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人类 第一季》观后感10篇

  《为全人类 第一季》是一部由罗纳德·D·摩尔执导,乔尔·金纳曼 / 莎拉·琼斯 / 斯宾塞·加雷特主演的一部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全人类 第一季》观后感(一):没有太多亮点

  1 美国全民变傻,和苏联玩太空竞赛游戏。2 讽刺几十年来人类科技进步缓慢讽刺得对!3 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归根结底还是资金不足。4 看到第五集,这才叫真正的探月。5 架空剧很少见,且看且珍惜。6 对比现实,很多东西实在让人唏嘘。7 只有不停竞争才能让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真正成长。8 剧里把尼克松总统塑造得跟奇葩。9 太偏家庭伦理剧。10 很多地方非常写实。

  《为全人类 第一季》观后感(二):虚伪的美国佬

  昨天晚上在办公室刚把第一集看完。

  关上迅雷影音后,我靠在椅背上,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看过的美国太空科幻片,再加上美国近年来对华的贸易战、打压华为、搞乱香港、舆论抹黑等等,我突然觉得好讽刺。

  对于身在地球的另一面,基因相似度高于99.999…%,甚至没有生殖隔离,仅仅是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与之不同的中国人,美国人都无法与其和平相处,还天天妄想着飞向太空,超越星辰,寻找外星人并与其和平共处?人家别说意识形态了,连构成都不一定是碳基的。

  如果外星人都和美国佬一个尿性的话,那还是别去找人家了,这宇宙肯定是黑暗森林,看你不同就要把你灭了。

  真是虚伪啊,白皮猪。

  《为全人类 第一季》观后感(三):忽悠,继续忽悠

  这片子要是谷歌或者亚马逊拍的,我就没什么好说的。谷歌颇有几十年前的IBM的风采,应该说是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的,(可能还强于当年的IBM);而亚马逊老板本身有航天业务。

  可是很遗憾,是掉进钱眼儿里的铁公鸡苹果公司拍的,这本身就是绝好的讽刺。

  为什么美国的航天优势在登月之后戛然而止?很简单,因为食利者坚持“活你们干,钱我来赚”的原则,就像苹果公司一样。而美国的制度已经演变成了这种原则的保护者,富二代们在大学里不会选航天系,他们更喜欢作为投资者靠做航天的公司食利,用一堆金融理论去分析一家造火箭的公司的前景,并且决定它们的命运。

  另外,既然不是科幻,那就麻烦客观一点。当年登月工程已经做到了当时的技术极限,想在1970年代乘胜追近更进一步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设计软件,控制系统还是加工工艺,都在后来若干年有了巨幅进步。如果要批评,应该批评的是2000年之后的波音和洛马的腐朽。麻烦别拿NASA的人开涮了,他们比波音的高管们赚的少多了。

  不懂技术的老百姓看了这样的片子会有什么感想呢?我想会支持彭大大2024年重返月球的死命令,然后继续选特大大当总统,支持给波音加大投资.......

  可是,时代变了(技术的基础变了),航天大时代的展开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的小公司,宽松的企业文化,高度的信息共享,各种有脾气的极客大神带来各种低成本技术,才有可能实现火星大开发,靠政府直接资助一两家大公司,结果一定是政府成了这家公司的提款机.......

  《为全人类 第一季》观后感(四):真真假假,如果太空竞赛一直持续到未来的故事

  还可以吧。apple tv+画质震惊了,之前netflix, amazon都用过,Netflix 最爱的是中文字幕和自动跳片头, amazon字幕极差甚至有全是英文大写的字幕(我的天,我虽然可以接受大写,但全片都大写是几个意思)。但这俩个有两个普遍问题,首先清晰度偶尔会自己变来变去,其次音频质量一般般。但apple这次完美解决这两个问题,清晰度非常稳定,画面比netflix还要清晰,音质也非常出色(真-杜比加成)。还有意想不到的智能字幕(amazon你自己看看自己的字幕和x ray都是什么东西),大小位置都非常合适。此外,在西语和电视剧演讲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及时字幕让我有更好的观影体验。外加几十种语言字幕和语言配音,apple tv真是细心!当然,缺点是不能选择播放下一集或者自动片尾播放下一集,简直智障

