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球手间谍》是一部由本·列文执导,保罗·路德 / 盖·皮尔斯 / 保罗·吉亚玛提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接球手间谍》观后感(一):男主是双性恋???
有一幕,历史教授握他手,然后,就是他独自裸体醒来怅然若失的表情。。。。不就是一夜约完后然后人家历史教授不告而别?前面也有暗示就是,菜鸟球员跟踪他,说他是基。。。导演表现的太隐晦了。。。又让人猜来猜去。。。还有既然跑去日本取景,为何不多拍点风土人情。。。开头冗余,铺垫过长,太过于平铺直叙。。。
《接球手间谍》观后感(二):异类的英雄
这次,机缘凑巧,比较完整的看了影片。应该是比较符合心目中二战的描述的。影片灰暗的背景比较多,能感觉到演员保罗.路德的演绎张力,毕竟这样的剧情片需要演员的实力支撑。战争残酷,考验人性,也考验以战争为题材的导演和演员。况,这部电影是改编自真人真事的传记。实话说,看完电影,我对Moe Borg更感兴趣了,也许,应该看看他的传记。
《接球手间谍》观后感(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期待了太久太久这部《接球手间谍》,主要是为了看蚁人保罗路德的!看完很失望,多一星是给男神保罗路德的!!主要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本来是一部有机会冲击奥斯卡的影片,但是导演和编剧愣是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一锅乱炖,叙事生硬,剧情单薄,逻辑混乱,人物形象不够立体,感情不够深刻,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演员阵容!反倒是最后结尾的字幕部分介绍的角色原型的事迹让我有点小感动! 电影讲述了男主角莫伯格是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队员,同时他也在二战期间为美国战略情报局工作,能说九种语言,他被派去阻止德国科学家海森伯格为纳粹制造原子弹!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地做选择,开心也好,痛苦也罢,路是自己选的,一旦做出了选择便没有了回头之路!为梦想,为事业,坚守自我,做一个孤独的行者,承受世俗的流言蜚语,因为你知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接球手间谍》观后感(四):迷一样的男子
蚁人拍了部二战间谍片,试图展现二战时美国一名迷一样的间谍莫伊贝格。但效果不好,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贝格先生实在太过神秘,其人其事其选择都与大多数人不同,实在是迷一样的男子。
本片先来介绍莫伊贝格的背景,再来介绍贝格先生在二战时的最大战功,暗杀纳粹德国核武计划首席科学家,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伯格,就是那个提出测不准原理的诺贝尔奖得主。
先来说贝格先生的来头,犹太人,波士顿红袜队的球员。但与国内傻大黑粗的球员不同,他拥有普林斯顿等三个大学的学位,精通七种外语,包括国语与粤语。还参加精英知识赛。可谓头脑与身体一样出色的高端人材。此外,此君还和川端康成惺惺相惜,一起讨论美日开战的问题。作为一个民间人士,居然在日本东京拍摄军舰和军事设施。你实在猜不透此君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在职业生涯的末期,美国卷入二战,贝格先生觉得自己打棒球是大材小用,于是自荐加入美军的情报部门。经历一系列的培训与考验,贝格先生给委派一项重大的任务,刺杀海森伯格,阻止纳粹的核武计划。
其实,从意大利科学家处取得的情报得知,德国的核武计划卡在建反应堆的阶段,离研制核武还远着呢。英国判断说德国研制出原子弹的可能性为零。但美国佬比较谨慎,判断的可能性为5%,但万一德国造出原子弹,就会改变历史进程,所以,美国佬还是决定拍人暗杀海森伯格。贝格成为合适的人选。
于是,贝格辗转进入瑞士,当时海森伯格参加同行邀请的学术研讨会。贝格潜入会议,觅得动手机会,但最后一刻他放弃了刺杀,因为和海森伯格的生死对话中,他发现对方只是一名无辜的科学家,服务其祖国,而碰巧他的祖国给纳粹把持而已。于是,人性的光辉战胜了执行任务的冲动。贝格放过了海森博格。
二战后,贝格给授予自由勋章,这是平民能拿到的最高级别荣誉,但他居然拒绝去领,再次展现迷一样的性格。
此外,贝格迷一样的性格还表现在感情原则上。明明有一名关系稳定的女友,却不对别人谈起,以至于队友怀疑他是个基,他宁愿爆揍队友也不解释。此外,他和女友一往情深,但二战结束后居然没结婚,还分手了。他的选择实在是让人挠破头也想不明白。
只能说此君真是一个迷一样的男子。可能由于谜团太多,导致拍出来的电影也是难成佳作,主角的选择缺乏一个合乎常理的解释。导致该片观赏性一般,综合评价为三星。
《接球手间谍》观后感(五):藏在心底的人
一 工作
“你怎么知道他跑去那边?”投手问道。
“我就是知道。”莫顿了一下无奈的解释到。
波士顿红瓦队的职业棒球运动员,三个藤校学位,通晓七国语言,精英知识赛级别的知识水平,在他看来就是常识。沉迷于往返棒球场和图书馆,任何尝试在他面前隐藏的意图都会一览无余,他是个能洞悉一切的人。
