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因此,有时候没有实质性的婚外情、第三者,夫妻感情也经常容易处于剑拔弩张的境地。
为什么呢?因为婚内的婆媳矛盾、亲子关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地影响到婚姻关系。
诺拉·埃夫龙在作品《心痛》里曾经说过:孩子就是手榴弹,当你有了孩子,你就在婚姻中引发了一场爆炸。
当骚乱平息的时候,你的婚姻已经不是原来的样了,它不一定会更好,也不一定会更差,只是和原来不一样。
好的夫妻关系,就会有好的亲子关系;
反过来,好的亲子关系,也会滋养夫妻感情。
夫妻之间婚姻满意度愈低,子女愈容易在父母争吵时涉入;
而子女的涉入若是形成依赖,也会诱发夫妻的关系逐渐变质;
此时夫妻与子女就会形成三角关系,而子女就妥妥地成为插足两人之间的“第三者”。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破坏夫妻感情的三角关系形成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子女涉入夫妻关系的方式有哪些,然后避开这些情感雷区。
雷区一:跨代联盟
孩子成为父母的“情绪配偶”
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反之,有隔阂的、争吵的夫妻关系,会很容易使孩子沦为其中一方的“情绪配偶”。
很多夫妻争吵的时候,如果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或者冲突无法解决陷入僵局时,就会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向孩子诉苦,孩子成为夫妻其中一人“倒苦水”的树洞,并且与之组成心理联盟,共同对峙、指责另一方,这是非常不利于夫妻感情的和解。
原本是夫妻一条心,现在一方却跟孩子连心,让另一方处于孤立的状态,这不是硬生生地让孩子夹在两者之间,成为夫妻情感联结的鸿沟吗?
这样的三角关系,或许能够暂时回避或转移了夫妻之间的矛盾,缓和了情绪;
但是长期以往,却会延宕了夫妻真正面对的、处理彼此冲突的契机,让夫妻的问题扩大化,情感联系疏远化,同时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当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跟伴侣起冲突的时候,也会习得父母的解决矛盾的模式,去寻找他的父母组成战队来对抗自己的爱人,那这样子不就是寒了自己爱人的心吗?
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无力承担婚姻关系里的责任,没能具备解决情感问题的能力。
当然,父母也不是什么苦都不能对孩子说,毕竟孩子不是活在一个没有忧愁的世界里。
他也希望关心、体贴父母,只不过在每次对孩子诉完苦之后,都要加上一句:“孩子,谢谢你听妈妈说了那么多苦恼,不过这些事情妈妈会和爸爸一起解决的。”
让孩子知道他可以关心父母,但是让妈妈(爸爸)变得开心是父母两个人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我不用负责。
我只要做父母的一个孩子就好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旦父母对孩子说了“这件事妈妈会和爸爸一起解决”,那么他就无形中就会习得父母面对冲突的解决模式,在以后自身的亲密关系中,也许慢慢主动去承担更多的事情。
所以,夫妻要学会处理好彼此的情绪,而不是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自己婚姻的第三者——情绪配偶。
雷区二:亲职化
孩子成为父母的“代理配偶”
“亲职化”指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父母放弃了(没有做到)他们身为父母原本应该尽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将还把这种责任、义务转移到孩子身上。
如果夫妻之间整日冲突不断,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就会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帮忙处理家务,不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长此以往的话,孩子就会形成“过度负责”的照顾者信念,成为父母的“代理配偶”;
插足父母之间的冲突,觉得自己可以帮助父母协调这些婚姻问题。
比如,家庭中如果父亲缺席情况严重,那么母亲就会将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到儿子的身上去满足,儿子就好像是代理的“丈夫”;
同理,家庭中如果是母亲缺席的情况,那么父亲也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对妻子的情感需求,转移到女儿身上,女儿则成为代理的“妻子”。
这两种情况,不但让真正的夫妻关系出现了裂缝,而且影响孩子以后对亲密关系的依恋联结。
因为孩子根本做不到真正满足父母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这样子只会压抑了孩子自己的情感需求,导致孩子无法发展健康的情感联结,严重的有可能会出现乱伦的关系。
在我十几年的情感咨询生涯里,遇到过不少这种有悖伦理道德的案例:
由于老公的缺席或者背叛,女人为了报复或者寻找寄托,与自己的儿子发生了性关系,他们在外是母慈子孝的关系,内地里却有着难以言表的“夫妻关系”。
这种替代性,表现在儿子身上,是寻找到缺失老公的安慰,利用孩子去代替老公的位置,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和情感寄托。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母子乱伦的变态的“夫妻关系”,是因为夫妻两人没有处理好正常夫妻关系面临的问题。
因此,想要解决这部分的问题,就要有勇气去面对不堪的自己和不堪的婚姻,能够去脱离自欺欺人的状态,才有可能解放自己,解放孩子。
如果让孩子从小习惯了过度“照顾”父母的需求情绪,时刻关注父母的情绪,那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异常敏感。
孩子在成年之后也会时刻关注他人的情绪,并且琢磨他们的感受;
当他人感到痛苦的时候,他同样也会觉得不舒服,但是又不善于表达出自己这种痛苦感受,只能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无法与自己的亲密伴侣脆弱相对,也就无法拥有真诚甜蜜的亲密关系。
“父母化”的孩子本意是想化解父母冲突,殊不知,这样只会让有矛盾的双方有借口撒手不去真正面对,并不能真正解开两人情感联系上的结。
只是暂时有个空隙让冲突进去休息,一旦有新的矛盾产生,这个休息足够的冲突还是会窜出来助战。
孩子的暂时介入,只会将夫妻的矛盾以滚雪球的方式越积越大,最后会在一个节点爆发出来,妥妥成为夫妻感情淡化、关系恶化的“第三者”。
雷区三:恶魔化
孩子成为父母的“代罪羔羊”
在一个家庭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夫妻关系出问题,孩子总是莫名其妙地躺枪。
那些原本冲突的父母,如果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问题上,就会联合起来指责攻击孩子;
父母这样子做,自然可以暂时转移夫妻之间原本的紧张,形成父母合作的“美好”假象。
殊不知,这样子只会让掩埋起来的夫妻矛盾,暗自发酵,酿成大错,在最后一根稻草来临的时候,形成压垮式的绝对性的情感危机。
很多女人与老公发生难以解决的冲突时,情绪失控,往往拿孩子来出气,说孩子是老公的“小恶魔”、“来讨债的”等等。
孩子本是两人情感联系的纽带,有问题时,孩子如果被当作两人情感联结的阻碍,不但没能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让老公觉得你拿孩子做文章,于是一场新的拉锯战又开始;
而“背黑锅”的孩子,就会在内心抱持负面的自我形象,形成负面的人格倾向,成为“问题儿童”。
比如,退缩,孤单,无助: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孩子会退缩,拒绝说话,不愿在付出爱和关怀,与父母亲友保持距离。
这些负面情绪若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将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深度伤害,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念。
夫妻之间关系不佳,自己的孩子就会被迫做出不良的适应,利用自我防卫来保护自己。
孩子这些即时、自动的防卫方式,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因此,夫妻不要再让孩子成为婚内的“第三者”了,每一个不完美的婚姻,背后必定有无数的冷暖自知;
但是,自己种下的苦果,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来承担;
因为,孩子不是父母婚姻的牺牲品,也不是父母的保护神。
反之,父母应该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守护天使”而不是“梦魇魔鬼”。
愿每个孩子,都能看到父母相爱的模样;
愿每对父母,都能修成孩子心中爱的榜样。
▼
祝福,就给我一个“在看”
本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检测男人有无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