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不够~

  在村口,遇到了熟人。

  我停下摩托,打了个招呼,递了根香烟过去。

  他很满意地跟我说,小子,就是恁爸爸来了,见了我,都得停车,跟我说几句话,招呼得热乎的,知道不?

  我心想,说你个锤子,热你个锤子。

  也就浮皮潦草地应和了几句,我便走了。

  事实上,我认错人了。我以为看到的那个人,是我应该停下车打招呼的人。等刹车之后,发现却不是。

  停都停了,也就只好那样式按流程进行,嘘寒问暖,并递过香烟去。

  因在镇上陪胖妞玩了一会,耽搁了一些时间,我到乡下的时候,天色已经不像白天那样朗明了,夜色明显了许多。

  离老远就看到老人站在风里朝着村口的方向张望,近了,老人先前焦急的表情方才变得舒缓了很多。

  按理说,天黑之前,可以到家。因在路上,我又在我的地跟前转悠了半天。我妈跟我说,咱家地头上有口井。

  绕了几圈,都没看到哪地方有井,自然也就没找到我的地之所在。大致方向知道,准确的位置,我并不确切地知晓。

  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下地干活了,小学的时候,还在地里帮着收麦子,或者添乱,自打读了初中,就再也没有下过地。

  一应春种秋收,都是姥娘外爷和父亲去打理。

  注:父亲所在的村庄和老人所在的村庄毗邻,平日里,打药除草这些零零碎碎的活儿,都是老人帮忙照应。

  去年,老人还背着药桶喷洒除草剂呢。

  老人在家闲不住。不光把地种得顺当,还把门前的空旷地开垦成了菜园,打理得也是井井有条。

  只是,到了冬日的光景,一眼望去,尽是光秃秃样,显得萧条得多,寂寥得多,荒凉得多。

  这趟回去,是给老人送助听器的,顺道把老人腌制的酱豆带回城里。总觉得两手空空,不合适,路过一个镇子的时候,便进了一家卤菜店,买点熟食。

  人很多,食客们都在排着队等待,看样子,一时半会还轮不到我,插队也不合适。

  那时候,天已经渐渐黑了,我没有走夜路的习惯。这些年都是如此,由于视力的缘故,没有特殊原因,我是坚决不走夜路的。

  基于此,我耍了个小聪明,跟老板说,给我拿一块猪肝,不要切,不要调,直接打包带走。

  话音刚落,老板顺畅地拿起一块肝,称重,打包递给了我。整个一连串动作,也就用了几十秒。

  我付钱,走人。

  全程,我没有说一句要插队的话,也没有做出插队的动作,但实际上却达到了插队的效果,节省了时间。

  就那,到村子的时候,天已然黑了下去。

  乡下已经没有什么人存在了,除了一些老弱病残,但凡有点力气的人,大都出门谋生活去了。

  再者说,在乡下人的意识里,一个手脚灵便的人或一个大男人整天在村里憋着,是没有出息的,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连姑娘们都看不起你的,看不上你的,自然也就不愿意嫁。

  他们大都一年回去一次,往往是年28匆匆地回,年后初五或初十之前便又匆匆地走。

  家里盖好了的二层小楼,往往成荒废样。在乡下,楼房的作用仅仅是娶老婆的资本或者招牌。

  就像是,一头公猪在那展示自己的力量以及干净锃亮的猪舍,以此吸引母猪的到来。

  至于住,一年到头,住不了几天的。那房,自然也就成了闲置,也就杵在那里,空空荡荡样。

  也就年关的那几天,住一住。

  许多人选择在春节回家的初衷并非是看望老人,或许潜意识里觉得过年了,该回家了,至于回家干什么,不知道耶。

  在一些人意识里,春节期间,恰是炫耀实力的最佳时机。至少,给我的感觉确实如此。

  村子里外出的年轻人,可能就数我回去得最勤快。主要是我离得近,很方便,想回就回。

  回的次数稍微多一些,我妈又该数落我:你没事老往家跑啥?我还得给你做饭,太麻烦!

  所以,我对‘回家’这两个字,并没有赋予多么浓重的感情。

  多数人还是保持着一年回来一次的节奏。远嫁的姑娘,可能要两三年才会回来一次。

  从某个角度上去看,外出的子女和家乡的父母,也就是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也不怪,各人都有各人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有各自具象的焦虑和要处理的事情,三天两头往家跑,也不现实。

  家里没有特殊的重要的事儿,平日里打个电话嘘个寒问个暖,浮皮潦草地走个过场,也就行了。

  家里老人身体出了点毛病,或者出点小车祸,打个电话,走走过场样,关心关心,也就可以了,挂掉电话之后,老人生病的事儿也就抛在了脑后。

  老人也不奢望子女能回来探望。

  因为,这个级别的病症或者事故,还不足以让子女风尘仆仆地往回赶。

  那,什么级别样的才够呢?

  .........

  (完)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