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精选10篇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是一本由王静著作,56出版的16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一):有些痛,只有妈妈体会的到。

  去年有两起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是长沙31岁二胎妈妈跳楼;另一个是湘潭一位妈妈,带着四个月大的女儿跳楼。 这样的悲剧频频上演,心痛的时候,更应该多多关注产后妈妈这样的群体。 王静的这本《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说出了妈妈的心声。妈妈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爱孩子,照顾孩子。而自己却变得孤立无援,深陷绝境。 大部分妈妈们走出来了,有个别的妈妈被困境吞噬。 本书的作者王静,是一位80后妈妈,曾任职境外媒体新闻记者。为了照顾女儿她选择回归家庭。在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照顾孩子,变应聘到幼儿园工作。 这本书围绕作者陪同孩子成长的真实记录,用温暖的手绘和质朴的语言描述出婚前、婚后及育儿的心路历程。 孩子、情感、家庭和事业是当今女性面临的多重压力,抑郁、孤独和绝望的情绪成为了一道冰冷的墙,把妈妈这个群体生生的隔离开。 如何去面对现实、平衡压力,走出自我,让我们跟随作者,看看她是怎样突破绝望,换发新生,体味现代女性走出困境,最终化茧成蝶的成长过程。 这本绘本,拿到后的第一感觉,画面唯美,语言动人。赶紧翻看,有被温情的文字深深的刺痛了。 作者王静在书里说,为了生活宽裕些,为了早日实现带女儿去看大海的梦想,她有半年时间,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三小时。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爱伟大,可是所有的女子也曾是被父母呵护的公主啊。她们为了生活不得已的坚强,和生活抗争。 她说,孩子病了,妈妈一定会放下工作,全新照顾宝宝。可是妈妈病了从来不敢轻易请假。 她说,有一次她累到晕倒。昏睡了几个小时,醒来后看见到处是空的食品袋和趴在她肚子上的女儿。如果我这次不能醒来,后面会发生什么呢?不敢想象。 这深深触动了我。我刚刚生完二宝的第一年里,有太多次想一了百了,可是想想孩子就不忍心。为了孩子,我要坚强的走下去。 那一年的日子过得很快,快的来不及想。孩子满三个月后就要到岗,单位不等人啊。可能有人会说辞职吧。可是工作是我的生活来源,没了工作怎么养孩子,奶粉钱、纸尿裤、吃穿用度那个不用钱啊。 找到一个照顾孩子的阿姨就迅速到岗。每天早上八点离开家,阿姨开始照顾孩子。中午十一点赶回家做饭,给孩子喂奶,哄睡午觉,自己在吃饭,收拾碗筷后,又要赶回公司上下午班。五点半下班回家,阿姨下班了。我做饭,姐姐帮忙照顾弟弟,可是女儿也还是个孩子呀。吃了晚饭,哄着二宝,辅导大宝作业。当两个孩子都上床睡觉了,一天也结束。我的日子365天就过一天。流着泪离开家们去工作,万般不舍也抵不过现实。流着泪回家,再苦再难也得熬。 现在回想过来,那一年除了孩子长大了,还有就是再也不想回头了。 王静说到,有一天她绝望的抱着孩子来到楼顶。 当她准备下去的时候,她问自己:我连死的勇气都有,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活着? 王静是坚强的,可是很多妈妈却没有这么坚强。看到那些带着孩子跳楼的妈妈,我能感同身受。她们不舍得离开是因为有孩子的牵绊,就怕我离开了孩子也过不好。与其都过不好,不如一了百了。 母亲在离开人间的时候,都是想着孩子的。王静是幸运的,她找到了自我。为女性,为妈妈们做出了榜样。爱孩子,可以有很多种。 只要生命存在,一切都还来的及。她们哪怕遍体鳞伤,受尽委屈,也愿意为孩子倾尽所有。 知乎上有个经典问题:中年女人的生活到底有苦? 最高赞的回答说: “凌晨三点醒了,生孩子后就容易起夜,躺在静静的夜里,不知不觉已泪流满面。 多希望有人为我擦去眼泪,但是没有,父母老了,孩子大了,爱人冷了。 多想有人抱我一下,但是没有,很早之前就没有了。” 一个人默默的活、默默的付出,默默的忍受,没有可以倾诉的人。说给孩子听不懂,更不愿意说给父母,让他妈徒增担忧。 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中年妇女的锥心之痛。 愿这本书能温暖更多的女性,让更多的妈妈找到自我,成为自己。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二):成长的路上,痛并快乐着,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

