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购买》是一本由(英)塔拉·巴顿著作,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准购买》读后感(一):人与物质的关系,是终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们往往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才意识到物质只是幻像。幸运的话,这本书将赋予你一个领先优势和一面盾牌,当你想坚定地面对这些压力时,你可以随时拿起它来保护自己。”
这本书上讲的很多内容和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想通,包括计划报废和灯泡计划,也有很多内容和《断舍离》,《不持有的生活之道》之类极简书籍相似,同时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一些。精准的购买,并不止步于极简,是需要建立在有强烈的生活热情之上的。思考我们与物质的关系,怎么去选择物品,选择一段关系,其实也是不断自我剖析和向内探索的过程。
万变不离其宗,不过是再多想一想,多问一问自己。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自我的需求还是社交的需求?
为什么想要这个物品,是因为有感情的寄托吗,还是觉得拥有了这个物品,会更开心和舒适,或者是看起来精致,或者是让人羡慕,或者是享受到生活了?很多需求真的是经不起推敲的。即使真的想要,这个物品是合适的吗,目前有替代品吗,使用过程要怎么维护保养,以后要怎么丢弃呢?
这时候若是怀着一丝悲悯之情,想想因为随意购买或者保养不当而被丢弃的物品,当它们没有被物尽其用发挥最大的价值,而后经由家中的垃圾桶辗转流动至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实在有些可怜。虽然为物品赋予意义或强加上精神思想过于自我,但是,惜物同时也是珍重自己的表现。
这本书还强调了一点,创造大于消费。当我们不把自己当初消费者,而是纯粹的”人“去审视的时候,购买并不能为我们带来价值的时候,我们是谁?能为自己,为别人,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我们去体验而不是购买,去创造而不是消费的时候,会不会得到更多的满足?
《精准购买》读后感(二):论“精准购买”和“极简运动”背后的人与物质
塔拉·巴顿提出精准购买这个概念的时候,一定极为了解目前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境遇,即购买欲与收入不对等、支出种类过多、不擅理财经营等等,这些基于年纪、工龄、职位、经验不达标的客观缺陷。同时,前一期的《奇葩说》中提出“精致穷”的辩题,同样描述了这种窘迫,而以上,最让我感兴趣的则是“欲望”这个因素。
知乎上有特别多的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买一双两千的鞋子是不是比十双两百的鞋子更值得”;“贵的衣服和便宜的衣服差别在哪”;“好东西是不是的确看起来更高级”。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归结为同一种困惑——我的钱究竟花得值不值得?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产生同一种困惑,一部分是因为喜欢但受限于价格,需要获得鼓励;一部分是因为买过但不被赞同,所以需要支持。而无论题主还是答主大多身份也都是大学生,或往上不超过十岁,也足够证明:对昂贵物品的崇拜,对高价值=高质量的信心,对更“显眼”的好生活的渴望,是这一年龄段的通病。
年轻人该不该拥有欲望,或者说“欲望”的存在是否一定是该被批判的。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任何情绪都需要被引导,而不是被消除。”欲望之于年轻人,并不见得就是必然的病态,它更像是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最易出现的思想转化,按黄执中的语录——年轻人应该要学会享受粗糙。他们同时又提出另一种精致,即心灵的净化、思想的高贵、意识的超然,李诞回应这是抠门的精致。
所以有些人选择诗和远方,那是人生,有些人选择包包和脚下,为什么不能是人生呢?
