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为教师,保持一颗学习之心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学校、多少老师在提“老师需要保有一颗学习之心”这样的观点?之所以再提“教师学习”,是因为教师身份的特殊——既是学习者,又是传授者;既是引领者,也是实践者。但现实是:教师常常教着教着,忘了学习。抑或,一想到教育教学这样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事儿,需要大题小做上升到“不断学习”的层面么?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活在经验里,教在老套里。特别是新形势下,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教育面对新的挑战——网络背景下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融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层面的更新与实践学习等等,一切好似洪流一般无法阻挡地到来。如果老师依然是“坐井观天”,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依然用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势必要被时代所摒弃与淘汰。
于是乎,时代的转变把教师与教师学习推到了“不学都不行”的地步。当然,我这里的“学习”指两层意思:一是无论从职业特点来看,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二是从教师面临的挑战来说,教师必须学习。所以,无论你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学习,“你”都将学习——且要使自己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另外,就艺术老师而言,学习要从广义上去理解:一是因为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强,需加强专业领域的学习;二是身为教师,需要一种更为开放式、发散式的学习。专业性学习好理解,比如李崇老师关于《合唱系列培训(一)——合唱中的声音要素》的培训,作为苏州地区合唱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在合唱领域的探索与经验都是可以共享和借鉴的。音乐老师平常课务多,事情杂,学习机会少,常常发觉自己像只井底之蛙,以为自己的“看见”就是一个大大的世界……走出来,才知道原先的“看见”只是小小一角。面对李老师那么专业、那么规范的训练与指导,加上他独到的培训方式(学员与专家的互动、体验式学习),让老师们深深体会到:一个艺术老师,需要有厚实的专业实力与专业底气,才能在讲台和舞台上自信与从容地进行艺术传播与艺术教学。而面对这样专业能力强大的老师,我们真还有点“赶鸭子上轿”的感受,但我更愿意相信:老师们如此渴求的眼神里,是李老师强大的专业气场把大家深深震撼了一回。是的,学习就得这样——既有被迫的无奈,又有深深的渴求,当“被迫”与“渴望”相遇,化学作用突地产生了能量:启迪中思考,体验中习得。
另外,专业能力强与好老师之间不是对等的。也就是,专业能力越强,未必就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专业能力只能是成为好老师的基础与可能。好老师,还应有更多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有更开放、更广博的学习与学习心态,而非只是专业领域及专业范畴的学习。比如,艺术老师可参加一些人文性的学习与体验活动,多阅读非专业领域的书籍,甚至参加一些非教育类的公益讲学与研讨,都是提高艺术老师涵养与学识的途径,拓宽视界,打开心灵,从而使艺术老师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理解生活,理解教育,理解儿童,理解课堂。身为教师,不仅需要从专业角度审视自身,更需要跳出职业范畴,来审视自己与职业,也许,这样才更有可能成为好的老师。
二、实践课堂,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之前我说自身的焦灼与焦虑,很多来自对自身、对课堂的不认同。我始终认为:一个热爱课堂的老师,一定要坚守一方教室。这是老师的职业本分,更是老师的职业生命所在。但现实常把人拽托得“心在曹营人在汉”,心不在课堂,心不在艺术教学上,成天心浮气躁地应对行政事务,应对各类检查,应对各种活动……自然,身累心更累。但凡是人都有一个通病:一旦自身出现问题,最容易找的是一个客观原因,从而消解自身主观上的重要因素。我是这样么?我不止一次问自己。
可以说,当今做老师,压力肯定有,好老师更是如此。压力,一方面来自外在的压力(领导的、家长的、社会的),另一方面来自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说好老师更受压力所折磨?因为好老师还要在内心作自我争斗与自我挣脱:课堂教学与行政事务之间的,管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间的,生命个体与集体团队之间的……等等,也许一个好的行政者就是要平衡好各种“不平衡”,而我正非常清晰地经历着这一切,踌躇着、矛盾着、焦灼着,常不能任性地“做自己”。
当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投向自己,我有深深浅浅的愧疚与自责。——不是不能更好,而是总觉力不从心。当一句句清朗、天真的话语飘向耳际,我知道我可以通过自身改善而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有如常熟市大义中学的音乐老师周益新那样,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从个人特长出发,坚持自己的课堂实践,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从一而终,至始至终地摸索、尝试、前行,正是这股“一根筋走到底”的韧性与信念,周老师在自己的课堂开出了花儿,结出了果儿——“预见更好的音乐课堂——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深度融合”,一方面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一方面探索如何为课堂所用,毕竟音乐课堂有其自身的音乐性。周老师也曾挫败过、怀疑过、伤心过,唯一不变的是坚持着、努力着、探索着,从而成就了今天这样从容与洒脱、幽默与睿智的周老师。
我想到,“你在课堂有所敬,你就会在课堂有所畏”,反过来,“你在课堂有畏,你就会在课堂有所敬”,“敬畏”来自对课堂四十分钟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注,也来自对儿童生命的格外尊重与倍加呵护。常常是,在儿童天使般的眼睛里认知到自身的职业使命,在无数的课堂实践中找到自我实现的职业生命价值,我以为这才是最好的“敬”与“畏”。你畏,是你担心自己总是不够好,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壮大自己;你敬,是你的眼睛里有众多的儿童存在,你会看见生命的悄然生长与无声拔节。音乐课堂,这般的诗意与美好,因为音乐老师就是美的化身,艺术课堂就是美的实践地。
提醒自己:回归音乐课堂,坚守一方净土。好好在课堂耕耘,慢慢在课堂实践,总有一天也会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那时,或许心淡然人安稳,一切皆美好。开始吧,为什么不呢?
另外,培训后一直有两个疑惑缠绕心头,想与领导共商榷:
1.提升孩子艺术修养的主渠道是什么?
是艺术课堂,还是艺术展演?我以为:是课堂。至少,课堂保证了两点:面向全体;日积月累。既有时间深度上的保障,也有广度上的全面普及。如果艺术课堂不能保证,凭艺术展演的成绩如何是无论如何也评价不了学校艺术教育与老师艺术成果的。至少,它的评价是偏颇的。不是不要艺术特色,而是如何做真的艺术特色?
2.如何处理好艺术课堂与艺术社团的关系?
这也是全面提升与个体培养的关系。艺术老师课务重(一般周课时数至少16节),兼带社团,如合唱训练、舞蹈训练等,为了艺术展演,老师们可能会把很多精力花在社团辅导与节目排练,无可厚非,也是为了出成绩。结果,5、6月份的课堂教学就明摆着荒废很多,这是普遍存在的。我的感受是,无论展演多么重要,课堂不能丢。如果艺术老师有专项特长,在某个专项上坚持做、坚持带,这样带出的成绩才是艺术教育所倡导的,而非为了出成绩,“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理解的领导说“从头开始”的意思也该是:回归艺术课堂,找到常态下艺术课堂应有的样子,而后艺术老师多学习、多钻研,坚持带出自己个人特色的艺术社团与艺术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