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皮》是一部由昆汀·杜皮约执导,让·杜雅尔丹 / 阿黛拉·哈内尔 / 艾伯特·德尔佩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鹿皮》观后感(一):鹿皮影评
大叔一掷千金买下鹿皮,对它爱到发烧,他不仅跟战衣对话,还用手机拍照,还要令战衣举世无双。酒吧遇着靓女自称业余剪接师,二人一拍即合搞独立制作,自导自演边拍边杀,忽然鲜血淋漓劲过买凶拍人。剧情一路高升到结尾的karma,一气呵成。杜雅尔丹的表演浸入得很彻底,全心意成为那个荒诞的披着鹿皮的疯子,真好演员。
《鹿皮》观后感(二):对世人巨大的暗讽
事情就这样漫不经心的发生了。男主人公其实颇为聪明,但行为却十足的傻逼,是孤独到恋物癖,还是某种魔性的审美观 让他活在另一个纬度。要让自己的外套成为外套中的唯一,虽然荒诞可笑,但又有多少人给自己失败的人生找个寄托,比如父母期盼寄托与孩子。这只是其中的一点。最后那个镜头,男主人被一枪猎杀,像鹿一样被猎杀!
《鹿皮》观后感(三):鸡飞蛋打
荒诞无厘头,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很多人说get不到笑点,我感觉笑点还是可以的,主角对着他的鹿皮夹克自言自语,还有后面一系列为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穿夹克的人而做的各种疯狂举动。
后面剧情还是蛮有意思的,用电风扇的扇叶做刀,然后四处杀人,很沙雕的暴力美学。像是在调侃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
《鹿皮》观后感(四):可以的
大叔一掷千金,买下古着麂皮褛,对新战衣爱到发烧,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发生。他不但跟战衣深情对话,还手执摄像机自拍「型到杀死人」,誓要令战衣举世无双。酒吧遇着靓女自称业余剪接师,二人一拍即合搞独立制作,自导自演边拍边杀,忽然鲜血淋漓劲过「买凶拍人」。《辘地魔》(35届)怪导杜皮埃又一荒诞绝伦黑色喜剧,由《星光梦里人》(2011)金像影帝尚杜加丹忘我演出,加上《无名女孩》(2016)艾狄夏妮,调侃《危险人物》(1994)之余,更把暴力和后设手法玩得出其不意,妙不可言。
《鹿皮》观后感(五):狂野确实狂野
又是一部在电影节看的影片。还有映后交流。但是可惜,现场的翻译很是糟糕,所以映后QA环节,我甚至只能听英语来理解制片人说的话。
这是一部很奇特很狂野的电影,制片上面估计也是困难不小。昆汀导演用自己的方式“调侃”昆汀导演。看我这样一部影片,我觉得,这必定会是评价两极分化严重的电影。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音效设计,声音让观众们在一瞬毛骨悚然。还有诡异气氛的营造也很不错。巧妙的运用了前后景关系。
但从剧情剪辑等各种方面来考虑,这部影片并不很对我的口味。怪诞在了奇怪的地方
《鹿皮》观后感(六):法国昆汀初次向美国昆汀致敬的作品
凡是名叫“昆汀”的导演,拍出的作品都能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快感与享受,美国的昆汀自然不在话下,而这位来自法国的昆汀导演虽是后起之辈,功力却不可小觑。早期化身Mr.Oizo玩实验电子乐,之后转投电影创作,先后拍摄出多部法式怪诞喜剧,从《牛排》到《超能轮胎杀人事件》再到《真实》,一路赢得不少法国本土观众青睐,也是《电影手册》一直推崇的新锐导演。继去年的疯狂侦探破案题材《在警局》后,昆汀·杜皮约今年这部新作同样没令人失望,为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开幕片。 一如既往地,昆汀也继续采用短小精悍的篇幅来放肆抒写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怪诞暴力与荒诞喜剧。更意外地,这算得上是他初次向美国昆汀导演致敬的作品,影片里提及《低俗小说》的剪辑技术是令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部新作同样在天马行空的情节里娓娓道出电影拍摄的艰辛。一部成功的影片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否则只能像剧中男主角那样用简陋的手提DV来拍摄,难以拍出像样的感觉;其次则需要一位有经验的剪辑师,凭借剪辑师的魔术手,可以从海量的拍摄素材里剪出导演的构想及影片主题;最后还必须要有合格的制片人,有他才能控制好电影成本,让资金用到实处而不是浪费在别的地方。