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战国之列国》经典观后感集

  《风云战国之列国》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海一天 / 于荣光 / 郑则仕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一):用心之作,引人深思

  这纪录片不电视剧都拍得好,王劲松的燕昭王好赞,历史的发生的借鉴能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避免不必要的弯路,明明大争之世,霸道横行,践行王道是过于理想主义,前辈的忍辱负重,然而燕惠王的猜忌让燕国又一次陷入的衰落,一国的命运增能寄托给齐国这样的虎狼之国,大争之世,增强实力才是王道,纪录片,赞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二):史书苍凉,道不尽忠义

  影视赋予历史的意义,大概就是将悲壮铺在人们眼前,将我们拖出冰冷的史书,有幸做一个旁观者。

  “想君魂魄千秋后,却悔初无二顷田。”苏秦死间,从前不过是老师划的考点,今日却终于感叹忠义传千古。

  燕王哙禅位子之,从前只觉荒唐,现在却看到了他的帝王胸襟。

  那年风光无限,徒留今日寥落数语。

  今日有幸,得见你们千古忠义。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三):胡编乱造,歪曲历史的所谓纪录片

  看完第一集真的无语了,这种水平的纪录片也能标榜自己实景还原?连最基本的史实都不符合。都不是槽点满满,而是天雷滚滚。

  历史上苏秦是受燕文侯赏识而崭露头角,而燕文侯是千金买马骨的燕昭王的太爷爷。这纪录片牛逼到把苏秦降了四辈和燕昭王来了一出生死相托的戏码,脑残程度堪比网络小说写秦始皇赐死白起。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连最基本的史实都能歪曲。还有诸多雷点我也懒得一一分析了

  我就想问问这部纪录片的主创是以何种态度在进行创作?请了一堆所谓的戏骨披了一张精心制作的皮就能胡编乱造了吗?这还能自称历史纪录片?要脸吗?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四):疯癫的国产烂剧

  群魔乱舞,状若疯癫。

  走火入魔,不可名状。

  当今国产,烂如污泥。

  大牌云集,热搜登顶。

  各大网站,竭尽全力。

  微博通稿,粉丝聚集。

  造势之道,必出全力。

  明知惑众,心知肚明。

  欺了观众,银子有的。

  恰了烂钱,我会笑的。

  中国观众,素来好欺。

  人傻钱多,哪用尽力。

  等到醒悟,钱到手里。

  骂我烂片,我不理你。

  如此好骗,下次继续。

  台词科教片

  动画纪录片

  服装仙侠片

  摄影影楼片

  演员横店片

  导演幼儿片

  场景沙盘片

  化妆抗日片

  剧情脑残片

  全剧狗屎片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五):“燕昭王的王道思想”?

  看到第一集《燕过无痕》前二十分钟。 “剧情式纪录片”,有形式上的新颖之处。但也有戏剧性和纪录性两不沾的问题。比如“燕哙禅让”一段,就显得很草率,感慨太多、史料太少,观点也不过是故老之谈。 在观众看来,燕哙再忧国忧民慷慨激昂,他的禅让,也就是一个“脑残的决定”而已。至于台词里“共和之花”的说法,也太想当然了。 当然还有称呼的问题。太子的“姬平”这个称呼肯定是有问题的,男子“姓+名”的搭配在战国中期也许会出现,但对于公室/王室而言,称“太子平”才更稳妥。更不论“从今天起燕国就不再是姬氏的了”这种台词了。 当然,王劲松、李立群两位老师一出现,感觉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 第45分钟,看到了那句“燕昭王的王道思想”,感觉就又是在想当然地扯淡了。燕国是否周王室召公后裔,目前尚且都是存疑的事,你拿这个“召公后裔”开场,让观众快速了解目前主流史料所记载的燕国源流,这并非不可以。但你拿这种考古上尚有争议的事来做论据,将燕国世系源流、周礼、王道和燕齐战争绑定在一起,那就是灾难级的牵强附会了。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六):缺点非常明显

  看了第一集,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模式。

  历史情景剧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浅显易懂,但是对于较真的观众来说非常伤脑袋——一边看一边满心怀疑。

  演绎的故事不注释史实依据就令人感觉可信度不够高。

  实景拍摄中涉及的礼仪、器具、用品也需要关于还原度的解释。

  “石(dan)为什么被念作石(shi)?”

