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不忍细读》是一本由向敬之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史不忍细读》读后感(一):清史可以细读
清朝是不是日落于人丁不旺? 清朝是我的脑袋解不开的题,得意时区区十几万人平复了几百万的李闯王,张大侠,还有几百万的明官军。这个牌局也太顺利了,呼风唤雨也不为过。 得意时疆域万里,连东南亚香料群岛一个小国苏录要来入伙。乾隆帝说,太远了不许。很多时候,周边小帮是以加入为荣耀的。 清朝的衰落有很多因素,我对阴阳家的数数很感兴趣。 清朝中兴时,康熙有35个儿子,雍正10个儿子,乾隆17个儿子。接班人可以走过去走过来随便挑。个个都精力充沛你还要按住一批人才能保证不出事。 到了咸丰皇帝,皇后不生产,贵妃到处飞,常在不常在,答应不答应。要不是慈禧用了歪点子生了一个同治。就断了源头。危险之极。 同治就纯粹不生了,让后宫佳丽三千人空留耻辱。难道我们都没有那个能力?我的天啦! 同治撒手不管了。慈禧没有可以选择的人了。姐姐的娃儿算最亲的。就光绪了吧! 光绪一定对慈禧指手画脚很生气。就不给她生娃儿来讨厌她。 还好,光绪一口气不来了,还有载沣的儿子,算上去多少有点点道光帝的血统。 宣统就掀桶吧!老子不管了。 光是从这个方面上看,清朝也逃不出冥冥之中自有的定数了。 知名书评人,明清史学者向敬之,撰写的《清史不忍细读》,却是可以细读的一本书。 本书三十多万字,华文出版社出版。各新华书店都可以买得到。 作者用宏观的眼光,写了辽东天命,鼎鼎中原,康雍迷路,乾嘉荣衰,帝国余辉五大篇章。 对我们了解这个帝国都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空余都可以好好读读。思想性趣味性聚在。
《清史不忍细读》读后感(二):《清史不忍细读》:探寻清朝历史中那些被人误解的大事件
《百家讲坛》做了一期张居正,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看张居正这一期,他看完后总结出一句话,他说:“如果张居正再多活十几二十年,就没有努尔哈赤和清朝什么事了。”历史从来没有如果,历史随着时间车轮一圈圈滚动,我们只有沿着车辙探寻过去。
每朝每代都有详细记录的正统史书,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官修的《清史》至今还未有一个结果。只有一部民国初年设立清史管编写,辛亥革命编成的《清史稿》,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清史稿》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不能视为成书。
还没有正统史书的清朝,是争议较多的一个朝代。中国历史上有过四大盛世,清朝占有一席之地。它历经盛世到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离我们最近,很多事实真相却离我们很远。
辛亥革命后各种研究清史的资料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再到以历史为背景的古装影视剧的大热。如《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这类的史书,很多人不爱看,以历史为背景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杜撰出来的古装影视剧,这类影视剧有打动人心的情节,激烈的冲突,戏剧性的结果,很多人偏爱。
不看正统史书的人,又受影视剧的影响,难免对一个朝代的历史的认知有所偏差。
比如《孝庄秘史》中,孝庄和多尔衮一见钟情,皇太极横刀夺爱,多尔衮爱美人不爱江山,这一出虐恋深情,让多少人记住马景涛的多尔衮,让多少人羡慕这样的恋情。事实是这样的吗?
其实《孝庄秘史》不全是杜撰,这个虚构在历史上,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
这些证据从哪里来?1.南明遗老张煌言的《建夷宫词》说:“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句话很明显说太后再嫁,因为张煌言是当时人,很有说服力。2.顺治对已死的多尔衮整出的十四款大罪,顺治对多尔衮恨之入骨,源于孝庄与多尔衮的不寻常关系。3.孝庄死后不愿与皇太极合葬。
那孝庄太后真的有下嫁吗?纪晓岚与和珅是棋逢对手还是略胜一筹?卖国的慈禧,有爱国的一面?清朝历史中的诸多疑惑,向敬之在这本《清史不忍细读》都会给出他的答案。
每个人站的位置不一样,看的角度不一样,向敬之从他站的位置,他看的角度带你探寻不一样清朝历史,向敬之作为专业书评人,明清史学者,结合各类史书佐证,加以分析,作者持独特的见解,来诠释那些被人误解的大事件。
大清风云三百年,功过是非任评说,历史需要我们去探寻,历史值得我们去沉思。
《清史不忍细读》读后感(三):《清史不忍细读》之美人身世飘零
一个王朝的建立,对缔造者的能力、手腕、素质要求极高,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檄文向大明发起挑战,左四旗进攻东州、马根单二城,右四旗攻打抚顺。从行军作战角度来看,努尔哈赤不愧是铮铮硬汉,但是在向敬之笔下,却读出了几分不忍。努尔哈赤童年丧母青年丧父是不忍;和弟弟舒尔哈齐争权夺势反目成仇,最后兄弟相残是不忍。我想换一个视角进行解说,选择一位跟努尔哈赤有过婚约的美人,来看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那段历史。
一女许多家,美人身不由己不忍细读
2005年,尤小刚导演的《太祖秘史》在CCTV8黄金档首播,该剧讲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金戈铁马又儿女情长的传奇一生,以努尔哈赤和叶赫女东哥的情爱纠葛贯穿始终。
影视剧总是习惯一种套路,部落第一美人绝世容颜,似乎见过美人的君王将帅都会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之着迷疯狂。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美人的美貌可能并不能给她带来财富或身份地位的变化,甚至会给自己的命运埋下隐患。
在剧中,女真部落第一美人被人唤作“东哥”,夹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其弟弟舒尔哈赤中,历经爱恨纠葛无法自拔;而在向敬之笔下,东哥的历史原型得以被世人所知,根据《满文老档》记载,“东哥”是叶赫部落布扬古的妹妹,她的一生注定因叶赫部公主的地位而成为政治砝码。这位美人先后几次被许给不同的男人,却都没成功,直到33岁还没有出嫁,而在当时,有些女人三十多岁已经当上祖母,因为姓名不详,现在无法考证,因此史书上对这位美人的称呼是“叶赫老女”。叶赫老女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嫁于蒙古贝勒巴噶达尔汉之长子莽古尔岱,然而一年后便逝世。
影视剧总是会给真实的历史蒙上美好的滤镜,让我们看不见残酷的现实。很多人只看到美人被各个英雄将领青睐,却没看到美人不能决定自己身世命运的痛苦。美人作为联谊工具,先后被哥哥许配给哈达部贝勒、乌拉部贝勒、努尔哈赤和辉发部贝勒,然而除了努尔哈赤外,其余的部落都先后被灭。努尔哈赤对美人的评价是“此女之生,非同一般,乃为亡国而生矣”,可见清太祖对其的憎恶程度。然而即便如此,努尔哈赤对美人不感兴趣,却仍然以美人作为开疆拓土的借口,在向明朝宣战的檄文中仍然不忘拿美人说事儿,“北关老女,系先汗礼聘之婚,后竟渝盟,不与亲迎。彼时虽是如此,犹不敢轻许他人,南朝护助,改嫁西虏。似此耻辱,谁能甘心?”
