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都》是一部由彭军执导,图门巴雅尔 / 高伊罕 / 张熙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林都》影评(一):人间大爱,
草原儿女情,人间大爱感动ing影片《海林都》中,当肆虐的风沙将要吞没阿柔娜和她的女儿,飞也似的跑出视线的马儿叫来了马群,马群将阿柔娜和她的女儿团团围住,宛若一道阻挡风沙的屏障,那一刻,马作为蒙古族人民的意义得到了升华;草原上的牛羊啊、骆驼啊,宛若“奶娘”,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正因为有了这些长生天馈赠的精灵,乌兰夫主席才可以向总理拍着胸脯说: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因此啊,远离故乡的游子们,总是牵挂毡房前絮团般的乳羔是否长大了一点、河谷里欢跳的马驹可曾长高了一些,北归的大雁,是否递来了我们的思念……因为有了这些精灵,从此思念有了可以描述的模样。
《海林都》影评(二):内蒙草原,马头琴,与3000名上海孤儿
上周末应邀去看了一部电影《海林都》,情节并不复杂,但那个发生在内蒙草原上的故事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街头的弃婴弃儿数量剧增,他们被来自于江苏、安徽等地被饥荒困扰的家庭留在在银行、商场门口,后被送入上海保育院等福利机构。
这些孩子之后又辗转被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北方省份的家庭收养。其中,尤其以内蒙古收养的孤儿数量最多。据资料统计,内蒙古各盟市诸如呼和浩特、伊克昭、哲里木、呼伦贝尔、巴彦淖尔、包头,安置孤儿的总数逾3000名。
大一点的孩子不过五六岁,小的只有几个月。他们从上海、常州蜿蜒北上,坐汽车换乘火车,再换汽车、勒勒车,甚至马背,一路辗转前往2000公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
电影第一次让我知道了这个遥远的故事。
当小小的孩童在火车车窗上画出再也见不到的妈妈形象,语言不通的蒙古族妇女抱着这些汉族孩子骑在马上,还没有结婚的少女决定要承担起妈妈的责任,过早失去了亲生孩子的奶奶抱着孤儿们歌唱……母亲这个角色的失去与重获,意味着跨越血缘、地域与民族的爱逐渐滋生。事实上,“海林都”的蒙语意思就是“爱之歌”。
女主角并非凭空编造,原型是一位叫做都贵玛的蒙古族女性,当年她才19岁,却决定要成为28个南方孩子的母亲。为了这些远方的孤儿,她甚至失去了一只眼睛的视力。
也许我们很难想象这种付出,但那就是蒙古族人的热忱。在广袤的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城市里的陌生、疏离截然不同。游牧传统与严酷环境决定了唯有守望相助才能在草原生存,而牧民也将这种热情与诚挚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待陌生人的无私与热心。
电影也讲述了两个孩子在内蒙草原上的成长,他们学会了用蒙语叫额吉(意为母亲),学会了穿蒙古袍子,学会了弹奏马头琴,学会了随着音乐起舞……
马头琴是属于草原的,蒙古族是热爱音乐的民族。电影开场之前,主办方请了一只蒙古族乐队来表演,几个壮实的蒙古汉子在舞台上弹琴击鼓,呼麦低沉地响起,一瞬间就将观众带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电影情节也时刻与马头琴、与音乐相关。当因为批斗不能再演奏时,男主角痛苦地在山下弹了一夜悲伤的马头琴,直到手指都血肉模糊。电影里还有位擅长弹琴的老师巴音,他的人物原型和角色一样热爱音乐甚于生命,他在遗言里说:“音乐能让你忘记苦难,忘记仇恨。阴霾总会过去,太阳会照常升起。”
最后,两个来自上海的孩子和收养他们的父母一样加入了乌兰牧骑,奔走于草原戈壁之间为牧民们送去歌声琴声。我想,这才算他们真正地在草原找到了家——或者说,草原给了所有人一个家。
其实内蒙古牧民与上海孤儿故事之前也拍过电影电视,《静静的艾敏河》《额吉》都是优秀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当年的母亲与孩子的各种故事。只因为题材小众、年代遥远,这些故事总是容易被忽略。但草原一直在那,和奔马、敖包、永不停歇的马头琴声一起,滋养着无数的生命与许多关于爱的故事。
也许,我拖延了好多年的内蒙旅行计划也该早点提上日程了。
《海林都》影评(三):《海林都》:天苍苍野茫茫,辽阔草原见证感人母爱
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真实事迹值得书写,有很多平凡人的功绩也不应该被遗忘。《海林都》就还原了历史中一段感人的事迹。
