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了》读后感精选10篇

  《解放了》是一本由史建全 / 东方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放了》读后感(一):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家

  在战争面前,成年人都无能为力,又何况是半大的孩子呢?几个孩子,来自不同的群体里,国民党军官的女儿、小乞丐、国民党逃兵和共产党小兵,但又因为这场战争聚到一起,产生别样的火花。

  每个人都在为了解放而努力,回想到到这一幕幕心酸历史 ,想到香港的黄尸………十分痛心。

  《解放了》读后感(二):瞎聊一下感想

  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感觉和电影的简介好象是两个故事,因没有看过电影所以也许是一种错觉。不过也正常,如果都一样那要编剧导演干嘛。回过头来就单瞎聊一下书吧。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使四个少年的命运发生了交集。在惨烈的枪林弹雨中,目睹亲人和身旁伙伴一个个死去,原本他们的愿望只是在这场战争中能够活着,活下去。很单纯。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解放了,一种崭新制度的产生,他们愿望发生了变化,开始复杂了,或为了报仇,或为了寻找父亲,或为参加大典,为了各自的愿望他们开始相互追逐、缠斗,并相互拯救。这一过程展示真实的人性,战争虽然结束了,解放了,但从身体的解放到思想的解放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翻天覆地变革中需要慢慢去审视,接受和蜕变。在各自的追求过程中也许也是在寻求一种解放,心灵的解放,所以作者以一个平凡的回忆故事以解放了为名大概有这个意思。

  《解放了》读后感(三):解放了的意义所在

  《解放了》一看到标题,再看看封面那一触光,顿时很感兴趣,毕竟我也是钟汉良和钟楚曦的粉丝,在电影上映之前,先看看原著小说,学习学习我感觉是一个粉丝的必修课了。 先说说书额外的惊喜,这本书给我的惊喜特别多,首先是很精美的书签,让人爱不释手,其次是有不少精美剧照的小卡片,可见出版方用心精良,我得想办法邀约到主演签名才行,嘿嘿嘿。 言归正传,我本来以为这是类似剧本一样的小说,毕竟同名小说也看了不少,这次算是抱着提前剧透的心情来看的,结果,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可以说是哈赞了。 首先是大的背景,今年年份毕竟毕竟特殊,是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而故事也是发生在70年前,解放前夕,主人公也是在两党里面,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个相爱相杀多年的故事,那么地点也是很有年代感的天津,北京。 一直都对那段历史感兴趣,最早也是在电视剧《北平战与和》,了解到了傅作义将军,和北平和平解放的那段峥嵘历史,然后是一本书《雪白血红》,说的是林彪元帅和长春的事情,那段岁月,是很危险又很令人神往,结合现在红空的乱象,我觉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小说的章节非常具有层次感,让人拿起来就不想放下去,而且很多套路,根本猜不到,评论就不透露太多了,可以剧透一点,节奏感还是非常紧张的,没有任何尿点,这让人非常期待年底的电影,以及演员,我各种爱豆们的发挥了,内心非常非常的期待。 那个年代的北平和天津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又神圣心向往之,又害怕,怕战争岁月里,会吃太多的苦。但革命前辈的种种努力,又让人悠然神往,而这小说,把这些感觉都在读者的心里会成倍的放大,阅读感觉会很爽。 另外,这本小说的写作手法,也是我很欣赏的,很多话点到即止,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构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又没有破坏任何主旨,这个点把握得特别到位。 读这类小说一定要一气呵成,生动的历史情境再现,让人特别的感动,我们每一个人不会忘记,在那一段历史,那一段时间里,大家是怎么努力奋斗的,放在当下,面对红空的情况,绝对有特别现实的教育意义。

  《解放了》读后感(四):大城市的解放与小人物的生存

  一直以来我都对历史题材的各种作品比较感兴趣,《解放了》的电影除了题材之外,吸引我的还有卡司(没错,就是钟汉良~ 不过电影还没上映,看到有原著小说马上就兴致勃勃地报名了,很少在看电影前先看原著,因为这总会给我一种被剧透了的感觉,而且看完原著之后再看电影的话总会忍不住去比较两者之间有出入的地方。不过这次就不管这么多啦!反正历史就在那儿,是不会改变的。只看后人如何去描述他,只是书和电影两种展现形式不同。