当然,最关键是要有创作想象力,野性大胆的表达方式,才能拍摄出令人惊喜的作品!影片透过男女主角两人在局促的成本下,联手炮制出一部差强人意的作品,算是昆汀导演对自己独立创作拍摄的一种自嘲和勉励。 除了这个涉及电影行业的话题,导演这次有意探讨了孤独感这个主题。孤身一人上路、对着鹿皮外套对话的男导演,在没有顾客的酒吧里苦干、几乎埋没才华的女服务生,两个孤独的灵魂在这种王家卫式的人物刻画下,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喜剧火花,而牵连两人关系质变的则是影片的核心:鹿皮外套。这种极端恋物的情绪,包括男主角想方设法搜集所有人的外套,导致最后被外套控制精神去杀人,却又摇身一变染上复古的邪典意味,跟英国导演Peter Strickland的那部仿铅黄片《鬼影霓裳》有惊人的共通之处。 然而,昆汀·杜皮约的作者风格依然是独此一家,含混不清的符号意象,毫无套路痕迹的喜剧交杂暴力刻画,叙事逻辑偶尔缺失的情节,以及人物过于跳跃的情绪变化,统统给给观众带来突如其来的荒诞幽默感,尤其是那个戛然而止的结尾,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怪异滋味。
《鹿皮》观后感(七):生活的重音
在杜皮约的《橡皮轮胎杀手》,他说:“无理由”(no reason)是电影最有力的风格。无理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当我们像认真地对付牛排那样,去解构一部电影,我们是否跳进了杜皮约说的那个有点哲学意味的陷阱?活着终究会死亡,笑太久会掉泪,告别的后面还是告别,你问为什么,可人生从没打算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杜皮约省掉了“寻找答案”的部分,他根本不屑答案,当我们绞尽脑汁构建起严谨、庞大的解释系统,就像《鹿皮》里那位女性,一旦脱离了剧本,就会不知所措,杜皮约却风驰电掣地消解掉行为背后沉重的来由。
《鹿皮》莽撞地开了个头。一个中年男人与一件鹿皮外套相遇后就此沦陷。他冒充鹿皮外套讲话,他说想要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鹿皮外套,他是鹿皮外套,鹿皮外套就是他。他为鹿皮大衣拍摄了不同镜头,粗糙又破碎,像他孤独的中年生活。电影里大量低角度仰拍,失衡的画面感,中年危机的重音,无处不在,四面楚歌。这些不规则的镜头角度,是我们窥探一个男人处境的通道。鹿皮外套成了这个男人生活的全部,他用它去武装自己,把自己的意识倾泻、投射在它身上,用尽暴力成全它“独一无二”的愿望...此刻再去区分人和物变得毫无意义,就像明确真实与虚妄的边界,都是徒劳无功的。
就是这样一个无需任何技巧的故事。鹿皮外套成了中年男人的呢喃独白,渴望得到的,失手错过的,生命中的热情与厌倦,只有具象化了,才能张扬它的荒谬和怪诞。杜皮约用了很多镜像手法,在hotel里,中年男人对着镜子,凝视着自己的脸,鹿皮外套是远景,借由镜面,它嵌入了现实。这个故事的叙事张力隐藏于真实与虚假的交锋里。从男人开始录影时,反抗就开始了。剪辑师说,你需要再靠近一点。于是,这种反抗在暴力的加持下,升华成了很具体的手段。录影机里的画面跳出了虚诞,有了纪实的味道。中年男人以“真实衔接虚妄”的审视,实现了自我价值。打破了二者之间的神秘关系,这场游戏也走到了尽头。
电影里的女性剪辑师很早就识破了中年男人身上的困境。也许从他点酒的那一刻,抑或是他神经质地反问“你们是不是在谈论我的外套”时。男人对鹿皮外套的执念,就是这一困境的写照。这种倾向性,是设限了的激情,把自我实现的希望寄托在固化的事物上。杜皮约设下了悬念的时空。拥有良好判断力的剪辑师没有拆穿,而是加入了“电影”,利用自己的剪辑师身份推动中年男人进一步去观察自己的生活。我们并不知道,剪辑师的真正意图。这层难以捉摸的奇遇,发生在神秘剪辑师和自傲中年男人之间的,两种元素,变成了电影最大的悬念。从这一角度看,杜皮约延展了我们对悬念的概念。它构建在真实与虚假的模糊地带,俯冲至日常生活,又似乎不具有常规性的思考。
换句话说,在悬疑的框架下,“鹿皮外套”和“剪辑师”的功能很像,是中年男人生活中的火花(内在和外在意义上的),不断逼迫他去接近自己的处境。他的处境,像那部无法用褒义词、贬义词定义的即兴影片,充满了太多可能性,包含了太多不可预见的落差。他是我们每一个人,也许,不单单局限于中年人,年轻人,也是如此。心血来潮和斗志昂扬下的背后,是疲态,是沮丧,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逃得过生活夸张本质的摧残。一个多小时后,悬念在一场具有因果报应意味的死亡中得到降解。逃离了“刑法犯罪论”的悬念被赋予了日常概念,这才是杜皮约荒诞的本质啊!