电影《海林都》的故事背景改编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三千南方孤儿进草原的真实事件,展现了内蒙人民宽厚的心胸,勇于为国分忧的英雄举动。影片以阿柔娜和朝鲁为首的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工作队)为主角,在收养孤儿的同时也坚持对艺术的无限追求。大草原、马头琴、劝奶歌等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使影片既感人又养眼。
被称为草原百灵鸟的阿柔娜,尚未结婚,因与一位据说不会说话的女孩童谣(后起蒙族名字萨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决定将其收养,并打开了女孩不说话的心结,甚至因为护送高烧的萨仁而在沙暴中摔跤而引发小产。另外,慈祥的奶奶、陶院长等人对孩子的照顾也是令人印象深刻,这些都是大爱的表现,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片名《海林都》(蒙族名字,意为爱之歌)的精髓。
在故事上影片也有前后呼应。其实内蒙的养父养母们的付出,上海孤儿们也看在眼里。萨仁和养母阿柔娜一样,爱上了蒙族歌舞。当爷爷说她是汉族女孩时,她回的一句“我也是蒙族女孩”,不禁让爷爷开心大笑,也让观众的心暖暖的。
同样,孤儿南方(后起蒙族名字巴根)在自己的老师巴音被批斗致重病时,是他把巴音拉回家,并四处寻找医生来看病,真心换真心,这正是最好的体现。
《海林都》这样的历史事迹甚至不用过多的艺术修饰,尽力还原当时的场景和经过就足以打动人心了。草原牧民用心抚育了这些孩子,这是人性的光辉,完美诠释了“大爱无疆”这四个字的真谛。
最后,当动乱结束,乌兰牧骑需要重新组队,萨仁和巴根在阿柔娜和朝鲁的目送下,走上了新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的道路。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十分感人,观影现场还响起了不少抽泣的声音。
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当初牧民们养育这些孩子也不是为了立功成名,但是他们这样无私的奉献精神却值得我们铭记。在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奉献精神,用爱去抚育下一代,这份无私奉献的情感也就传递给了下一代,这份精神是宝贵的财富。《海林都》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讴歌牧民们的奉献精神,也是想让这份情感传承下去,拯救了一个孩子,他/她未来可能会拯救更多的人。
影片中片中融入了马头琴、劝奶歌等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草原生活画卷。电影的画面非常漂亮,辽阔无边、美得像屏保一样的草原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看点,白云下分布在绿色大草原上的羊群令人心旷神怡。热情的蒙古汉子与姑娘,奔腾的群马场面壮大,优美的风景与善良的主人公相益得彰,真是让人看完恨不得马上去趟内蒙,亲身感受大草原之美。
崔汀/文
《海林都》影评(四):《海林都,草原之歌》
人是环境的产物。
而思想由环境生发。
四年前,我去了内蒙古旅行,两年前,我独自一人在西藏新疆背包旅行超过百天,当我在广阔无边的草原,蔚蓝无际的天空下,那些在中原拥挤狭窄钢铁丛林里遭遇的人事物总总,我都觉得不算什么事了。
海阔天空,是自然和物理环境,也是心境。自然和人互为作用,人在其中,心怀宽阔,能接待和给与更多。
这样的感觉也让我在内蒙古西藏新疆背包环游时,总能逢凶化吉,路遇贵人。
而带着这份亲切和感恩,我回到中原,回到钢铁丛林,便温润包容了许多。
我把那份自然赋予的熏陶宽厚带回,给与更多的人。
在接受邀请去看了《海林都》的电影,我忍不住会心一笑,我懂,我感谢,我要告诉身边的人。
《海林都》,很多内地人不懂这电影名的意思,它对照的英语名是《Song of love》,后来听到编剧胡绍祥老师介绍,才知道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爱之歌》。大草原离不开音乐,而这部电影是一部需要关闭惯性思维靠音乐体会的电影。
这是一部根据历史事实改编创作的电影。
1950年代末粮食紧缺,上海街头的弃婴弃儿数量激增,江苏、安徽等地被饥荒困扰的家庭把孩子留在在银行、商场门口,后被送入上海保育院等福利机构,又辗转被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北方省份的家庭收养。其中,内蒙古收养的孤儿数量最多,据资料统计,仅在1960年一年,内蒙古各盟市诸如呼和浩特、伊克昭、哲里木、呼伦贝尔、巴彦淖尔、包头,安置孤儿的总数逾2000名。