所以,我们更应该探讨的难道不应该是如何教会他们在已经选择好的人生里过得更好一点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精致但并不总是那么穷的生活呢。
让我们再回到“精准购买”本身,作者提出的精致就是站在大多数还未精致起来的“俗人”的角度上的:不是不买,而是正确的买;钱不是不花,但要目的明确地花。塔拉巴顿这一概念里的重要一环,就是买好的比买多的更有价值,其判断点与其说是来自经济理论,倒不如说作者更加了解时尚和年轻人。
那什么是年轻人该有的时尚观呢,我总结如下——
确定你的生活风格,包括穿搭、装修、作息、工作休闲与慈善等等,围绕着你的风格花该花的钱;
不管你买的多贵多便宜,不用首先是最浪费的;
工作时期的正装、全家人都在用的电器,买你能承受范围内最好的;
经常整理仓库,避免重复买同一类型的物品;
假名牌千万千万不要买。
好了,聊完时尚,我们可以再聊回经济。经济学中有三大基本理论,之一就是稀缺理论,其涉及一个前置假设条件——这个社会的资源都是稀缺的,所谓的经济交换是基于不稀缺的跟稀缺的进行交换,就叫稀缺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一瓶水正常卖一块钱,沙漠里就能卖到一百,并不是成本变了,而是稀缺性变了。
我为什么想起这个,因为稀缺理论很有意思的点在于,它揭开了卖家市场在定价过程中最通用的技巧:把不稀缺的产品做得稀缺,卖出合理的利润,可以通过科研成果、也可以通过营销包装、或者是通过工业设计和市场运作等等。
这里的成本定价,与塔拉巴顿在“为购物而生”一章中提出的几个观点可以对照来看。
战胜卖家陷阱的第一步叫做改变我们的买家大脑,‘破产行为’一章中描述过五个太平洋岛民身无一物来到文明社会,以及她与未婚夫去体验荒岛求生两个故事,以此说明必需和不必需品的差异。“广告”一章中又着重从卖家视角介绍了商品宣传的欺骗性。那么归纳在一起就可以明白,改变买家大脑就是:将必需品当做奢侈品,将奢侈品移出生活。
第二步叫做拒绝因地位而购买,拒绝羞耻感,我将其称为“阶段性自我催眠”。作者将买以防羞的购物方式看做是最错误的选择,其实这也是我们常看到的报复性消费和冲突性消费的不理智统一行为。你还记得最开始我引用的那几个问题吗:
大品牌的质量是不是高于小品牌?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从触感、质感、耐久度、心理层面的信心加成上,它们的确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我们为什么又要将所有的答案全都加上一个前置要求,叫做能力范围之内呢。因为两千的一定会比二百的好,但它不见得高过十双二百的,但是买一双两千的鞋或者是买十双二百的鞋,都不是恰当的选择,因为抛开品牌加成,和虚荣心之后,你所认为的那个合适,才是真的“物美价廉”。
提到“精准购买”,人们一定会优先想到前些年流行的风向“断舍离”,再想起文艺群体大爱的北欧极简风。
作者本人在书中也将“正念策展(精准购买的主题)”与“极简主义”加以类比,先是承认了前者脱胎于后者的现实,接着提出了另一维度的讨论——极简主义教你将物品丢出去,而正念策展是教你该把哪些东西带进来。而我再加上一条“断舍离”,就应该是教你买一件扔一件达到“小家能量守恒定律”。
显而易见,正念策展是如我所说,最适合年轻人的法子,因为你很难做个僧者,把一切一切隔绝出心灵净土。东西总会不知不觉中变多;我就是控制不住那一次想买东西的渴望;逛商城最难拒绝导购小姐的美言。如果你同样如此,那就该试试精准购买,教你揭开卖家背后的套路,教你选择自己风格中的必需品,教你用最少的钱满足你偶尔的“意难平”。
不过当然,这三种理念归根结底的诉求是一致的,也是我同样喜欢的背后味道——因为真正好的东西,都在是一次次得失之间慢慢认可的,而真正好的人生,也是在这一拿起一放下里研磨出来的。
《精准购买》读后感(三):跳出消费主义陷井,做到买少买好
一、消费陷井的样式:
关于灯泡的生产,曾经成立过一个叫太阳卡特尔的小组,由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公司代表组成。他们全部同意定期将他们的灯泡寄到瑞士测试,确保它们在1000小时破裂。因为这样的决策,灯泡变得更加脆弱,但销售额增长了5倍。
以上内容,来自一部叫《灯泡阴谋》的纪录片。这一纪录片所反映的一个消费概念叫---计划废弃。
计划废弃是《精准购买》这本书所提到的一个重要的消费陷井。
数年前,我在做外贸时,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事件。我们在接到一个产品的订单时,告知客户,现在市场上有比上次更好的材质,使用时间将会大大提升。没想到,客户并不同意,他说他只希望产品在某一限期的时间内使用,以便人们再次重复购买。
看,消费陷井处处存在。
《精准购买》这本书的作者塔拉巴顿,正是以此为引入点,让我们看到自己如何被商家的一些“阴谋”捆绑。由此,塔拉巴顿创立了一家叫buymeonce的网站,鼓励像她一样曾经是冲动的消费的人,如何精准购买。
除了计划废弃外,引诱我们消费的主要途径还有广告和营销。
什么叫广告,塔拉巴顿引用了工业设计师布鲁克斯-史蒂文斯的一句话:广告的存在是“为了给人们一种不必要的欲望,让人们相要拥有一件新一点儿、好一占燃香和快一点儿的物品。”
事实也的确如此。
放眼望去,我们遇到的广告都是这样的:想要跟XX一样有美白的肌肤,就用XXX。用了XX,你的生活将会变得如何如何美好。当然,除了制造美好的幻想,广告也会制造焦虑。如果你没有XXX,就会如何如何,将会错过XX。
然而,现实真的会如此吗?当然不是的。你绝对不会因为用了一瓶护肤品,而在50多岁时,依然和巩俐一样年轻。