凶险的现实世界步步紧逼,多数人是跟中年男子一样,沉溺于自我营造的幻象,这是架空危机感的方式。与加缪的“拥抱破裂”之荒谬不同,杜皮约给这个世界叠加了太多私人修辞,他重述了一个非理性王国,随时都有可能化作泡沫。前者坦荡,后者不羁。
《鹿皮》观后感(八):一场风扇叶无差别杀人事件
我看到天花板的风扇叶,总会浮想联翩。旋转如此之快,扇叶如此之锋利,如果把头伸过去,一定会脑浆飞溅。
《鹿皮》里有个非常牛哄哄的武器:天花板悬挂中的风扇。风扇出自哪个厂家,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它被一个大叔拆下来,然后经过一番的摩擦摩擦再摩擦,就成为了一把所向披靡的快刀。
我顿时想起了我家那把菜刀,名厂出货,但要是砍个西瓜,还真不一定干净利落的一切两半。
这个风扇快刀就做到了。大叔看到被切成两半的西瓜,简直是两眼冒精光。我也不禁感叹:好快的刀!天下无双的刀法,不可思议的刀法,傅红雪那把刀在它面前就是渣渣!
大叔就是用这把快刀砍翻了无数的路人。而让他走向犯罪道路的仅仅是因为他被鹿皮夹克给蛊惑了。匪夷所思的恋物情结让大叔的头脑越发的不清醒,终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世界上唯一穿夹克的男人。
这是他的梦想,是他的目标,是他存在的意义。于是,这才出现了震惊海内外的“风扇叶无差别杀人事件”!
看昆汀·杜皮约的电影,你要有心理准备。就像在这部《鹿皮》里,不谈什么秩序,也不玩什么心机,就是一个字:干。没有法律机制,没有儿女情长,人物也没有名字,至于背景什么的通通模糊掉。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陌生凶残冰冷的荒原。前一天还和你斤斤计较住房费的打工仔,第二天就自杀了;几次给关键镜头的女邻居,以为之后会大展神威,结果猝不及防就领了便当。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总是无时无刻给你惊喜。杜皮约就是一反常规,试图构建一个无理由的空间,一切都是无理由的。不给你废话,不给你遐想的余地,直接让你看到行动。
除了荒诞的无理由,我觉得电影最有趣的就是加入了迷影元素,大叔以拍电影的名义,来完成自己的梦想,甚至还唬住了偶遇的女剪辑师。
这位剪辑师还做着酒吧服务生的工作,她在大叔的蛊惑下心甘情愿给大叔“电影经费”,最有意思的是,剪辑师还觉得大叔拍的实在是太棒,最终女剪辑师情不能自己,凭着一颗爱电影的红心,勇敢上位,摇身一变为制片人,投资大叔的电影。
当然我们也很困惑,当剪辑师看到大叔各种杀人的场面时,是否看出这一切其实都是真的,而不是演戏。但是导演不给你答案,这不重要。她的想法,思维,动机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对电影的爱。
(好吧,写到这我都笑了。)
反正干就完了!拍就完了!
于是为了鼓励大叔,她给大叔买了鹿皮裤,鹿皮手套,加上大叔之前拥有的鹿皮帽子和夹克。大叔成了不折不扣的鹿皮达人。
说真的,我都替大叔开心。毕竟百分之百是鹿皮啊,一身鹿皮那得多飒!于是这两人莫名其妙的把车开到了荒野,一群鹿看着他们。大叔开心的不能自己,张开双手拥抱自然。
有时候,我也会恍惚,看着大叔的造型,莫名想起意大利的西部片,如果大叔腰挎一把19世纪的火枪,那得多潇洒。
终于到了该剧的高光时刻,一颗子弹“嗖”的一下穿过了大叔额头,这一切全都被剪辑师拍下来。
剪辑师的举动仍然是让人迷惑的,她跑过去,脱掉他的鹿皮夹克继续拍。这让我想起了《筋疲力尽》的经典结尾:珍茜宝看到男友死去,冲着镜头做了一个用手划过嘴唇的动作。
悲伤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动作。剪辑师和大叔构成了一个诡谲的迷惑行为大赏。
我一直觉得这个结尾很有意思,你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在解构,只是在拍电影而已。同时我也想到一点:大叔最后穿上了全套鹿皮,那么某种意义讲,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变鹿人”。
之后他在荒野欢笑的时候,正巧被猎人给安排了,这一切像极了日常的狩猎。大叔就像是一头野兽,在最癫狂的时候,被屠杀了。最后还被剪辑师给“剥皮了”。
