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00后艺术家,闯入了这个顶级艺术盛会

  12月华南地区最美好的艺术盛典,非“2019艺术广东·当代艺术博览会”莫属。来自世界各地的62家艺术机构和100多位艺术家,携一千二百多件作品参展;又恰逢迎来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展览盛况空前。

  在过百位艺术家中,来自广东的潘尚德备受业界和大众关注。他生于2001年,仅18岁,是整个博览会中年纪最轻的参展艺术家。

  潘尚德

  2001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早年开始接受美术教育,并在美术领域继续深造。他的艺术作品跨越了各种艺术学科:油画、 书法、雕塑、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综合媒介等艺术作品。2019年6月,潘尚德毕业于广州BICC英联教育纯艺术专业;7月,举办首次个人艺术展“流动”;8月,前往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进行艺术深造;12月,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家参展“2019艺术广东·当代艺术博览会”。

  - 点击视频,看看00后艺术家怎么搞创作 -

  ✏️✏️✏️

  看潘尚德的作品,根本猜不出他才刚满18岁。

  因为在如此年龄段,在艺术创作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发展脉络,并且对其有清晰思考,不多见。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天然敏锐触觉,没有对情感经历的细致梳理,并将其与社会思考理性连结,这是很难实现的。

  这也是许多艺术评论者面对潘尚德感慨“后生可畏”的原因。

  -左右滑动,看看业界如何点评尚德-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时间、记忆、灵魂,是潘尚德近期思考的话题。三年前,这位少年第一次直面亲人的离世,真切感触到生命的脆弱。那段时间,潘尚德时不时想起与这位亲人相处的时光,“他并没有这样就消失,关于他的记忆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

  从这段感悟出发,潘尚德创作出一系列与“时间”相关的作品。在“艺术广东”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其中几件。悬挂的《砌》系列,斑驳的墨水在旧报纸上留下时间印记,旧建筑的轮廓若隐若现,如同过往经历在脑海模糊的印象。

  ▲作品《轮回》

  装置作品《时间》,以象征“时间”的报纸包裹砖块,堆砌出一大面墙。这件作品源于潘尚德对儿时被拆迁的家的怀念。

  那段记忆藏在他记忆的深处,房子的具象细节已模糊无法细述,但停在那里的快乐与温暖他始终忘不了。这件作品上被他用白色喷漆写了个大大的“拆”字,就跟儿时那所房子的真实结局一样。他以自身隐秘经历为契机,创造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实现观者共情,这是艺术特有的魅力。

  ▲上为作品《轮回》,下为艺术装置《时间》。《轮回》的创作灵感源于潘尚德对城市变化的感悟,以重叠的旧照片、旧报纸象征城市的变迁,表层的金属铜线代表着日新月异的新城市建筑。

  ▲《拆》,灵感源于潘尚德对儿时被拆迁的家,同时对当下城市更新的速度之快进行反思。

  ▲《轮回》的制作过程。

  潘尚德更早被公众认知是其名为“流动Flow”的个展。无论艺术评论界,或是他自己,都认可这是目前最能体现他个人特点的一组作品——虽然,很多人说,初看还以为出自一位成熟艺术家之手。

  ▲以“水”为灵感的系列作品——《旋涡》《水花》《流动》。

  该组作品是潘尚德在两年以内所创作的,是他其时关于水、生命以及时间的情感投射。对潘尚德来说:“无论是生命,时间还是自然元素的水,它们的共通特点都是富有流动性的,是一种不断往前的流动,推动的力量,缓慢却又不可停止。”

  此次艺术广东也展出了其中部分作品。《漩涡》,与其旁边的《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流淌的蓝紫色、白色的水花被凝固在画布上。这是潘尚德心目中对“水”的印象——梦幻、明亮、清澈、反射;而这种印象再次源于他的童年记忆——那个陪伴他许多个下午的小湖,平静而舒缓。