  我们的年轻妈妈每天忙忙碌碌,带娃教娃,上班赚钱,还要兼顾貌美如花。妈妈的份量跟几十年比,沉重了不少。 年轻妈妈们帮爸爸分担了好多压力,了解妈妈辛苦的爸爸会对妻子的付出充满了感恩。不了解的钢铁直男们会说,女人嫁人生娃不都这样过。 高尔基说过:“没有太阳,花朵不会开放;没有爱便没有幸福;没有妇女也就没有爱,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 一个家庭幸福不幸福就看妈妈的心态怎么样,由于很多客观原因,很多妈妈不得不面对丧偶式婚姻,育儿。 一个人独自工作,带娃,还缺觉,节假日基本上都在工作带娃进行时。所面临的压力无法排解。心中的郁结难平。甚至连孩子都能感觉到来自妈妈的压力。 有一个作者,用一百多页的手绘本这样一个让人很容易理解的方式。边写边画记录了她独自养育女儿的经历。 王静,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任香港大公报新闻记者。生育女儿后辞职在家带娃,利用带娃的碎片时间做自由撰稿人和插画师。女儿上幼儿园后又到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同时在幼儿园担任对外汉语老师及编辑翻译等工作。 在《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中,作者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在养育孩子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抑郁,烦燥,焦虑,疲惫,常常找不到释放的出口,即无人理解也无人安慰,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婚姻变得脆弱不堪。但生活要继续,为母刚钢,我们必须要跟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 01.看着孩子的笑脸,自己付出辛苦也是甘甜。 我们大多数妈妈陪伴着孩子说人生中第一个字,迈出生命中第一步,接触自然触摸阳光。也有不开心的。 每次孩子一生病,最焦急的就是妈妈,最勤快跑医院的也是妈妈。在妈妈的细心照顾下,宝宝逐渐康复。 妈妈却累倒了,妈妈的付出,宝宝都看在眼里。三岁的宝宝,也懂得照顾生病的妈妈。 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 02.从美好的爱情走出,面对婚姻的疏离,学会释怀。 爱情在再美丽,也抵不过柴米油盐及时间的考验。多少对夫妻,因为客观原因,两地分居。既使在同一个城市,因为工作的原因,也不能够形影不离。 这就造成彼此的疏离。我消失了你也不知道我的存在;我落泪了你也看不到我的伤痕;我放弃了你也看不到我的付出; 可是生活不是童话,而是生存。我们不能沉溺在痛苦中,而是要寻找痛苦排泄的出口。我仍喜欢你,但你不是我的全部。 婚姻和爱情不一样,爱情只有两个人,一个世界,可婚姻有好多人,整个世界。 03.爱过又失去,陪伴又分离,是生命要教会我们更多的东西。 爱是付出,也是成全孩子。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而是我们的整个生命。当不得已的原因必须和孩子分离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成长。 努力生活,努力快乐,努力活成孩子崇拜的样子。不怨恨,不焦虑,简单的生活。 多一点付出,少一点期待尽管努力拼搏,老天自有安排要相信你失去的所有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这是一本描述女性成长的非常好看的书,因为里面有作者亲手画了四年的画。跟其他绘本不同,这本书的文字与绘本都出自作者,一位努力成长的母亲。 成长的路上,痛并快乐着,所以的付出都会有回报。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三):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

01.

  分娩的痛到底有多痛呢?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可能很难明白那种感觉。

  有妈妈说,感觉整个小腹那一圈的腰部被大锤狠狠的碾碎了,每疼一次,浑身就和洗澡一样湿透一次,即使在床上不停的扭动,也什么都缓解不了。

  另一个妈妈说,从1指到4指,大概花了3,4个小时,从一开始的怪隔壁床喘息声太大,到自己抓紧床单,抓床边把手,疼的在床上滚来滚去,再到形象全无,叫的整层楼都听见,痛的想跳楼,一波波,膀胱要爆掉的感觉,真是感觉暗无天日。

  还有妈妈说,腹部超级剧烈的疼痛,因为太剧烈了,似乎辐射到全身,感觉全身上下都在痛。大概这样痛了两三次之后,已经感觉到全身都虚了。

  分娩时间从几十分钟到数十小时不等,中间的疼痛过程,根本没法诉说。

  所以,在妈妈和宝宝之间,已经天然建立了一个纽带。在怀孕时、生产时,深深的扎下了根。

02.

  看过太多讴歌母爱的作品,有时反而会觉得稀松平常,可是却忘记了怀胎十月孕育新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无与伦比的。

  最近读了一本妈妈写给宝宝的绘本《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又让我加深了这种印象。

  这本绘本其实很薄,只有几十页,中英对照的,文字配图,读起来却总有种谈谈的伤感,却又深深刺入骨头里,以至于看了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来,反反复复,看了许久,终于读完了。

  初看,这就是个丧偶式育儿的经典案例。

  作者的“坎坷”经历不亚于任何一个八点档家庭剧的狗血剧情。与丈夫结婚后分居两个国家,聚少离多,后成为全职妈妈,一个人待产,一个人带娃,本来是两个人的喜悦,可是一个变得更敏感需要关爱,一个觉得小题大做不肯回应,渐渐的心就冷了、散了,最终分道扬镳。

  当然,作者的视角并不止于写自己的这段痛苦经历,而是延伸出自己对女儿更加深厚的一份爱,即使因为家庭破裂而对女儿心生愧疚,可最终还是一个人担起了两个人的角色,越过独自养育孩子的漫漫长夜,迎来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并没有因为缺少父爱而自卑怯懦,看到这一点真的觉得很欣慰。

  但最后,孩子去了爸爸身边,即使这是夫妻协商的结果,可是对于一个全身心养育孩子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个掏心的挑战。我想起了江歌,想起江歌的妈妈,那种失去的痛,只有全心带过孩子的才能体会,曾经的精神寄托,一下子就崩塌了。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崩塌后,作者又走了出来,踏上了自己的精神之旅,让生命重新开出了花。

03.