  对于北平解放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初中时历史老师的课堂上与历史书上,现在回想起来,似乎也只记得了1946这个年份,其他曾经牢记于心的历史意义历史地位早就被落在了那年中考。而这本书又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重新回忆起了这一段历史,并且增加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是以四个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角度的,在当时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的,每个人都不得不遭受到不同的影响。原著就是这样以小见大,用四个小人物的故事讲了一段重要的历史。看起来好像和电影简介所展现的有很大的出入呢,虽然几乎可以预料到电影会怎么去呈现这段历史,但是还是希望看到一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呈现结果。

  在解放的大背景下,四个各自追求不同的人是如何聚在一起的?又是以什么的姿态面对历史剧变的?历史的剧变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他们还能以曾经的姿态生存下去吗?小说看似是在说一段历史,实际上是以历史为背景讲述阶级/追求不同的几位人是如何跨过转折点的。或许会有自我怀疑,或许会有彷徨不已,也或许会有自相矛盾。四个人思想上相互碰撞同时也各自成长。

  试想当下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转折点,又何尝不是在见证历史,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就像看这本书一样,我们看着主人公身处历史洪流当中。是一种对过往的回溯,但对当下的我们来说由此引申出来的反思则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城市来说是一种解放,那对于人呢?面对时代剧变如何才能紧随其后,不被抛弃?是随波逐流(非贬义),还是始终坚持自我在新时代活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解放了》读后感(五):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在建国70周年的2019年,特别适合翻开这本《解放了》,一读前人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故事,看得如此振奋人心,激荡起灵魂深处的爱国之情。

  根据这本《解放了》原著小说改编的爱国影片还未上映,已经激起了众多人的等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深刻到位,如临其境,惊现刺激可以是这个故事的代名词,对于12月底上映的影片更是充满了万分期待。

  一本爱国的小说勾当起了灵魂深处的拷问,国家是什么,人生又是什么?有国才有家,国家保卫着我们每一个小家庭,正是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我们每一个家庭的丰盛生活,才有了人民安定稳定的人生。而人生又是什么?人生是生而为人,为自己而生。人生的结果是走向死亡,由生而死,向死而生,每个人都无一不例外。人生是一把开弓没有回头的箭,一条只进不退的直线。如何诠释,全在于你自己。在当时战争不堪,战火连天的时代,是选择保家卫国,让自己用垂千古,对得起自己的灵魂,完成了生命的意义;还是卖国求荣,苟延馋喘度过一生。同样是向死而生,全凭自己的选择。当年的人是伟大的、是英勇的、是充满浩然正气的,更应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名族,骨子里的正气凛然,是一切都无法改变的。我们是团结的、向善的、爱国的。人之初、性本善。中华民族5000年的传统文化奠定了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建国70年阅读到这本小说,马上迎来电影的上映,一切都冥冥中自有天意。阅兵仪式上的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我们国家崛起了,真的解放了。再反观今年香港年轻人暴动事件,真的令人怒气冲天,面对生活在如此自由的香港,却浑然不知,仍然恬不知耻扬言没有自由,扬言自己为自由而争,引发暴动,影响无辜的人群,这些才是真正的恶魔,毫无思想,才会受他人蛊惑。

  而《解放了》小说中描绘的主人公,正是当代爱国英雄人物的写照,他们爱国的心,是发自内心的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拷问,源自于灵魂深处的浩然正气。这才是人生的意义,一股正气,向死而生,同样结局是死亡,如何活出更有意义的生命,究竟是流芳百世,亦或是遗臭万年,全在于自己的诠释。

  一本经典好书,逼真到位的人物刻画,不仅是充满正能量的一本小说,更激发了灵魂深处的深思,喜欢这样的书,期待电影的上映,中华人民终于崛起了。

  《解放了》读后感(六):平凡中的伟大

  小说故事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平津战役为背景,平津战役亦是解放中国前夕的一次重要战役。在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集团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开展的斗争中,四个互不相识的少年在战争中相识,在和平中生出嫌隙,又在追逐中互相拯救。相比较于改编的电影,这本小说中主要以四个少年人物为主角,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在战争中面临的困境迥异,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使命,小人物在大战争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平凡和不起眼,在这断壁残垣的世界中流浪,在和平解放的前夕追寻,追寻人性与理想,追逐自我的使命和价值。

