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我想说

  对于学校推出的“且行且思”制度及撰写,我还是想说几句的。

  1、原本我就是教科室的人(我一直把自己归属给教科室,除了当时自身第一次进行政队伍的缘故,其实教科室更有我喜欢的东西在),我对“且行且思”的做法推广除了肯定之外,还有某种“原创性”的快乐(其实不是我的原创,是当时校长室与教科室的集体原创)。最初,是手写在本子上,大家热情高涨。后来,逐渐变成校园内网的电子版。为促使大家参与学校课题研究的热情,学校将定期撰写规定数目的“且行且思”纳入了绩效考核。这样一来,给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对于任何新东西,我们都是有了美好的想法后才开始行动的,行动是对想法实实在在的践行与真真切切的反思,想法又在行动中逐步推行逐渐完善,可以说这是课题研究必须走的路。一句话:行动胜于想法,行动远大于想法。行动就是身体力行,就是表明“我在课堂”“我在观察“我在思考”“我在表达”……有人说:没有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也迎合一下:没有经过审视的教育生活也是不值得过的。所以就有了“且行且思”的雏形。

  2、我始终坚信一点:写总比不写好,写一点总是好的。无论所谓的“与其写了吵架,不如不写”的说法,实则反映出了一所学校集体存在模式中,缺少个体间应有的、适度的沟通与交流,致使个体间相互猜疑,相互误解乃至错解,最终因某种不可言的“秘密”而形成“抱团依存”的不良氛围。这时候我倒觉得,与其一个人昧着良心护短,不如写出来探讨一下来得痛快。写,毕竟提供了某种沟通的平台,这有什么不好呢?(有话好好说,有误解好好沟通)要知道,“你好我好大家好”并不代表和平共处得欢乐一团啊。相反,很多虚假、浮夸的风气不断滋生。如果一所学校真有一批爱交流、爱分享、爱书写的老师存在,这个学校不怕没有好氛围存在,这倒是我真切的体会。

  我觉得“且行且思”就是边走边想,就是主张“写一点也是好的”。如果你没有尝试到写的快乐,不如开始尝试写写。以我为例,人到中年,喜欢安静,喜欢发呆,喜欢闲情逸致一点的生活,所以我还是挺喜欢写一写的。虽然写的不怎么样,但不妨碍我自我欣赏(其实是自我生活),我体会到了写让人变得细腻而丰富,写让人变得敏感而沉静。一个内心丰沛的人,可以在平凡而繁琐的工作中一方面体悟工作的压力与矛盾,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在这样的困顿前保持必要的耐心与理性。这既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事实上,工作的幸福感与生活幸福感是密不可分的。我从来就不信,一个生活中有爱的人会对自身的工作没有爱意,或者说,一个不爱工作的人会热爱生活一样的道理。爱,是自我完善,是走向完整,所以爱不可能在学校与家庭间、白昼与黑夜间随意分割、断裂、转换。

  但可以肯定一点:如果一个人因忙碌而无法停下来静静想一想,是很少会主动坐下来静静写一写的。所以说,任何开始,都是容易的。难的是,日常的坚持。

  3、我可以自信地说:当有些人不在写时,我一直在写。当有些人无法坚持时,我一直在坚持。我写了很多,不求发表,不求获奖,不求绩效奖金,我写是为了呼应我内心的声音。我啥都写,包括诅咒骂人,泄愤批判,私藏着,偷乐着,通过写,我发现了自身的局限与短板(有性格里的傲慢,也有心性里的狭隘)。当然,我已经开始意识到,分享的东西尽可能要体现一个人真诚的态度与理性的思考,不埋怨、泄愤、消极,要多一点包容、开放、善意。说白了,多给人一点积极的暗示与鼓励,至少不让消极情绪蔓延。还有,大家毕竟是教育者,还是直面教育的东西多一点,小清新的叹息少一点(老师选择的是“迎上去”的勇气与姿态,而非“转过身”的“视而不见”。)反过来想一想,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坏,我们依然要赞美这个残缺的世界。这个教育环境有多恶劣,还是有其明亮的一面。

  我非常喜欢诗人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这样一段叙述:“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心的答复。”

  写,让一个人从观外围转而朝向内心,“在内心挖一口深井”(这应该是呱瓜说的)。

  4、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希望大家行动起来,相互鼓励,“且行且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冷冰冰,氛围暖洋洋。其实,再好的制度,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让人朝更好、更明亮的方向生长,在“对”的面前真诚相拥,在“错”的面前勇敢说“不”,认认真真书写、真真切切学习、实实在在思考、踏踏实实进步,这也是一所学校理应倡导的“静悄悄”的文化。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