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下点碎落花声》是一本由宗白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读后感(一):美从何处来?美又何处去?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书名取自作者宗白华的一首诗。
《诗》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作者宗白华,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毕业于同济大学,1986年12月20日逝世。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
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是宗白华先生的文章收集录,全书分为四卷,主要是以议论文的形式探讨了美的概念。美是一种动态现象,文字、音乐、艺术、哲学都是美的载体,都是为大自然服务的。因为大自然是真的美,人们为了留住大自然的美,或是写诗、或是谱曲、或是绘画、或是冥想。总之,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管美的瞬间。
内心丰富的人,在孤独时,也能发现美,生活中的任意细节,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内心丰富的人,善于抓住事物的触动点,人不单是人,物不单是物,他们都可以艺术化、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哲学化。所以,内心丰富的人,觉得世间万物都是美。
美从何处来?美又何处去?美从诗中来,美从艺术来,美从自然来;美从诗中去,美从艺术去,美从自然去,这是对美的哲学问答。宗白华先生认为先秦工艺美、敦煌艺术美、《世说新语》美,无疑就是上面所述的美的来去处。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强调了艺术的境界。在卷三中,通篇阐述了作者对艺术的理解。首先,叙述了中国艺术意境诞生的一二三;然后,议论了艺术的空灵与充实、议论了艺术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最后,写下了自己对艺术的看法。在卷四中,还说明了中国书法和古代音乐与美的关联。
总归,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喜怒哀乐都是美,动的美静的也美,只不过,美的载体形式不一样,每个人选择表达美的方法也不一样。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读后感(二):在静默中绽放
《细雨下 点碎落花声》虽然是书名,也是作者创作的《流云小诗》中的一句,这句诗也是一幅画,是静坐窗前,淡茶一盏,感受点点花瓣飘落的声音的意境。 宗白华把中西方的美学融合贯通,但在这本书里,他写出了中国古代美学精髓,把中国美学的雅静和灵动书写到了极致。 本书一共有四卷,前三卷都是在对美的找寻。美在何处?她可能在孤独静默的思考中,也可能在琴棋书画,文学作品之中,还可能在一屋一景,工艺美术之中,用心而感,万物之美无处不在。 宗白华的世界是向美而生的世界,是“极真、极美、极善的灵魂和肉体的协调,心物一致的艺术品。” 他谈罗丹的艺术,是美的创造者,是真实的把自然表现出来了。 他书写在孤独中阅读歌德,看歌德在孤独中追求人生的极致,碰撞出生命的激情和灵魂的永存。 你知道,诗人的词句 飘摇在天堂的门前, 轻轻的叩着 请求永久的生存。 请你不必多言, 尽管让我进去! 因为我做了一个人, 这就说曾是一个战士! (歌德) 卷二的内容是最多的,作者带着读者一路找寻美,感受中国无处不在的美学文化。 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美是一种意境,行走在诗里,飘逸在画中,让人有一种宁静淡然的思绪。 先秦工艺美术作品中和古代哲学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切都归于自然。 《考工记》中,在各种诗词歌赋,伟大著作里,探究伟人哲学思想,找寻美,诠释美是“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 《易经》的《杂卦》中有艺术的最高境界,“贲,无色也。”作诗,作文,作画都要讲究“徇烂之极,归于平淡”。而《离卦》美学却把古代工艺美术和建筑美术联系到了一起,来表面艺术和劳动者的关系,说明《离卦》美学所表现的虚实相生,内外通透,对称,对立所引起的美感的思想。 敦煌艺术的灿美和想象力的跳跃,就连政治最混乱的汉末六朝也能找寻到无数艺术的醇美。 不仅如此,美学的寻找还在于人格的优美,顾恺之的三绝;陶渊明的纯厚与侠情;王羲之的心境朗澄,在山水自然之间;在书画笔墨之间。 美从何处寻?