  天津城内最大的建筑中原百货大楼是国共对峙的一个据点,当兵临城下,战争一触即发。在枪林弹雨中,国民党军官的女儿孟幽兰被母亲带入战场,阴差阳错中,一家三口相聚在炮火的间隙,随即成了生死别离。母亲在战争中身亡,父亲不见踪影,流浪乞丐马小五在废墟中挖出孟幽兰,救其性命,孟幽兰女扮男装化身小兰子,开启寻父之旅。小乞丐马小五陪伴在其身边,开启守护之路。在战场上国军小兵大脑袋的父亲为救他,死于国民党督战队军官之手。大脑袋误以为是国民党长官孟幽兰父亲所为,在三人之旅中频频制造机会想要复仇。同样出现在战场上,拯救三人性命的尖刀连解放军小战士单眼皮是个极其热心肠的人,遵循着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却又在阴差阳错中被组织误会,剥夺了军功,没有了荣誉,就连开国大典都参加不了,最后为救小兰子中弹身亡。

  在整个故事中,四个少年人物的心境是不同的,他们的使命也各异。小兰子单纯善良,父亲虽然是国民党,但是国共的战争对于一个豆蔻少女来说,理解起来实在太难了,她失去了母亲,只想找到父亲,相依为命。在寻父之旅中,结伴马小五,乞丐马小五偶尔也做小偷,在纷乱战争中,到处都是死亡,任何事情都不能与活着相比,马小五虽然有些好逸恶劳,但在内心深处仍有一颗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大脑袋失去父亲中,原本想回故乡做祖传的剃头生意,奈何被仇恨蒙蔽双眼,误认为小兰子父亲是杀父仇人,对小兰子和马小五之前的关心和兄弟亲抛诸脑后,一门心思复仇,走上极端。单眼皮曾仗义相救三人,却在小兰子母亲留下的三根金条中被组织误会,交待不清来源,失去军功和参加开国大典的机会。单眼皮想要小五和小兰子帮忙解释清楚误会,却又在机缘下替小兰子挡下致命一枪,随即殒命。在整个故事中最喜欢单眼皮,单眼皮的人生原本璀璨和光明,奈何小人物的命运总是坎坷崎岖,或许在战争和和平中,这样的人物千千万万,平凡的小兵亦有伟大的闪光点 。

  《解放了》读后感(七):黎明前的人生百态之《解放了》

  lue编辑

  中国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岁月长河里,封建王朝无疑在其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反观我们如今生活的新中国时代,在整个华夏文明的长河里还只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朝气。我们现在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我们的先辈们好不容易历经艰难险阻熬过了八年的抗战之后又投入了国共内战。现在的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都会读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任命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事迹,但是为了迎接这一天,不知道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以往我们在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视角一般都是放在宏观的层面,放在了当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以及当时的美国等大势力的身上,而在具体的战争行为中的一个个个体却一般照顾不到。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普通群众水生火热的生活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又是那么的陌生。

  相信看过电影《解放·终局营救》预告的读者对于电影中介绍的事关北平能否和平解放的天津一战场景中的各色人物的本色出演已经充满了期待,但该电影还要等一个多月才能上映。而今天带来的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史建全和东方合著的《解放了》一书则是《解放·终局营救》的原著,如果眼前的你等不及的话可以通过本书来了解那个我们不曾经历的年代的艰难。

  本书与电影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不需要考虑道具时间等外在的成本,可以将作者自己的思路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书中上场的主人公分属两个敌对的阵营,一开始的场景是一个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在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位年轻的母亲之所以不顾表姨的反对执意去交战处寻找丈夫也是因为内心深处对丈夫无条件的新人,但是遗憾的是孟幽兰的母亲与丈夫之间通讯纸条交接的时间出现了偏差,阴差阳错之下孟幽兰的母亲就这样出现在了交战区,最后丢掉了姓名。

  在废墟之中的孟幽兰被一名小乞丐马小五救下,在因缘巧合之下与国民党小兵大脑袋和解放军小战士单眼皮在天津战场最激烈的中原公司大楼相遇了,四位少年分属不同的阵营,按当时的立场来讲本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彼此敌对的立场。但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将这思维少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四位少年在亦敌亦友的场景中不断切换。在这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探索属于各自的未来,究竟他们如何来迎接属于新中国诞生的解放,这四位少年在这个见证历史的进程中会又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有着怎样的牺牲,这些就有待我们去细细品味了!