在争夺权力的道路中,女人是没有话语权的,只能作为棋子被使用,砝码被交易,更多的则是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如向敬之所写,美人无法主宰自己弱如柳絮的命运,更无法躲过后世关于红颜祸水的指责。西施如此,被勾践献给夫差成西施如此,被勾践献给夫差成为笼中鸟;王昭君如此,被掌权者当成和平的天使出塞;叶赫老女更是如此,美人身世浮沉雨打萍,不忍细读。而在历史的长河里,美人也仅留下了“叶赫老女”四个字,便把是非功过都留给文人墨客评说了。
《清史不忍细读》读后感(四):清朝宫廷剧中的真真假假
近几年随着宫廷剧的走红,很多朝代的皇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翘楚,他们的履历传奇而神秘,他们的决定左右华夏文明的发展,他们从出生起就自带流量与话题。 历朝历代中,清朝因为距离现代时间较近,史料更为丰富真实,所以清朝的改编剧特别多,为了剧情的需要,影视剧与历史早已偏离了方向,大家对清朝的误解也就更多了。《清史不忍细读》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还原了清朝的真实样貌,从清朝建国到没落,详细的介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走进清史,辨认宫廷剧中的真真假假。
01 富察容音是乾隆唯一的白月光么? 乾隆的一生曾有过三位皇后,《延禧攻略》中秦岚完美演绎了雍容大气的富察皇后,剧中的乾隆视富察皇后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夫妻和睦恩爱。高高在上的皇帝在她的皇后面前会撒娇、会耍赖,宛若孩童,在心爱的人面前他卸下了自己全部的伪装,可谓是爱的坦坦荡荡,毫不遮掩。 可是富察皇后没能陪乾隆白头偕老,富察皇后去世后,辉发那拉氏娴贵妃成为了大清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如懿传》中的主人公。在《如懿传》中娴妃是乾隆的青梅竹马,故在剧中第一集乾隆是想要册立如懿为福晋的。影视剧中两位皇后互为反派,真实的历史早已不得而知。 最后一位皇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魏璎珞,史称魏佳氏,虽然她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皇后的名分,但是在她死后,乾隆亲自追封其为孝仪皇后。史料显示自魏氏得宠的十年间共生育四子二女,足见乾隆对魏氏的喜爱。 乾隆本就是多情风流之人,若说究竟哪位皇后才是一生挚爱,历史说不清,恐怕乾隆自己也说不清楚,所以富察皇后确实被爱过,但还称不上唯一。 02 富察皇后和高贵妃是情敌么? 深宫中的女子看似华丽高贵,实则处在充满着明枪暗箭的争斗中,妃子的晋升之路像极了职场升职。《延禧攻略》中高贵妃曾为了争宠陷害过富察皇后,被机智的魏璎珞巧妙化解,看起来高贵妃与富察皇后是十足的竞争者,但是历史中她们并非情敌,反而交情匪浅。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大清发生了一宗巨额贪腐案,事件的起因是一位新上任的两淮盐政搜集盐商违法的证据勒索未遂,进而揭发前任贪赃。这桩案件牵扯到了高贵妃的弟弟——高恒,高恒仗着姐夫的宠爱,私收盐商的好处金额巨大,事情败露后乾隆批准处斩。 此时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为其求情,但是乾隆并未准允,反问傅恒:“若皇后弟兄犯法,当如之何?”虽然皇帝并未因为傅恒而改变决定,但是由此可见,孝贤皇后与高贵妃之间非但不是敌对关系,反而较为和睦。 03 谁才是乾隆最中意的皇位继承人? 皇家最残忍无情的就是帝位之争,选择一位什么样的皇位继承人一向是在位者最重要的决定,乾隆是雍正采取秘密建储制度诞生的皇帝,但他却更加倾心于皇祖康熙的方法,乾隆一心想要立嫡子为太子。 富察皇后的两位皇子都曾被给予了皇储的厚望,奈何两位皇子都未能长大成人。辉发那拉皇后所生育的皇十二子永璂,名字也含有继承清朝基业的意义,曾被乾隆委以重任,但最终却因为母亲与皇上决裂被伤及,错失成为太子的机会。 乾隆最终选择了资质平庸颙琰作为继承者,除了因为宠爱令贵妃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乾隆的选择极其有限,他的诸多皇子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举止轻浮,有的好权术驭人,有的惹是生非,所以无奈下只能选择颙琰。 都说深宫中母凭子贵,但也有子凭母贵之说,永璂其实具备成为一代明君的才智,也曾接近过储君的位置,但是奈何母亲辉发那拉氏被乾隆爱的深刻,恨也到了极致,最终厌恶之情伤及皇子,实在可惜。 影视剧对历史的改编于演绎确实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历史感兴趣,也不乏有人会因为某个影视剧去认真的查找历史资料,但是大多数的受众会将影视剧所输出的内容当做真实的历史,这其实是一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行为。 《清史不忍细读》更像是一本纠正清史的书,虽然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很多秘密依旧会留下蛛丝马迹,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就被彻底淹没。清史为何不忍细读,也许是因为那历史并不像电视剧那般美好,没有痴情的皇帝,也没有善良的皇后,那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后人的臆想罢了。 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还需要每一个想要了解真相的人去细细研读。
《清史不忍细读》读后感(五):褚英,这位被努尔哈赤亲自下令处死的嫡长子,其死因究竟为何?