  “为什么连名带姓称呼?”

  “史书中的对话翻译的有没有纰漏?”

  “这段故事真实存在吗?出处在哪里?”

  “编剧有没有进行戏剧化处理或夹杂私货?”

  以上都是问题。

  节目的另一看点在于专门请了大牌戏骨出演。

  但事实上,有的演员演技精湛,但有的却演技尴尬,观赏乐趣其实并不高。

  毕竟不是精心设计了情节的电影,被演员吸引来的观众并没有酣畅淋漓的体验。

  作为历史作品和短片作品都不完美,或许节目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定位。这样的“双管齐下”也许并不如进行割舍。

  总而言之,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体验真的非常不友好。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七):燕地多悲凉慷慨之士,果如是乎!

  先看的王劲松老师在访谈里的不断吐槽:

  这个纪录片还要演啊?

  两天就来了八场戏,太精致了吧!

  比我拍电视剧要求都严格!!

  然后被勾起好奇心的我才去看的第一集,燕国燕昭王的故事。

  不能剧透,只能说:

  真实的历史,远比故事里的更加的波云诡谲。

  所以,没有什么比带入人物后,设身处地的回看当初的历史更加的过瘾的了。

  战国的故事就有一个缺点,就是太杂太乱线索繁多。

  所以相比于传统的纪录片,这种以人物为脉络还原历史的方式,显然比简单的文物解析和旁白讲解更加令人感同身受,同样更加完整和详细。

  燕地多悲凉慷慨之士,果如是乎!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八):把类型里的“纪录片”去掉,也许还能抢救一下

  第一集看了一多半。

  “剧情式纪录片”,有形式上的新颖之处。但也有戏剧性和纪录性、代入感和厚重感都不沾的问题。比如“燕哙禅让”一段,就显得很草率,感慨太多、史料太少,观点也不过是故老之谈。

  在观众看来,燕哙再忧国忧民慷慨激昂,他的禅让,也就是一个“脑残的决定”而已。至于台词里“共和之花”的说法,也太想当然了。

  当然还有称呼的问题。太子的“姬平”这个称呼肯定是有问题的,男子“姓+名”的搭配在战国中期也许会出现,但对于公室/王室而言,称“太子平”才更稳妥。更不论“从今天起燕国就不再是姬氏的了”这种台词了。

  当然,王劲松、李立群两位老师一出现,感觉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

  45分钟,看到了那句“燕昭王的王道思想”,感觉就又是在想当然地扯淡了。燕国是否周王室召公后裔,目前尚且都是存疑的事,你开头拿这个“召公后裔”开场,让观众快速了解目前主流史料所记载的燕国源流,这并非不可以。但你拿这种考古上尚有争议的事来做论据,将燕国世系源流、周礼、王道和燕齐战争绑定在一起,那就是灾难级的牵强附会了。

  ——————————

  再来聊聊苏秦的问题。

  关于苏秦,此剧取的是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中说法。这部帛书眼下被认为可信度高于《史记·苏秦列传》,这是没问题的。

  但也并没到完全可信的地步。正常纪录片如果采信了新出土史籍的说法,只要不是笃定准确,那就理应加上考辨说明的内容。但这部号称是“纪录片”的“纪录片”却一马平川地演下来,不加说明。这就太尴尬了。

  另外里面演绎的燕昭王和苏秦的关系,一看就是套用了《裂变》里面秦孝公和卫鞅的关系,为了煽情,脑补太多。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九):剧情与纪录片兼容了么