  这本小小的书,里面却有大大的故事,有一个活泼懂事有时让人忍不住心疼的小女孩,有一个敏感文艺气质的妈妈,一个隐形的爸爸,有失落抑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有快乐温馨的美好瞬间,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有对梦想的坚持和追求。当然更多的,是妈妈对女儿的那份无私的爱。

  书中图文并茂,文字温馨,图片也生动传神,重要的是,作者在自己失落之余,也不忘对相似困境的人们热切鼓励。这种个人的情感似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的,你不是一个人,这没什么可怕的。

0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者对女儿的爱,是一种最本真的妈妈对女儿的爱,在穿越灵魂暗夜后,越发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即使女儿不在身边,依然学习者去爱身边的人,去爱这个世界,从小情小爱,到大情大爱,如青藏高原般,广阔辽远。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四):宝贝,你知道吗,其实妈妈真的好爱你

  其实吧,做一位新任宝妈,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一件特别有挫败感的事儿。在宝贝还小的时候,妈妈每天要不分白天黑夜地照顾他,给他喂奶、换尿布、哄他睡觉,那些劳累和困倦的日子自不必提,等到你的宝贝稍微长大一点,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之后,妈妈们的生活更是成了一团理不清的乱麻。

  我辛辛苦苦为宝贝准备好的饭菜,他却一口也不愿吃;我已经困到不行的时候,宝贝却还精神抖擞不肯睡觉;难得带他出去踏青春游的时候,他却哭喊着要回家。对于妈妈们来说,这样的事情简直数不胜数,而最令妈妈们难以适应的,是这个新生的小生命占据了自己生活中的太多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再也不能随时和闺蜜们约上一杯下午茶,然后悠闲地逛街看电影。

  嗯,说来惭愧,我本来也是这些抱怨着的新妈妈当中的一员。但是,就在我成天向宝爸抱怨,埋怨这个呱呱坠地的小宝贝,让本来光彩照人的自己,变得成天焦头烂额,甚至无暇打扮自己的时候,我突然邂逅了《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这本书。

  书的作者王静女士从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曾在香港大公报担任新闻记者。后来,她的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家里没有人帮忙接送女儿,为了方便照顾女儿,她到女儿所在的国际幼儿园应聘。为了赚钱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她还兼职了自由撰稿人和插画师等好几份副业,在女儿熟睡后,王静便点起台灯,一个人埋头工作,每天只有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虽然很辛苦,但王静却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善于记录美的双手,她将自己和女儿共处时那些甜蜜而温馨的点滴生活,都绘制成一幅幅充满情感的画作。在她生动的笔触下,母女之间的所有生活,都变得那么新鲜有趣,也那么感人至深。

  其实,书中描述的很多小细节,估计每个妈妈都曾经历过,比如女儿在深夜生病,打不到车去医院的心焦,比如妈妈病倒后,可爱的女儿学着照顾妈妈,比如妈妈带着女儿一起去她最喜欢的海边旅行,等等。只不过,这些事情我们自己并没有特意记录下来。但正是这一件件虽然在是平常不过,但又独一无二的瞬间,构成了妈妈与宝贝共处的每一天。

  这本温馨的绘本,内页的文字是中文加英文,徐徐向我们讲述了王静的婚姻、家庭、亲子等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经历痛苦和挫折,但是仍然坚强与阳光的女子,也让我们看到,她那些温暖的画作背后,隐藏着的所有情感与故事。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正因为她不仅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个妈妈,她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自己的女儿负责,因此,她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眼前这本充满了她对自己和女儿未来人生所有美好期待的绘本。

  这本书也适合妈妈们与自己的宝贝一起读,书中那些温暖的画,和质朴的文字,都可以带给妈妈与宝贝一段美妙的亲子共读时光。记得我给自己的小儿子读这本书时,一向大大咧咧的儿子突然哭了,还紧紧抱着我,对我说:妈妈,我一辈子都要和你在一起,我不要离开妈妈。那一刻,我的心真的也化了。

  什么样的书称得上是好书?一本好书可以提供给我们另外的视角和答案。相信这本虽然并不厚,但是充满爱意的书,能让妈妈们用别样的温情,去看待自己与宝贝相处的点滴美好时光。也希望妈妈们能与宝贝们一起,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五):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抓不住的时光,看得见的成长

  新生命的诞生,是为人父母最兴奋的时刻,但分娩时的剧烈阵痛,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2018年5月,68名男士挑战了海南现代妇女儿童医院主办的第三季男人体验分娩阵痛比赛。现场男士只体验了几分钟的疼痛已经疼得惨叫、发抖甚至身体扭曲变形。

  而女性在实际分娩的过程中这种疼痛要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而且女性分娩的疼痛实际上要远远大于这些准爸爸体验到的。

  如果用一个数字来衡量分娩到底有多痛,那这个数字应该这么去描述——一个人可以承受45dol(单位)的痛楚,当女性生孩子的时候,要承受57dol的痛楚,大概就是碎了20根骨头的样子。

  01

  成为母亲除了要经历分娩的疼痛之外,还要承受和经历更多的事情,不是女人矫情,也不是她无理取闹。而是这个新的身份,为她带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

