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友记》是一本由小满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蜜友记》读后感(一):闲来品读的一本书
闲来品读的一本书。文笔颇为流畅,文中言及日常生活之中的琐碎小事,贴近现实,引发思考,闲暇之时值得玩味的一本书。
文中以女性的视觉作为切入点,在当今社会之中,大多数文字和书籍纯以男性视角和第三者的客观视角进行描写,令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闲来品味这本书,因其描写的视角与行笔的风格迥异诸多同类文本,颇觉新鲜,故而写下短评,但也只是一家之言,请各位读过的读者勿怪。
《蜜友记》读后感(二):蜜友记
我是一个看书比较慢的人,喜欢边看边琢磨,又很关注字里行间的小感觉小细节,因为这个原因,如果不是特别的吸引我,很容易夹上一个书签仅作收藏了。《密友记》是我这许多年中难得的遇见,每天都会惦记着要看一段,因为从程小柔到陈灿的过程,正好也是我的成长过程,每次更新一段都能回顾自己的一段成长。不同的是,我没有程小柔那一身正气与坚持,也没有陈灿那种超然的洒脱。相同的是,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然要付出代价,我比程小柔幸运,没有遇到陆荻,也没有程小柔幸福,因为一直有大盛这种抗衰老耐腐蚀的蜜友相伴。
作者带着好奇与善意观察感受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身临其境又客观中立,在感性和理性的自如切换中,呈现的是内心的完整,她是如此的爱生活中的一切,她的心里没有恨。
《密友记》里那些只有经历过才能说出的感慨;那些哭着笑、笑着哭的瞬间;那些丝毫不卖弄的文字描绘出的3D画面…似乎看着看着突然发现,自己也身在其中
《蜜友记》读后感(三):只盼存蜜友,只盼不孤独
在冬日的周末,歪在暖洋洋的窗下读到这样一本小说心情真好。作者洞悉又天真,温情又狡黠,她隐藏在芸芸女性中,在被藻饰的繁华里,将烈火烹油般热烈的友情,交给时间,揉出淀粉,留下面筋儿。闺蜜之间的离合要比男女之间更加微妙,难得的是作者将这些微妙写得真实有趣又不矫情,酣畅淋漓地数落了一帮闺蜜和自己的妈,又觉得这帮娘们儿也还真是可爱。
我家小孩今年上小学,那个学霸频出,谁谁都有特长的学校,校训是“做最好的自己”(隐藏含义是别跟别人比)。我还真是觉得这校训用在女人之间对得不得了。毕竟若干年后姑娘们长大,最爱比一比的对手,不在工作场、不在温柔乡,竟然在闺房。于是就有了小说中啼笑皆非的小柔妈,大大拉拉地过生活,于闺蜜的不幸中找自己的欢喜,怜悯须有用武之处,用在老姊妹儿处最是好。又有了骄傲又决绝的陆荻,以厮杀取快意,非要闺蜜弱到需要自己的圣母之爱才罢手。
我们也可看到CP之光,梅郝与陈灿的中年之爱,蜜友情变君子交,是太克制些,是生分了点儿,却因成年人的理性与界限感愈长愈久。真真,人到中年,行差踏错皆危险,安全终老最最大的事,不给蜜友添乱是最大的蜜。蜜友不再是手帕交,蜜友变成相视一笑的那个嘴角。
谁不想要得到永恒的爱呢!谁不想被关注着度过此生呢!管这爱来自荷尔蒙、血缘还是境遇,管在何时何地遇到何人,只盼存蜜友,只盼不孤独。
《蜜友记》读后感(四):有故事没朋友
这是一本很难得的书。