这些孩子,大一点的五六岁,小的只有几个月,从上海、常州蜿蜒北上,坐汽车换乘火车,再换汽车、勒勒车,甚至马背,转往两千公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这段旅途日后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当时最大规模人道主义人口迁移”。
电影《海林都》正是立足于这段历史,讲述了内蒙古主动抚养28名孤儿的故事,重点突出了两位孤儿——童娅和南方的草原成长经历。
孩子们有原生家庭的委屈记忆,有对陌生环境排斥和不适应,有对语言不通的胆怯,有对不认识新家庭的内在抵抗,他们从一开始紧张害怕收缩身体的状态,但慢慢接纳和喜欢上新的家庭。而那些新家庭,大多是游牧家庭,对于失去和接纳有天然的理解力,他们在苍翠原野上用毫无差别的爱来温暖和靠近孩子们,视若己出。这是一部根据历史事实改编创作的电影。
1950年代末粮食紧缺,上海街头的弃婴弃儿数量激增,江苏、安徽等地被饥荒困扰的家庭把孩子留在在银行、商场门口,后被送入上海保育院等福利机构,又辗转被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北方省份的家庭收养。其中,内蒙古收养的孤儿数量最多,据资料统计,仅在1960年一年,内蒙古各盟市诸如呼和浩特、伊克昭、哲里木、呼伦贝尔、巴彦淖尔、包头,安置孤儿的总数逾2000名。
这些孩子,大一点的五六岁,小的只有几个月,从上海、常州蜿蜒北上,坐汽车换乘火车,再换汽车、勒勒车,甚至马背,转往两千公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这段旅途日后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当时最大规模人道主义人口迁移”。
电影《海林都》正是立足于这段历史,讲述了内蒙古主动抚养28名孤儿的故事,重点突出了两位孤儿——童娅和南方的草原成长经历。
孩子们有原生家庭的委屈记忆,有对陌生环境排斥和不适应,有对语言不通的胆怯,有对不认识新家庭的内在抵抗,他们从一开始紧张害怕收缩身体的状态,但慢慢接纳和喜欢上新的家庭。而那些新家庭,大多是游牧家庭,对于失去和接纳有天然的理解力,他们在苍翠原野上用毫无差别的爱来温暖和靠近孩子们,视若己出。
孤儿童娅从无法言语到分离时发自肺腑喊出额吉,即蒙古语妈妈的意思。她在草原艳阳下,蒸发了过去的阴影,变成一个有归属感的会说话的孩子。而她的额吉在一次风暴中为了保护她,不幸流产,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这一难,他们的心因此更紧密了。长大一点,乖巧懂事的童娅还跟随额吉学习了文艺,继承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
另一个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不合群不听话,却因为骏马和音乐,心里有了草原的家,他跟随马头琴的老师学习,和智慧的内蒙古奶奶相依相伴,长大成人成才,老师的绝笔遗言留下了一句话,“音乐能让你忘记苦难,忘记仇恨。阴霾总会过去,太阳会照常升起。”音乐是更高级的语言,直抵心扉。
很少见一部电影,在讲述一份必经的苦难时那么克制舒缓,狂放奔腾的骏马、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洁白的蒙古包、乌兰牧骑流动勒勒车,大面积的草原俯拍、仰拍,让人沉静的夕阳西下,人是在这样的风景中被浸润疗愈的。当然还有内蒙古特有的音乐,悠扬的马头琴声、高亢深邃的蒙古族传统民调,那是一份“就这样,随他去吧,走走走,人在一起就是家”的游牧豁达。
电影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比如都贵玛和巴音老师,都贵玛是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草原额吉。他们的一生并没有觉得做了多了不起的事,他们只是多了一个孩子,多付出一份有质感的爱。
主演图门巴雅尔、安赫尼玛,编剧胡绍祥也参加电影的映前映后交流。
曾在《狼图腾》中扮演女主角嘎斯迈的安赫尼玛,在这部电影里扮演的是都贵玛的草原母亲。而饰演男主角的图门巴雅尔,我们在映后,特别去问了他“电影里的骑马高难度动作都是你自己完成的吗?”他一脸骄傲地说“对啊,我们内蒙古的孩子三四岁就开始骑马了。”
《海林都》在领导人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回信两周年之际上映,定档全国院线。哪怕你只是用眼睛满足一下对大草原的向往,用耳朵去感受一下游牧西行的洒脱,都会不虚此行。
《海林都》影评(五):内蒙古除了美食美景,还有《海林都》讲述的感人故事温暖你的冬天
文/叶秋臣
提到内蒙古,好看好玩好吃的简直太多了!