努尔哈赤起事之初,其胞弟舒尔哈齐出力不少。这兄弟俩本是相依为命。由于继母给生父吹枕头风,兄弟俩是有了后母就有了后爹,无奈只好寄居于外家。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事后,舒尔哈齐成为哥哥的得力助手和主要战将。草创之际,各部贝勒拜见他们时,两兄弟同时受贺,分南北落座。 清朝后期学者、满族正白旗瓜尔佳氏金梁在其著作《满洲秘档.太祖责弟》中载: 太祖弟舒尔哈齐贝勒为太祖同母弟也,笃念手足之情,待遇优厚,服御玩好,悉拟宸居。 舒尔哈齐死后,努尔哈赤逐渐让褚英带兵并主持一部分军政事务,褚英开始走到台前。 爱新觉罗.褚英,清太祖努尔哈赤嫡长子,母为元妃佟佳氏。万历八年(1580年),褚英出生,这年努尔哈赤21岁,起兵之时,褚英只有4岁。年幼的褚英一路跟随父亲奔波于刀光剑影之中。战乱之际,努尔哈赤常常把他和次子代善和女儿东果格格藏于板柜之底。 褚英身为长子,乃父对其有舔犊之情,又兼多有历练,在其叔父舒尔哈齐去世之后,是储位的强有力人选,为何褚英会将一手好牌打乱,死于父亲令下? 向敬之的《清史不忍细读》中有所涉及。 影视作品中的褚英 《太祖秘史》中,叔父舒尔哈齐十分疼爱侄子褚英,而褚英却担心叔叔日后成为权位最强大的竞争者,于是来了一招离间计,设计让叔叔离群,制造他自立的假象,以使努尔哈赤将其关押,接着又利用东哥的死,引发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的矛盾。 剧中,舒尔哈齐不想离开哥哥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也回心转意,抱住他道:“你不想走就留下吧”。正在此时,褚英见计划快要失败,于是在门外大喊有“有刺客”,门外守卫一涌而入,扑向舒尔哈齐,乱作一团之际,褚英趁机初刀,了结了舒尔哈齐。 《独步天下》中,万人迷的东哥与努尔哈赤、褚英、皇太极等都有情感纠葛,最后褚英被其父努尔哈赤视为阴谋夺位者赐死。 影视剧的设定中,褚英被塑造为阴谋小人或情爱种子,后金的男人们上演了一出狗血剧情,这当然与史实颇有出入。 然而,由于立场的不同,在明朝人眼中,褚英的举动也带有别样意味 明朝人黄道周将褚英视作通好明朝而遭杀戮的牺牲品 明朝进士,天启、崇祯年间先后任翰林院编修、经筵展书官、侍讲学士的黄道周,曾著有《建夷考》,对于褚英的形象,由于出发点不同以及民族偏见,他在该书中将努尔哈赤视为背叛明朝的贼首,对于清初的权斗,自有他的态度: 酋(努尔哈赤)疑弟二心,佯营壮弟一区,落成置酒,招弟饮会,入于寝室,锒铛之,铸铁键其户,令容二穴,通饮食,出便溺。弟有两名裨将,以勇闻,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入宅,腰斩之。长子(褚英)数谏酋勿杀弟,且勿负中国,酋亦困之。其凶逆乃天性也。 在这里,黄道周认为,褚英多次向努尔哈赤进言,让他不要斩杀叔父,因为这样不符合讲究兄弟手足情的中原伦理。 在黄道周看来,后来褚英被努尔哈赤幽禁两三年痛下杀手,与他为舒尔哈齐求情有关。这一论点在《清史稿.褚英传》中也有论及: 明人以为谏上毋背明,忤旨被谴。 黄道周身为明朝学者、儒学大师,对于中原正统,十分看重。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道周“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黄道周不顾忤逆皇帝,争的是什么?争的是要不要与女真和谈——杨嗣昌主张先和谈,争取时机。但黄道周绝不肯苟和。 隆武元年(1646年)三月,黄道周就义,头断而身“兀立不仆”。这样一个直谏忠孝之人,其观点未必不夹私以泄仇恨。于他而言,凡是努尔哈赤不喜欢的,就有可能是明朝的盟友。因此,他会将褚英视作通好明朝而遭杀戮的牺牲品,似乎也是题中之义。 那究竟褚英死于何种原因? 影视作品与黄道周的记叙虽各有偏颇,但褚英在离间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中,有没有出力?按照当时的情势来说,他是很有可能出力的。 在长期征战中,舒尔哈齐的军功与声望都与努尔哈赤不相伯仲,两兄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尤其是舒尔哈齐曾两次代表努尔哈赤地京朝贡,大开眼界,由此而生取代努尔哈赤成为女真之主的心思。 而明朝统治者也欲分化二人,于是不停抬高舒尔哈齐的地位,封他为都指挥使,与努尔哈赤品级相当。辽东左都督李成梁还让儿子李如柏娶舒尔哈齐女儿为妾。舒尔哈齐也积极与各部落之间联姻,娶乌拉部贝勒布占泰之妹为福晋,又将长女嫁给布占泰。 《清史稿.舒尔哈齐传》载: 吾岂以衣食受羁于人哉 舒尔哈齐欲自立门户,与兄长分庭抗礼。 父亲与叔父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褚英有没有在中间进行挑拨?正史没有记载。但从当时情势来看,褚英有这种动机。 在褚英心里,自认为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接班人,但建州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叔父舒尔哈齐年长褚英十六岁,又有赫赫军功,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远强于后起之秀褚英,因此,他是横亘在褚英面前的最大的拦路石。 因此,就情势来看,黄道周所谓褚英是因为通好明朝、维护纲常而被努尔哈赤见弃的观点是站不脚的。 真正让褚英见弃于努尔哈赤的原因是:褚英失和与四贝勒与五大臣。 若说褚英对于叔父舒尔哈齐的死,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倒还符合努尔哈赤的心意。不影响大局。但其后褚英狂妄自大,结怨于四贝勒与五大臣,那就不是努尔哈赤能够容忍的了。 舒尔哈齐死后,褚英统兵,且参赞军政。此时的褚英,自认去了劲敌,十分狂妄。对努尔哈赤倚重的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进行排挤与打压,在分配掠夺的土地、兵丁、奴隶和财货时,对属于四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的份额多吃多占,且强迫他们不得向汗父告密。进而扬言: 吾即汗位后,将杀与吾为恶之诸弟、诸大臣。 诸英的狂妄引发了五大臣与诸弟的不满,也引起了努尔哈赤的忧虑:此子心胸狭窄,恐非治国之才。 努尔哈赤十分注重五大臣的作用,规定:“凡事,扎尔因齐先审理,次达五大臣,五大臣询问,再达诸王。”