  创作过程中,为了营造出水的质感,潘尚德以丙烯流动画创作出水的基础纹路,再利用树脂、蜡的材质造出水花等效果。

  ▲在作品《水花》中,潘尚德以蜡立体地塑造出水花惟妙惟俏的造型。

  在另一幅作品《幻想》中,水变成了一大片的镜面。在潘尚德的眼里,水与人类的情绪一样变化万千,水也能影响情绪,就像毫无波澜的湖面能让人感到平静、惊涛骇浪的海啸使人恐惧一样。

  他期待人们站在这个作品前与之产生互动,“无论是开心或是难过,大家通过它可以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这时水与人的关系更进一步了,人类情绪的波动也映射在“水”中。水是情绪,情绪是水。

  ▲《幻想》有着水反射的特质,将前方的事物映射于“水”中。

  具有从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中捕获灵感的能力,是时间带给潘尚德的礼物:只有最敏感细腻的少年,才能从一片落下的叶子的脉络里微观生命的奥秘;从水的流动揭示时间的流逝;从推倒记忆之墙感受情感转移的形式。

  ▲《冰山》,来自“水”系列的延伸。潘尚德 通过简练的几何图案,以雕塑般的形式,呈现 出冰的复杂性。

  在艺术世界里,矛盾感常常被视作珍物。艺术家往往是通过与日常的矛盾,建构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

  在潘尚德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矛盾,这与潘尚德本人的个性以及教育背景不无关系。

  他从小接触绘画。成年人常常感慨天赋易逝,我们也常常羡慕有些少年一直被上天宠爱。

  对于这些幸运,潘尚德母亲对儿子成长的归纳也许是很好的答案:“五年级有一天他对我说,不要学钢琴,不要学打篮球,他就想画画。我说你想学画画,那就好好画。从此,别人家孩子每天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他每天简单吃个饭就去画画。在那几年他完成了许多巨幅油画,老师很欣赏他,我也很欣赏他。”

  潘尚德最早以学习油画启蒙,打下传统艺术的根基,其后打破艺术藩篱,广泛接触各类媒介。在这个过程中,他体现出一个少年的勇气和毅力——譬如为了能把蜡用好在艺术创作中,他对蜡的性能、熔点、物理特征,做了细致的研究。他深知对媒介的充分认知和理解,是其艺术实践的必经之路。

  ▲《肌肤》系列。“纹理”是艺术创作中的基本元素,潘尚德对其的细节与可能性进行探索,创作出这一系列具有凝聚力的作品。

  今年8月,潘尚德前往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开始新一阶段的艺术深造。他深信这段海外艺术求学、独立生活的经历,会对自己的艺术成熟作用深远。

  潘尚德一直在寻找表达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此前他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国际艺术资讯,启动对于材料特性的研究;如今可以在更广阔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直面最前沿的艺术思潮,去学习去创作去思辨。

  ▲潘尚德个展《流动Flow》现场。

  这是18岁的潘尚德,为自己做的艺术进修规划。铁丝、铁网、木头、石膏、雕塑、装置……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堆的艺术计划,迫不及待。

  视野的国际化与表达媒介的丰富性,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在某一刻,在这个少年身上,继续发生让人惊叹的化学反应吧。

  ▲《肌肤》的制作过程。

  城市画报 × 潘尚德

  C × Peter Pan

  

  

  Q:你的创作题材、风格很多变,你的状态会随着创作作品的不同而改变吗?

  

  

  Q:创作有关“水”系列过程中,你有没有专门花时间对水进行观察?

  

  Q:记忆、时间都是你比较关注话题,你是怎么看待记忆与人、时间与人的关系的?

  Q:如果只有一个选项,你觉得哪组作品最能代表自己的创作风格?

  ?

  文 / 佑冬

  编辑/卢绍聪

  设计/梁海平

  图/ 受访者提供

  微信编辑/ 倪仕轩

  觉得好看,

  点个「在看」

  ?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