其一,它交代了明确的时代背景,刻画了三代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生活辗转,这在当下以历史或虚构时空为背景来创作作品的潮流中显得格外珍贵。虽然书中讲了一些在三代人之间穿插看似琐碎的故事,但很容易引起时代上的共鸣,单位分房,北漂沪漂,海外闯荡,等等确实都是过去几十年里国人的共同所见所闻所经历。作者语言轻松娓娓道来,似乎不经意的写完了一本书,但实际上下了很多踏踏实实的心思,
其二,女人的友谊都是女人不爱戳破的忌讳和无从解释的感受。我曾经有一对女性朋友,两个人好的如一人,但私下里她们都会对别人说:我其实和她关系很一般。这种神秘关系却如同万有引力一样是人间公理,让人,尤其是男人,费解。作者在这个方面角度刁钻,立意新颖,挑战高难度,一下又没有了在交待时间地点上的那种老实。每一对组合,似乎都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及其关系的转折。不便剧透,只说人心微妙难琢磨。难得此其二。
这本书平实有趣,可读易读,没有满篇故弄玄虚的设计,没有居高临下贩卖人生的道理,它只是说了一个特定时代几乎人人都有感触的故事。这是一本小说最该有的样子。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看望躺在病床上那个一口一个“你家条件差”的阿姨,和油光满面的火锅男。低俗下贱这个东西,也可以与高官厚禄联姻。主角程小柔一些艺术化夸大的反应,大概就是我们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奔过的具体体现。
推荐直男们也读一读。为什么有故事的女人总是很难有朋友。
《蜜友记》读后感(五):感情的维系,是建立在付出基础上的各求所需。
对于一名大龄资深直男而言,去理解女人之间的关系,不亚于精通一门即将消失的语言。万幸,作者似是体谅如我这般的读者,设立了老程同志和方先生的角色,跳进跳出地对纠缠不清的蜜友故事进行解说,就像是体育评论嘉宾在中场,点透一个不易察觉的挡拆战术。
说回故事本身,如果以男性视角,很多事情完全大可不必如书中那样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但因为是蜜友,所以一切合情合理。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论点,人与人之间维系的,不是一种关系,而是一份感情(大意如此)。维系感情,在于彼此付出,也在于彼此“有所求”。无论亲友,贪图对方什么,总不是坏事,因为被人需要,才有价值。但情感的收入支出,毕竟要平衡。如陆荻对程小柔那般,哪怕付出也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也未免太过势力。所以,两个人的再见,是必然。就像汽车和自行车,就不该在一个道上行驶,何况两个人的方向还相反。我很喜欢程小柔对陆荻的决绝,这当然离不开作者的良苦用心。看似亲密的二人从最开始,作者就已铺垫了质疑、隐忍、怨恨、勉强等负面情绪,所以最后的告别,充满了解脱的爽快。
还想说点什么,但总担心“剧透”,索性到这吧。最后赘言几句,这本书并不是少女读物。名为《蜜友记》,讲述的却不是小女生之间的恩恩怨怨,作者站在一个高点,结合自己的阅历与洞察,深入浅出的剖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书中角色在经历着迷茫与成长,但是作者却通过成熟的写作功底,为读者打开心灵的视野。或许,未来的不经意间,会顿悟自己和书中的人物并无差异,引领生活的余绪,进入一个正确的航向。
《蜜友记》读后感(六):等我们老了,和谁一块组团养老?
