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凝神读。在诗歌面前,所有语言都失去了光泽。唯独它,灼灼生辉。
另外一本好书,是邓晓芒教授的书——《哲学与生命》,这也是一次源于四川彭清亮老师提及后我才买的书。我在邓老师的书前,特别虔诚,摆足了读书该有的样子,洗手,坐稳,身正,阅读,记录。第二章节《哲学启蒙》,我前前后后反复阅读了三遍。为了现学现用,晚上我准备向爱人大展“才华”,跟他阐述什么是“爱智慧”。结果?他居然像苏格拉底一样不断向我提问,开始,我还可以接招,解释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爱”。后来,他说:“把你那看到的一套一套统统甩开吧,用你自己的话跟我说一说,如何?”我有点懵,再也无法口齿伶俐地说什么。而后我慢悠悠地说:“那你也来读一读吧。”他说:“我哪有时间读,我要你现成地给我解读。”大概,有的书不是读后就可以说出来的,需要在内心沉淀一下,慢慢找到消化后的感觉,而后可以说一说。其实从阅读体验上,我更信赖这样的书。
哈,这是什么逻辑呢?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爱看外国电影。当时年纪很小很小,跟随姐姐看露天电影,就是要跑夜路到外村去看的电影,什么南斯拉夫电影《保卫萨拉热窝》、印度电影《大篷车》、罗马尼亚电影(可能记错)《沸腾的生活》等,姐姐她们怕我人小走夜路跟不上,说我屁孩看不懂还会睡着,想着法子不带我,可我每次都死皮赖脸跟着,我就有“虽然看不懂,但我很喜欢”的感觉。我现在的阅读感受与小时候看电影的感受是何等相似啊。(我也只好这样干巴巴地感叹啦。)其实我相信,我还是懂了那么一点点,至少在心里明白了一丝什么。
如果觉得喜欢,就要热情饱满地去享受这一喜欢的过程。假期,也断断续续看了一些电影,感觉都是非常好的片子:
《赤裸裸》,一个热爱阅读有点懒散的流浪汉与分手女友的情感电影,看得有点让人唾弃,但又忍不住的小可怜。看似是女友抛弃了他,实则是他抛弃了世界及爱人。我的感触是:一个无法将生活和情感平衡好的人,注定会失去某种能力,例如生活能力、爱的能力。
《帝国的毁灭》,希特勒最后12天;《彩色第三帝国》,原以为被销毁的镜头,被美国人保存了下来;《刺杀希特勒的情侣》,真实而感人的纪录片。我对二战片的偏爱,无从说起。只要是二战片,我都可以看下去。前阶段看新片《斯大林格勒》后,特意翻看了旧版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完全是两种手法、两种风格。旧版也确实不错,以德国普通士兵的角度讲述战役的残酷。
《切尔诺贝利日记》,看得我一宿没睡着。好几天,都想着那座废弃的古城堡,以及古城堡里说不清看不明的可怕食人幽灵。六个美国人进去后,最后只有一个幸存走出来。前面看得轻松自然,后面看得毛孔悚然。半夜里,一个人惊大了眼睛。
《国王的演讲》《地球上的星星》,都是非常好的电影。特别是老师,需要看这类电影,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的局限与发展的可能。
《钢琴教师》,我看过的凡是有“钢琴”两字的电影,都是堪称经典的电影。这又是一本让人看过不忘的电影。长期受母亲控制的钢琴女教师,性格分裂,情感压抑,在面对爱情的突然出现时,除了变态地折磨自己,也变态地折磨爱人。最终,她在扭曲中离爱越来越远。前阶段看的《钢琴家》,也极其好看,想着看第二遍。
当有大把时间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如果想不出做什么,看电影绝对是正确的事儿。
这两天我还想看的电影有:《洛丽塔》《私人订制》《辛德勒名单》,我要努力看电影,让有趣的事继续有趣,无聊的人继续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