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能解决人生80%的问题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立即观看有书四周年·直播盛典

  文 | 有书朱丽叶 · 主播 | 宸声

  小时候,在蜜罐里泡大,以为这世上没有什么事不是一颗糖就能解决的。

  长大后,在尘世间莽撞,体会到各样悲喜,历经种种劫难,发现甜已少见,只剩下酸苦,自己也学会了收起从前的任性泼辣。

  真正是尝遍酸甜苦辣,方懂生活真味。

  南怀谨曾在书中写过一句佛谒:酸甜苦辣全都有,成住坏空亦不休。

  就像苏轼的一生,在荣华富贵和颠沛流离之间起伏无定。

  他曾名动天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也曾一贬再贬,惶惶流离半生。

  他曾放浪形骸,常酩酊大醉,纵情山水;但仍然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篇章。

  他一生跌宕起伏,尝遍人间甘辛味,写就千古名篇。

  这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交织成了他的传奇一生,亦是我们人生的四重境界。

  咽得下委屈中的酸

  因朝中新旧两党的政治争斗,苏轼和弟弟苏辙成为牺牲品。

  苏辙被贬至雷州,苏轼更是被流放至天涯海角的儋州。

  陆游就曾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苏轼和苏辙在流放途中相遇,见到路边有人卖汤面,于是买了碗面吃。

  可那贫瘠之地,面食寡淡无味,“粗恶不可食”。

  仕途不顺,未来不明,曾是天子器重的奇才,如今却连肚子都吃不饱,真是憋屈啊!

  苏辙不禁放下筷子叹气,可苏轼却很快吃光了。

  吃完,他慢悠悠地对弟弟说:“九三郎,难道你还想细细咀嚼吗?”

  然后大笑着站起。

  人生漫漫,总难免不平与不甘,但切莫反复咀嚼。

  因为,越咀嚼越伤感,越伤感越发难以承受。

  与其不住地哀怨嗟叹,不如大快朵颐、一并速速吞了。

  人活于世,我们都有说不出口的隐忍与不堪,都要承担各自的那份苦和难。

  尘埃中挣扎,夹缝中求生,谁又比谁更容易更轻松呢?

  刘若英曾在《艺术人生》中谈到:

  “没有一个工作是不委屈的,我选择了我所热爱的,在当中受点委屈也是值得的。”

  人的心胸都是被委屈撑大的啊,你能咽得下多少委屈,就能向老天要多少人生。

  就像柳传志曾对杨元庆说:

  “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

  一个人越成功,遭受的委屈也会越多。

  想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

  揭竿而起,耍赖打滚,那是小孩子干的事。

  成年人都要咬紧牙关,吞下委屈中的酸楚,接住生活抛过来的刁难,才能在无边黑夜里寻见曙光,看到日出的美。

  吃得住艰险里的辣

  很多官员一遭贬谪一受打击便自暴自弃,但苏轼却不。

  苏轼在多个地方当过父母官,虽然大多是因贬谪而流放,但无论他被贬到多么偏远穷苦的地方,依然关心民众疾苦,兴利除弊。

  每到一处,都活得火热。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旬的苏轼被一叶孤舟带到了徼边蛮荒之地——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个被贬到海南的官员。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当时的儋州尚未开化,语言不通、物资匮乏、瘴气遍布,“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但他把儋州比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动手用桄榔叶搭茅屋,自命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办学堂,介学风,抄经教书,大力发展教育。

  以致许多人不远万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就在苏轼北归不久,海南终于出了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贬谪之旅,竟成传道之路。

  他硬是在荒凉上,活出了一团火辣辣的光。

  陀斯妥耶夫斯基说: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他希望自己不被击垮,希望自己所有的承受,都能成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生。

  跌落处,也可以是成功之所。

  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位,就是褚时健:

  他曾经站在巅峰,又跌落谷底;

  乘了东风,又重归尘埃;

