和他们相识良久。

  掩卷沉思,我们似乎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或许也有着塔斯莱的卑微和骄傲,也像莉丽一样天真而执着,甚至像拉姆齐夫人那样古道热肠,看不得别人难过。

  当然,作者想要做的并不仅仅只是刻画一幅众生相。

  当故事来到第二章,十年光阴在短短几页的篇幅里被了了带过。

  第一章的人物悉数退场,海滨别墅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只有灯塔的光柱,始终不变地在夜晚照进房间。

  拉姆齐夫人死了,她的一个儿子和女儿也死了,曾经聚在这里谈天说地的朋友们,都没有再来过。

  那一个下午,那么漫长,缓慢,美好得仿佛时间已经停止了。

  而这十年,却像白驹过隙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或许,没有了拉姆齐夫人的十年,也不过是转瞬即逝吧。

  第一章的高朋满座、儿女成群的热闹生活场景,和这一章人去楼空的荒芜、凄凉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生如南柯一梦,繁华如过眼烟云。

  如果再美的容颜终将消逝,再美好的人生也终将烟消云散,那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世间又有什么是永恒的?

  这样的问题,在拉姆齐夫人的心中出现过,也在莉丽的心头萦回不散。

  

  她们都在思考,渴望在纷繁变换的人生舞台之后,找到某些永恒的东西。

  所以时隔十年,莉丽再次回到了这里,拉姆齐先生也带着孩子回来了。

  他们故地重游,除了缅怀故人,也为了寻找那不解的人生之谜。

  当莉丽展开画布,又站在十年前的同样位置,继续那幅未完成的画时,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全都是拉姆齐齐夫人。

  她的音容笑貌,她的善解人意,还有她的菩萨心肠,犹如一幅幅影像在莉丽眼前放映。

  而拉姆齐先生呢,他用一种近乎强制的态度,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去灯塔的小船。

  这是他对拉姆齐夫人的一次悼念之旅,也是他和孩子们的和解之旅。

  到灯塔去,这曾经是拉姆齐夫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她希望满足儿子的心愿,也想给灯塔守望人的孩子送去一些温暖。

  当拉姆齐和孩子们一起向着灯塔航行时,心中又再次升起了对妻子的思念。

  这种思念,让他转变了态度,他甚至一改往日的严厉,扮演起了拉姆齐夫人的角色。

  他收敛了情绪,主动去逗乐凯姆,也破天荒地表扬了詹姆斯,这些举动让他赢得了孩子们的谅解和爱戴。

  是的,拉姆齐夫人虽然已不在他们身边,可她的爱仍然在影响着他们,护佑着他们。

  哪怕伊人已逝,光阴流转,这份爱也能穿越时间的阻隔,将他们一家凝聚在一起。

  站在岸边的莉丽,也正是在他们到达灯塔的那一刻,领悟了这一点吧。

  忽然之间,她明白了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人生真谛。

  

  纵使人生种种弹指成空,也仍然有些东西是可以永垂不朽的。

  就如那灯塔上射出的光芒,无论经过多少岁月,也始终穿越海上的迷雾,照耀着人间。

  那永恒,是拉姆齐夫人对家人的爱,是她所给予莉丽的温情和友谊;

  那永恒,是拉姆齐先生从未放弃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那永恒,也是莉丽这么多年来所坚守的绘画艺术。

  合上这本书,也让我们一起思考,这一生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永恒。

  下周精读预告

  下一周,我们将陪伴大家共读的是第129本书——《远大前程》。

  作为英国19世纪一代文豪的狄更斯,《远大前程》可算是他的代表作。

  

  《远大前程》,2010

  故事讲述了孤儿匹普,从小由姐姐抚养,受雇于贵族郝薇香,并且爱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拉,一心想成为“上等人”。

  他小时候好心搭救的一名逃犯在国外发财致富,为报答救命之恩,巧妙安排他去伦敦接受上等教育,进入上流社会。

  然而这一切却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故事最终的走向变化无常,等待他的,究竟是远大前程还是黄粱一梦?

  下周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

  这部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读来不禁潸然泪下,其中希望的产生和幻灭唤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

  或许,读完《远大前程》,你会知道,狄更斯何以成为狄更斯,生活何以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途。

  第129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探寻人生至暗出最深的理想与亮光。

  上期回顾:

  《到灯塔去》精读第6天:《不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家人有多爱你》

  领读人:肉丝。自由撰稿人,有书智库签约作者,简书版权签约作者,已出版作品《远行·西藏》。立志做一个煲汤作家,煲美味的汤,写隽永的文。

  主播:简宁。声音控,电台主播。世界如此喧嚣,愿用声音给你这一刻心灵的安宁。个人。

  责编:栎树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背景音乐:Juwita Suwito - Why Oh Why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2019年的最后一月,点击阅读原文记录读书的日子吧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