  回到电视剧本身。这是个alternate history电视剧,是真实故事加上虚构故事,大概是描述了一个停不下来的美苏太空竞赛的故事(历史上space race最终在1972年结束)。For all mankind这个标题正面理解就是美国太空竞赛是为了打败苏联为了全人类,反着理解就是美国搞太空竞赛根本就是杠苏联,保住自己霸主地位,不是为了全人类。我个人反着理解。目前放出三集,讲了三个按时间发展的故事,分别是:苏联男宇航员首次登月&美国紧随首次登月一波三折,美国太空计划领头人Von Braun从颠覆到谷底,苏联女宇航员登月逼美国筹备女宇航员登月。

  之前看过hidden figures, 要素齐全拍的太好让我对这部剧期望不算大高。

  第一集中规中矩,苏联登月气煞美国,美国快马加鞭随即登月。但也穿插了一个新的故事:美国人在苏联登月前实施了探测器登月,释放探测器的宇航员本想擅自登月,但因为怕死,最终放弃照常执行任务。抑郁的他不小心在酒吧被记者套话,导致被打入冷宫。还有一个墨西哥小女孩的家庭故事,可能会为70年代末的太空竞赛做铺垫。

  第二集故事比较散,一方面讲了宇航员家庭光鲜外表下的家庭矛盾(女性的压抑家庭主妇生活),主要为后面女子登月对比和做铺垫。另一方面,描述了太空计划Von Braun的另一种结局(真正的个人经历见wiki),这个故事看得人比较矛盾。作为科学家,Von在二战快结束选择了美国(真实情况是美国早就在打他的主意了,他要么选苏联,要么选择美国),大大加速科技发展,说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人类进程不为过。但作为曾经为纳粹工作过的人,他造的V-2火箭被武器化造成伤亡,最终导致下岗被政府边缘化(真实的情况是人家最后担任部长,人生圆满,后患癌去世)。编剧还是有明显的倾向的,把他刻画成一个醉心科学无视纳粹恶行但在美国宣扬爱与和平的工程师,更强调他对纳粹的不作为。有点用力过猛。

  第三集上来一段苏联女宇航员某娃登月,让全世界的女性站了起来,为自己骄傲。这个拍的好,我个人非常支持女性多多投身于科研工程行业,对改善社会风气非常有帮助,有真本事谁都服气。当然,nasa男性日常歧视女性。此外,老套剧情选拔女宇航员也开始了。按照目前剧情,大概就是一个长得漂亮、丈夫也是nasa宇航员、被认为是花瓶、每次考试测验垫底的金发白人女飞行员,如何在,受过太空航空培训技术过硬的白人tough老飞行员、智商高聪明的黑人飞行员等等优秀的飞行员中,用勇气和爱心(还有意外事故)脱颖而出,成为真正宇航员的故事。编剧是有多么喜欢爱和勇气,仿佛拥有这些品质就天下无敌(摊手),登月算什么。希望编剧打我脸!!但是,我还是期待下面的故事,女性接受考验崛起的故事真的振奋人心!!

  -------------------------细思后不合理的情节--更新----------------------------

  又仔细想了想剧情,发现了不少不合理的情节。

**墨西哥小女孩的故事线没讲清楚,看不出目的,不合理的情节有 1. 小女孩妈妈生病去世一笔带过,没有原因没有过程,让我觉得这个角色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小女孩的童年更加悲惨,从而让她的成长更为明显,工具人妈妈实锤。 2.一边放美国人登月音乐鼓舞人心,一边同样音乐放小女孩一家人偷渡美国(也没说为什么偷渡),这是几个意思,意思是偷渡和登月一样艰难而又伟大吗?这个家庭偷渡的一小步,成就美国未来宇航新历史?欢迎鼓励非法移民成就美国梦?可以可以,democrats 打钱