《清史稿》也称“国事有阙失,辄强谏,毅然不稍挠,佐太祖成帝业,功最高。”在后金初创之际,努尔哈赤给予“五大臣”无尚礼遇,对他们不遗余力予以重用。 “五大臣”势力强大,难道努尔哈赤不知?但此时大业未成,正是用人之际,努尔哈赤正是倚重各部落力量之际,不可能于此时挑起事端,而褚英如此妄为,“并无治国宽大之心怀”,让努尔哈赤深为不满。 褚英外失“五大臣”之心,内失诸弟之亲,很快被孤立。努尔哈赤于“五大臣”、“四贝勒”与褚英之间,作了取舍——疏远褚英。 为让长子自省,其后两次进攻乌拉,努尔哈赤都没有让褚英出场,而是让他在家留守。但褚英对努尔哈赤的良苦用心不理解,反“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乃坐咀呪”——努尔哈赤出征之时,褚英在家行诅咒这事,诅咒出征将士大败而归,以便在他们归来时将之拒于城外。 孰料努尔哈赤不如褚英之愿,得胜而归。听闻褚英的言行之后,十分生气,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褚英被努尔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下令处死,时年36岁。 褚英之死,不管面上的因由为何,其内在的症结在于,后金创立之初,努尔哈赤尚不能做到一家独大,正需仰赖各部力量之时,褚英的不识时务撞上了枪口。当然,褚英的作为也表明,他不具备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品质。
《清史不忍细读》读后感(六):后妈决计不会喊努尔哈赤回家吃饭
白雪公主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妈有多么的刻薄。
同样,大清皇朝的创始人努尔哈赤11岁的时候,随着其生母的离世,小哥哥与5岁的舒尔哈齐弟弟一起,不得不面对心狠手辣的后妈纳喇氏。向敬之的《清史不忍细读》精彩展示了有关内涵。
努尔哈赤所在家庭离大富大贵的名门望族貌似还差那么一点火候,但是依然远远强盛于芸芸众生。其祖父觉昌安身为建州左卫枝部酋长、明都指挥使,却因势单力薄的关系,只好令自己儿子塔克世娶“强酋”王杲长女喜塔腊氏为妻、来个“联姻补强”,于是诞下努尔哈赤兄弟俩,但可惜亲生母亲英年早逝。
而后父亲塔克世再娶新妻纳喇氏、经不住其小娇妻枕边风的劲吹,倒霉而幼小的努尔哈赤与弟弟一起,不得不离家出走、无奈投奔外祖父王杲。由此看来,祖父昌觉安冥冥之中有所安排、至少令自己的孙子辈不至于太穷途末路。
失却了母爱的呵护,努尔哈赤兄弟俩从小尝尽了人间疾苦。
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石缝中的小草抑或更有劲道。
命运还总是爱开穷凶极恶的玩笑。万历二年,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攻陷王杲的古勒寨,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小兄弟俩被俘充当“童子军”,幼弱年纪就作为女真俘虏、玩命去冲锋陷阵,侥幸存活下来,却也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与精湛的武艺。
到了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及父亲被建州左卫图伦城主尼堪外兰诱杀、双双毙命于明朝乱军之中。杀父之仇已经不共戴天,更何况还捎带祖父。
就像游戏通关,残酷的宿命虽然给努尔哈赤设置了一道又一道关口,而其打通关、练级过程中,愈发强大,强大到可以威震一方、开天辟地。
审时度势,还很卑微的努尔哈赤怎敢与拥兵百万的大明“天皇帝”为敌,只好状告尼堪外兰、指责其为杀害父祖的罪魁祸首。然而事与愿违,此举反而促成骄横跋扈的明朝边帅帮助仇人尼堪外兰成为“建州国主”,且吞并了努尔哈赤的势力范围。
识时务者为俊杰。努尔哈赤谨慎地以建州右卫指挥使长子的身份,恭恭敬敬地向大明朝俯首称臣、向李成梁总兵卑躬屈膝的同时,却借机暗中重整父祖旧部,得一批猛将归附,制定并实施优遇女真、联合蒙古、“豢养尼堪”的三大方针。
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下定决心、踏上漫漫奋斗之路。明面上,他主动示弱于大明朝,循规蹈矩;暗地里,他摧毁仇人尼堪外兰势力、伺机征服各部落、一统建州女真部落。
而明朝总兵李成梁也并未袖手旁观:努尔哈赤征伐女真的时候,他支持另一强大的叶赫部联合乌拉部,与努尔哈赤对峙。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事实上,努尔哈赤与叶赫部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其大妃孟古哲哲为叶赫部首领纳林布禄的亲妹妹,并且为其生下后继之君皇太极等。
来到万历二十一年,叶赫部首领布斋集合九部联军进攻建州女真。而努尔哈赤临危不惧、以少胜多,叶赫首领布斋被杀、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被擒。四年后,叶赫部以布斋之女(传说中的叶赫老女)许婚给努尔哈赤,但又悔婚另配蒙古人等、反复无常,如此令努尔哈赤勃然大怒。而今日电视节目还虚构出东哥女神、令努尔哈赤弟兄神魂颠倒。其实,这叶赫老女(东哥女神)仅是努尔哈赤通杀四方的一个籍口。
战争并没有让女人离开,而是成为筹码、工具、牺牲品,任人宰割。
叶赫老女之所以“老”到近不惑之年还嫁不出手,就是因为被其所在部落首领主宰命运,可悲可叹。一个黄花闺女可以随意乱嫁人、出尔反尔,已经违背人之常情,这也是对王者努尔哈赤的极大侮辱。而努尔哈赤为满足病危妻子孟古哲哲临终前再看一眼母亲的愿望,尽显英雄亦具柔情似水的一面,放下身段向仇敌叶赫部求情、却惨遭拒绝,这是痛上加恨。面对如此不堪描述的复杂人性,自然而然地铸就努尔哈赤的冷酷无情,开国君王所必备特质油然而生。
雪上加霜,李成梁变本加厉的所作所为逼迫努尔哈赤从逆境中奋起。李成梁竭尽全力帮扶努尔哈赤死敌的同时,还对其身边人上下其手、不遗余力。弟弟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一样在磨砺中成长、翅膀渐硬,兄弟俩关系却变得微妙:从平起平坐到君臣有别。弟弟进京朝贡、述职后,大开眼界,滋生取代哥哥成为女真之主的欲望。而李成梁让儿子李如柏娶舒尔哈齐女儿为妾,另有明朝旧臣黄道周留言、连努尔哈赤的长子诸英都忠诚于大明皇朝…外忧内患,努尔哈赤吞并叶赫、乌拉俩部落之后,接连诛杀亲弟、长子,“攘外必也安内”。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国“大金”(史称后金)。此时努尔哈赤基本大一统女真,初显大清皇朝雏形。
