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至之境》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9-11-19(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至之境》观后感(一):未知的动物世界,非常神奇,也透露出残酷的竞争
很荣幸成为世界首批观看此影片的观众之一,大自然的神奇,造就了各色各样的生物,见证了大熊猫从出生到独自面临生活考验的经历,还有体长不到2.5厘米的蝙蝠的特异功能。其中动物之间的求偶,原来跟人类世界是如此相似,镜头下的它们的鲜活、有趣,让人生临其境。最后亲眼目睹藏狐爸爸艰难的抚养四位孩子的辛苦历程,在中国多样性的地貌,诞生了许许多多神奇的物种,处于不同环境的它们,各自练就了生存的本领,让人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每个画面每一帧都拍摄的非常精彩,由远及近,从广袤到细致,每个安排的背后都可以看到拍摄的用心和艰心。这次看了其中的两集,期待b站到时候的全部上线,可以再次刷了
《未至之境》观后感(二):E02 (轻微小剧透)努力啊!活下去就有希望
不论是什么动物,都在为活下去而努力啊…
通过第一集被不断吓到第二集已经总结出来了经验
知道可可爱爱之后一定会出来写残忍/残酷的东西
果然被pika(觉得这名太可爱了)挖洞后的满地花美到之后
臧狐就开始了…
但是在小妹妹吃pika的时候
一边拉出来血淋淋的肠子(我猜)
一边说连小女儿也不例外
这也太硬核了
臧狐爸爸活下去了真的太感动了
几句碎碎念:藏羚羊长得太好看了!!
惯例,两张被戳到笑点的图
《未至之境》观后感(三):大自然就是不给你缓过来的时间
“啊啊啊啊刚出生的大熊猫好可爱啊”
还没嘤嘤嘤过三秒……
一条蛇的大特写吓死个人,吐信子真的太吓人了
然后再看看大熊猫…
然后被螳螂吓死,螳螂的眼睛真的看起来很像个斗士
然后再看看大熊猫…
好看的鸡出来了,又可可爱爱不过三秒,苍鹰突然要来吃?
然后再看看大熊猫…
再看看可可爱爱的藏酋猴…
再看看可怜的大熊猫从树上掉下来(太可爱了哼哼唧唧的就掉下来了)
然后猝不及防的看了一种蟾的片(据说是第一次拍到)
然后再看看大熊猫…
然后他就要离家了!
等反应过来自己已经哭哭啼啼的了
这片竹林真的是,危险温情爱情愤怒独立都在一瞬间,不会等你准备好。
. 第一次知道原来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好酷哦…
贴两张戳中笑点的图
《未至之境》观后感(四):将中国文化与生态融合一起
滚滚成长记充满了感动治愈还有搞笑〜( ̄▽ ̄〜)
除了探讨竹林生态圈的各种生物,还对他们生存环境的中国哲学进行了探讨。熊猫的阴阳,猴的佛教……
峨眉山烟雾缭绕的仙境!画面真的太美太仙了!熊猫的黑白代表阴阳中国阴阳的概念所以这不单单是了解生态的纪录片,还是对中国人文文化的探讨。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而生灵与自然……
万物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哲学的思辨。真的看完之后醍醐灌顶。
当然,除了这些,纪录片第一集介绍的很多动物故事也是real有趣!