  《为全人类 第一季》观后感(五):制作精良的一部科幻剧

  非常喜欢。

  我很少看或然历史题材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是“如果……会……”,历史因为某一只蝴蝶改变了方向,并展开故事。这样的故事容易讲出深度,但缺少我想从科幻中汲取的“古怪/意想不到的想法”。

  这部剧的优点在于丰富的戏剧性,一点儿也不沉闷。

  如果苏联率先登月,会发生什么,每个观众都会展开自己的联想。

  目前只看了三集,每一集名字起得都非常好。

  【 红月亮 】围绕着苏联先登月展开

  【 他建造了土星五号 】围绕 冯·布劳恩展开

  【 尼克松的女人们 】围绕女子训练队展开

  我特别喜欢里面不经意的转折。

  比如:

  1、艾伦取得新的职位后,到座位上看到有奇怪的东西,观众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群男性针对女性身份的歧视,考虑到时代背景,这很合理,但接下来旁边男士不经意间就解释了是对新人的恶作剧,一下子消弭了前面的气氛。这是一个不错的解释。

  2、苏联先登月,美国接下来能不能成功登月呢?每个人都悬着心。从结果上来,我们能判定美最终还是会继续太空竞赛。

  但前面又明晃晃地说这次失败,以后就不进行太空冒险了。看起来很像个flag啊,假设失败了,可能接下来还产生其他原因继续进行太空冒险,但这里采取的不是这种策略,而是让这次冒险成功,直接这么看,未免太平淡。

  于是,中间加了一点辣辣的调料,反复强调每个人表情啊,时间啊,新的发言稿啊,俯视视角啊,尽全力暗示这次要失败,结果却成功了。

  这里就是一波三折的技巧,要达到成功这个结果,先假装失败,还要各种渲染失败的气氛,最后大转折,来个成功。最好,最开始立一个假flag呼应一下失败,让假失败看起来更可信。

  【模仿】

  如果a得不到这个工作,以后就没办法再在ny生活下去了。

  先开始描述工作,侧重负面信息,好的地方是钱多光鲜,坏的地方是性骚扰、职权不明、勾心斗角等等,接着就是一系列求职过程,从主角视角出发,描述各种不顺利,基本上都失败了,已经打包准备离开ny,回乡下老家,再插一下乡下老妈妈打电话过来关照一番,顺便畅想一下乡下恬静的生活,和公司的负面想象展开对比。

  结果却是顺利入职了,她所谓的不发光的某些点,在老板看来却是发光点,最后合理洗白一下公司,前面那些负面新闻是一个心怀怨恨的人放出的假消息啊,之类的。

  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3、在招收女航天员时有特别辛辣的调侃。为什么要招收女航天员呢?是因为苏联已经这样做了,美国也必须这样做,为了迎合选票,没错,一且都是选票,所以标题才是“尼克松的女人”。

  选取这些女性,并不是航天局的人女性意识觉醒了,也不是真的想要迎合外面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各种平权-运-动,她们只是符号,一种斗争的符号,一种美国展示形象的符号。

  所以才要求金发女郎,丑的老的不要,黑女更不要,看这个镜头的我笑了,特别有趣的闹剧。

  但这一段有一点儿就特别让人感动,那就是那些来自各个地方的信,这些女性给其他女性带来的希望和光芒,可能真的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到吧。看到这里时,我的眼泪不自觉流出来了,只有两滴。

  4、沙漠竞走这个小插曲也特别有趣。

  我们都知道崔西才是主视角,其余都是配角,但这里进行的很合理,没有特别给女主(限定此集)开挂,该落后还是落后,救人也是在合理范围内展开。

  6、崔西和戈登吵架的那一段也写地特别好,尺度把握的很好。

  男女这个话题很复杂,很敏感,很脆弱,稍不注意就走向两极,这里崔西各种挫折感的时候,先是指责戈登为了自己继续留在阿波罗15,才让自己去参加,自己不合适;而戈登指责崔西太脆弱,就这些内容就扛不住了,最后以各自散开收场做结。