离开球场的危机并未使得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知道日本会对美国开战,自发成为民间情报人员利用邀请赛拍摄日本军事设施;也清楚知道自己可以胜任战略情报局的职位。他受不了情报分析的案头工作,这对他来说太容易了,便以死相逼要求一份外勤工作。然后任务来了——刺杀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诺奖得主、同时也是纳粹德国原子核裂变研究的负责人海森堡。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只能被外界同时观测到一个(测不准原理)。”莫沉吟道,“一个藏在心底的人。”他通过图书馆和赛场洞悉一切,他执行外勤任务的战场也有两个:海森堡的书,和苏黎世的研讨会。而他刚刚通过书了解到了他要刺杀的对象,是和他一样洞悉了一切的人。
二 教授
“你是谁?”海森堡充满戒备的疑惑问道。
“你的一个学生。”莫诚恳的说。
“那我明白了。”海森堡放下了戒备和疑惑。他知道一个要取他性命的人可以是任何人,但不会是真正了解他的人,不会是一个自称是他学生的陌生人。
——
“我会直接面对他,问出我的问题,如果我发现他在撒谎,我就杀了他。”莫平静的向长官和同事说出了自己的刺杀计划。
——
“德国会不会战败,这难道还是个秘密吗?”海森堡坚定的质问道,“还是你觉得,我应该是个背叛者?”海森堡坦然的平静下来,“这次该换你来选择(决定我的生死)了。”
“再见,教授。”莫缓缓的收起了枪,微笑着转身离开。他知道这个明知自己带枪、来路不明且威胁其生命,仍拒绝向近在咫尺的盖世太保密探寻求保护,反而提醒邀请自己来讨论会的朋友要注意的坦荡之人,一个洞悉终极物理规律的人,一个和自己一样面对同行质疑无可奉告的人,一个藏在心底的人,刚刚已经明白无误的告诉自己答案了:纳粹德国注定战败,我不会为法西斯制造灭绝人寰的屠杀武器,但我也不是人类的叛徒,别指望我会给你或波尔、奥本海默去给美国人造原子弹提供任何帮助、信息或任何支持。海森堡教授之前研讨会上说过的话不断浮现在脑海:
——
“核裂变可以是用于和平的工具,就像他可以用于战争一样。”海森堡在写满公式的黑板前做演讲的总结发言,同时逼视的看了一眼带着枪的莫。当时莫不由自主的摸了一下腰间的枪,紧张了一下还是松开了。现在他知道教授眼神的用意了。
三 失恋
电话接通许久,莫说出了一句所有渣男都会说的话: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但他知道此去不但生死未卜,而且他将知晓和担负的秘密,太多太重了。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回不去的景象:
——
“你知道我是爱你的!”莫在跳舞的时候突然向女友表白。
——
“我多希望我们能完美!”女友送别时深情道。
“我们已经很完美了。”莫诚恳的说。
“骗子。”
莫转身上了车,再也没有回来。
四 告别
“你刚才说你叫什么名字?”海森堡望着收枪离去的莫急切的第四次问道他的名字。
“教授你也太可爱了,明知我是特务还要用这种不入流的技巧盘问我”莫心里忍不住笑,回头微笑着说“我刚才没说过我的(真)名字。”
莫知道教授其实也不需要知道太多了。无关紧要的东西确定的太多,重要的信息就无法确定了。
“你知道我是爱你的。”莫在心里默默对那个人又说了一遍。
(本文内容除对话和莫的背景外均为受影片启发的原创内容,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改写/编)
《接球手间谍》观后感(六):有些诗意的战争间谍片
看完之后觉得它更像文艺片,体现在了几个方面:色调很暖很舒适,而且也许是我很喜欢家居,所以对里面的复古陈设以及建筑及家居风格等很爱;
灯光把氛围营造得很好配乐舒缓优雅,除去其中一部分的战争场面,大量的对话,依靠的是配乐来调动紧张气氛;另外构图非常唯美,这样可以使画面很有诗意的观感;
复古的家具氛围让我无法抗拒而战争的代入感也还算强,有几个掩体战和巷战的镜头直接让我想起当年玩《荣誉勋章》和《使命召唤》的某些情节;最后演员的演技很精彩,男主的眼神里都是戏,一举一动都很优雅绅士,还算比较好的体现了一个神秘男人的特征。
战争场面紧凑连贯,就是镜头有点少没看够但是也不可避免会有相对的问题,色调是很暖,但同样也比较昏暗。配乐很好听,但同样因为大部分时间比较舒缓,所以会显得电影节奏有点慢,花了半个小时铺垫男主性格与生活,再引出原子弹教授正题未免拖沓。而且这部剧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人与人之间语言的较量上,各种语言混杂其中,有时听起来会略显混乱。说是间谍,但影片中真正体现的却是更加直白的试探,而不是秘密潜入,加上原子弹专业中各种术语,所以可能会让剧情在某些时间段看起来很枯燥没什么紧迫感。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剧本的关系,有些情节让我会有种跳跃出戏感觉,不知是本身剧本设置还是和后期剪辑有关,总之不是很连贯,不能让观众自始至终都投入看进去。不过拜这几位主演在线的演技所赐,可以从头坚持看到尾,如果演技不好的话,估计会让观感再打折扣许多吧。
电影与其说是谍战片,不如说更像是文艺片一些,非常喜欢开头和结尾的字幕配乐,这也算是真事改编电影比较常用也比较让人喜欢的一种处理手段;再有结尾的画面,男人转过身,背影消失在暖黄的街道尽头,仿佛一幅油画,这时配乐缓缓响起,整体提升了电影的质感。如果时间充裕且不困的话,还是可以一看的片子。睡前看也可以,不过估计催眠效果会大一些。
结尾处理得还不错,画面意境全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