书几乎是到手的第一时间就读完了,而心里这颗小小的种子却持续在发芽。在读书的过程中,放任了思绪随着作者一同飞翔,不断的回忆起曾经的那些过往。 感谢学生时代的那些朋友,不曾记得有陆狄这样的塑料姐妹花,但究竟那些走着走着就散了的朋友中,我是不是别人的陆狄,自己也认真的反思了一下。 而那个时而令人心疼,时而令人恨铁不成钢的大盛却不断的出现,那个有傻一起犯的小伙伴,经常是一块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不同于小柔和大盛的是,那些个人也大多是昙花一现,走着走着,也散了。 时常想啊,二十郎当岁的时候,我们都热火朝天的忙着谈恋爱,忙着喊小伙伴一块挥霍青春。三十大几的时候呢,我们就开始忙着带娃忙着工作赚钱。估计孩子成年之前,我们这些女人们的生活重心都会在家里了。见面的频率论年记的日子里,我们都无法再有深入的对话了,来电显示上看见熟悉的名字,甚至微信留言出现在头像上的红点,都让人觉得很惊讶,无事不登三宝殿用在这里简直太贴切,虽然永远无需寒暄,任何时候都可以直切主题,但彼此最清楚的就是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日子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不得不想的是,直到有一日,孩子们去住校了,去外地了,甚至去国外了,这大段的空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曾经的时光,到时候还能挽手并肩,一块逛街花钱,一块露天咖啡馆聊一下午的人会是谁呢?是黎女士的大凤吗?错过了彼此几十年,而现在生活也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风光的大凤吗? 跟娃爹聊天说起“朋友”,又想起通透的老程同志,总是那种心里带着明白的一句“你们女人啊”。我们女人啊,就总是难得闲下来就会回忆过去和设想未来,把自己想的泪眼汪汪,然后再摸把脸,转头去看看睡着的娃有没有尿床。躺下睡不着的时间,细数了到老了,到底能跟谁一块组团养老,数着数着就睡着了...梦里我们都还是曾经长发飘飘也长裙飘飘,夏日的微风里,还能坐在护城河畔,那时候时间很多,日子很长。
《蜜友记》读后感(七):渐入佳境,一气呵成
很荣幸偶然得到这本《蜜友记》,文笔亲切细腻,俏皮动人,可以在一个周末午后轻轻快快地读完。虽然看起来都是琐碎小事,但故事随着女主小柔的成长不断纵横延伸,用“渐入佳境”四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尤其中后半段金句频出,剧情流转,一气呵成,让人仿佛也随着边怅惘边微笑着回顾了这过去的三十多年。
当然,或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书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多在本地,增添了很多亲切熟悉之感。出现在文艺作品里的这种奇妙的感觉非常独特,无论是女主的生辰年纪、那“门口一个大大的斜坡,斜坡上面是巨大的牌坊”的省重点中学,还是拥有网球场管理员的的“某舜山庄”结婚胜地,等等等等,都让阅读多了一份被回忆加成的温暖体验。书中的人人事事,就更像是发生在自己、抑或身边人的感觉了。
喜欢行文的文笔和节奏,像极了这座温吞小城的一草一木人情世事,又细致描绘了那些我以为自己早就视而不见的事情;很喜欢书中出现的很多句子,无论是描绘云彩、精致的法国老太,还是偶尔俏皮的总结,频频蹦出的金句,常常让人觉得,这得是多么机敏的姑娘才想得出的词儿。
虽然故事是以女主小柔为主线,但小柔像是一根细细的线,不但穿起了自己跟两个闺蜜不同的相处方式,更穿起了一个个小而精妙的闺蜜故事。其中,年纪最大的一对闺蜜感情让人动容,妈妈辈的让人莞尔,姐姐辈的令人心生敬佩。这么多女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变的总是那些忠贞和羁绊,是时光无法抹去的、发自内心的相互依赖和扶持。有些感情,真的只有女生之间才会懂。
女人的友谊可以贯穿生命,又常常莫名其妙地无疾而终。人生无常本是常,即便塑料也是花,读完很想拿起手机,给那些不知因何走散了的,曾经亲密无间的闺蜜打个电话,说一句“降温了,你还好么。”