营销就是更大范围的广告。塔拉巴顿在书中列出数种营销手段:从孩子下手、名人力量、创造理想形象、恐惧战术、病毒式广告、甚至于造假……
这一系列的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无论当下我们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前者可能还少一点),无处不在的植入式营销方式都在眼前闪动,引诱和刺激着我们,直至失去判断能力,继而下单付钱。
二、如何对抗消费陷井
看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会和我一样,频频点头。我们的生活以被无孔不入“买买买”所包围,仿佛不买点新东西,就不正常一样。
可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些被广告、营销所包装过的物品吗?答案是,不需要。
那么,要如何和这股被 煽动的力量做对抗呢?塔拉巴顿在书中提出一个创意活动,叫:制作自己的广告。
所谓自己的广告,就是为你认为给自己带来最多满足感和积极性的事物做广告。
比如: 家庭时间 与密友闲逛 身处大自然 追求有创意的爱好你发现了吗,当我们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快乐和喜悦之中时,但不会被闲杂的广告所侵袭了。而且,这些“自己的广告”轻松易操作,一定比买买买更能让你有幸福感。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写给女性的小例子,很意思,我觉得很有必要来分享一样(必竟冲动消费者以女性居多):
每个女人都会觉得自己少一件衣服,每到一个新的季节,就发现没有新衣服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塔拉巴顿引用了作家凯特琳-莫伦在《如何成为一名女性》中一段话:当一个女人说,我无衣可穿时,她真正的意思是:这里没有衣服让我成今天本该成为的样子。
所以,没有衣服穿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我们没有中充分考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由此可见,在买衣服前,得先知道“我是谁”。
三、如何买少买好
我选了书中三个简单操作的点跟大家分享:
1、 你的目标和购买方式
书上有一句话说:从没有一个人去面包店,最后只会买一片面包的。
这个经验相信我们大家都有,本来只是决定去超市买一袋盐,结查看到酱油买二送一,于是就跟去买了酱油。
所以,每一次购物前,认清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
2、 是不是真的需要它
这一条,可以算作是购物时的灵魂拷问了。此时间段,双十一刚过不久,相信咱们家里都躺着一些当日的战利品。在当日的兴奋和获得感消失后,这些大包小包的东西,最后能用上的机率是多少呢?我自己的经验是,一半都不到。
所以,每一回下单前,认真地问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它?
这 一问,很重要,请千万要多次练习。
3、 购买体验
钱花在丰富自己见识和能力的事上,比买一堆无用的东西更实在。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作者塔拉巴顿在书中列出的关于幸福生活的核心支柱要点:
一种自由和自主的意识(控制你的生活)深厚的关系 一种归属感和社区意识 成长感(情况正在好转) 感恩 目的和激情 自我价值、自我控制 平静、舒适、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我们或许无法做到一下子改正自己的消费行为,但是,通过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可以在了解自己如何被消费主义所捆绑的原因,从而一步步地梳理自己的合理消费习惯,做到买少买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精准购买》读后感(四):想“剁手”又做不到,什么才值得买?《精准购买》:选少买好
“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共存的方式
就是富人应当节约开支把钱投入再生产
普通人的使命是花光所有钱”——来源网络
电商时代,什么值得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时代。电商消费时代,好在一键支付,货到门前;坏在又有一波人卷入时代潮流,消费至死。
这个时代新特点是“内容平台电商化,电商平台内容化”。我们再也不要担心有钱买不到货的问题了。这必将带来内容创作者和直播等新职业崛起,但你也别高兴太早。
在这个内容、直播带货的时代里,这个社会的一切都在成为消费的附庸。
几年前,首位提出“断舍离”概念的山下英子说:“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急需做断舍离。”《断舍离》出版后,迅速风靡全球,累积销量超400万+册。
但“断舍离”似乎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东西将要带出我们的生活,却没有讲什么物品才最值得带入生活。
为此,广告业精英、BuyMeOnce网站首席执行官塔拉·巴顿,又提出了另一个火爆欧美的理念:精准购买。什么意思呢?