约摸两年之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昭告天下、起兵伐明。与“虎父无犬子”相反,李如柏哪有已故父亲李成梁那般幸运,战败于后金大军后,含恨自尽。后金由此正式崛起。
面对强大的敌人,要么束手就擒,要么愈挫愈强。努尔哈赤无疑属于后者。
如果说努尔哈赤从小家庭幸福,父慈母爱,那么长在蜜罐里,妥妥的富二代抑或富三代一枚。
如果后妈视同己出,厚待努尔哈赤兄弟,那么之后的辛风苦雨基本不存在。
后妈,是断然不会喊努尔哈赤回家吃饭的。即使给吃,也忍受不了那摧残身心健康的冷眼恶语。
就算为了生存,努尔哈赤协同小弟弟舒尔哈齐也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靠不到谁,唯能靠自己。
苦难,何尝不是人生旅途一贴催人奋发的兴奋剂,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时势造英雄。努尔哈赤从小在夹缝中求生,九死一生,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狠狠抓住机遇、渐次成为一方枭雄。适逢明皇朝气数已尽,改朝换代势在必然。
大到建功立业,小到家庭日常,为人处世,怎样面对原生家庭的困惑?寄人篱下也不坠青云之志,大丈夫审时度势,该出手时就出手,“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儿女不能太情长、英雄不能气更短…围绕努尔哈赤的点点滴滴,给人太多示范与启迪。
历史往往还会重演。所以,宁心静气,向敬之的这本《清史不忍细读》还是值得好好品味。
《清史不忍细读》读后感(七):《清史不忍细读》:九子夺嫡竟是源于康熙的溺爱!
一部清史少不了些许玄疑迷案的点缀,如太后下嫁、顺治出家、九子夺嫡、乾隆身世等,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辛酸,一个局中人有一个局中人的不得已,似乎都是围着历史的车轮转,谁都只是这个转盘里的选手,指针指到谁就是谁,但大浪淘沙过后,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的成长脱不了干系。 胤礽是命定的天子接班人,从一岁起就被封为了皇太子,从小陪伴在康熙身边,接受的是康熙亲自的教导,到最后鸡打蛋飞,被雍正捡了漏;而乾隆一直不被雍正所喜养在宫外,却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帝位。为什么胤礽的皇位唾手可得,却与之失之交臂,乾隆远离权力中心,却能信手拈来? 有一些命定的成分,也有一些个人的原因,但命定的那部分幸运里,又何尝不是个人的原因,只是这原因藏在他们各自成长教养的过程中。 《清史不忍细读》里,著名书评人、明清史学者何敬之就直击了清史中一些最具戏剧化和转折性的事件,从这些事件中觉察偶然因素导致帝国巨变的连锁反应,我们现在就从九子夺嫡中寻找其偶然因素造就的严重后果。 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二皇子 二皇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嫡长子,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胤禔,但大哥的母亲只是一个年纪较大的庶妃,在非常看重出身的封建社会,庶出的胤禛只能是个皇长子,永远的大哥了。胤礽刚满周岁,就被康熙立为皇太子。如果不出意外,帝位会从这一支一直传下去。 皇后因生胤礽难产而死,康熙对胤礽愈加疼爱,从小亲自抚养在宫中,教以读书骑射,使之成为诸皇子中的佼佼者。而胤礽也不负父亲所望,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弓马骑射。长成后,代康熙祭祀,并数次监国,在政绩上不俗,就连西洋来的传教士白晋也在自己的手记中夸奖“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 而正是他含着金钥匙出生,带着父亲的殷切希望和父亲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他的长成让康熙太过欣慰了,他得到是皇帝一等一的荣宠。 康熙默许索额图(四大辅臣索尼之子,皇后叔父)所定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康熙还亲自规定每年的三大节(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百官都要对皇太子行二拜六叩之礼,并避太子名讳;为维护太子地位,不惜罢斥重臣明珠;胤礽历次外出巡游所用皆较皇帝上乘,在当地搜刮民脂民膏,康熙皆装聋作哑纵客其挥霍无度;胤礽脾气暴躁,任意鞭挞诸王、众臣,康熙却加以包庇,甚至还“以身作则”处置忤逆太子的人;胤礽私生活不检点,广罗美女、豢养面首,康熙也不闻不问。 这些荣宠虽是对胤礽的爱之深、爱之切,但这爱一旦失去了它应有的分寸,对一个将要挑起家国重担的储君来说是危险的。这样做不仅会让他渐失民心,也会让他渐失本心。 二、无度的溺爱让皇太子的私心无限膨胀,他对帝位的长久等待失去了耐心,显现出了白眼狼属性 我们总认为爱是相互的给予,付出就有回报,但殊不知过犹不及同样是一种欠缺。 康熙四十七年,皇长子向胤褆向父皇密报:太子胤礽趁着夜色,走近您的帷幔,向内窥探。 一查,竟属实!这时的康熙是极度寒心的,自己全心全意地爱了三十几年的皇太子,却如此等不及,竟要向自己动手了。这一事件对本有退位之意的康熙敲响了警钟:这还了得,老父还未死就敢如此明目张胆,如果把帝位交到他手上,还指不定怎么对兄弟呢! 盛怒之下的康熙来不及思索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没有想到事情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义无反顾地提出了废储。 其实,在当时不仅仅是皇太子蠢蠢欲动,所有有才能、政绩出众的皇子都在观望,等待搬动皇太子这块磬石,如皇长子胤禔、三子胤祉、四子胤禛、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皇帝太子中计,国之危,但这何尝不是父子之间感情的一次考验?但这次考验中,首次是享受隆恩的太子翻了脸,不可谓不让为孩子付出一切的父母们寒心! 