  《解放了》读后感(八):生活首先是生存,来之不易且珍惜

  看了小说《解放了》,然后再和电影《解放·终局营救》简介比较,故事和电影还是很不一样的。也许大背景差不多,画面感也是战争和人物矛盾,但人物角色不一样,经历各不同。这本书从不一样的角度讲述大背景中国解放前夕的平津战役和北平解放时的市井小民的经历过程片断。作者截取了四个不同底层身份的孩子在战争背景下不同情况相遇后的追逐经历,间接为读者描述着那段时间的黑暗混乱里,迫于生计,为了生存的生活状态,人性挣扎,被救与救赎,信念崩塌然后再重塑,再看到希望的曙光的画面重温。

  在大环境风云变幻之际,小人物要么躲得远远的无力地看着周遭的环境改变,待稳定后再出现;要么一腔热血有志于改变混乱状况而投身大潮,为自己也为家人奋斗;还有那些主动或被动随波逐流的,积极投机发展或被迫寻求改变。那个时候,个人力量显得很渺小,一旦卷入混乱,脱身不容易,也许心里有那么一点活着或更好生活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往前进。但最终在现实面前,部分人残酷被撞得头破血流粉身碎骨,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故事里的小兰,国民党军官的女儿,本在表姨家安稳生活着,因父亲的消息,母亲迫不及待的想带着她投奔父亲过团圆好生活;小五,一无所有的“钳工”乞丐,和一群乞丐到关闭的商业大厦淘物仅为了生存;党军小兵大脑袋因父亲被迫当兵,看着父亲被害,为报仇而生存;解放军尖刀兵单眼皮本有好前程,因救助了小兰小五无意牵扯了敏感问题而受不公平处分,为平等对待而希冀平反。四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乱流里相遇,相救又相杀,从天津到北平,从战乱到解放,流离失所,有爱有恨,有善有恶,做好事不求好报,灵魂挣扎,纠缠到最后,不知谁对谁错,谁输谁赢,只知道他们想要的已有不得,待新中国成立时世界翻新貌。解放前是黑暗的,解放后百废待兴,人民当家做主,终会比以前好,不为生存愁,为生活而奋斗。

  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给我们描述了极具画面感的社会,那些战争里灰暗的角落,肮脏的底下,凌乱的街道,报废的建筑,逃亡的人,拯救的人;战后庆祝的人,受处分的人,报仇的人,消失的人。。。。。。每次随着画面的切换,我知道又一个牵连开始了。看着小兰弱小的身影在混乱中穿梭,好想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先躲起来,安稳后再去寻亲,然而人活着还需要生存,还需要找吃的,所以又有了后续,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小五,有了为报仇穷尽“残忍”一根筋的大脑袋,有了好人没得好报以微薄信念支撑理想的单眼皮。一个为了寻父,一个为了报仇,一个为了生存,一个为了平反,乌云遮月,世界终将天明,待解放之时,阳光普照。

  相较于故事里的人民,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美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世界上其他地方仍然有着战乱不止,可想而知他们的水深火热。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感恩,珍惜!

  《解放了》读后感(九):心的解放

  《解放了》出现的时机很巧妙,在它之前的这段时间,可能是工作这么些年经历的最紧张的时段。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学习,培训,考核……神经崩得很紧张,又特别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断了的弦。正当我冲破了最严酷的时光,回归正途的时候,它出现了,我整个人都放轻松了,没有了焦虑和不安,真的像是解放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是双十一,十号刚好结束了今年所有的考试,也满足了某些升级的条件,就像来自上天的礼物,特别开心。

  当即开始阅读起来,很久没读过小说型书籍了。不过本书的故事,和我想象中的并不一样,以为它是一本描写战争的书,其实战争只是一个引子,更多的是当时不同层级的思想和生活。战争的结束,带来的是时代的解放,而时代的解放确给我们个人带来很大的冲击,思想方面,工作方面,生活方面……都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贯穿始终的“”金条”,因为它断送了性命,因为它毁掉了一个家庭,因为它失去一段好的职业生涯,到底值不值得呢?为了让妻女过更好的生活有错吗?为了让女儿有钱无忧有错吗?为了感谢给予了帮助的人有错吗?大家都没有错,我觉得只是时机不对,当然某些方式考虑有欠缺,但也只是因为他的阶层不同,他所经历的事情教会他的方式,他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但他真没想着会害人。

  小解放军想着要消除处分,小国民兵想着要为父报仇,小兰子想着找父亲,小乞丐想着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立场,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思维方式,那是一种不同环境下熏陶的结果。我们常常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往往忽略的别人的感受,忘记了站在另外一面思考问题,或者是不会站在另一面思考问题,亦或是不愿意。考虑得最少的人,其实也会相对幸福些,因为简单,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那他们之间没有感情吗?连自己都说不清,为了救对方可以放弃自己珍贵的东西,甚至是生命,但从另一方面又好像随时随地要掐死对方,他们一路缠斗而又相互拯救!