塔拉·巴顿在《精准购买》一书中,指出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最值得购买是那些终身、持续可用的、能满足自己的物品。
所以,在这个时代,若想让自己避免成为消费时代的附庸,现代人手上必须持有两一本书,一本书《断舍离》,另一本书是《精准购买》。
在消费至上的时代,你还是剁不了手,斩断不了买买买欲望?
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电商用户约1/4是95后,63.9% 的受访95后每天使用电商平台;10% 的受访95后每天都网购下单。
此外,也有数据显示,2019年618大促期间,淘宝直播就引导成交130亿,更为疯狂的是2019 年天猫“双11”再次刷新纪录,1小时03分就破了1000亿销售大关。
这说明什么呢?
一个问题: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在电商平台消费,尤其是在促销活动日。
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问题是大多数人不懂得利用好电商平台,以至于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东西中,而钱包却空空如也。
这段时间火爆的综艺节目《奇葩说》第六季第三期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据开场数据显示,69%人认为精致穷没有错,只有31%的人认为精致穷错了。
可见,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愿意为精致生活买单。
精致穷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众人说法不一。我个人却认为生活必须精致。但是为了精致的生活,而导致贫穷或者过度消费,这必然得不偿失。为什么呢?
我们身处于这个电商时代,信息泛滥、物质过剩,若通过透支消费,购买大量他人眼里的精品,来标榜自己活得精致,傻也!
古代人苏东坡,贬于黄州后,品尝到友人准备的菜肴,不禁感叹千古佳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意思呢?
此时,在苏东坡眼里,人世间最有味的东西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好茶伴新鲜的野菜。唯有这味才是清淡的欢愉。
现代人也有巴菲特拥有私人飞机,却依旧住在61 年前买的破旧楼房;中国富商李嘉诚,还一直带着那10多年前买的手表;
无论是古人苏东坡,还是现代富商李嘉诚或者巴菲特,他们真正的精致生活,不是并靠消费来取悦自己,而是把一个物品用到极致,乐也!
既然如此,那年轻人为什么还热衷于当“负翁”,成为“月光族”或是“月欠族”一代,还要使命买最贵的化妆品、去高大上的餐厅打卡、或者千里迢迢到网红景点拍照晒照片发圈呢?
问题出现在哪?
人们热衷于买买买有两大原因,一是消费者成为媒体商家操控的“棋子”;二是消费购物确实能使人快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制造商越来越限制了我们,使我们把物品看成是短暂的、一次性的,他们让我们沉迷于新事物让我们兴奋,但这是一种廉价而短暂的兴奋,因为我们喜好并购买的物品开始改变我们的感情。”
——塔拉·巴顿《精准购买》
1.媒体商家的别有用心,把消费者变成自己操控的“棋子”。
众所周知,爱迪生为了延长灯泡寿命,曾经呕心沥血,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一天,他成功地研制出一种不熄灭的碳灯丝。
但好景不长,在1923经济危机期间,伯纳德却发布了一个“计划废弃”新计划。他们持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想法,把2500小时的灯泡缩短为1000小时。
记录片《灯泡阴谋》这部影片毫不保留地揭秘了灯泡企业垄断联盟阴谋。这个阴谋,不止存于灯泡行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的。
为什么牙刷要三个月内换一次?
卫生巾要2~3个小时换一次?
我国平均每人3年就要更换一部手机计算呢?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媒体、商人、广告从业者精心设计的「消费局」。他们工作的目标似乎成为不断制造有寿命限制的商品,想方设法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时刻勾引消费者掏空钱包。
对他们来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猫都是好猫咪”。所以,商家们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就赢了。
用设计师布鲁克斯·斯蒂文斯的来说:“计划报废,便是一种欲望,去拥有某种更新鲜一点的东西,更优质一点的东西,或者比自己的需要更早一些得到它……。”
也就是说,媒体商家努力方向有二:
满足消费者的欲望
创造新的消费欲望
形象一点来讲,社会媒体和商家如操控棋盘的“棋手”,消费者只不是局中的“一颗棋子”。身为消费者,想要逃出“棋赛”现场,难矣!
