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保质期的爱情,还能走多远?

  1994年李安的一部《饮食男女》,成为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爱情和家庭关系启蒙。

  现在的“饮食男女”已经接近不惑,他们的爱情好像也过了“保质期”,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饮食男女的爱情,不在聚光灯下。

  在年轻人主导话语权的互联网里,饮食男女的爱情并不在讨论的中心位。

  他们的爱情很少成为大众视野里的主角,搭上“上有老”就是《都挺好》,搭上“下有小”就是《小欢喜》。

  他们被看作社会齿轮中的边角料,没有人会为注解做传。

  饮食男女的爱情,不够如胶似漆。

  人们给爱情定下了很多“亲密行为规范”,认为相爱就该接吻、拥抱、枕着手臂睡觉。

  这种对皮肤接触的饥渴欲望会逐渐降低,如此热烈的相爱方式,饮食男女们会觉得有些困扰。

  打开一对年轻情侣的聊天记录,会有大段的文字互诉衷肠,而饮食男女们的聊天记录里,更多的是“回来吗”、“吃什么”、“好”,因为他们把话留着,等到晚上面对面说给对方听。

  饮食男女的爱情,少了点刻骨铭心。

  高光和跌宕起伏的爱情,这些饮食男女都经历过。

  但体会过稳定的爱情带给人的支撑之后,他们才能知道原来爱情可以谈得这么舒服。

  饮食男女们爱情的高光时刻,是对方早上上班再赶,也依然记得丢垃圾,这些比风花雪月的爱情来得踏实和贴心多了。

  饮食男女的爱情,需要更多勇气。

  饮食男女们如果还在谈论爱、等待爱、追求爱,会被认为是幼稚和工作不饱和。

  他们看似失去了恋爱的自由,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他们早点成家,像是众人在看着你玩“抢椅子”的游戏,大家都替你着急,怕最后就剩下你没有椅子坐。

  但越是这样,饮食男女就越不愿意将就,他们心里还有对爱情的一腔孤勇。

  现在这批饮食男女小的时候,男人读的是金庸倪匡,女人读的是岑凯伦亦舒,他们对爱情,比年轻人更有憧憬。

  在那个没有社交软件的年代,他们交笔友,打电话,更多的是和对方面对面约会,他们比年轻人对爱情更有耐心。

  年轻时谈恋爱,总是不断的和不同的人体验相同的事,重复着固有的流程和规律,聊天、吃饭、看电影,每段恋爱都如出一辙。

  而饮食男女们会选择和同一个人,去体验不同的事。

  比如旅行去探索世界的尽头,潜水、跳伞、看动物迁徙,或是去看像《恋爱的犀牛》这样值得反复品味的话剧,

  享受着在平淡爱情里的每一次新的发现。

  

  这样的爱情里当然有一地鸡毛和埋怨争吵,也有数不清的想要和对方分手离婚的时刻,但总能找到更多的理由继续在一起。

  饮食男女的爱情更有分寸感。

  懂得留有“气口儿”是饮食男女爱情的基本法则。

  女人不过问老公为什么在楼下车里呆了一个小时不肯上来,男人也不会觉得老婆跟闺蜜去旅行就是“抛夫弃子”。

  他们尊重对方有属于自己的“洞穴”,太累的时候就进去躲一躲。

  怎么舒服怎么来是他们爱情的诀窍,每一个能让年轻人惊呼“这怎么行”的决定,饮食男女都想反问一句“这怎么不行”。

  饮食男女的爱情更有安全感。

  安全感,大多数情况是经济基础给的。

  年轻时会觉得爱情大于一切,长大点觉得现实最重要,而人成熟后,开始知道爱情和面包不是二选一了,他们两个都有,也都要。

  他们也不怕对方被别人夺走。

  成功且优秀的饮食男女们,身边都会有一些狂蜂浪蝶,但他们的爱情早就演化成为一种“互利共生关系”,是很难被新鲜感所动摇的。

  饮食男女的爱情更有质感。

  爱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话语、礼物、肢体接触、行动和优质时间。

  年轻人爱用前三种,而饮食男女们更在乎后两种,尤其是与对方共度“优质时间”。

  两个人会因为彼得·汉德克究竟配不配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吵得不可开交,也会在对方旁征博引的争辩时发现对方头脑的魅力。

  会一起去看《恋爱的犀牛》20周年演出,也会审美一致的选择具有高阶驾乘品质的东风日产楼兰作为座驾,成为楼兰车主。

  这群楼兰车主们都活成了让人羡慕的生活舒享家,自在、舒适、有品质,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取悦自己的生活。

  他们的爱情和生活从不单调乏味,因为永远有很多新的事情等待他们去体验。

  比如一起去未知的目的地旅行,一起看城里最新的画展,周末可能一起去到高级设计酒店来一场短暂的 staycation,或是自驾去野外远离城市的地方露营,去欣赏那些平时看不到的星星。

  恰逢《恋爱的犀牛》上演20周年,这部话剧20年来传递的对于“美好事物的坚持”与东风日产楼兰坚持发现美的艺术路线不谋而合。

  出于这种精神上的契合,楼兰联手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推出了《恋爱的犀牛》20周年纪念版。

  平淡不是爱情的终结

  而是爱情的一部分

  如果你还没能理解饮食男女间爱情的美好

  那请你再等等

  策划:Rocco

  编辑:Milo

  撰文:Milo、金子、烤鸭、火火、伟霆、MaiP

  插画:赵小皮

  视觉:aube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