三、纵然是溺爱之子有财狼之心,也不愿舍弃 可怜天下父母心,爱之深,计之切。康熙看见眼前局势,回想昔日种种,竟不打算兑现废储了。可是胤礽的打草惊蛇换来的是父亲的回心转意,而父亲的回心转意并未得到儿子的谅解。 康熙发现长子胤禔的不轨之心,把他打入大牢,并否决了他举荐的八子胤禩。而后康熙在朝议中委婉地表明不想兑现废储的决定,然而没有得到群臣的回应,反而是得到了群臣一致对德望最高的八子胤禩的举荐。 八子胤禩自幼聪慧,又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他擒拿格斗、诗词书画,更是样样不在话下,且独有辨马的本事。他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则与名分,王公大臣称赞他“朴实”“极正气”,在朝野有“八贤王”的美誉。 如果康熙能放下对二子胤礽的偏爱,接受群臣和皇子众兄弟拥戴的八子胤禩,也许九子夺嫡兄弟相残的局面就不会发生了。可康熙偏偏不信邪,日前还信誓旦旦说大家无论公推谁都会认可,而当大家一致举荐八子胤禩的时候,却对自己一向还喜爱的胤禩刻薄道:“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康熙似乎对除了二子胤礽之外的儿子做皇帝都不感兴趣。在他的强势复储计划中,众大臣不得不同意了重立废太子。但是重出牢笼的废太子已经不是往昔的太子了,他变得心狠手辣,持着父亲对他的偏爱更加肆无忌惮。 没有办法的康熙,只好再次将二子胤礽废立。爱可以成就一个人,但无条件无节制的偏爱只会让他变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贪得无厌。 四、竟以其子优秀为由,打算撬动死局 可能这个时候,康熙才开始审视其它可以担当大任的众兄弟吧。而他选中的是十四子胤祯。 十四子胤祯从小才华横溢,与四子胤禛同母,可他个性爽直刚毅,重情重义,可能康熙看上的就是这点吧。康熙或许认为,胤祯当了皇帝,至少不会对众兄弟下杀手,但是康熙晚年以准皇帝的仪仗对他,却并没有直接宣称他继位,或许也有其它考量。 胤祯虽也有担当大任的才华,但他直来直去的刚正脾气怕是继任大统后,也很难与众多实力超群的阴辣哥哥们较量吧。说不定康熙也会在保护幼子的纯净美好中挣扎过吧。而导致康熙摇摆不定的,还有对罢黜废太子的心有不甘,他心心念念念的还是把皇权交给废太子这一房,甚至看中了废太子的二子弘皙,想三次册立胤礽为储君,让他做一个过渡,把皇位交给其子弘皙。 不过,康熙也可能考虑过这样做太冒险。而且与弘晢同时被康熙喜爱的还有雍正之子弘历,但他看到弘历的时候比较晚。而当康熙看到弘历时,“见而惊爱,令读书宫中”,亲授书课,并请名师教他文化和火器,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改变了主意也未可知。 不管怎么说,关于传位于谁,康熙心里始终未放下的都是二子胤礽,要不然,何以等到他死才拿出一道不明就里的遗召,让人猜测了几百年。他的放不下,他的迟疑,是一种父爱的执念,也是他们兄弟之间的悲剧。但凡他留下清楚的只字片言,也不会让八子、九子牢死狱中,让十四子不明不白被囚禁多年。 在康熙生命的最后,深为继位之事所苦。到底是打算传位于胤祯还是胤禛,到现在都是一个谜,但唯一确定的是,他从未放下过的是打算置他于死地的皇太子胤礽。 五、当下的我们,更要注意溺爱的危害性 了解完康熙朝皇太子胤礽的一生和九子夺嫡序前幕后,我们看到是一个溺爱导致一个优秀孩子从美好走向毁灭的故事,是一出溺爱导致的人间悲喜剧。在这出戏里有人痴癫,有人疯狂,不知所谓何事;有人狱死牢中,有人暴毙而亡,没有谁真正的人生赢家。 一生文治武功,功勋盖世的康熙,人生唯一的政治污点就是九子夺嫡的惨剧,而这出惨剧竟是源于溺爱而产生出的纠纷、血案,在康熙一次次的迟疑,一次次地背弃大众的谏言中,是溺爱蒙蔽了他的心智。旁人的心里明镜似的,却也拉不回一个父亲执爱的深念。 康熙要复立胤礽为太子时,其亲舅舅兼岳父的原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就狂泼过冷水:“皇上治事精明,天下人无不知晓,断无错误之处。此事于圣躬关系甚大。若度日后若易于措置,祈速赐睿断;若日后难于措置,亦祈速赐睿断。总之,将原定主意熟虑施行为是。” 但是,佟国维遭到康熙痛骂,一意孤行。 而对于我们,少了康熙王公大臣的进言,我们对孩子的溺爱更是不能自觉,只以为是为他好的,我们就拼命给予,结果把孩子养成了巨婴、白眼狼。前段时间只因母亲没去城里给他带孩子,就杀掉母亲骗保的儿子;因自己人生不如意就怒杀陌不相识女律师的红谷滩男子……都给了我们警示:你以为的爱,是不是溺爱?是不是只让他知道了爱之轻,没有让他了解到爱之重? 我们都以为打骂、漠视是一种虐待,殊不知溺爱也和虐待一样,损害的也是孩子内心的完整性。虐待是我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子明目张胆地行使着损害孩子的行为,而溺爱是本着为孩子好的心情以卑微的姿态行使着损害孩子的行为,但无论是欺骗或真心,但本质是一样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的妄为损害了孩子内心的完整性,使他们长成了一棵畸形的树。 为人父母,既要以父母的身份对待孩子,但也要跳出父母的身份真正看透你与子女的关系,共生、绑架、左右、控制,这些太渗透过深、太过用力的方式,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你最爱的孩子,千万别以自己过于骄纵的爱,把他养育成你不希望的孩子。血的教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清史不忍细读》从大清三百年的风云里,探知各种隐秘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让你太饱眼福,还能带你从现象看本质,自省己身,得到更多收获。如果你对老女东哥、海兰珠、董鄂妃的爱情传说感兴趣,这本书同样不会让你失望。
《清史不忍细读》读后感(八):《清史不忍细读》:命运已多坎坷,奈何执念太深
叶家有女,名东哥,初长成,九岁即被许配婆家,无奈娶亲路上,遭叶赫部落与哈达部人的伏兵所袭,丈夫身亡,她未出嫁,便成了寡妇。
这就是叶赫部落的奇女子,人称“东哥”。
据说,她刚出生时,便有大萨满预言:“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
似乎天下可由此女兴也可由此女亡。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确实有此功能。
但责任在她吗?