  家庭和社会给予了女性太多的压力和责任,也只有成为母亲,才能体会到作为母亲的艰辛和不易。当成为母亲,孩子似乎成为了生命的全部意义。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母亲最好的爱,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无怨无悔的付出,而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正是这样一本讲述女性从婚前到婚后,有了孩子以后的经历。该书的作者王静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陪伴孩子的点点滴滴,用温暖人心的画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孩子成长的画面。

  王静,毕业于新闻系,曾经是新闻记者。为照顾孩子当起了全职妈妈,成为了自由撰稿人和插画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因无人接送女儿上学,应聘到一家国际幼儿园工作。在此过程中她接触到了上百位妈妈,她们大多属于知识女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来自家庭、婚姻方面的问题。作者只能倾听和同情他们的遭遇,但是却不知如何安抚他们。

  02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是关于王静与自己女儿的真实故事。与大部分的中国女性一样,她也经历着丧偶式的婚姻。她的老公常驻国外,她独自一人抚养女儿,抑郁、孤独、绝望充斥着她的生活,无法自拔。

  那些记录她女儿成长的文字与温暖的画面背后,隐藏的是中国女性面对家庭、事业、感情的多重压力和挑战。但是她们却无法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爱和理解。

  本书的作者曾经绝望到,抱着孩子爬到了顶楼,她想到了死亡。当真的面对死亡的时候,孩子让她彻底顿悟,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女儿的成长,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女性通过她自己的经历和蜕变,看见生活的美好。

  只要活着,人生便有了希望。为了实现女儿去海边的梦想,“她接了好几份工作,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三个小时。”

  “人不能只是活着,我们还需要有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她带着女儿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她享受着新的身份带来的全新感受,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了久违的幸福和温暖。

  就像她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为母则刚,现实生活紧逼着我们与孩子一起学习与成长。

  03

  我们生活的全部不仅仅是家庭,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自我、家庭、社会。而自我的成长才是最重要。只有像树一样不断地努力向上生长,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遇见更好的人,看到更多的希望,发现人生的无数可能。

  窦文涛曾经在一期节目中说到:“全职太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停止前进。只有保持不断向上生长的能力,即使生活发生变故,你也有能力养活自己。”

  绝望、痛苦、煎熬阻挡不了时光的流逝,但是有一样东西可以留下时光的印记——成长。

  成长,是带着伤痕一路前行,披荆斩棘一路降妖除魔,最终重塑金身。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六):看见生活中的美好

  前些日子看到两张照片,是好友在地铁上拍的。一张是个年轻女孩在聚精会神看书,另一张是位年长女性也在看书。好友感慨的“点”是,她们看的都是绘本画书。

  拿到《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妈妈“用温暖的手绘和质朴的语言描绘的”,关于育儿的心路历程。当时就想,书看完了,正好可以送给家里有小朋友的同事。

  小孩子大都喜欢绘本读物。即便识不了几个字,在喜欢听妈妈讲故事的年纪,看着那些图画,有一天也能煞有介事的复述出来,有时好像在自己编故事,又萌又可爱,又启发心智……至于喜欢读绘本、看漫画书的成年女性,大概是因为阅读体验更轻松愉快吧?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有100多页绘画和中英文对照文字。我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翻看,真的是不一会儿(大概不到1个小时)就看完了。

  可是,这本书的作者王静,足足用了四年时间,才完成了这样一本画书。一幅幅水彩画,勾线稿上色渲染……那些柔和的色彩,那些温暖的养育着一个女儿的心意,那些情真意切的文字,生活的细节,都实实在在地记录着母爱的情感。

  她说“成长的记忆就像一团火,它的炙热离我那么近……它记录着我和孩子的成长,时而孤独、时而绝望,但更多的是爱。”我们在其中确能感受到强烈的爱,还有“为母则强”的坚强。

  “写”这本书的初心,我想,除了对女儿的爱和思念,对文字、绘画的热爱,还有她在前言中所说的,“真诚地希望妈妈们在经历了痛苦挣扎以后,还能和我一样看见生活的美好”吧。“写”加了引号,是因为称《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是“画书”更为准确,作者在绘画上用的时间和精力,显然要比文字更多。

  书“很好看”。我以前写过,“很好看”的意思,是指看得很轻松愉快,一会儿就能看完;另一层意思是颜值高,浅显易懂,见小知大。

  作者王静10年前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任香港大公报新闻记者。到了女儿上幼儿园的年龄,因家里无人帮忙接送,她应聘到女儿所在的国际幼儿园,后来曾在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现在的她,是一位专职插画师、自由撰稿人和对外汉语老师。

  插画书里,记录了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3岁时的玩偶,对大海的向往,幼儿园生活,生病时的相依相偎……妈妈知道女儿的一切,不止是“有些事儿”:喜欢跳舞,爱吃冰,喜欢海洋动物、飞机、火箭,各种工程车,最爱挖土机,喜欢捉迷藏的游戏,等等。

  大概深得妈妈遗传,女儿也喜欢画画,用画画表达 想法。书中收录了几幅女儿的画,充满童真童趣。

  女儿6岁以后又开始了跟父亲一起的生活。字里画间,我们能感受到那深厚的母爱,对女儿无尽的思念。这份记录,大概就是“只有妈妈知道”的细腻部分吧。

有些事,可能唯有那些用心带过孩子的妈妈才能体会。她们哪怕遍体鳞伤,受尽委曲,也愿意为孩子倾尽看有。 母爱,细腻柔软,温柔宽厚。虽简单平凡,但却能让生命在仁爱中持续传承。母子连心,不求回报,愿真爱长存。

