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沟通》是一本由[丹麦]伊尔斯·桑德(Ilse Sand)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情沟通》读后感(一):放下焦虑,好好说话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沟通需要技巧,共情还需谨慎! 《共情沟通》的作者伊尔斯.桑德,她是丹麦著名的心理治疗师,通过大量真实有效的案例,总结写出了这本不仅仅适用于专业人士的书籍,更是为了让很多的普通人了解,沟通和共情背后的真实。 那我们该如何成为一个懂共情,会沟通的人呢? 桑德从专业领悟提出了共情的基本方法:倾听,复述和同情。 以上三点看似简单的方法,其实在读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想最近的几次和朋友的沟通。如果能更早一点看到这本书,运用到书里讲到的技巧和方法,一定会让我们的沟通更舒服和有效。 书中对于内向的倾述者(朋友)和外向的钝感者(我)的描述,完全就是我前几天的真实写照,下次再约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就会用到书里讲到的有效倾听,并配合适当的复述,以确定我对她所说的内容是她自己所表达的真实想法。
说到共情,其实就是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对方。因为当你抱着“我这么说是为你好”的心态来和对方沟通时,可能得到的效果往往是相反的。这种现象书里也提到了是“改变悖论”。
之前几次都遇到过,和朋友沟通完自己很不舒服,当时并不清楚这是因为不懂如何共情而让对方的情绪严重的影响了自己。
现在看到书里讲到的共情后,才知道该如何梳理自己,有效的调整回自己的最佳状态。如果你不懂如何运用共情,只是傻乎乎的倾听,可能对方有一天会变好,可你却会越来越不好。
说完共情,再来说说沟通。
书里提到了很多种快速提升沟通的能力:比如改变人生信念,使用“空椅子”技巧,写信,或者关注对方非语言的东西。当然还有现在很流行的冥想,瑜伽,或者任何你觉得可能让你和自己的身体有连接的运动。
个人练习了“空椅子”技巧,觉得还不错,如果有一些事情可以自己面对,调整,放下。那用这个方法简单,有效。个人是五颗星推荐的!
因为之前有写信的习惯,所以如果你愿意的话,写一写也是很好的选择。写完后可以不寄出去,大声的念给别人或者念给自己。
最后我还是会推荐大家培养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我个人是会阅读和瑜伽。当然我身边也有打太极或者爱烘焙的朋友。
其实最后我想说,《共情沟通》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你真正懂得如何爱自己时,你才能真的愿意放过别人! 作者:伊尔斯.桑德
《共情沟通》读后感(二):沟通从心开始
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人海茫茫,想要被他人所识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沟通从心开始,尽管是一句广告词,却道出了你我当下的困境。 《共情沟通》应用了心理学的理论,向读者解释了沟通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当对方说“你懂的”,你最真实的反映就是“说真的,我什么也不懂”,如果对方还滔滔不绝、自以为是的时候,你就由恐惧变成了厌恶,在这个时代,我根本没有必要去了解你,更谈不上“懂”你,我连懂自己的力气都不足。再说,世界的人数量是几何级别的,我无法在工作与生活中,把所有的人都读懂,哪怕记住他们的姓名,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就是沟通,我们需要在沟通中展示自我的魅力,让自己成为对方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人,那么,学会共情沟通,就是我们不得不学习、不关注、不掌握的。 亮相的机会很多,比如相亲、竞聘、推销产品,但是我们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表达并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那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需要降低自己的沟通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你想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需要如何对待别人,就像商品交易时讲求的是等介交换,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门不当、户不对,总是有情却被无情恼。 我问土,土与土如何相处?我们相互抬高。我问水,水与水如何相处?我们互相充盈。我问草,草与草如何相处?我们编织在一起筑成天际。我问人,人与人如何相处? 在职场中,其实生命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时光就是职场,我们遇到同事、遇到领导,有话只能说出三四分,而不能一厢情愿地倾诉,究其根源,是我们并没有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利益与情感。