我们可以骑马驰骋在呼和浩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嘴里哼唱着“让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唤起童年看《还珠格格》时那份对草原的向往和追求,一碧万顷辽阔无边心旷神怡……简直夸到我词穷。
我们还可以在那里享受到只有在美食纪录片中才能看到的各色美食,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手把羊肉,蘸着韭花酱一口吃下去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网上有小伙伴说自己其实不吃羊肉,但看到这个画面已经是垂涎三尺了,可见这种美食拥有一种穿透屏幕的强大魔力。
内蒙奶茶也不同于平时在街边商店里买到的类型,一口喝下去整个人都会充满能量,还有奶豆腐、炒米等等等等都是当地的特色食物,由此衍生而来的美食组合简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临行前还可以买一些特色牛肉干带回来给家人朋友们品尝,人人都竖起大拇指说好吃,回味无穷之后还会网上再买一些继续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除此之外,我们熟悉的许多明星艺人也都来自内蒙古,比如脱口秀天才李诞,素颜女神王丽坤,天籁嗓音阿云嘎……
看完这些,似乎我们与内蒙古的距离又拉近了一些。
我们熟悉了当地的美景和美食,幻想着自己也像《天龙八部》的萧峰一样,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塞外牧马放羊,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此生无憾。
看着当地牧民们脸上淳朴的笑容,看着他们挥舞着套马杆肆意驰骋,看着他们载歌载舞共同演绎着草原上的“爱之歌”,我们的心瞬间很想冲破桎梏,回归到追求自由的本真。
内蒙古不仅有好看的景色和好吃的美食,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想看看这些感人的故事都讲了什么?来看《海林都》就对了。
蒙语中,“海林都”就是爱之歌的意思。
《海林都》即将在11月21日全国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曾经南方粮食短缺的时候,有3000名孤儿被送往内蒙古的上千家庭中,并由蒙古妈妈们养育成人的故事。电影根据这一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并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的蒙古族母亲都贵玛为原型去塑造了女主角阿柔娜。
看完全片之后,感觉自己好像被爱包围,每一幕都能感受到溢出大银幕的母爱。
当3000个孩子到达草原之后,他们投入了蒙古妈妈们的怀抱。因为这些孤儿们曾经被遗弃过,所以内心对新的家庭都有一些抵触,但草原母亲们用自己无私的爱包容了一切。
阿柔娜,就是无数个草原母亲之中的一员。
观影时,叶秋臣印象最深的片段有三幕。
在领养女儿童娅的时候,阿柔娜其实还是一个没有结婚尚未出阁的姑娘。因为拥有美妙的歌喉,她也被称作“草原上的百灵鸟”,并且幸运被选中参加乌兰牧骑的巡演。
“未婚+事业”的双重压力下,阿柔娜本身是并不适合收养孩子的。但童娅自从来到草原就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所有人里面她也只听阿柔娜的话,因此冥冥之中阿柔娜就成为了这个孩子唯一的选择。
看着这个眼睛都会说话的小萌妹,阿柔娜心生怜悯,于是便打算将童娅带在身边,随同她一起参加巡演。但这一决定立刻遭到了身边人以及乌兰牧骑其他成员的反对,两难之下阿柔娜忍痛做出了选择,她准备将童娅送到自己母亲那边寄养。
就在母女俩即将分别的那一刻,从来没有开口说过话的童娅用蒙语大声喊着“妈妈”,并朝着阿柔娜飞奔而来。
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感动,于是便同意让萌妹随同他们一起演出。
看着童娅在舞台上的表现,乌兰牧骑真是捡到宝了。
第二幕,是阿柔娜母亲收养南方时说的那番话。
南方这个男孩子生在上海,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起初南方对草原生活非常抵触,不仅坚持穿着馊臭的衣服,而且也不想去洗澡,夜里还想趁大家睡着的时候偷偷逃跑。
经过耐心地了解,阿柔娜的母亲知道这个孩子是因为对自己将有新妈妈的事情心生抵触,于是她便对南方说“就当你领养了一个奶奶吧”,你没有新妈妈,你只是有了一个新奶奶。
她再三强调,不是自己收养了这个孩子,而是这个孩子领养了自己。在阿柔娜母亲的体谅与呵护之下,南方也变得不再孤僻,渐渐融入了新的家庭和环境。
第三幕,是阿柔娜失去自己亲生骨肉后的顿悟。
阿柔娜婚后,一直带着童娅与丈夫一起生活。有一次她因为童娅而意外坠马,登台演出时感觉到身体异样,等到下台后检查身体才发现腹中怀的孩子已经没了。阿柔娜极度崩溃,几乎一蹶不振。但当她看到童娅登台代其跳舞时,她想起了一位草原妈妈。这位母亲愿意为了领养的孩子让自己的亲生骨肉受苦,因为她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领养的孩子用。
那一刻,阿柔娜的小爱瞬间转化成了大爱。
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阿柔娜也是她母亲领养的孩子。
一代又一代,这种爱被不断地传递和继承着。
我们在《海林都》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三代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之间,令人动容的亲情与爱。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让《海林都》来温暖你的内心吧。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