  这本书只有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送给女儿”,后半部分是关于“我”。

  王静用画、用文字讲述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变故,让我们看到一个“对婚姻充满憧憬和期待,简单又有点多愁善感的小青年”的成长历程。在女儿跟随父亲生活之后,她不得不面积种种的失落,用自己的方式走了出来,旅行,画画,入深山,跨雪原……把想做的事情,脑海深处复杂的东西,付诸实现,幻化成柔和温暖的色彩。

好喜欢这小小的背影

  当然可以把《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这本书看作是女性励志成长方面的书籍。

  上个月我加了一个线稿学习群,认识了一个因孕期抑郁而开始自学水彩、开创画吧、成为水彩插画师,并且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的年轻妈妈。这两天在新闻里看到,上海有个90后的妈妈,患上产后抑郁,通过织毛线做手工的方式,慢慢走了出来。为了让人们关注和正确对待产后抑郁,她为浦东锦绣坊整条街道的栏杆织上了毛衣。

  梁启超说“妇人弱也,为母则强"。其实,哪有什么“为母则强”,有些事儿,真的只有妈妈知道。知道怎样进行心理建设,走过人生的阴霾和低潮,凭着强大的母爱,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变得强大起来。

  这本书也是作者送给年轻父母、特别是带孩子的妈妈们的绘本。质朴的文字,温暖柔和的画面,有共鸣,也有无声的安慰。对学英语的孩子来说,这本书应该也是本很好的英文读物,中英文对照,很好读。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七):行走在育儿之路上,每个妈妈都温柔而坚定

  很多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我也是一样。原本想着有了孩子会更记得更勤,没想到小家伙刚出生,为了他的吃喝拉撒,我完全提不起笔。等生活慢慢变得规律起来,我才惊叹时光过得太快,记下的太少。

  如果你像我一样觉得有些遗憾,那么来看看这本书,里面的那些画和文字,会勾起妈妈们的回忆。在感同身受中,那些曾经经历过苦楚、彷徨、焦虑的妈妈们,都能得到心灵的滋养。

  01

  每个妈妈都希望能记录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时光,每个妈妈的方式都不一样,而王静的方式很特别。中英文对照的绘本,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有些事情,只有妈妈知道》,它的开本是208mm*140mm,也许你对数字没有概念,就是A4纸竖着对折那么大。在我印象中,这种书非常少。而软质胶装的方式,让书拿在手上时,又轻又方便。

  书的前言,底色是一种浅桔黄色,清新淡雅,有点像雨中昏黄的灯光,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书的正文底色是更浅的桔黄,既不干扰文字和画面,又让视觉变得柔和,读起来很舒适。

  它在布局上富于变化,一页画配一页文字,或者半页画半页文字。文字和画的位置,上下左右随心搭配。画面有全页的,有四周留白的,有任意一边留白的。或许读者翻开每一页,都想着,下一页会是什么样子呢,对此充满了期待。翻开之后一看,哦,原来是这样啊,这样好漂亮。

  书里的文字清新流畅,画面温暖治愈,记录了母女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日子有喜悦、有开心,也有酸楚和泪水。这是一本直击人心的书,慢慢翻看,就会让我想起那些过往,和作者一起经历快乐和忧伤。特别是独自带孩子的妈妈,一不留神就会落泪。

  02

  《有些事情,只有妈妈知道》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充满爱和忧伤的故事。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离多聚少,婚姻慢慢走向尽头。妈妈独自把孩子养大,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母女成为了彼此的依靠,最终还是不得不分开。失去了婚姻、孩子的女人,一路寻找,终于破茧成蝶,积极期待着下一段生活的到来。

  作者采用日记的方式,让故事更能抓住读者的心。如今,“丧偶式育儿”非常普遍,不是两地分居,父爱长期缺席,就是父亲经常加班,以工作累为由,把孩子完全推给全职妈妈。这些妈妈的苦楚,一般人体会不到。

  怀孕时缺少关爱,生孩子时无人陪伴,麻药过敏呕吐、眩晕都由“我”独自承受。产后的伤痛和哺乳期的疲惫,让“我”精神紧张焦虑。“我”想找人倾诉,孩子爸爸不觉得是多大的事,在陌生的城市,也没有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想带着孩子从楼顶上跳下去,一了百了。

  新闻中屡次曝出哺乳期妈妈自杀的事件,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是那些女人承受力差,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基本上每一个妈妈都会在孕期和哺乳期出现抑郁的症状,不过因为家庭环境、受教育水平等差异,表现有所不同。如果家人不能关心和关爱,焦虑、急躁、爱发脾气等这些小症状,就会发酵、膨胀,有可能会发展到妈妈无法承受走向极端。

  这其实是给大部分的家庭敲响了警钟。因为社会压力、环境问题、饮食结构等问题,导致很多女人怀孕困难,有些人甚至要选择医学辅助方式才能怀孕。而职场妇女面对事业和家庭不能两全的的选择,也会对怀孕和生产产生恐惧和抗拒。怀孕、生产、哺乳这些大家看起来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考验。