“诗和自然就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宗白华《流云小诗》 卷三说:万物静观皆所得。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是不一致的,所以美学最高的境界应该是内心自我的感知。所以作者提到:“所有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作者列举了很多古诗词,展现了人们心中深远的意境。而诗人的意境其实是一种情和景的相互交融,就像作者提到董其昌的一句: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从作者的表述中,中国的艺术之美更是一种禅境的表现,是内心的归宿。 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美尽显于万物之间,只要用心,用情去感知,美到处生根发芽。 所以作者在卷四中强调,一切的一切,都在美中。 第四卷中开头部分有一些概念性的语言,其实也是美存在的多种形式,以及中西方古代艺术美的差异。后段还特意把先生所著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节选出来一睹为快。 《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他谈到了中国古代书音乐对人类的影响是“领导我们去把握世界生命万千形象里最深的节奏的起伏”。 作者从多方面论述了美的存在,从艺术,文学作品到宗教信仰,从政治,科学到技术对精神美学的相互影响和成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 读《细雨下 点碎落花声》这本书里音引用了很多优美的诗词和金句,为作品增色不少,收录了他很多经典的随笔美文,阅读很有节奏感和意境,真可谓是在美学之中谈美学。 淡雅的封面,丝丝小雨,一朵清透的,淡蓝色的花朵飘逸在空中,似空灵自由的精灵。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读后感(三):风月一点,落花一别——读《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初次看到淡蓝色的封面上,安静地漂浮着一朵清透的花,右上角写着书名《细雨下点碎落花声》,惬意舒缓让我不得不沉下来去读这本书。未翻开扉页时,想象里面的小诗缱绻,行文温柔,于是打开近来听的一首歌,妄图在犹如老电影的环境中去阅读这本书。
作者宗白华,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是把中国体验推向了极致的新道家代表人物。这本书是他馈赠给现代人的礼物,在宗白华看来,我们必须将美学纳入我们的生活,建立审美的态度,形成一种艺术的人格,这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容易。
真的容易吗?
从封面和书名,偷偷在心里定义了这本书内容的我,此刻想更换一首歌,方可配合书中的描述。《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中,没有风雨一点的浪漫,倒是多了落花一别的美学。
全书一共分为四卷:将美存在的形态,寻觅的方向等揉进文字里,让读书的人跟着写字的去探寻。
卷一:孤独时有美。
孤独时有何美?孤独时有生活,有诗,有给朋友的信件,在看过罗丹的雕像后,在明白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后,在歌德的人生启示中去领悟孤单时的美。每一个小节中,用善诱的文字带领阅读的人去感悟,在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一节的结尾,有这样的一段小字:
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是两种意义的人生态度。
卷二:美从何处寻。
寻觅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么去寻找?作者给出了答案:在文学诗与画的分界去寻找,在远古时期的先秦和古代哲学中去寻美学思想,藏在敦煌艺术的价值与意义,显在《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在这一卷中,引用了大量的古籍与诗。
而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卷三: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无论怎样,他是好的!在这一卷中,作者介绍了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艺术与中国社会等。
一曲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画境,行者驻足,万物静观,怎得?