这种不安全感,让我们无法建立成科学的人生理念。 《共情沟通》的关键词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沟通”,一个就是“共情”。共情在我们的理解中,却是与情商联系在一起的。情商,时常与智商相提并论,事实上,二者是不对称的,智商高的人固然不愁饭吃,但是情商高才能让这顿饭吃得饱、吃得营养。情商,究其本源,就是感知与处理情感的能力,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就像陌生人在一起,谁能得到另外一位的尊敬与理解,并不是把一切美好的展现出来,而是让对方首先从你的言语与行为中产生兴趣,进而像解题猜谜一样,逐步实现两颗心的靠近。换个角度,情商就是先肯定我们有共同点,然而去求同存异,在否定之否定中,让我们如同胼胝。 体现“共情”的方式包括倾听、复述与同情,往往我们在第一步就已经慌张了,时间那么紧,精力那么乏,我们倾听时总是三心二意,听得见的是词语的组合,听不见的是词语暗示的意思。如果对方及时打断了我们,说您能重述我的话语吗,我们多半是无能为力,因为他的表达并不完全具有条理性,更何况加入自己的理解,就完全背离了对方的初衷。 世界是联系的,联系是主观的,发生在你与我身上的事情,只有我们二人知道,是我们的小秘密,也是我们进一步交流与沟通的凭借。每当我们想起那年那月那日我们的糗事,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嘲笑自己的无知与荒唐,同时也为这种偶尔形成的意思联结所震撼,毕竟时间过了很么久,我们又经历了无数相似的、不相似的事情,却还能有共同的记忆,这难道不是证明我们有缘吗? 也许你觉得两个人情投意合,是语言交流的结果,但实际上却是价值观的共鸣。共情沟通,前提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有句俗话说得很正确,道不同,不相与谋。如果我们总看到自己的立场,却无视别人的努力,那么我们在更多情况下是自说自话,没有谁愿意只作一位纯粹的倾听者,对你所说的、所做的全盘接受,而且即使有这类人的存在,你也不会快乐,因为你没有互动。
《共情沟通》读后感(三):也许我们都需要多点善意
周末,我去参加了一场关于抑郁症的分享会。两位分享嘉宾都是经历过重度抑郁的亲历者,他们经历了人生最深的黑暗后,顽强的站了起来,在专业人士和家人、朋友的帮助下,重新点亮生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勇敢的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为推广抑郁症认知作出自己的努力。
台湾作家林奕含说:“如果一个人说他得了白血病,人们不会跟他说‘为什么你得了白血病别人不得?为什么你要关注你的白细胞,让白细胞乖乖的那么难吗?’”……
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会成为第二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3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3%。在我国,抑郁症病例占全国人口的4.2%,其中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治疗。抑郁被打上了矫情、娇气、不知足、作妖、神经病等等负面标签,这让身陷抑郁泥沼的人更加无法寻求帮助了。
分享会的嘉宾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明亮的双眼,轻快的语调,自身带着一股干劲,让人难以想象她曾受到抑郁症的困扰。某天,她一如既往的到公司上班,却忽然开始情绪崩溃难以自制。整宿整宿的噩梦,白天精神萎靡不振,卫生间成了她的避难所。如果不去哭上半个小时,简直难以正常工作。终于,当她实在痛苦的受不了的时候,她被医院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回想起那段黑暗的时间,每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还活着就是对她最大的鼓励。朋友们轮流给她打电话确认平安,陪她从西二旗一直走路到双井。当她认为自己已经无法给予他人任何东西的时候,是朋友们无条件的爱,挽救了她。
“感同身受”是个包含了美好愿景的词。即使是共同经历同样的事情,也会因为个体差异,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纵然如此,我们也还是可以通过《共情沟通》对他人传达善意。
曾经在豆瓣上读到过一篇文章,作者问医生,什么叫“共情”?医生想了想说:“是慈悲。”
感受不到抑郁症的痛苦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但请不要把深陷泥潭的他们推向更深的深渊!可以学会与其建立对话,学会倾听,从他们的表述中发现问题所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共情沟通》。而在书中最值得点赞的内容是作者不仅提供了倾听、沟通的方法,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