这又是为什么呢?
2.我们最终成为消费的物种,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说了一句特别对的话:“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这听起来似乎是危言耸听,但是真实世界确实如此。
英国《每日邮报》曾做过调查,结果有62%的消费者表示,购物会让自己心情变好。
美国《医学日报》也有研究员记录购物者情绪和购物情况。结果表明,在情绪低落时,人更容易会冲动性购买。其中有82%的人表示不会后悔。
这说明了购物是人们所热爱的事。人在高兴的时候喜欢购物,不高兴的时候也想买买买。
这看似不是坏事,因为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购物确实能刺激大脑中释放的多巴胺。多巴胺能让人处于愉悦状态。但问题是在商家、媒体、广告人士的联合推波助澜下,消费者就“失控”了。这必将导致社会消费畸形、资源浪费、消费者负债等一系列问题。
如今,诸多人一味地指责商家无耻,把利润放在最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不对的。也有人我们骂消费者不懂得克制自己,这也是不太对的。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消费者配合商家等各界外界人士,一起“发功”而成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问题,必须倡导人人都要学会精准购买。
因为唯有精准购买,才能减少开支,积累财富,与负债说拜拜;
唯有精准购买,才能个人生活品味的同时,又能促进社会发展。
如何做到精准购买?
网上诸多文章,以及市面上不少书籍,都是教如何通过记账控制消费,或者是极简主义、断舍离等等,但这些本质上来讲,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新说法。人想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合理消费,不就是做到“选少”“买好”四个字吗?
山下英子说:“断舍离即为:“斩”断欲望,“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塔拉·巴顿在《精准购买》中认为消费升级时代,“好”比“多”更重要。所以,人们只要精通正念策展的10个步骤,就能告别盲目购买一次性物品的坏习惯,让自己拥有终身、持续可用的物品,由此来提高生活品味。
在我看来,无论是精准购买,还是断舍离,这两个都是我们必备掌握的技能。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把这两者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人们最想要的是拥有「极致的生活方式」。
具体怎么做呢?
购买前,明确目的。只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别人“种草”的产品,一切和自己无关。
购买时,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只买高质量、耐用的、口碑好的产品。
购买后,给自己心理暗示,坏了就不再买,重在保护。此外,我们还是需要坚持“买一丢一”原则。
有了这套方法以后,我再也不会随着大潮流,剁不了手,斩断不了买买买欲望了。
以买书为例,我从不会购买别人“种草”的书籍,越是各大平台打咖推荐的,越是热门的畅销书,我越是冷静。为什么呢?
通常,在下单前,我会先自问自答三个问题:
1.这本书为什么大家都在推荐?
2.它的价值最大价值在哪里?
3.我阅读目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最近成甲老师的新书《好好思考》火了,但我看了又看还是没下单。因为我了解到这本书的知识来源是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一书。像这种爵烂概念的“二手书”,我可以用微信读书快速看看电子书就完事了。
再如,今年双11,微博热门话题人均消费1000元,而我是0元消费。我并非不热爱购物,而是我早已养成精准购买的好习惯。也就是说,在购买消费前,我一定会三思而后行,然后一旦有了某件东西,就时刻记得并践行漫画家蔡志忠的一句话:“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总结】
最后,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有所顿悟。
在消费至上的时代,媒体、商人、广告从业者会联合精心设计的「消费局」。而我们终将会成为消费的物种,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幸好的是,《精准购买》和《断舍离》这两本书的作者,不遗余力地给消费者提供一套购物自救指南攻略: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共存的方式中,“买好”比“买多”更重要。“选少”、“买好”也必将成为一门必备技能。
因为若我们能把一个物品用到极致,乐也!若我们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赢也。
所以,我希望你我都能学会精准购买,早日过上极致又逍遥自在的生活。
愿我们终将成为一个极致的人,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精准购买》读后感(五):想“剁手”又做不到,什么才值得买?《精准购买》:选少买好
“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共存的方式 就是富人应当节约开支把钱投入再生产 普通人的使命是花光所有钱”——来源网络
电商时代,什么值得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时代。电商消费时代,好在一键支付,货到门前;坏在又有一波人卷入时代潮流,消费至死。
这个时代新特点是“内容平台电商化,电商平台内容化”。我们再也不要担心有钱买不到货的问题了。这必将带来内容创作者和直播等新职业崛起,但你也别高兴太早。
在这个内容、直播带货的时代里,这个社会的一切都在成为消费的附庸。
几年前,首位提出“断舍离”概念的山下英子说:“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急需做断舍离。”《断舍离》出版后,迅速风靡全球,累积销量超400万+册。
但“断舍离”似乎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东西将要带出我们的生活,却没有讲什么物品才最值得带入生活。
为此,广告业精英、BuyMeOnce网站首席执行官塔拉·巴顿,又提出了另一个火爆欧美的理念:精准购买。什么意思呢?