商周灭亡归于妲己,安史之乱怪罪杨玉环,西施被强迫成弱敌的玩物,王昭君被逼成和亲的天使,貂蝉被强改成内斗的焦点,似乎,这一切都是美人之祸。
翻开向敬之老师的《清史不忍细读》帮我们还原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述了东哥悲惨离奇的命运。
一、一女多配,叶赫老儿出尔反尔
东哥一出生,便被奇言包裹,“此女之生,非同一般者,乃为亡国而生矣.....”
一配哈达部贝勒歹商
9岁许于哈达部贝勒歹商,无奈路上遭人暗算,歹商死,东哥成寡妇。
二配哈达部的孟格布禄
暗算歹商的哈达部孟格布禄向叶赫求娶东哥,叶赫同意,订下婚约。
不料,万历二十五年,叶赫与努尔哈赤结盟。两年后,对哈达部开战,随后将其消灭。婚约自然取消。
三配乌拉部贝勒布占泰
为了诱使乌拉部的布占泰参与“九部之战”,又将东哥许于布占泰。九部之战中,布占泰成了努尔哈赤的俘虏,四年后被释放,准备迎娶东哥时,却发现叶赫老儿另将东哥许配努尔哈赤。
四配努尔哈赤
东哥13岁时,叶赫老儿将东哥许配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并未迎娶。
五配辉发部贝勒拜音达里
万历三十五年,叶赫老儿又将东哥许配给辉发部的贝勒拜音达里,背弃了原来与努尔哈赤的婚约。努尔哈赤大怒,出兵扈尔奇城,一举消灭了辉发部。
可怜的东哥,未出嫁,又做了未亡人。
后再配乌拉部贝勒布占泰,未成,到了万历四十年三年,已成超大龄剩女方嫁往蒙古,不到一年便香消玉散。
二、怒发冲冠,努尔哈赤金戈铁马
《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以后金国主的身份,对皇天后土起誓。“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意思就是说: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叶赫由于得到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这是我第四个恨。
在满文档案《金国汗攻卢龙誓师安民谕》中,此恨写得更明确:“北关老女,系先汉礼聘之婚,后进渝盟,不与亲迎。彼时虽是如此,犹不敢轻许他人,南朝护助,改嫁西虏。似此耻辱,谁能甘心,所谓恼恨着五也。”
此文中的北关老女即为东哥,虽是美人,却被叶赫当作筹码许配多家,令努尔哈赤心生恨意。
所谓老女,不过三十多岁而已,在当时,有些女人三十多岁就成了祖母,故史书称其为“老女”。 据《太祖秘史》记载,原来努尔哈赤因遭陷阱被诛杀,来到叶赫求助,遇到东哥,而东哥此时却与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交好,努尔哈赤虽未成就好事,但心却难以忘怀。
多年后,努尔哈赤强大后,逼婚叶赫部,孟古代姐东哥出嫁。
有人说,努尔哈赤,因为爱东哥,所以才一路高歌,开疆拓土,但是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对她并不感兴趣,甚至很憎恨:“此女之生,非同一般者,乃为亡国而生矣......”
不管努尔哈赤是否一怒为红颜,但是他借机攻打辉发、灭亡乌拉、消灭叶赫却是事实。
万历三十五年,叶赫将东哥许配辉发部拜音达里,背弃了与努尔哈赤的婚约,努尔哈赤遂率兵攻打辉发部,一费吹灰之力,一举拿下辉发部,将其铲平。
叶赫老儿另寻靠山,找到乌拉部的布占泰。布占泰以为终可抱得美人归,将与努尔哈赤的结盟弃之脑后。同时派兵伏击努尔哈赤的弟弟和堂舅,失败后射杀了他的老婆,也就是努尔哈赤弟弟的女儿,彻底激怒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于是率大军攻打乌拉,第二年,乌拉被灭。布占泰欲逃亡叶赫,遭拒,郁郁而终。
万历四十四年,嫁到蒙古的东哥去世,努尔哈赤再次借机宣战叶赫,十年后消灭叶赫部。
似乎战事皆因东哥而起,实际上不过是努尔哈赤开疆拓土的借口而已。
三、生不逢时,花自飘零水自流
美人东哥,生不逢时,一出生便被预言左右,可谓坎坷多磨,虽被众人膜拜,却从未有自己的心愿,一生沦为父亲政治联姻的工具,最后在郁郁中离世。
帝王之家有帝王家的烦恼,普通人也是如此。
唐朝时有名的女子薛涛,一生也是崎岖坎坷。
薛涛8岁那年,父亲在庭院歇凉,望着梧桐树,突然诗兴大发,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此时,薛涛头也没抬,随口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迎“南,送往,让她的父亲在高兴之余,无比担心。
结果正如其父所料,薛涛的父亲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说话,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谪到四川,一家人不得不从繁华的京城长安搬到了遥远的成都。
几年后,薛郧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
薛涛与母亲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不得已,薛涛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自此,走向了飘零之路。
虽后遇中书令韦皋,又遇监察史元禛,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后薛涛束发为道,一袭道袍了却余生。
薛涛较之东哥幸运的是,他的父亲爱她,韦皋爱过她也赏识过她,因为她恃才为傲方遭抛弃。
而可怜的东哥,一生只为世人景仰,却无人怜爱,他的父亲不过把她当做政治的工具,最大化地利用她的价值。
这是她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关于清史的很多细节,《清史不忍细读》还有很多,孝庄有否下嫁多尔衮,顺治是否出家五台山,翻开《清史不忍细读》,你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曾有人问,古代女人与现代女人有何区别,就拿东哥而言,她没有决定自己婚姻的自由,也就是没有决定自己人生的自由,相比她们,自己是不是幸福很多。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女人也不可能远离战争。
珍惜眼前生活方是人间正道。
《清史不忍细读》读后感(九):慈禧有爱国的一面吗?曾国藩率湘军平复洪秀全曾两次投江自杀?