不论是专业人士面对来访者,还是生活中我们在试图分担朋友的烦恼时,都不可避免的受负面情绪影响。这时候如何保护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就需要学习了。任何事情,在不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都是不能成立的。学会倾听他人也是倾听自我的过程,当为他人排忧解难的时候也可以将这份善意传达给自己。
沟通需要技术,可也不用把这门技术想的太难。作者把可能用到的方法都已经整理好了,照着手册一步步实践体会,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共情沟通》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没有那么多晦涩的理论知识,语言轻松简单,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负面情绪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对他人施以的理解和善意也是为自身获得理解和善意建立前提。面对抑郁症和其他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专业人士无法替代的。请试着以善良的态度去倾听吧,试着用共情的方法与人为善吧,试着用善意去对待自己,生活不易,至少不要再让孤独的人变得更加孤独了。
《共情沟通》读后感(四):如何用共情沟通理解人心
读完了天地出版社送我的这本《共情沟通》,有很多话想说。书很薄,很好读,里面提到沟通技巧也很有实用性,最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理念:通过共情沟通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自己。
本书的作者,伊尔斯·桑德,是丹麦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她的另一部作品——《高敏感是种天赋》,曾风靡全球,通过她的文字,众多高敏感人士了解了自我。如今,她的这部《共情沟通》,将助你掌握读懂人心,影响他人的奥秘。无论你是专业的助人者,还是身处其他岗位的普通人,相信你读了这本书都能有所收获。
卢梭曾说,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最没用的三种沟通方式。后两种暂且不提,单说这个讲道理吧,日常生活中,它有太多人喜欢讲道理,好为人师,好争对错,总是在你需要心理安慰时塞给你一堆他自己都未必做到的大道理,让你满肚子话不得不咽回去。
有共情能力的人不是这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共情是指个体能够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能力。本书提到的共情沟通,有三层含义:
1.倾听者借助倾诉者言行,深入对方内心,体验其喜怒哀乐
2.倾诉者借助知识经验,把握倾诉者人格及其经历的联系,找到问题本质
3.倾听者把共情传达给倾诉方,以获得良好反馈
那么,要如何提高共情沟通的能力呢?你需要葱对话入手。
尽量用开放式提问。比如,你有什么要与我分享的吗?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当然,仅仅是开放式提问仍然不够,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内心,到头来浑浑噩噩度过了一生。谈话内容不妨从内心愿景开始。
“是什么让你情绪糟糕?”
“你为什么还没有得偿所愿?”
“你是如何度过那段困难岁月的?”
和日常对话方式相比,共情沟通有更多约束,其实你完全可以按你谈话的对象,酌情使用。锻炼共情能力,最好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倾听
控制节奏,记得在对话中随时暂停。不要让对方喋喋不休的言语对你造成过度的刺激,因为这可能会使你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你可以事先斟酌好几句话,以备在需要放缓对话节奏时说出来。
二、复述
复述能够降低我们日常习惯的对话节奏,给倾听者和倾诉者创造协调同步的机会。复述看上去简单,运用起来却并不轻松,它不是要你逐字逐句去背诵,或是把你耳朵听到的话重复一遍,而是用自己的话叙说对方的话,部分人易犯的问题是在倾诉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滔滔不绝,完全不给倾听者复述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别人会很难准确记起他们到底说了什么。
三、共情
们练习同情的目的是确认对方的感受,并告知他们我们感同身受。表达共情的要点,是把握面部表情和语调。
此外,还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在谈话中,我们常常过分关注对话,而忽略了关注对方的情绪、生理反映。事实上,关注这些对话之外的细微变化,有利于拉进彼此距离:
“你认为我们之间对话氛围如何?”
“我复述了你刚才的话,你怎么看?”
“你怎么看我刚才对你的回应?”
“在我看来,你似乎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是这样吗?”
