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高冷冷”,即可免费获得一个公众号
本文共1745字 阅读约需5分钟
(如果进度条太长,是因为留言)
电影《真爱至上》剧照
集中分享几个,关于高效学习的小诀窍吧。接下来我所提及的概念,比如「检索式练习」、「重复阅读」、「延迟反馈」、「间隔练习」,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出现过,但当时只是一笔带过,本文是深入展开,说明具体怎么做,以及这么做的原理。 01 想理解本文的内容,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对于学习来说,「检索式练习」的效果,比「重复阅读」的效果好。前者是指进行主动回想以及测验,后者是指反复地阅读和背诵知识点。
——效果不是差一点,是差很多。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继续探讨更多的细节问题。 02 大家知道,学完知识,要尽快检测自己的所学,看到反馈。 如果做完一道题目后,立即看答案,并把自己的错误纠正过来,我们称之为「立即反馈」。 但「立即反馈」的效果是不好的。 一是因为,你知道可以立刻看答案,你在做题时,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很难真正投入更多的努力去思考答案。而努力思考答案,是学习中很重要且很有用的环节,这点我在后文会继续详细说明。 二是,立刻看到答案,难以加深印象,记忆不够牢固。 与之相对应的,是「延迟反馈」,也就是等上一小段时间,比如做完一整套题目再看答案,或者完成后两小时再看答案。 当你隔上一段时间,再去根据答案,检查做题效果,你需要重新捋一遍自己的做题思路,付出了更多的认知努力,所以也就会掌握得更坚实。 03 在「延迟反馈」中,我们在学习相同的内容时,会间隔一小段时间。而研究表明,间隔练习,是有助于增强记忆的。 这个间隔,不仅仅是指在时间上有间隔,也包括,穿插学习不同的内容。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认知天性》)
如果是长期备考,在合理的范围内,每天学习多样化的科目,比只学1-2个科目的效果好。穿插学习不同章节、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比集中学习同一章节、同一块知识点的效果好。 间隔内容的学习,之所以效果好,依然是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你在继续学习之前的同一科目时,有一个回想以及巩固的过程。 04 那么,间隔练习,隔上多少时间比较合适?当你对这块知识点,有点遗忘时,就是你下次复习的好的时机。 适度的遗忘,是加深记忆的必要条件。原理和前文是一致的,你多花费一些力气去回想,才能真正巩固所学知识。 大家真的不用因为「背了忘忘了背」而感到沮丧,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记忆的正常的流程。 你最牢靠的记忆,就在这个节点发生。 关于一件事情你忘记得越多,重新学习就越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识。 05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将某个概念、某个知识点掌握得牢靠?这取决于三点:它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实际用途?
它对你有无重要的情感价值?
它是否和你的其他知识建立了关联?
满足以上至少一点,你就能够利用线索将它们调取出来。但如果只是单纯地背诵,效果是不太可能会好的。 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06 另外,如果一个问题你不会,先不要去看答案,也别去请教别人。先试试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解决方法。 哪怕最后你得出了错误的答案,甚至根本就没有做出来,但这个过程,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题、掌握这一块的知识点。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
前几天刚好有胖友问,看书看不下去了,能不能用刷选择题填空题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点? 当然能啊,这是比看书更好的方法。选择和填空题中所空缺的部分,会帮助你实现「生成」效应,增强你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当你想方设法寻找答案,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知识的时候,在得到答案、填补知识空白之前,你会先强化大脑中到这部分空白的检索路径;当努力填补完这部分空白后,你便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到新知识的联系。(《认知天性》)
越是让你摆脱对既有提示和答案的依赖,需要依靠自己去解决的问题形式,对你的帮助越大。比如说,填空题,比选择题的效果好;论述题,比填空题的效果好。 你在所输出的答案上,需要付出的主动努力越多,学习效果越好。07 好,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的全部内容,我就不做总结了,因为每一小节,每一句话,基本上都是重点,都挺难理解的。 期末考试不远了,考研也不远了,大家把这几个理念,好好理解并且实践,加油哇,一切顺利。注:本文的核心理念,参考自《认知天性》一书,是再创造的综述性的笔记,而非原创。标原创是为了防搬运。 //End100万假币买来的冷冷AI,推荐你看近期文章:
1、【重要】对11月28日文章的补充
2、人是怎么废掉的?
3、你会因为同龄人的优秀而感到焦虑嘛?看看看这篇
4、30天丨写给考研的你
喜欢冷冷,不喜欢不行(也行)。下次更新:12月6日(周五)14:00。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或启发,可以点下右下角的在看/WOW(不点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