  从过程来说,二者说的都有道理,很难判断。从结果上来说,这场吵架也让崔西变得更坚强了。有时候成长的道路上,就需要这样指责你的人,但这个度真的不好把握,过了,直接把你的意志摧毁了,不够,又无法让你爆发。

  到目前为止,种种推进崔西意志的事件都在合理范围内,希望她进一步踏踏实实成长吧,就目前情节看,只要编剧不喝醉,故事情节会推进得比较合理。

  这部剧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是去英雄主义的,每一集的主视角都不相同,这些人物又产生各种交集,很好的手法,很喜欢。

  最后,我要说一下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美国登月时,那几个偷渡者月下行走的情景。

  :我以为关于这部剧的评论和讨论会更多的,没想到db上这么少

  《为全人类 第一季》观后感(六):美国——史上最好的主旋律作品生产商(但这个剧组并不是)

  ——“美国电影,是否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关于这一点,我不敢妄下定论,毕竟,“好” 是一个十分主观的评价。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精良的影视作品生产商。这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影视工业实力,最优良的技术,最娴熟的技术团队,以及大量经验丰富的导演、演技卓越的演员。

  然而更重要的是,美国也是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好的主旋律作品生产商。这一成就是否绝后,我不知道,但它确是空前的。

  许多人可能认为:美国怎么可能拍主旋律电影?这不是中国特色吗?

  这,就是对“主旋律”的定义偏差了。

  我个人认为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指的是——“能强烈地反应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作品。

  所以说,“主旋律”电影,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能强烈反应社会精神”的电影。

  而如果以能否强烈地反应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作为标准,那么美国当仁不让的是世界第一,中国主旋律电影在美国主旋律电影面前,依旧图样。

  因为最好的宣传就是要做得不像宣传。

  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其中的美国精神,早已融入了其电影本身,润物细无声,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看着美国大片长大的人,都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其中的许多观念。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 ,到底值不值得冒着八个人的生命危险,去搭救一个人的性命?

  在《聚焦》中,天主教牧师对无数孩子性骚扰,真相,是否值得我们去揭露?

  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一个起初十分排斥同志群体的艾滋病患者,应不应该成为一个为同志群体奔走的斗士?

拯救大兵瑞恩,聚焦,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美国主旋律电影中的美国精神,是自然流露的,没有刻意的口号或标语。

  好比金庸小说中的剑法境界。

  在《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的剑法,概括起来可分五个阶段——利剑、软剑、重剑、木剑、无剑

  1. 利剑——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2. 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

  3. 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4. 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5. 无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美国所拍的最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可谓已入“无剑”之境界,而中国的大多数主旋律电影,其市场表现欠佳,究其原因,或许大多是因为其境界仅达“利剑”,只适合在“弱冠前以之与群雄争锋”,还不一定打得赢。

  但《为了全人类 (For All Mankind) 》这部电视剧, 显然并不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美国主旋律作品,在宣传上,它略微有些露骨了。

  科幻片确实需要适当的科学幻想,但是这部电视剧为了宣扬美国精神,显然夸(cuàn)张(gǎi)了部分史实。

  尤其是剧中第一集伊始,苏联人第一个登月后的讲话——

  “我为我的国家和人民迈出此步,”

  “I take this step for my country, for my people, “

  “为马列主义制度迈出此步。“

  “and for the Marxist-Leninist way of life. “

  “今天我迈出了一小步,但这将是带领全人类遨游太空的一大步。”

  “Knowing that today is but one small step on a journey that someday will take us all to the stars. ”

  ——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Алексей Архипович Леонов)

  1969年6月26日于月球表面

  虽说美国与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对峙众所周知,双方也都不遗余力地想证明自己的政治制度优于对方。但是如果苏联人真的先于美国人登上月球,其发言想必也要高明的多。