卷四:一切的一切,都在美中。
作为全书的尾章,作者概述了美感的主要范畴,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接触,部分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音乐思想。音乐使我们心中幻现处自然的形象,因而丰富了音乐感受的内容。画家诗人却由于在自然现象里意识到音乐境界而使自然形象增加了深度。
这场寻美的旅途,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里,宗白华将他的思想、见解用笔写下,和翻开这本书的人,在歌里,在诗中,在画前,在人生中去寻找。
风月一点是浪漫,落花一别是艺术,这些都是美。
前些日子里,看另外的一篇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遇见你的那一刻就是大爆炸的开始,每一个粒子都离开我朝你飞奔而去,在那个最小的瞬间之后,宇宙才真正诞生。这是爱人在表白时,用物理学的美去冲击另一颗心脏。不同于一般的表达,将晦涩的心藏在宇宙浩瀚里。
宇宙的美,心中有美的人,会在飞机在空中翱翔时,正好出现的“丁达尔”效应直通心脏。
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社会中,《细雨下点碎落花声》的确是一本帮助人们寻回内心流失的诗意、纯真与美的一本书。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读后感(四):品读艺术之美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平凡中汲取灵感和快乐是一件简单而又困难的事情,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各不相同,所阅历的人生也有些千差万别,很多时候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负重前行,忽略了这个世界上关于美的展现。生活是艰难困苦的,每一个人都承载着生活中各自的不幸,而生活也是美好的,它带给你幸运,期望。我们总是在繁杂的日子里看到了太多的不如意,并且多数的时候会去放大这种负面的心情,每一个人心里都有着那样的一个小小的角落,孤独而阴暗的小角落,而很多时候,那里只需要一点点温暖便会阳光普照。生活的美好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短暂的人生之中,请留下永恒的美好。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是宗白华所著作品的一部短篇合集。我过近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西方文学修养。在这本书里,白宗华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好生活,如何更丰富、优美、愉快而又有价值的去生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总是被我们提及的话题,却也在人们的谈论中认知的话题。 全书共分为四卷,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去感受美,这是艺术问题,也是人生问题。然而艺术和人生总是分不开的,在艺术中去感知美或许是最为简便也最为有效的方式。孤独的人有着特殊的灵魂,他们的美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里收录了白宗华与诗词的相遇,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对他的影响,在看到罗丹的雕塑后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价值。“歌德是世界一扇明窗。我们由他窥见了人生生命永恒幽邃奇丽广大的天空”。世人对歌德的赞美从不吝啬,似乎这样的一个的的出现便将世上的所有美好带了过来。歌德是个诗人,他的诗给予他自己心灵的烦扰和平静,也在这是中蕴含着来自宇宙洪荒之中的宁静与神韵。歌德诗的美是人生的美,他带个白宗华以美的享受,也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美从何处寻?我们总是这样的问自己,步履蹒跚的去寻找着美的出处,殊不知,世界万物生生相息,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会带给我们很多美的享受。在第二卷中,收录的是白宗华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从有文字记载起,中国传统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从石器时代开始,青铜器,瓷器都记载人中国人对美的向往。那线条流畅的绘画和瓷器形体都在传递着美的存在。在中国,诗词之美是最为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的。白宗华先生讲述中国诗词之美,讲述大诗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苏轼豪放性格中的柔情,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我们在看或在读的时候便深知其中的美好。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浩如星海,似乎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便会发现他的美,瓷器,诗歌,思想文化带个我们关于美的不同感受。 卷三说“万物静观皆可得”,这需要着一定的身心修养,有时候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修得一定的境界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可是禅意的最高境界便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这里白宗华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文字的空灵与充实,这些是对于我们来说是有些陌生的,白宗华先生将文学更加深入的剖析开来,文学中的空灵是如何表现的,他带给人们是一种怎样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而文学的充实则有着另一番模样,在自己的人生中经历着大起大落,这其中一部分是自己的境遇,另一部分原因也是所处时代所给人们的选择。“歌德的生活经历着人生各种境界,充实无比。杜甫的诗歌最为沉着深厚而有力。”他们因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 最后的一卷为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的一切都在美中。白宗华先生告诉我们这世间纯粹的美、壮观的美、悲剧的美、丑的艺术、滑稽之美、纤细之美。这世间的美真的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东方的美,西方的美,文学诗词之美,音乐绘画之美,你感受到的是哪一个呢。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读后感(五):风月一点是浪漫,落花一别是艺术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南巷孤猫z(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1463593/
与这本书相遇,是我看到淡蓝色的封面上,安静的漂浮着一朵清透的花,右上角写着书名《细雨下点碎落花书》,我想作者定是将唯美与诗情画意全部镶嵌在这本书中,于是阅读了这本书。
作者宗白白华,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兼备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西方美学的修养。他是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的新道家代表人物,被认为是中国学者中将中西方美学融会贯通第一人。
这本书是他馈赠给现代人的礼物,是其论人生,论艺术,论美学的精要。在宗白华看来,人们必须将美学纳入生活,美学即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增加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了解 ,记忆等能力,同时更要主动改观内在的思想,情绪,意志等品质。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形成一种艺术的人格。这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
真的很容易吗?
