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难为人师”,捧读着《语文的文化品格》这本书,脑海中忽地跳出这句话。书中说,读书有三妙:升华境界,凝聚智慧,丰富语言。 仔细想来,一个语文教师,的确需要这三妙。只有具备了高境界,大智慧,妙语言,方能优雅从容地走好自己的语文人生之路。
陶继新老师把读书看作“文化存款”。他说:“文化一旦在心灵和精神世界里安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升值性储蓄。”王崧舟老师说:“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活,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为我们开启了更多是精神生活之门。读书的目的有千万个,但根本的却只有一个,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更强大。”我觉得他们的话都很有道理,的确如此呀,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生活于世间的人们,内心有了强大的精神生命的话,就能够抵抗人生中的风风雨雨。特别是今天的教师,读书,让我们拥有了拯救自我的力量,能对抗传染力极强的“职业倦怠症”;能够在人心躁动的今天,拥有一份平静淡然的心态;能够拥有一颗善心、爱心,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犯错;能够发自内心地关爱学困生;能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从而引领他的学生去发现美,热爱美;能够每天怀揣激情与热情走进他的课堂。
王崧舟老师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当你读他时,他就活了,就和你对话。和你对话的不是文字,是书中的那个灵魂,这是两个生命的一段奇遇,有生命无聊时的倾诉和倾听、有生命提振时的感激和感恩、有生命和生命在会心处的共鸣和共享、有一个生命在静观另一个生命时的感动和感慨,更有两个生命在相互欣赏的那一刻深深溢出的欢喜。”多么深入血液的感受,多么激动而幸福的体验。那个时刻,他全身心地“浸”入书中,书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活了起来,有了自己的生命,这让他战栗、激动、喜悦,他痴醉如狂,他对书喃喃自语。对他而言,读书,就是这样忘我的巅峰快乐。而局外之人是永远也无法理解,也无法享受到的。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有过几次这样的为书而痴,为书而狂,为书而醉,为书而喜泪参半的体验呢?
我们总羡慕那些富有智慧的人,也愿自己是一个智慧之人。一个富有智慧的老师会得到别人的夸赞,得到学生的喜欢。那么,智慧从哪里来呢?陶老师说:“读书不仅仅在于索取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媒介来提升人的智慧。”正是如此,但凡智慧之人,无不是爱好读书之人,正所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读书,因为读书让我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风景,我们就会多一份心智,少一份肤浅;多一份曲径通幽,少一份山穷水尽。智慧的语文老师,她的课堂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她的课堂会有师生之间的心灵相契;她的课堂或诗意,或灵动,或优雅,或温婉。多么美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王老师有这样一句震颤人心的话。他说:“我当初读书,并没有刻意地改变自己,但不知不觉中,我的话语、谈吐、课堂语言就这么改变了。讲到酣畅处,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好像话本身成了主人,带着我、推着我、拽着我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我能体会王老师的那种感觉,这是书籍产生的神奇力量。我见到过的那些读书多的人,她们的言谈话语,她们的文字文章,无不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信手拈来,自然天成。令人羡慕佩服。其实,无他,也是读书多的原因,恰如陶继新老师所言:“经典文本一旦内化到心里后,外化出绚丽的风景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曾听过这样的话,语文教师一日不读书,自己知道;两日不读书,同事知道;三日不读书,学生知道。的确,感触颇深。有时懈怠了,几天不摸书,竟发现腹内空空,大脑失灵,面对学生,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合适的语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词不达意,张冠李戴。而精明的学生却能够体察出来,暗自偷笑,真令人尴尬直至,这无疑是语文教师最大的失败吧。
教师应该是个读书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读书人。而我,一个语文教师,不敢说是个读书人。每天在办公室里读的是教材、教参、阅读题、学生作文。总感觉心逼仄了。下班在家,偶尔浏览一下报纸杂志。但也是草草,没有深读。晚上的时间总是紧而紧,结果看书不到一会儿就酣然入梦。而周末,又有太多的贪恋,这样“读书”就成了一个“口头禅”,一个自我心理安慰的“幌子”。
但我千真万确地知道,不读书,难为人师。为了自己的文化储蓄,为了自己的智慧,更为了自己的幸福,我应该拿起书本,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