  这一点,我们从历史上的苏联航天海报中可见一斑

во имя мира,“In the Name of Peace” © The Memorial Museum of Cosmonautics苏联第一张以航天为主题的宣传海报——“以和平之名” (во имя мира) 。这幅画创作于1959年,当时,Sputnik 1号的横空出世,给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位女性,实际上并非任何与航天相关的具体人物,而是整个苏联的化身——Mother Russia。她身穿象征革命政权的红色上衣和围巾,举起右手伸向月球,背后是一个奔向月球的火箭的抽象画。而在苏联的航天宣传海报中,英雄和理想,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星辰与太空是永恒的背景。象征“理想”的意象很丰富,例如从人类的手心当中飞天的火箭,象征地球到星际的通路;ордись, советсеий человек, ты к звездам путь открыл с земли,“苏联人民的骄傲,你打开了从地球通往星际的通路!” 来源:russiatrek.org1960年中期以后,也就是历史上登月竞赛白热化的时代,这种风格的海报通常都有着强烈的“想象”的印迹,抽象元素的叠加,让主题变得十分隽永。через миры и века,“穿过世界和岁月”。Through the worlds and ages。来源NASA确实,对于整个人类而言,那一段征途,就是一段不停地超越“不可能”的冒险与辉煌,但也有让人痛心的失败与迷茫。当然对于苏联而言,这一切又不仅仅是“理想”。占领太空探索的高地,这是一个国家倾其所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中浓厚的政治符号也是无处不在的。这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表象,很难用“对”或者“错”下判断。“We were born to make the fairy tale come true!” 来源:russiatrek.org

  可以肯定的是,苏联的航天宣传十分重视其对全人类的贡献。

  从第一个航天器——Sputnik 1号,

  到第一个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再到第一个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苏联一直强调着:“人类的第一个”。

  假若历史上苏联真的先于美国登月,那么其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讲话,立意自然会比剧中高得多,说不定讲话开头就会采用该剧的剧名——For All Mankind.

  其次,在第二集的最后,本剧展开了一个危险的剧情走向——女宇航员故事线。

  为何说这个故事线危险呢?因为这段剧情很可能处理不好。结合预告片中的内容,这段剧情很可能是这样的:

  一位美丽的女性白人兼NASA现役宇航员的妻子,为了在美国政府需要女宇航员的政治需求,入选了美国女宇航员选拔队,然后在选拔队开始阶段吊儿郎当,并且和她的宇航员丈夫的婚外情和他发生了很多矛盾,最后她想方设法克服了这些矛盾,成为了第一个美国女宇航员。

  通常,美剧对女性角色逆袭的剧情多趋近上面这个套路,然而如果在接下来的第三集乃至后面的剧情中,本剧如果不能摆脱这种美剧女性角色的俗套,那么这就将是一个失败的主旋律作品了,至少在我看来会是这样的。

预告的女宇航员选拔训练

  因为在本剧中,苏联在将第一个人类带到月球后,又将第一个女性带到了月球,正如剧中所说:这一切对全世界的女性都意义非凡。

  但是女性能上太空,能登上月球,

  不是因为女性应该这样,

  而是因为女性可以这样。

  因为“妇女能顶半边天“。

  而如果该剧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流露出了:因为苏联女人登上了月球,那么美国女人也应该登上月球这种精神,我认为是违背美国引以为傲的人权价值观的。

  不是女人天生就应该这样,而是因为女人生来就可以这样。

  我们国家的女性成为了宇航员,

  不是因为苏联让她的女性成了宇航员,所以我们也要。

  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女性可以成为宇航员,也能够成为宇航员,更能胜任宇航员!