除了详细介绍共情沟通的技巧,作者还提供了许多自我保护的建议。这一点是同类书籍中没有的,它的价值更大——毕竟我们只有爱护好自己,才不会让自己陷入耗竭状态,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倾听者要学会自我保护,避免被大量的负面信息影响太深。具体要注意什么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与对方保持一定距离
如果对方的表现让你无所适从,或者让你筋疲力尽,这时,你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被灰色的情绪吞没。必要的时候把眼光暂时从对方那里移开,或者换一个座位,坐在对方侧面,这样也方便你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对方。
尽可能多休息,避免承担更多责任
没人有资格要去你时时刻刻超负荷运转,这不可能。你也不用以这样的标准要去自己,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即可,你无法控制所有事情,所以不可能为所有事负责。
克制负罪感
也许你为自己无法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心生内疚,你希望满足他人对你的期望。试试忍受负罪感,接受自己的局限吧。
找到坚持自己立场的勇气
每个人的任务都是忠于自我,你越是独立,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这有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帮助者。
《共情沟通》读后感(五):解锁共情沟通:让生活少一点遗憾,多一些理解,增一点幸福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错过就不在 电影《后来的我们》看哭了多少人,青春的遗憾,明明爱着对方,最后还是走散在那个车站,我心里清楚,只要你能上车,我们便一定能携手一生,而你最终没有上车,而我们遗憾地错过。 经历了风雨,见清和小晓依然深爱,却因为没有能够学会共情沟通,而一点点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失望,一次次争吵,让彼此疲惫不堪,不是不爱,也不是不想,真的是太累了,再也没有任何气力去爱。 假如他们当时能够良好的沟通,或许结局不再是这样,只是没有如果。 现实中,沟通里面也有一门学问,那就是共情沟通。 电视剧《陈情令》魏无羡来到义城,遇见阿箐,此时的她已经不能说话也看不到任何,那么她又是如何落难成这样呢,阿羡用共情的方法,获取了当年事情的真相。薛洋利用晓星尘的信任和善良,以及失明的缺陷,致使晓星尘误杀许多百姓。 我们也可以通过共情沟通,但不能像魏无羡那样,看到过去发生的一切,但是能一步步走进对方的内心,看到真实的她。 《共情沟通》这本书,给予我们很好的解答,所谓共情也是符合犹太人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几天前,遇见同事的儿子,因为父母离异的缘故,他变得有点自卑,不太喜欢与人沟通,显得有点自闭,经历这场家庭变故,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变得自闭,怕再一次受到伤害。 孩子这样的情形,可能妈妈是最糟心的,这时候,你选择去强迫沟通,很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让对方更排斥,学会共情沟通会很利于解决这样的困境。 学会倾听,是成功沟通的第一步 沟通的世界里面,倾听比诉说道理重要太多。就像我们面对刚刚失恋的闺蜜,需要给予暖暖的拥抱,还有就是倾听,让她将那些负面的情绪释放出来,而不是义正言辞给她讲什么人生大哲理,生命的意义,那么就无法与她共情沟通。 想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第一步就是倾听,共情的角度去他的世界里看看,听听他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那样只会将他推得更远。 感情的世界里,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被温暖,而我们又如何能去理解对方,温暖对方呢? 忙碌一天后,能有机会平心静气坐下来,去倾听对方,对方能将一天工作的烦恼与快乐讲述出来。看似琐碎,其实美好。倾听的一方更加了解对方,被倾听的一方获取到温暖与理解。 不去评价,是成功沟通的保障 当我们津津乐道地将别人的烦恼或选择当作自己茶余饭后的闲聊时,也许那一刻正是在伤害对方。关于李小璐事件,无论真相如何,我们不予评论,但是当网络里不理智的谩骂时候,受到伤害就不仅仅她本人还有无辜的孩子。 相信每一个母亲都不希望孩子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变成高度敏感的人。 同样,面对高度敏感的人,尤其是孩子,我们更不能随便去评价,我们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接纳。 沟通的学问里面,我们轻易去评价对方,就是结束了沟通,很快给这件事,这个人下了定义。“若两情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们沟通的彼此,是情感长期的交流,并非一日就将这样的关系结束。那么,学会不评价,也是倾听的保障,同时也是马斯洛需求里面的一种尊重。 3学会尊重,是成功沟通的前提 《共情沟通》这本书,诠释了不同角度与高敏感人的沟通宝典,其中有一条,就是关注两个人正在发生的事情。 《后来的我们》见清和小晓,一个拼命忙碌于挣钱,一个渴望对方停下来陪伴。两个人都忽略了彼此沟通,更没有看见两个人在一起发生的那些小事情,没有看到见清烟抽那么多背后的压力,没有看见小晓闹腾背后的渴望关心,这些正一点点,让隔阂加深。 细节决定成败。两个人,尤其一方属于高度敏感的人,会很在乎彼此之间发生的小事情。学会关注这些事情,不仅仅是细节上更能准确了解对方,也能让对方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产生更多安全感和信任感。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是很难与你良好的沟通的,即使你是良好的倾听者,对方也很难真实的诉说自己内心感受。 生活中,很多新手妈妈,很容易焦虑,也很敏感,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更关注一下彼此之间发生的小事情,多一点时间去倾听,少一点不耐烦的评价。 共情沟通不仅仅是一门学问,也是幸福生活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