  还好“我”在准备跳的那一霎那顿悟,我问自己“我连死的勇气都有,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活着?”“相信自己能看到光,只要你心里充满希望”。

  在苦难的日子里,想象很多美好,会给深陷困境的人一些温暖。希望有更多的妈妈可以读到这本书,让她们知道还有很多的妈妈,都曾经历了这样的生活,让她们有更多的勇气面对困难。也希望更多的妈妈,用文字、照片、绘画等多种方法来记录生活中的小事,遇到不开心拿出来看看,会增添更多生活的勇气。

  03

  选择了面对,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为了能让圆孩子到海边游玩的梦想,“我”接了好几份工作,差不多有半年,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到三个小时。

  除了经济压力,还有更多精神上的煎熬。比如孩子半夜发烧,大雨滂沱的夜晚打不到车,“我”绝望而心碎。比如在起风沙的暴雨天里迷了路,骑自行车带孩子回家,“我”感觉每一步都是殊死搏斗。

  “我”把抱怨抛开,应聘到国际幼儿园工作,和孩子一起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化解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我”是不幸的,追求的爱情渐行渐远,用心抚养的孩子又要离开她。“我”也是幸运的,慢慢学会了自我疗伤,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用温暖的笔触和温馨的画面,让烦躁的心情变得安静,给艰辛的生活增添了亮色,能更是让很多深陷其中的妈妈找到了新的方向。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八):行走在育儿之路上,每个妈妈都温柔而坚定

  很多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我也是一样。原本想着有了孩子会更记得更勤,没想到小家伙刚出生,为了他的吃喝拉撒,我完全提不起笔。等生活慢慢变得规律起来,我才惊叹时光过得太快,记下的太少。

  如果你像我一样觉得有些遗憾,那么来看看这本书,里面的那些画和文字,会勾起妈妈们的回忆。在感同身受中,那些曾经经历过苦楚、彷徨、焦虑的妈妈们,都能得到心灵的滋养。

  01

  每个妈妈都希望能记录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时光,每个妈妈的方式都不一样,而王静的方式很特别。中英文对照的绘本,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有些事情,只有妈妈知道》,它的开本是208mm*140mm,也许你对数字没有概念,就是A4纸竖着对折那么大。在我印象中,这种书非常少。而软质胶装的方式,让书拿在手上时,又轻又方便。

  书的前言,底色是一种浅桔黄色,清新淡雅,有点像雨中昏黄的灯光,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书的正文底色是更浅的桔黄,既不干扰文字和画面,又让视觉变得柔和,读起来很舒适。

  它在布局上富于变化,一页画配一页文字,或者半页画半页文字。文字和画的位置,上下左右随心搭配。画面有全页的,有四周留白的,有任意一边留白的。或许读者翻开每一页,都想着,下一页会是什么样子呢,对此充满了期待。翻开之后一看,哦,原来是这样啊,这样好漂亮。

  书里的文字清新流畅,画面温暖治愈,记录了母女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日子有喜悦、有开心,也有酸楚和泪水。这是一本直击人心的书,慢慢翻看,就会让我想起那些过往,和作者一起经历快乐和忧伤。特别是独自带孩子的妈妈,一不留神就会落泪。

  02

  《有些事情,只有妈妈知道》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充满爱和忧伤的故事。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离多聚少,婚姻慢慢走向尽头。妈妈独自把孩子养大,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母女成为了彼此的依靠,最终还是不得不分开。失去了婚姻、孩子的女人,一路寻找,终于破茧成蝶,积极期待着下一段生活的到来。

  作者采用日记的方式,让故事更能抓住读者的心。如今,“丧偶式育儿”非常普遍,不是两地分居,父爱长期缺席,就是父亲经常加班,以工作累为由,把孩子完全推给全职妈妈。这些妈妈的苦楚,一般人体会不到。

  怀孕时缺少关爱,生孩子时无人陪伴,麻药过敏呕吐、眩晕都由“我”独自承受。产后的伤痛和哺乳期的疲惫,让“我”精神紧张焦虑。“我”想找人倾诉,孩子爸爸不觉得是多大的事,在陌生的城市,也没有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想带着孩子从楼顶上跳下去,一了百了。

  新闻中屡次曝出哺乳期妈妈自杀的事件,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是那些女人承受力差,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基本上每一个妈妈都会在孕期和哺乳期出现抑郁的症状,不过因为家庭环境、受教育水平等差异,表现有所不同。如果家人不能关心和关爱,焦虑、急躁、爱发脾气等这些小症状,就会发酵、膨胀,有可能会发展到妈妈无法承受走向极端。

  这其实是给大部分的家庭敲响了警钟。因为社会压力、环境问题、饮食结构等问题,导致很多女人怀孕困难,有些人甚至要选择医学辅助方式才能怀孕。而职场妇女面对事业和家庭不能两全的的选择,也会对怀孕和生产产生恐惧和抗拒。怀孕、生产、哺乳这些大家看起来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考验。

  还好“我”在准备跳的那一霎那顿悟,我问自己“我连死的勇气都有,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活着?”“相信自己能看到光,只要你心里充满希望”。