  看了风云战国之列国的第一集燕过无痕,很喜欢名字。

  之前一直有关注金导的作品,这次看到片子的定位是首档剧情式纪录片,但觉得导演以往的片子,也一直在采取这样的形式,不过这次的更彻底。剧情演绎基本占了80%。不知道是不是腾讯的钱给到位了,有了明星的加入,制作、特效、配乐也接近于电影级的精良。

  一直对纪录片感兴趣,写的原因主要是突然想理一下剧情、纪录到底是有什么矛盾。

  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但细想影像的纪录是没有绝对真实的。一定有创作者的意图,只是相对的真实下,做到了多少。

  那再到历史,主观意识就更多了。记述历史人的主观,当代人的解读,再到影像呈现的设计,一定都是还原下的真实。

  绝对剧情式的演绎丧失掉的是讨论的可能,但战国的历史有这样那样的争议。这个挑战应该挺大,拍摄之前应该做了多方面权衡和考究,感觉导演是挺有勇气。事件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旁白对历史的串联、解读,整体观感是妥帖的,但最明显的感觉是。。。对战国历史的不了解。。想重新读下历史,再来领悟其中的结论。

  所以,对史实的尊重程度应该是定性这部历史类纪录片的标准,剧情带来的弊端应该是把争议和讨论留到了影片之外。

  另外,觉得剧情演绎用来讲历史很有意思的一个点在于,剧情的核心是讲人物和事件。人物的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由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源于人,但是也源于地理、经济、政治。但归根结底都会回到人身上,所以导演以剧情的形式,讲人的故事,到国家的兴衰,是耐人寻味的。但篇幅的问题,跟剧情的形式,很难展开,这就产生了门槛高的弊端。对历史上没有太多了解的,我这种。。就很难全面的去理解“燕国之亡,亡与传统”这句话,全片下来记得的点也会较为模糊。

  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实在是不咋滴,没法去评定影片对史实的诠释。

  看这部片子是出于对金导、对剧情式纪录片这个形式的好奇。

  但是单从对形式的思量、呈现的效果来看。片子无疑是用了心,并且值得用心反复去看的。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十):别具一格独特的角度

  历历数来,在我的观影生涯中,历史记录片实为不罕见,我看过诸多的历史记录片,无一不是在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还原,它描述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刻,对当时的故事进行再次创作和推出有历史担当精神的纪录片,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这是历史纪录片的责任和使命。

  我国好的记录片一直都秉承着这个做法,和好的品格。历史记录片真实生动的还原历史上著名事件当时的场景,和处在特定环境下围观者和当事人的心境,我们生在现代,如何与古代进行沟通,还是要借助这些记录片。

  在《风云战国之列国》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在我们的爱国培养中,这个故事被诵读了千遍万遍,小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读本,大到典藏版历史书籍证明,无一都在讲解那个惊险的场景,无一不是彰显着当时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在我们的认知中,要完全的阐释清楚一件事,我们就要用过多的笔墨,尽力的描述它,所以很多记录片导演选择用大场景强化当时混乱的场面,让我们直面它,更加客观公正。而金铁木导演却别具一格,他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构思,《风云战国之列国》虽然也是在讲荆轲刺秦,但是却没有直击刺秦片段,也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也没有用老戏骨全面刻画。他选择侧面描写,他用更多的笔墨描绘了之前不曾被人被琢磨过的太子丹和燕王喜父子,这是一个崭新的角度,这种手法开启了人们的另一个视角,揭露这段著名历史背后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当时。

  这样写来,其实是从侧面更有理有据的还原,毕竟旁观者的角度永远都是清晰明了的。而他另起篇章所描述的燕国三对父子之间的不和,在当时确实是有深远的影响,对很多时间都起了推动的作用,这些情绪直至今日,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时代,仍是屡见不鲜,随处可见,历史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金铁木导演突出燕国三对父子之间的不和,是在与现实社会相呼应,时代在轮回,历史的车轮滚滚,有些迹象更是可以追寻,我们生而为人,一家之亲,一国之大,没有家就没有国,不和可以亡家也可以覆国啊!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