努尔哈赤《清史不忍细读》是由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此书从历史的一个侧面主要描写了关于清朝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奠基清朝开始到宣统皇帝清朝的彻底灭亡,延续了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变迁中的重大事件的重要人物,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清朝十二个皇帝、皇亲贵族以及中兴重臣们的功过是非。
从《清史不忍细读》这个书名就能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引起读者极大的好奇心,要去书中探之究竟,搞清楚之所以不忍细读的原委。单一个“不忍细读”就要读者细细的去读了。
作者向敬之是著名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获中宣部优秀作品奖。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督查报》《南方都市报》《上海证券报》《新民周刊》等发表书评、随笔。著有文化评论集《现场与背后》、三卷本《敬之书话》及“向敬之读明清史”系列:《戏说康熙》《雍正迷局》《明史不忍细看》等。
读此书,对作者的写作动机是这样理解的。清史经过100多年时间流淌,各种书籍林林总总,已经不是新鲜读物。凡是读过历史的人,对清史的来龙去脉应该基本清楚。但是大多数都是以时间为顺序介绍历史,以人物为主线的书,除了历史名著“史记”以外,并不多见。
要读懂历史,首先要透彻的了解人性,因为历史就是人的故事。了解人性就该从人下手。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当你读了此书许多的故事后,你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后,会对人性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再把这份理解,放到你生活浓浓淡淡的故事中去印证,相信会对人性有一个通透的看法。
因此,以人物为主线写史,更能抢人眼球。尤其是对初读历史者应该能更有性趣,更容易读进去。涉及众多人物的历史,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思考之余,更能理解“读史使人明智”的深刻内涵。
《清史不忍细读》介绍了满族的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从十三副铁甲起家,统一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一手奠基的清帝国,是怎样延续了二百六十八年,这二百六十八年期间的十二位皇帝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每个皇帝的性格、成就和弱点。
首先描写了皇族之间权利的激烈斗争,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权利,他们不顾亲情,兄弟之间拆台,父亲杀儿子,儿子杀母亲。叔叔杀侄子,哥哥杀妹妹等等,血淋淋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中兄弟之间拆台以多铎最为恶劣。因为他们皇权的争夺,是以牺牲扬州八十万人为代价的。由于多铎对多而衮摄政不满,为了争夺权利,千方百计的给多尔衮拆台,在多尔衮进入中原脚跟未稳急需收复民心的情况下,多铎在外攻城疯狂杀戮,丝毫不为政权不稳收复民心考虑。
率领清军围攻扬州时,南明督师史可法拒不投降,他则以红夷大炮轰城,疯狂的杀戮,擒获后,将史可法杀死暴尸,直至腐烂,使江南人民更加寒心。并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延续十天,死亡八十余万人,史称:“扬州十日”有幸存者这样描写这一惨状:“火势愈炽,墓中乔木烧着,光如电灼,声如山崩,风势怒号,赤日惨淡,为之无光,目前如见无数夜叉鬼驱杀千百地狱人而驱逐之。惊悸之余,时做昏聩,盖已不知此身是在人世间矣。”
对手无寸铁的扬州人民如此杀戮,因此使政府留下了千古骂名。烧杀戮抢,势如地狱,屠城兵祸,罄竹难书。
他的血腥杀戮和疯狂掠夺,激起了汉人持续不断地对清朝统治阶级的激烈反抗和民族仇恨,数百年不歇。
嗜杀成性的多铎历朝历代为了那把金龙椅,那坨玉印,都是抢的头破血流,家破人亡,甚至断子绝孙,而最惊险的莫过于康熙的九个儿子,拉帮结党,明枪暗箭,即使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也弄得你死我活。故而给历史留下了一个精彩的典故——九子夺嫡。
《清史不忍细读》不仅仅对十二位皇帝乃至各位中兴重臣的历史功绩、为人和性格都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揭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清史秘籍。
例如:对大家较为熟悉的慈禧,肯定了也有爱国的一面;对李鸿章除简单描述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外,也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外,从另一个侧面诉说了他的无奈和尽职尽责;对左宗堂曾经想秘密与洪秀全接触,密谋谋反做了介绍;对曾国藩率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时,屡战屡败两次投江后未果,对救命恩人没有知恩图报的事实做了评价;对张之洞做了十七年的冷板凳,一日升三级都做了耐人深省的描述等等。
其中对郭嵩焘,第一个驻外使节。做了重点描述。光绪元年八月,出使英国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郭嵩焘上书,《条陈海防事宜》,讲自己的主张和观点,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是不能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
他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60高龄潜心学习外语。
他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赞赏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
他给李鸿章写信,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以此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船舰利炮是末等小事,政治体制才是立国之本。
李鸿章作为他的最坚定的同情和支持者说:当时所示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为最。筠仙及郭嵩焘的号。
此事李鸿章说大开眼界,奕䜣也大加赞赏。但是遭到顽固派的大力攻击。谩骂不止。纷纷上书,骂他。最终将《使西纪程》毁版。
更有甚者,他逝世九年后,还有京官上奏,要求对他开棺验尸。
千秋功罪,自有历史评说。郭嵩焘曾说,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主张体制改革的 郭嵩焘看慈禧的千秋功罪李鸿章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张之洞左宗堂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郭嵩焘的一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反映出方生与未死之际先行者的历史命运,考察历史,反顾来路,郭嵩焘是中国十九世纪末维新派的先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盘西化论"的倡导者。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他主张学习西方的蓝调文明,面对重重阻力,真可谓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
由此可见,历代朝政到清朝的官员中,可谓人才济济,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眼光,有抱负,但是怎奈政府昏庸无能,使得他们空有宏图志,报国却无门。
纵观历史,细细读了《清史不忍细读》,对加速清朝灭亡的皇帝咸丰会有新的评价。对现代人小到企业,大到国家怎样选好接班人一事,又做深度思考。
《清史不忍细读》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以原文给了出处,表现出作者的治学严谨,是了解历史人物的一本好书。
但是细读,由于历史变迁中的延续,衔接除书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内容多有重复之处,望修改。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