杜皮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性,荒诞,偏执,冰冷,苍白和杀戮的动物世界。毫无秩序,情感匮乏,思维诡异。
大叔消费了鹿皮,随后他变成了鹿,被猎人消费。而以上种种,又成了剪辑师的素材,又被她消费。
然而呢,杜皮约把这些拍成了电影。这部电影最终被我们消费。
当我洋洋洒洒的写下这篇垃圾文字时,也被正在看的你们消费了,还真是抱歉了。
这就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大家互相消费,乐此不彼,也实在是可笑至极。题外话:你想做个变鹿人,还是猎鹿人呢?一个在幻想中永生,一个在虚无中死亡。想想真有意思。
首发在公众号:几点电影
《鹿皮》观后感(九):什么鬼
法国昆汀,即昆汀·杜皮约。据说以前是个玩音乐的,挺飞。改行搞电影,就玩得更飞了。
我看这个片子,绝不是冲着戛纳光环之类的。说实话,我对电影一无所知。我会选择观看它,完全是因为它时长很短,只有 77 分钟(仿佛也有支援下载了,好奇者可以拿来一看)。 一片黑暗中,大了两个码的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出现了(《艺术家》的男主角)。我不敢认。 他饰演的乔治,莫名其妙买了一身鹿皮夹克,就上路跑山沟沟里,住起了酒店。信用卡被锁后,他发现身上只有一枚戒指,一台车,还有老先生追赠他的一台DV手持摄影机。 乔治喝酒,聊骚了吧台小妹。对方原来是自学成才的电影剪辑师。那之后的一系列故事发展,开始提醒你这不是一部正常(人观看)的电影。
为了成为世界上唯一穿夹克的人,中年痴怪汉乔治开始了一系列行为艺术操作,他忽悠别人试镜,借试拍顺走了别人的夹克。最后甚至强迫别人取下夹克,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屠刀。夹克挤满了车后座后备箱,他就地掩埋。 《鹿皮》开始充斥着大喊大叫和杀戮演绎。岂不料,看到乔治拍下的刺激血腥画面,妹子剪辑师甚至感到兴奋难耐。
这个时候,你才发现这电影不是“变态电影”,而是一部玩儿电影。
有些电影桥段十分无厘头,比如酒吧出来,乔治就被搭讪,原来酒吧另一位或者说是唯一位女顾客,居然是个拍SE情片的过气女演员。还有一言不发看视频的旅馆前台小哥,一言不合在夜半就崩了自己,更还有一言不发尾随,冒险好奇心太盛小哥哥,他直接被乔治老哥哥顺起一块大石头,狠狠砸中。
听完以上描述,你一定在想,这电影到底什么鬼。
其实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鬼。
法国昆汀在电影里,也戏谑了美国昆汀。我要装样子去分析的话,它大概是在说,一个影迷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后,往往想要占为己有(买到一件夹克,想成为唯一穿夹克的人)。就像网路上许多人,都自己个儿优越感爆棚,封为电影独一不二的解说者。
当然,法国昆汀是否这么体恤影迷,需要去教育影迷。我认为也应该没有这么严重。影像的本质,差不多是暴力。《鹿皮》简单粗暴,拆了电风扇叶当凶器,看起来也没有想反思这种暴力,而是沉浸享受着这种暴力(小妹继续穿上了那身黄色鹿皮)。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可以带着开放心态去观看的电影。你不用把它当一回事,因为导演也没有把你当一回事。所以谢飞这样的老行家看完电影觉得WTF,我也感到毫不意外。 从一两星到四五星,《鹿皮》就是那种会出现什么评价都有的片子。
二哥看的第一场放映。据说精彩好戏,发生在第二场结束的映后交流环节,它比电影的彩蛋,更像专门定制的中国新时代特色彩蛋。此处消息源未知,但已核实过,确实有囧³的映后情况发生。
(以下来自不具名信息源转述,如有不妥,请留言删除)
《鹿皮》主创英语不好,就说主持和主创可以讲法语,然后翻译。
讲了一轮之后,翻译坐在旁边一脸懵逼(真的是一脸懵逼!!)一句话说不出来。
后来换了一位志愿者翻译,说,主创讲法语,主持人翻译成英文,翻译再翻译成中文。就这样,在观众的扶持下勉强的继续着映后。
这个时候,突然!冲出来一位志愿者姑娘,我们以为厉害翻译要来救场了!她抢过话筒,用很流利的英文问在场所有人:“请问你们有看见《XXXX》剧组的主创吗?他们马上要去参加一个酒会!!” 全场:?????
试问,法国昆汀能拍出这样的魔幻情节嘛?
这很不国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