  看过人间跌宕,见过众生之相,最后成就了传奇的自己。

  90年代末,对诸时健来说,绝对是一生中最绝望的一段时光。

  从一呼百应的厂长到阶下囚,女儿也因此自杀,他所受到的打击常人无法想像。

  当他因严重的糖尿病保外就医,获得有限自由时,已经73岁了。

  人生到了这个地步,应该已没有什么值得期待。

  可他却选择了最需要时间的种植业。

  他说,真想要我多活几年,让我苦一苦可能效果更好。

  91岁的老人,活成了别人的几辈子。

  苏轼和褚时健,从来不是人生赢家,只是心性染辣,助他们度过重重坎坷,始终不曾被苦难摧毁。

  将跌跌撞撞的人生过得热气腾腾红红火火,老姜生辣,历经岁月磨砺,终能配得起自己来人间这一遭。

  嚼得碎失意处的苦

  在被贬往黄州时,苏轼一家20多口人生活无着、温饱难继。

  幸得太守徐君猷相助,将城东土坡50亩荒地交由他开垦。

  那是一块贫瘠的山坡,荒芜已久,满是荆棘瓦砾。

  他一度无从下手,奈何生计使然,只得脱去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夫的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找菜种、移稻苗。

  曾经吟诗作画、指点江山,如今放下笔墨、扛起锄头,成了一个普通老农,勤勤恳恳从黄土地里刨食。

  他也在终日劳作中找到了快乐,索性自封“东坡居士”。

  在遇到生命中的重大挫折时,这就是站起来的第一步。

  

  从此,笔触辛辣才华横溢的才子苏轼,蜕变成名垂千古的伟大文学家苏东坡。

  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但即便“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他也安时处顺,将苟且活成潇洒,再吟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命运无常,总有出其不意的磨难袭来。

  但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亦有回甘。

  比生活更重要的,是你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纪录片《生活万岁》中,有一位单亲妈妈李少云,自诩是“墙缝中的野草”,为了多赚点钱,她选择了开夜班出租。

  没人帮忙带孩子,她就把4岁的女儿放在车后座,自己带。

  她也曾感到太累了,撑不下去了,站在长江边想要一跳了之。

  是女儿稚嫩的声音“妈妈不要跳”,将她唤回。

  人生在世,有些苦,躲不了。

  既然躲不了,那就从苦里熬。

  将这些苦难嚼碎,困顿中撑一撑,绝望里熬一熬,走过去又是一片天。

  在《生活万岁》播出后,李少云不认输的劲头感动了很多人,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若生活是一场修行,相信我们都不会白白受苦。

  看淡得意时的甜

  苏轼的前半生也曾有过春风得意。

  21岁中榜眼,名满京城。

  24岁中科制考试,考进第三等,也就是宋朝最高等级,成为百年间最为优秀的举子,中国历史上第一等的“考霸”。

  不仅是皇帝跟前的红人,还俘获了三朝太后、藩国国王、市井百姓等一大批粉丝。

  金光闪闪的大好前程就此铺开。

  苏轼傲呀,觉得自己是上山的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凭借自己的才华,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

  在任凤翔府判官时,知府宋选非常器重他,对他写的公文一字不改。

  可没多久,来了个新上任的知府陈希亮,行事严厉,对苏轼所拟公文严格审查,大动“刀斧”。

  心高气傲的苏轼十分不爽,借着写《凌虚台记》的机会,将陈希亮讥讽了一番。

  读过《凌虚台记》后,陈希亮叹道:

  “我之所以那样对苏轼,就是因为他少成大名、年轻气盛,怕他会因为太顺而目空一切栽跟头,没想到他对我意见这么大!”

  随后,命人一字不改,刻于高台。

  多年后,苏轼经历人生跌宕,在困苦的岁月里,回望自己年少时的锋芒毕露,感叹道:

  “我曾经那么喜欢炫耀才华,就像是树干上结出漂亮的树瘤,别人看到,会忍不住上前欣赏,可对于树木而言,却是一种病啊。”

  年轻时的我们,总是误把运气全归于自己的才华,将一时的顺遂当做终生都会拥有的常态。

  却忘了《菜根谭》中所言:地低为海,人低为王。

  贵而不显,华而不炫,才是真正的王者。

  看淡得意处的甜,才守得住自己。

  酸甜苦辣皆是人生修行

  一桌饭菜若是只有一味,再好吃我们也会腻厌;好似一路平川,走不了多久就会失去目标。

  人生含百味,不过都是些酸甜苦辣。

  四味齐全,才叫人生。

  既然品了得意时的甜,就要能嚼碎吞下失意处的苦;

  既要咽得下委屈中的酸,也要能吃得住艰险里的辣。

  漫长岁月,生活借由这四味,让我们学会珍惜珍爱,也努力坚持守得天明。

  这人世间,只有经历过酸甜苦辣,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坐标。

  就像苏轼那样,品过人间烟火,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处之泰然;

  才能“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你我共勉。

  - END -

  点击下方蓝字,立即观看有书四周年·直播盛典!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