  而如果一部美国主旋律作品中,流露出了某些群体天生就应该如何如何的思想,那么它必将是一部不合格的作品。

  希望编剧不要让剧情朝那样的方向发展。

  但是不得不说,到目前为止,这部作品中的许多体现主旋律的技巧,中国导演和编剧们都还没掌握。

  最明显的,就是潜移默化地在精神上将自己与敌人对立起来。

  剧中,通过苏联人的登月讲话,该剧瞬间就塑造了一个强调国家至上,以马列主义为国家核心思想的苏联形象。并没有着墨于对苏联方面的具体描写。

  而后,通过剧情的慢慢展开,一步一步地体现出美国人的正面精神。

  而中国的许多曾经的主旋律电影都不太高明,这些电影往往直接在具体形象上贬低敌人,以《举起手来》、《抗日奇侠》等作品为代表的众多抗日神剧、神作就是这种手法的代言人。这些作品中的敌人仿佛都是智障或能力不健全者,在正义之师的面前只能抱头鼠窜。

  要么,就是那些虽然在具体形象上塑造出了一个物质上强大的敌人,但却在精神上明显地强调自己的正义,凸显对方的邪恶,这种主旋律电影也不甚枚举,再次本人就不多(gǎn)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中国的这些主旋律电影都太露骨,太直接了,不够高明,全不似这部美剧一般隐蔽。

  但是,这部美剧也不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美国主旋律作品。

  其原因之一,我认为,就是其塑造的敌人太扁平化了。

  如果塑造的角色过于扁平化,那么这个角色便似乎总少了点什么,似乎就不那么有血有肉了。毕竟,现实中的人是复杂的,坏人不只是坏人,可能只是立场不同的人,而好人也不全是好人,也会有歹念,有自己的小算盘。

  战胜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敌人,不应该比战胜了一个一根筋的敌人,更值得我们自豪吗?

  一个有血有肉的敌人的死,不也应该值得我们一瞬的敬意吗?

  在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中,我就曾因为一个滥杀无辜的“坏人”的死,而黯然神伤,因为影片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纸片一般的形象、一个只会滥杀无辜的机器。

  但是不得不说,一个片面化的敌人是最好的靶子。从古至今,数不清的各样负面新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我不关心你的国家是否战胜了德国法西斯,是否为全球的工人解放、妇女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只要你的国家没有像我的国家一样“自由“,我就批判你;

  我不关心你的国家是否让数亿人脱离了贫困,是否让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一步步走向繁荣,只要你的国家没有像我的国家一样“自由“,我就批判你;

  其实,我根本就不关心你的国家,也不关心你的人民,只要你的国家和我的国家利益有冲突,我就批判你。

  一个片面化的敌人,就是最好的靶子。

  本文,亦是如此。

  无论 For All Mankind 这部电视剧在其他方面是否优秀,只要它在某一点上不对我的胃口,我就来把它“批判”了一番。

  但是,我其实更希望中国的主旋律作品,能更多地向优秀的美国主旋律作品学习。

  我认为,真正的主旋律,

  应该摒弃物质上的具体载体

  应该让真正内在的精神呈现出来,

  一切的演员,台词,都不过是这些精神的载体,

  因为只有精神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人是会死的,

  但精神不会。

  (当然,精神还是需要物质载体的,所以还是要有人活着)

  1946年,随着一道铁幕的降下,意识形态的战争早已开始,

  1991年,随着一面红旗的降下,许多人以为,意识形态的战争从此便结束了。

  但是,战争并没有结束。

  宣传的战争,一直进行着。

  价值观的冲突,也一直没有停止。

  无论你承认或不承认,

  战场就在那里,

  不消不散。

  五十年前,苏联输在了月球,也输掉了宣传。

  五十年后,我只希望,中国,不要再输了。

  如果有可能,我其实真的希望能像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一样

  “For All Mankind.”

  为了全人类,

  为了世界人民大团结,

  全人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以至天下大同。

  但是,

  不得不说,

  今天的我看不到这些,

  放眼全球,我看到的多是龙争虎斗,尔虞我诈,明争暗算。

  那么,

  如果没有办法“For All Mankind.”

  如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终成泡影,

  如果世界人民最终也无法大团结,

  那么我只希望——

  中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本文关于“苏联航天海报“部分的描述,引自微信公众号”苏联主义“之《苏联航天海报:当星辰大海遇到镰刀锤子》,有删改。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