塔拉·巴顿在《精准购买》一书中,指出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最值得购买是那些终身、持续可用的、能满足自己的物品。
所以,在这个时代,若想让自己避免成为消费时代的附庸,现代人手上必须持有两一本书,一本书《断舍离》,另一本书是《精准购买》。
在消费至上的时代,你还是剁不了手,斩断不了买买买欲望?
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电商用户约1/4是95后,63.9% 的受访95后每天使用电商平台;10% 的受访95后每天都网购下单。
此外,也有数据显示,2019年618大促期间,淘宝直播就引导成交130亿,更为疯狂的是2019 年天猫“双11”再次刷新纪录,1小时03分就破了1000亿销售大关。
这说明什么呢?
一个问题: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在电商平台消费,尤其是在促销活动日。
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问题是大多数人不懂得利用好电商平台,以至于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东西中,而钱包却空空如也。
这段时间火爆的综艺节目《奇葩说》第六季第三期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据开场数据显示,69%人认为精致穷没有错,只有31%的人认为精致穷错了。
可见,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愿意为精致生活买单。
精致穷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众人说法不一。我个人却认为生活必须精致。但是为了精致的生活,而导致贫穷或者过度消费,这必然得不偿失。为什么呢?
我们身处于这个电商时代,信息泛滥、物质过剩,若通过透支消费,购买大量他人眼里的精品,来标榜自己活得精致,傻也!
古代人苏东坡,贬于黄州后,品尝到友人准备的菜肴,不禁感叹千古佳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意思呢?
此时,在苏东坡眼里,人世间最有味的东西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好茶伴新鲜的野菜。唯有这味才是清淡的欢愉。
现代人也有巴菲特拥有私人飞机,却依旧住在61 年前买的破旧楼房;中国富商李嘉诚,还一直带着那10多年前买的手表;
无论是古人苏东坡,还是现代富商李嘉诚或者巴菲特,他们真正的精致生活,不是并靠消费来取悦自己,而是把一个物品用到极致,乐也!
既然如此,那年轻人为什么还热衷于当“负翁”,成为“月光族”或是“月欠族”一代,还要使命买最贵的化妆品、去高大上的餐厅打卡、或者千里迢迢到网红景点拍照晒照片发圈呢?
问题出现在哪?
人们热衷于买买买有两大原因,一是消费者成为媒体商家操控的“棋子”;二是消费购物确实能使人快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制造商越来越限制了我们,使我们把物品看成是短暂的、一次性的,他们让我们沉迷于新事物让我们兴奋,但这是一种廉价而短暂的兴奋,因为我们喜好并购买的物品开始改变我们的感情。”——塔拉·巴顿《精准购买》1.媒体商家的别有用心,把消费者变成自己操控的“棋子”。
众所周知,爱迪生为了延长灯泡寿命,曾经呕心沥血,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一天,他成功地研制出一种不熄灭的碳灯丝。
但好景不长,在1923经济危机期间,伯纳德却发布了一个“计划废弃”新计划。他们持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想法,把2500小时的灯泡缩短为1000小时。
记录片《灯泡阴谋》这部影片毫不保留地揭秘了灯泡企业垄断联盟阴谋。这个阴谋,不止存于灯泡行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的。
为什么我国平均每人3年就要更换一部手机计算呢?原因有二
1.商家设计电池的消耗时间
2.系统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不断去换最先进设备。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媒体、商人、广告从业者精心设计的「消费局」。他们工作的目标似乎成为不断制造有寿命限制的商品,想方设法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时刻勾引消费者掏空钱包。
对他们来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猫都是好猫咪”。所以,商家们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就赢了。
用设计师布鲁克斯·斯蒂文斯的来说:“计划报废,便是一种欲望,去拥有某种更新鲜一点的东西,更优质一点的东西,或者比自己的需要更早一些得到它……。”
也就是说,媒体商家努力方向有二:
满足消费者的欲望
创造新的消费欲望
形象一点来讲,社会媒体和商家如操控棋盘的“棋手”,消费者只不是局中的“一颗棋子”。身为消费者,想要逃出“棋赛”现场,难矣!