  在苦难的日子里,想象很多美好,会给深陷困境的人一些温暖。希望有更多的妈妈可以读到这本书,让她们知道还有很多的妈妈,都曾经历了这样的生活,让她们有更多的勇气面对困难。也希望更多的妈妈,用文字、照片、绘画等多种方法来记录生活中的小事,遇到不开心拿出来看看,会增添更多生活的勇气。

  03

  选择了面对,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为了能让圆孩子到海边游玩的梦想,“我”接了好几份工作,差不多有半年,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到三个小时。

  除了经济压力,还有更多精神上的煎熬。比如孩子半夜发烧,大雨滂沱的夜晚打不到车,“我”绝望而心碎。比如在起风沙的暴雨天里迷了路,骑自行车带孩子回家,“我”感觉每一步都是殊死搏斗。

  “我”把抱怨抛开,应聘到国际幼儿园工作,和孩子一起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化解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我”是不幸的,追求的爱情渐行渐远,用心抚养的孩子又要离开她。“我”也是幸运的,慢慢学会了自我疗伤,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用温暖的笔触和温馨的画面,让烦躁的心情变得安静,给艰辛的生活增添了亮色,能更是让很多深陷其中的妈妈找到了新的方向。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九):17岁男孩跳桥离世,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

  前段时间,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我重复看了好几次视频,气得失去理智的妈妈,毫无生存愿望的男孩,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母亲和孩子,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残忍地互相伤害,直至阴阳两隔。或许我们应该好好的思考,有没有一条道路通向母子关系的光明的前方。 推荐大家看看王静的书《有些事只有妈妈知道》,在我们小的时候,无限憧憬长大后的世界,可是长大之后却发现世界是有残缺的:爱了很久的人会离开,想保护的人不得不放手。但是我们总要努力的生活,甚至要活得更好。 就像《有些事只有妈妈知道》的扉页写的一样:暴风雨会停,乌云会散。阳光会普照大地,轻风能带来花香。

  本书作者王静,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任香港大公报新闻记者。后辞职在家育儿,为自由撰稿人和插画师。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后,为了陪伴女儿上学,她去幼儿园做了编辑、外教翻译, 现为专职插画师和对外汉语老师。 01

母子(女)关系是最温暖亲密的关系

  捧读本书,三大惊喜令我耳目一新,翻开第一页,赫然是一幅手绘的小女孩胖乎乎的小脚的图,温暖而又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抱抱她、亲亲她。让人迫切的想要跟着本书,去了解这是一个怎样温暖的故事。 于是,一帧帧美丽的图画,一段段简单温馨的语言,娓娓讲述了一对可爱母子的日常,以及在女儿离去后,母亲的蜕变和成长,有辛酸但不悲怆,有无助但也不缺力量。让读者既能在手绘中感受色彩之美,也能在温婉的讲述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有不可多得的阅读享受。 全书中英文对照,在用心感受了方块字的意蕴之后,再来上一段英文朗读,顿时觉得心很安静,阅读感受和效果加倍 。 全书采用倒叙的结构安排,前半部分一直叙述母子生活的喜怒哀乐,让人疑惑这么困苦中含着温馨的故事,怎么没有父亲的参与。后半部分才给读者讲述这个不算完美的故事,虽然坎坷,但没有怨恨和责备,满含的是对爱情来时的惊喜,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消磨,以及爱情逝去的无奈。 02

  小时候听过一首孙燕姿的《天黑黑》:我的小时候,任性吵闹的时候,我的外婆总会唱歌哄我…… 每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前,都会被自己的家人无限的宠爱。可是总有一天,她们背起背包,开始远行,开始离家越来越远,直到到有一天也成为母亲,开始学着去宠爱那个小天使。 书中的母女二人,经历过很多苦:孩子高烧的夜晚,打不到车的绝望心碎;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孤独而伤感;疲惫至极时晕倒在地,醒来时孩子趴在自己的肚子上睡着了,嘴角沾满了饼干屑…… 养育孩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全家几口人都手忙脚乱,更何况是一个人,还要上班。 可是明明苦兮兮的日子,硬让她们过出了花来:妈妈用每天只睡3小时的代价换来了和女儿的海边之行;晚饭后,妈妈读书,女儿画画,静谧而安宁;停电时,蜡烛燃亮的屋子,温暖而明亮。 还有更多更多,妈妈在女儿的奇葩睡姿前哈哈大笑,女儿用稚嫩的笔画下自己和母亲的柔软时光…… 曾经简单纯真的女生,如今是为了女儿勇敢迎接人生风雨的母亲,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这个过程里,她迅速地蜕变成长,成为了一棵大树。 虽然成人的世界没有童话,但她用自己柔弱的双手,为另一个生命创造了童话。 然而,这一切的幸福在女儿的离开之日戛然而止,女儿即将远赴大洋彼岸,和父亲一起生活。 母爱最动人的姿势是全然的接纳,而不是怨艾。尽管一个人承担了生活的所有风雨,母亲从来没有把丝毫的埋怨转嫁到孩子父亲的身上。 尽管自己爱到骨髓的孩子要从身边离开,依然强忍眼泪为孩子收拾的行囊,而没有把一丝一毫把的不堪展现给孩子,有这样的母亲的孩子是幸运。 03