对了,看到底,实在想感慨一句“老程同志活得通透啊!”。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老程同志对另一半的了解和把握精妙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一部几乎全是写女人和女人之间关系的书,仅用了前后两次呼应,就写活了一位睿智老爷子的生活智慧,简直哈哈哈,可以可以。
《蜜友记》读后感(八):看见的世界
你平时喜欢干嘛?据说很多貌似有点文化的人都会说,看书。想了一下,书倒是常看,电脑上看,手机上看,kindle上看。碎片阅读更多有一些,真正捧着本纸质书认真阅读似乎少之又少。是我浮躁了,5G时代都来了,大量信息向你扑过来,淹没你,不管你有没有足够的处理空间。
《密友记》篇幅并不长,但我看完用了两个星期。因为前半部很快看完后,就搁在一边。这两天才重又拿起来。作者女性视角的世界,与我看见的世界差异挺大的。前半部的人物,程小柔的父母是比陆荻和大盛姑娘更有色彩的存在。因为同在济南,父母的世界让人更感同身受一些,熟悉的地名,熟悉的美食,甚至是透过纸面而出的熟悉的空气。那俩看着不靠谱又不着调的密友,是程小柔看见的世界的不同侧面,人生也有里有面,陆荻是那个总要想着光鲜的面子,大盛姑娘是那个真实贴身的里子。前半部,喜欢作者说得,一是匹配,二是世事无常便是常。从男性视角来说,匹配同样存在,可能没有女性视角这么细腻,只不过是匹配条件不同。想了一个事情,所有的世事无常是我们活这一辈子的收获,就是老年痴呆了,真正的世事无常可能是还能记得的那些事。
中间放下没继续看完,是因为我怕后续会看着太累,又或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还好,后半部要比前半部看着更精彩,后半部我看见的是程小柔的期盼与现实。作者是专业戏剧导演出身,各种切换技巧娴熟,整部书没有现在一些网络文学的套路.看书让人有代入感,比看电影、电视要难一些。《密友记》后半段让我比前半部有了更强的代入感。据说人都有窥探别人生活的癖好,要不真人秀节目不会这么多,后半部陈与梅的故事,有多少是我们曾经期盼会经历的人生,有多少是我们现实中曾经也有过的际遇。程小柔,黎女士,程建设、大盛姑娘身边的不同片段,看完了,忽而感叹一句,原来大家走过的路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可能路上有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也可能有颠沛流离哭天喊地,有蓝天白云草长鸢飞,也有踏不尽的沟沟坎坎。生活不是升级打怪,生活是角色变换,尝遍酸甜苦辣。
我们都在看这个世界,我看见的世界,与你看见的世界,是一个世界吗?
期待作者小满,尽快完成三部曲的后两部。
《蜜友记》读后感(九):蜜友之名
读完这本书,久久不能平静,自己也不自觉地纳闷自己何以如此。 小说是围绕闺蜜这个主题来写的,虽然生活中常听到闺蜜这个词,但直到看了此书,才明了这个人际关系在女性的生活中的分量。蜜友应该属于朋友的范畴,一方面传统上从来以君子之义来界定朋友其内涵之高下,总难逃雄性生物炫耀并附着于自己并标榜的嫌疑。另一方面男权社会下这一关系类型是缺失女性的描述和空间的,或许这也是闺蜜总被提及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个关系在存在,在生长,在影响。 小说以三条线来写描述闺蜜的由来及所向,小柔的母亲,自己和她的老板。母亲的和老板的闺蜜关系,像是两个纵向时间维度映衬着小柔自己的两个蜜友时期。当蜜友关系是一种需要时,当需要被满足时便是亲蜜的,当需要被其他充满的时的时候就是淡远和模糊的时候了。也许你甚至参与了她家的大小事宜,但你并没有走进或者说看到她的性情本身,但这个本身才是决定性的而不是曾经经历过什么。因为那些经历下,有层模糊的膜阻挡你去发现和明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母亲的蜜友期既是小柔逃出的那个时代阴影下的蜜友话语环境,也是她自己第一个蜜友的外在映衬。而老板的蜜友则是她想去往的方向,其中所含有的自我的成长,发现,也从高点反映出曾经的蜜友关系的薄弱和释然。所以这么看来,就只有一条线,看不清了就再拆开,很好把玩的结构。 从母亲蜜友关系的烟火十足的陪伴到老板蜜友关系的人伦救赎,把过去和未来描述的分外清晰。里面用荒诞的戏剧化手法,既突出冲突,又化解冲突。站在荒诞身上看生活,真是解脱的利器绝技。