这又是为什么呢?
2.我们最终成为消费的物种,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说了一句特别对的话:“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听起来似乎是危言耸听,但是真实世界确实如此。
英国《每日邮报》曾做过调查,结果有62%的消费者表示,购物会让自己心情变好。
美国《医学日报》也有研究员记录购物者情绪和购物情况。结果表明,在情绪低落时,人更容易会冲动性购买。其中有82%的人表示不会后悔。
这说明了购物是人们所热爱的事。人在高兴的时候喜欢购物,不高兴的时候也想买买买。
这看似不是坏事,因为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购物确实能刺激大脑中释放的多巴胺。多巴胺能让人处于愉悦状态。但问题是在商家、媒体、广告人士的联合推波助澜下,消费者就“失控”了。这必将导致社会消费畸形、资源浪费、消费者负债等一系列问题。
如今,诸多人一味地指责商家无耻,把利润放在最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不对的。也有人我们骂消费者不懂得克制自己,这也是不太对的。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消费者配合商家等各界外界人士,一起“发功”而成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问题,必须倡导人人都要学会精准购买。
因为唯有精准购买,才能减少开支,积累财富,与负债说拜拜;
唯有精准购买,才能个人生活品味的同时,又能促进社会发展。
如何做到精准购买?
网上诸多文章,以及市面上不少书籍,都是教如何通过记账控制消费,或者是极简主义、断舍离等等,但这些本质上来讲,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新说法。人想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合理消费,不就是做到“选少”“买好”四个字吗?
山下英子说:“断舍离即为:“斩”断欲望,“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塔拉·巴顿在《精准购买》中认为消费升级时代,“好”比“多”更重要。所以,人们只要精通正念策展的10个步骤,就能告别盲目购买一次性物品的坏习惯,让自己拥有终身、持续可用的物品,由此来提高生活品味。
在我看来,无论是精准购买,还是断舍离,这两个都是我们必备掌握的技能。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把这两者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人们最想要的是拥有「极致的生活方式」。
具体怎么做呢?
购买前,明确目的。只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别人“种草”的产品,一切和自己无关。
购买时,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只买高质量、耐用的、口碑好的产品。
购买后,给自己心理暗示,坏了就不再买,重在保护。此外,我们还是需要坚持“买一丢一”原则。
有了这套方法以后,我再也不会随着大潮流,剁不了手,斩断不了买买买欲望了。
以买书为例,我从不会购买别人“种草”的书籍,越是各大平台打咖推荐的,越是热门的畅销书,我越是冷静。为什么呢?
通常,在下单前,我会先自问自答三个问题:
1.这本书为什么大家都在推荐?
2.它的价值最大价值在哪里?
3.我阅读目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最近成甲老师的新书《好好思考》火了,但我看了又看还是没下单。因为我了解到这本书的知识来源是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一书。像这种爵烂概念的“二手书”,我可以用微信读书快速看看电子书就完事了。
再如,今年双11,微博热门话题人均消费1000元,而我是0元消费。我并非不热爱购物,而是我早已养成精准购买的好习惯。也就是说,在购买消费前,我一定会三思而后行,然后一旦有了某件东西,就时刻记得并践行漫画家蔡志忠的一句话:“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总结】
最后,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有所顿悟。
在消费至上的时代,媒体、商人、广告从业者会联合精心设计的「消费局」。而我们终将会成为消费的物种,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幸好的是,《精准购买》和《断舍离》这两本书的作者,不遗余力地给消费者提供一套购物自救指南攻略: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共存的方式中,“买好”比“买多”更重要。“选少”、“买好”也必将成为一门必备技能。
因为若我们能把一个物品用到极致,乐也!若我们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赢也。
所以,我希望你我都能学会精准购买,早日过上极致又逍遥自在的生活。
愿我们终将成为一个极致的人,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