《未至之境》观后感(五):将大熊猫作为文化输出的武器
一部纪录片必备两种素质,真实性和艺术性,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想突出真实性,“0剪辑、无bgm、保留同期声”的镜头相对较少,这部纪录片更加注重艺术性,想展示更美的东西。因此也没有介绍更多的自然知识,而是将这些动物角色都放在一个个充满戏剧性的小故事里,影片只是想借大熊猫来让我们“看”这片竹林王国,这是一个舞台,而并不想让观众沉浸其中。 本片主题:展示中国的各种未为人所知的生物。主要在于“展示”二字。
那么影片为了更好的契合这个展示的主题,就加入更多“美”的部分,戏剧化的部分,而将自然的残酷或者重复枯燥的部分做了最大的删减,有些直接闭口不提,有些则一笔带过。虽然这样的处理牺牲了真实性,但是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性。也让影片的布局、剪辑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比方说,如果不是为了展示更多的独特生物,影片完全可以采用更细的分集方式,大熊猫一集、螳螂一集等等,但是这样做就违反了本片展示中国“各种”独特生物的主题。理由如下:
第一,可以看出制作者想令大熊猫成为展示者,观众的视角跟随大熊猫而看到更多更广阔的竹林王国,如果一集就结束,显然别的几集就失去了主角。
第二,所有人都不可否认,大熊猫的吸引力,是在所有动物中名列前茅中的前茅的,甚至有人能大胆的说“全世界都喜欢大熊猫”,以及“熊猫外交”的出现,基本都在佐证大熊猫的魅力。因此,制作人的思路可能是通过大熊猫这个明线来捆绑观众,以让观众了解更多的中国的独特生物,再鉴于本片的人文属性的内核,可以这样理解:制作者想通过大熊猫的魅力,来吸引观众基础,使用大熊猫作为突破口,向观众介绍中国更多的物质与文化,借此丰富当代年轻人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因此,当本片将大熊猫的故事作为单独的一集来处理,最后的总播放量很大可能会出现单集爆款,而别的分集都比较冷门的情况。这样也是违背展示更多生物的主题的。 大熊猫本身由于其过强的吸引力,哪怕不作任何处理,观众也会看的很开心很投入。但是别的动物就不一样了,为了增强大熊猫以外部分的动物的观感,这些独特的动物都只是进行了非常简单的科普介绍,而接着通过一个戏剧化的小故事来保证观众观看时的趣味性。而由于载体是“小故事”,就会显得这部分的艺术性更加突出而真实性会受到质疑(弹幕中的确会有人质疑是否为摆拍),艺术性突出的表现是背景音乐的使用、剪辑量的增加、故事的形成。制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观众的注意力,而不至于落差过大而引发负面观感。
再看本片的“大制作”,中英文版本,感觉野心还是挺大的,另外提一下影片的衔接部分。
为了将各个关联并不那么紧密的生物在一集纪录片中展示,影片使用了大量的过渡场景,比如在介绍大熊猫之前总是给一段竹林里面的场景,介绍别的动物之前,总是给一段大的地貌场景。这些过渡在前期十分流畅,通过比较合理的逻辑连接,比如熊猫吃竹子,介绍完熊猫接下来是竹子,介绍完竹子,再介绍生活在竹子里的扁颅蝠。 在影片中期,螳螂、红腹锦鸡以及峨眉山、猴子的介绍,并没有使用这种逻辑上的链接,而是用一个地貌空镜和解说,制造一个间隙、停顿,然后再直接切换到新角色,不加过渡,这种硬切简单粗暴,但是不会让观众难受,有一种看完了一场戏,再看下一场的感觉。 但是到了中后期,由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再那样有逻辑上的紧密联系,也已经给了观众“上一场戏已经结束”的感觉,而又要将叙述转回到大熊猫主角时,为了保证一定的叙述流畅性,影片的衔接阶段的文案,就显得有些刻意,甚至有强行关联的感觉。比如“大熊猫在树冠上,就没它的猴子邻居那么自在了”,又接着,在大熊猫爬上树的时候,说它虽然拥有了“看待生活的全新视角”,也会暴露在恶劣天气之下,这个衔接在我看来有些逻辑缺失,大熊猫不爬上树,就不会被雨淋湿了吗?在我看来此处的转换,甚至不如一句“下雨了”来的好使。此处又说在同一片树冠上,还有一只小熊猫,借此引出小熊猫的介绍。
可以发现,这里所采用的衔接方式是“物理上的相邻”,“邻居”、“同一片树冠”,这样的衔接方式之所以让人难受,是因为影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展示他们的连接,没有大熊猫与猴子的相遇的镜头,没有大熊猫与小熊猫相遇的镜头,这些物理上的连接,如果都不通过镜头表达出来,就会让人觉得真实性比较匮乏,让人产生怀疑。而“爬上树就会暴露在恶劣天气中”则是单纯的逻辑上让人不解,当地的植被真的已经浓密到可以隔绝恶劣天气了吗?如果可以,那我觉得这个要素有必要在纪录片中展示出来,如果不可以,那么这就是一段失败的衔接。 影片后期,又回到了中期采用的硬切方法,虽然这次只展示了一种名为峨眉髭蟾的动物,紧接着就是影片的结尾。依旧以大熊猫宝宝为主,通过其独立,开始闯荡竹林王国来引出接下来的故事。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观众的一些简单看法,和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自己的思考,如有不足, 恳请大家斧正!
影片整体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大熊猫太可爱了,awsl,希望中国能有更多这样优秀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