全书一共为四卷:卷一孤独时有美 卷二美从何处寻 卷三万物静观皆自得 卷四一切的一切,都在美中 作者将美存在的形态,寻觅的方向等揉进文字里,带领读者一起去探寻。
卷一 :孤独时有美。 孤独的人和美最近。孤独的时候有生活,有诗,有致朋友的信件,在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在明白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后,在歌德之人生启示中领悟孤单是的美。在每一个小节中,作者都是以善诱的文字带领读者的感悟。在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中有一段话:悲剧和幽默都是“重新估定人生的价值”的,一个是肯定超越的平凡人生的价值,一个是在平凡的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两者都是给人生以“深度”的。也就是说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是两种意义的人生态度。
卷二:美从何处寻。 艺术与美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寻觅向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我们要如何去寻找?作者给出了答案:在文学诗和画的分界寻找,在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藏在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这卷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与诗集,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卷三: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无论怎样,他是好的!这一卷中作者介绍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艺术与中国社会等,也就是说艺术的根基在于对万物的酷爱,不但爱它们的形象,且从它们的形象中爱它们的灵魂。一曲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画境,行者驻足,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觉情绪于一炉者,怎的?
卷四:一切的一切,都在美中。 活在这个无尽的世界,你要懂得领略它的美。原来,我们的过去,早就蕴含着未来的至美。作为全书的尾章,作者概述了美感的主要范畴,论中西法的渊源与基础,部分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音乐能够表象宇宙,内具规律和度数,对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生活有良好的影响,可以满足人们在哲学探讨里追求真、善、美的要求。
这场寻美的旅途,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这部作品解释了中国艺术德至境,同时也显现出一代美学大师的人生至境,在宗白华引领我们于日常生活或艺术领域探究美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自身更完善的人格,那是我们心中更理想的自己。
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细雨下点碎落花声》是一本寻回内心流失的诗意,纯真与美的一本书坐着宗白华将他的思想和见解用笔写下,和阅读这本书的人一起在歌里,在诗中,在画前,在人生中一起去寻找。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读后感(六):诗与远方:远方或不可及,诗却一直都在!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白宗华他的原名叫宗之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
他写的这本《细雨下点碎落花声》收录了《美从何处寻》《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等随笔。探讨生活应有之义,及如何使生活尽量地丰富、优美、愉快、有价值。
美从何处寻?
从书中看来生活、中国文化、诗、画、中国社会或是先秦工艺、古代哲学、敦煌艺术皆是“美”的出处。
生活
“生活需要仪式感”是提醒我们生活需要积极、健康的对待。用我们主观的方法,使生活更幸福。在生活中我们会获得经验。但是我们要明白经验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容纳或接受。
“生活即是经验,生活丰富即是经验丰富。一方面增加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的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扩充我们的在内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
孤独时有美
我们将一个自然界中的对象,从多方面做充满趣味性的观察,把一个很平常的环境,当做复杂而丰富的对象,使它的表现多面。
就如同儿时的我们,总会有很多独处的时候,可我们永远不会觉得寂寞、无聊。有时与我们相伴的是花草,有时是宠物、玩具,但是它们在我们眼中绝不止是本来的样子。它们不能和我们直接交流,却时常充当我们朋友的角色。那时我们的“心”像一个多面的折光镜,照着简单的物件,变成多维多面的形态色彩。丰富了精神、情感世界,消磨了时间也排解了寂寞。
而成人面对闲时单调的环境则可以从艺术、人生、社会科学、哲学方面去做观察,从简单之处养成一种艺术的人格。
我与诗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宗白华一样,不爱念书却钟情山水。天空变幻的白云,桥畔随风而动的垂柳都能轻易吸引我们的目光。而后再长大一点,如果也像作者一样看到月夜、星空、狂风中的海,清晨拂晓的雾,落日里遥远的白帆。这时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所看到的这一切呢?又该怎样去表达此刻的感情?