而和解这一内涵的挖掘,隐隐地指向了现代人的救赎。这样的内容存在,给创作手法的变化提供了底气。于是作者用戏剧的手法处理小说文本。 如何才能不重呢?快切!用一幕幕的幕布来切。小了便没那么重! 如何才能轻呢?速描!用轻快勾勒的手法加快速度,于是上面的幕布得以流畅不滞。在处理前部分内容时直接去掉对白的描述,横纵笔间形成的空格便是表演的空间,实在是妙。 这种用戏剧手法和意识来处理小说文本,亚根就没把小说当成条框束缚自己,而后面的对白,则把速度降了下来,饱满又准确,沉淀自然得来,所以阅读的体验感便直线上升,如观大戏。 85前我们这一代人从出生到现在,就如同平地裂开了一个大峡谷一样巨烈。从农村,三四线城市再到大城市,人已近40。那些还没有那么"成功"的人们飘荡着,而闺蜜是可以握手相扶的心安吧,生活总是大震小震不断而并不局限其身份。真实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才能把那些毒邪分别驱离,活的真实从心,向光的走向未来。 感谢小满,让我们不再缺失在时光里。
《蜜友记》读后感(十):用心匹配的年代
这是个友情也要用心匹配的年代,但这也不过是命运给你的安排
很高兴能在《蜜友记》还没正式出版的时候就拿到了样书。这个视觉当头的年代,作为一个设计从业者,看惯了书籍和所有一切要靠着博眼球上位的娱乐事业一样开始在封面、排版和插图上做足文章。不排斥作家也要紧跟潮流,甚至像设计师一样绞尽脑汁的想消费者爱看什么,以及怎么才能乐意看。但很排斥这样带来的后果:书越来越厚,卖的越来越贵,能读到的内容却越来越少。当我看到《蜜友记》的时候,真的结结实实被朴实的文字排列打动了,没有为了表现所谓留白的大段空行,也没有花哨的断句。能感觉到作者夜以继日的字字珠玑,甚至忘记了要给这个商业的市场留个喘气的机会。
所以整个阅读的过程,只能是也只想是“一气呵成”。
从作者开头描写1983年主人公程小柔的出生到最后现如今程小柔的女儿方珍珠出生,就知道这是个关于“你我之间”的故事,无论小说本身再怎么离奇复杂,你总能在错综的人物关系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本以为自己也是个80后所以才特别有共鸣,结果看完当天就跟00后的小姐妹聊起了书里的八卦人生,没想到获得了高度一致的赞同。00后的小姐妹虽然只有19岁,却也经历了人前手挽你手逛街吃饭,背后抢你男人的塑料情谊;也学会了吹捧对方美出天际,然后扭头吐槽她土到掉渣的变脸能力;
倒是应了书中女主父亲说的话“你不懂,女人在一起,多大年纪都一样”。
我们习惯判断友情的方式是看她会不会一直站在你这边,在你难过是为你打气,在你委屈时陪你,尤其是在你失恋时能和你一起骂对方那个渣子。
合上书本我才发现,原来有些友谊是陪的了你哭,却见不的你笑。比起书里程小柔和大盛姑娘的革命情谊,陈灿和梅郝亲人般的相处和托付。陆狄和程小柔从小到大的这份100% 塑料情让我格外反思和动容。见不得自己朋友变好是真的塑料,但那些互相陪伴想想都透着光的年少岁月又真实的存在过。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时光倒流你还会不会选陆荻这样的人做你的朋友?又或者说,为了某种不具名的原因即使塑料也要维持友情表面的和平呢?
很喜欢作者反复透露的关于“匹配”的含义,人与人之间的匹配,从来不只适用于情侣,对于朋友也是一样的。程小柔的妈妈在单方面觉得自己匹配不上闺蜜的时候主动选择了不联系,而在多年以后发现闺蜜没有成为高干家属,甚至过的还不如自己,于是友谊的小船再度起航。那些走着走着不知道为什么就散了的朋友,我们心里都清楚才不是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嫌隙,而是时间和经历让你们各自分离。
今天我终于买到一只LV,你不是说太贵哪怕批评我乱花钱,而是根本不知道LV是什么。从此不是我嫌贫爱富,而是我们再也无法一起享受购物的快乐。这时候多半是伤感的,因为那些友谊你要眼睁睁的看着它随风散去,一别两宽从此相忘于江湖。
又何必太过在意呢,人生不就是一趟列车么,有人陪你从头到尾有人只能半路下车。
我想如果时光倒流,在那个懵懂的少年时代,有个像陆荻一样肆意生长的朋友在你面前,帮你打开了新时代的大门,即使多年以后你也不得不承认没有陆荻也不会有今天的程小柔,一切大约都是命运的安排,是的我还是愿意跟她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