  想想近段时间的自己,不也是自相矛盾的吗?有人说矛和盾本来就是同时存在的,每个事物都会有两面,就像镜子一样,总有一面正一面反。很想不顾一切的学习完这段时间,可是放不下家庭;很想努力加班,还是放不下家庭。有时候就连下班的点到时都得纠结一阵,我到底是加班呢,还是下班去接宝贝放学呢?或者是到底是我加班呢,还是让老公加班呢?但其实很多时候加班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说了算的,那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有时候人的欲望可能是在不经意散发的,有可能我又想工作好,又想照顾好家庭,可目前的能力又还不做到,所以还得努力学习,心比较大,事情也扎堆了,所以心里负荷特别大。

  看了战争时期的经历,突然觉得这些都不是事,战争时期都是生死的大事,在生死面前,我们平时的这些小纠结和小挫折,可能就是个小波浪,甚至都掀不起波浪,何必在意。想开了,心也就被解放了,天空开阔了,世界美好了!

  《解放了》读后感(十):《解放了》 --亦是温饱抵过炮弹的生存

  同名实拍的电影在腾讯上看了点花絮,还没有上映中,感觉和小说的内容还是有点区别,如果说电影《解放.终局营救》讲述的是认命解放军将国民党50万军队围于平津地区,这场战役决定了能否和平的解放于北平,成立新中国是非常关键的一站,众多实力演员的演出成了票房的后期卖点。

里面有明信片哦

  在《解放了》我看到的只是十四岁的孟幽兰和她的母亲只凭一封书信在平津战役之时,跑出寻找几面未见的国民党少将的父亲,而不止止为了这份亲情还有其私下得来的三个金条。人为财死,鸟为财亡。在战争频繁只求保命的时刻,那三根金条的出现注定是暗示一场悲剧的发生。

  战争,在活着面前是那般的苍白而无力。可能是为了讨口饭吃就被抓去当壮丁的大脑袋父子,身边讨口饭吃的叫花子小五和他的伙伴,还有忠心为党的解放军单眼皮,四个人都小小年纪,在他们的身上像是看到了小型的缩影,各自代表着当时兵临城下,两军对垒,枪林弹雨之中,艰难地生存。所谓生存无非也是吃口馍馍。

  平津战役之后,小兰子母亲去世,父亲战败被俘,小五子的兄弟因偷吃食物而枪毙,大脑袋父亲为保护他逃跑被小兰子父亲打死,孤苦无仃的三人在街上而相遇,生死之交的他们与同城因解放而热闹的天津形成鲜明的对比,家家户户在歌唱在庆祝,而哪里还有他们三个人的家呢?让现在已经在改革开放全民奔向幸福生活的社会中的我来说是深深的震惊感,十几岁我们又在干嘛呢,在那个复杂的背景身无分文又怎样的生存了,凡是越是对比强烈其带来的社会感和民族感愈发强烈。

  而正直的解放军因善良而帮助他们三却落得个贪污行贿而降职。作者细节把控的非常好。比如小五求其办事时偷偷把金条塞到单眼皮背包中,因为晓通人情世故的他知道,求人要送礼,国民党收礼,当官的收礼,怎么到解放军这里就不收了 无非就是表面客套罢了。

  在离开国大典前夕,北平的所有红布都在疯抢时,小兰子却愿意拿出吃饭钱来买寸红布,再大脑袋一次次想害小兰子时,她却从不计较,反而来救他。最后已经年老的小兰子座在窗前回忆起当时的一生的时候,我想依旧也没有后悔当时的所作所为吧。

  《解放了》此书读完,时间在流逝,而历史一直都没有被忘记,亦如此鲜艳的活在我们的心中。

感觉有点像大脑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