用一首诗,像唐代王、孟、韦、柳等人的诗,“境界闲和静穆,态度天真自然”。
《游山东寺》“叠叠云岚烟树杪,湾湾流水夕阳中”“春雨苔痕迷屐齿,秋风落叶响棋枰”当中即有用字的妙美,又有自然的祥和优美。意境清远,思致幽深即给人愉快又带来安慰。
都市中风驰电掣匆般忙的人们,强调着通力合作,推动发展。却在大庭广众之中散发着一种疲惫、孤独寂寞的味道。无名的音调中发出的是向往“诗与远方”的声音,事实是现实将我们困在这里,白天忙忙碌碌,晚上在大城市的黄昏微步,或者在星空下默坐。此刻的惆怅是受我们心境的影响,折射着有些消极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生活和诗从不只存在于远方,从艺术、文学、生活中去感受美的存在。对我们的精神和生活都会有好的影响。
“诗不是属于现实部分的事实,而是属于那比现实更高部分的事实。”高尔基那比现实更高的仍是现实,只是一个较为光明的现实罢了。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读后感(七):自然与人生,美无处不在
从古至今,很多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哲学家,都会谈到美,赞赏美,但是很多读者和我一样,悟性一般,欣赏能力一般,对于很多高深的,意境幽深的往往理解的不透彻。也一直有颗走进他们作品中的心,有了解他们思想的愿望,但是却总是不得其法。 这几天偶然间阅读了宗白华的《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这是他的随笔集,全书分为四卷,分别为:孤独时有美、美从何处寻、万物静观皆自得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在美中。 读完此书我好像突然寻到了打开通向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美学的大门,跟随宗白华老师一起走向西方,走进古典文化。 本书从作者自身开始,引领读者去追寻什么是生活,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尽量的丰富、优美、愉快以及有价值。 这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梦想想要达到的生活方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有一种无力感,总是感到自己看到的太过平淡,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过于无趣。而宗白华用自己亲身的例子给我们一把钥匙,教给我们如何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如何去发现周围的美。 继而他对在西方游历期间看过了罗丹的雕刻后,由此对美的定义有了如同“在迷途中,忽然遇着一刹那的电光,破开云雾,照瞩前途黑暗”的豁然开朗。发现了自然无往而不美,而照片无往而美,原因在于自然处处有活力,照片只摄取自然表面的美,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而罗丹的雕刻也是无往而不美,原因在于罗丹的雕刻能以其自身的精神表现出自然的精神。 关于这一点,真的是说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往往照片拍出来咋看也很美,很多人也会说拍的好美啊,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驻足留恋,所以再美的照片也只能获得一声赞美。 而美术作品就不一样了,每个人在欣赏的时候,都能解读出不一样的意境,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有着诸多猜测。 就像梵高的画,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解读,如果仅以相似度来说,梵高那幅著名的《向日葵》,在色彩上肯定不如现在的相片逼真,但是我们从中能够看到生命的过程。 还有关于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幽默,歌德的人生启示,达芬奇的画,莫扎特的音乐等等。 而《细雨下点碎落花声》更多的则是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追寻和探讨。 中国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很美。泰戈尔说:“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他们已本能的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中国古典文化的美表现在节奏和旋律中。 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 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生活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 不像现在的我们生活形式看起来丰富多彩,然而在深处的灵魂里,孤独而空虚。就如英国的诗人艾略特有着“荒原”的慨叹。 在古代,不但孔子注重诗礼乐,老子也从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而活泼的庄子把自己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孟子说他能“上下与天地同流”,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 通过宗白华老师的解析,方知道中国古代的这些圣贤们竟然是音律的鼻祖,是将音律结合在生活中的高人。 诗画一体自古有之,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特有形式。 著名的诗画大家王维的《蓝田烟雨阁》写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苏东坡评论说:品味他的诗,诗中有画,观他的画,画中有诗。 宗白华在《细雨下点碎落花生》里,论人生、论艺术、论美学,可以说是精要之谈。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生活,我们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多了解,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自己能够寻回内心失落的诗意、纯真与美。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读后感(八):雨下落花,声临其境
2019年10月17日夜疾风呼啸,端详雨丝飘下落花的淡蓝色封面,右首写着书名《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作者标注美学大师宗白华。生于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宗白华教授,与同时代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和著述丰厚的学者们比起来,留下的身影似乎过于单薄,但其思想的价值绝不可小觑。对人类生活的睿智见解,使他的美学思想走到今天。
比较一下他的代表作《美学散步》与这本书,会发现两者有很多相同的篇幅。这位以中国艺术里的精神和境界为研究对象的学者,秉持探寻使人生生活成为艺术品般的创造的基本立场,自有他特殊的价值追寻——从生命情调入手,改造机械、自私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或者人格真的可以改造吗?
书中或多或少给出了答案,宗白华教授认为,生命情调与自然景物交融,成就了艺术的“意境”。而意境被他称为艺术家创作的中心之中心。正是审美让我们沉浸在大自然和艺术家创造的灵境内,从而改造了自己的生命。《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中,处处蕴藉着雨下落花声声碎的美境,必使身临其境内的读者获得身心无比愉悦的感受。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从独处中发现美的起点,到寻找美、从静观中体察各式各样的美,再到感悟一切都在美中。作者似乎在告诉读者,不必追,美无处不在。
一、孤独时有美
孤独时如何有美?此时最易看出我们思想智慧程度的高下,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丝毫不会觉得寂寞。孤独时寄情于诗、音乐、雕塑、建筑和文学中,尽力使我们的人格得以发挥,使自我在对象中充分表现,这个过程成为人类人格上进化的阶梯,而美自在其中。于是书中提到有哲学家赞美歌德:
极尽了人性,如此伟大,鼓动我们努力向前做一个人。
二、美从何处寻
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回溯中华五千年文明,它渗透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敞开心扉,用心感受,会在先秦工艺美术与古代诗、画、文学,以及敦煌壁画的原始境界,还有晋人浪漫、史诗般的个人生活史里发现它。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作者在这一部分做了大量文学上的引用,甚至包含他自己的一首流云小诗,用以说明万事万物和文艺流光无不诠释着美。
三、万物静观皆自得
艺术源于现实,它根基于对万物的酷爱,诞生于自由深沉的自我。在第三部分中,聚焦中国艺术意境、文艺境界,艺术与社会生活、与自己的关系,由认识世界近而认识自己,才知歌德所说“人生,无论怎样,它是好的!”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作者写道: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四、一切的一切,都在美中
探索中西画法的渊源、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思想,抽象出美存在的形态之体,当知形式的作用不仅是超然入于美境,还在于由美入真,引人深入生命的中心。正如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一切的一切都在美中。此时,我们也会恍然大悟:
原来,我们的过去,早就蕴含着未来的至美。
宗白华教授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光芒,像穹顶孤星般闪耀,照亮我们寻美的历程。我们通过阅读和这位美学大师相遇,从此在艺术人生中展开对美的感悟,也在生命的中心去做发挥自身人格的创造。
雨丝飘下落花,声声碎入美境,引人入胜之处,已然延展了我们的人格。
合上书闭目沉思,那些打动我的文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种人生态度:古希腊式的悲剧的和莎士比亚式的幽默的。一种在人生的真实奋斗中,为超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一种以广大智慧照彻宇宙的繁杂,用拈花一笑包容黯淡人生。一个肯定超越平凡人生的价值;一个在平凡渺小里发掘价值。
面对平凡人生,我们还可以超越,还可以深掘,不是只有永远平凡而已。我想文学也好,艺术也好,无非是教我们如何更好的生活,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平凡。
在人心普遍浮躁的现代社会,《细雨下点碎落花》用美的范畴重新估定人生的价值,使我们能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得真自由、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