苦兮兮的日子也能过出花来

  直到父亲来带走孩子,那一份不够完美的爱情才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相爱时总是那么美好,迫不及待的想要相守一生,什么都不是问题。 但是结婚后,渴望的他不在身边,思念一遍又一遍的折磨着她的心房,生病了、孤单了、疲惫了,身边仍然是冷冷的空虚。空间拉远了彼此的距离,疏远彼此的心灵,最终他们弄丢了彼此。 这就是成年人的残缺之一:相爱的人会离开。山盟海誓仿佛还在,斯人已经远隔重洋,连怎么丢的都不知道。 于是妈妈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救赎,给自己放长假,去旅行,去画画,去和陌生人交谈,也许步履依然沉重,但是,每当面对那一树的绿叶,那满院的花香,那美丽的不真实的蓝天白云,也许她就和那个全新的自己相遇了。 后来她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有远离,只是换了种方式陪在身边。所以她依然相信未来,尽管努力拼搏,老天自有安排,你失去的所有,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不以自己的爱恨情绪来养育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是成年人最高级别的理智。 愿所有的女生进入婚姻,成为母亲之后都能被温柔以待,如果不能,请好好爱自己。

  04

  我常听很多父母感叹,孩子才出生时总是特别乖巧可爱,可是随着渐渐长大,越来越不受控制。

  其实我们最该给孩子的是爱,以及在爱中潜移默化的养成的良好性格和习惯。

  悲剧已经酿成,希望更多的父母从中吸取经验,好好的经营自己的亲子关系,这才是我们快乐人生的根本。无论怎样都要好好爱自己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读后感(十):愿每个孤独的母亲,都能找到自身成长的方向

  母亲节快乐 王静的这本《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是给天下母亲最好的安慰

说起母亲,总是最让人幸福又悲伤的

  母亲,这个词厚重,里面充满了温柔和怜悯。我始终认为,母亲都是伟大的,即便说这个词汇太过宽广,但她们确实是把所有的爱和付出都赋予了子女,有时候甚至为此丢掉了自己。在后来,我们才知道,即便是做了母亲也最好不要为了孩子而丢失了自己,但在那个时代的母亲,花更多的时间在子女身上,有的父母子女相互能够带来温暖和体谅,却也只是一部分,更多是大人为了孩子在外赚钱,在家里还什么事情都迁就他们。

  我看周围的朋友做了母亲之后,仿佛每天生活在琐碎里,一方面为了家庭的未来和不放弃自我而围着工作;下了班之后则是以孩子为重心,陪伴他们的童年。

  作为子女,我们总是抱怨母亲把我们管得太紧,他们的过度担心会让人愧疚不安,却又变得叛逆;但是,也许是我不敢或不愿理解为什么母亲永远都在唠叨什么担心什么……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说起母亲之所以会激动万分,更多是源于内心的惭愧和内疚,想起少年的时候,多少因母亲的关注太多期盼太大,导致自己不自主的有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特别是对一个成绩特别差的人来说,低分让母亲失落,隐瞒又让自己不安……想来父母把所有好的东西和过盛的关怀给予我们是出于亲情的本能,对我们有过的所有的期盼也不过来自于为人父母对下一代的苦心,然这些,却在很多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压力,感情来得太重,有时候会让人不知所措。不难发现的,就是两代人有不同的想法,即便是“为你好”也常常使亲情关系恶化。

  很多人在长大之后,才开始重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时代变化之大,逐渐从旧思想里走出来的母亲们才开始懂得和子女像“朋友”一般相处。所以,可能而今我们所欣赏和感慨的是,越来越多的新手母亲和老母亲都开始懂得“自己”的重要性,每天会余出时间做自己。在自己的世界,看书、写字、或是自己静静的看视频,那一刻,可以没有任何人的打扰,只是安心的做一会“自己”,也把那段空间,留给孩子和爱人。一家人,各自做各自的事情,这样也很美好啊。

妈妈的爱,是世间最美好的存在

  都说绘本大多是温暖,让人感到轻松的故事。其实不然,好的绘本还是应该以给人启迪为目的。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是一则温暖里带有无奈和艰涩的、关于母爱的故事,保存了一位母亲历时四年的绘画。温馨暖萌的绘画,配上真诚质朴的文字,有生活里不得已为人道的悲伤,有亲子的快乐瞬间,字里画内,都流露出了浓浓的母爱……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单身妈妈独自带女儿时的温暖和艰辛。能够看着女儿一天天成长,而且懂事可爱聪明,这是一位母亲最欣慰的礼物。辛酸在于,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相依为伴的母女遇到了很多难:在孩子发高烧的夜里,等不到车的孤独;为了成全女儿的梦想,母亲每天都做好几份工作,手忙脚乱,疲惫不堪……但更多还是记录了美好和温暖:女儿去了最向往的海,开心的样子;每天晚饭之后,母女二人牵手去散步;拥着月光,“母亲读书孩子画画”时的安静;母亲为了孩子去往幼儿园教书,女儿吃醋和别人打架的样子;女儿淘气,和母亲撒娇的样子……还有很多很多,温暖的部分更多。

  二是自己婚姻里的无奈,和女儿离开之后的自我拯救:这世界上不完美的爱情太多了,王静也是,结婚之后,总是在异国他乡的爱人和自己渐行渐远,且为了女儿的更好的生活,这位母亲决定让六岁的女儿去到父亲身边生活,忍痛割爱。

  每个人都不想忍受别离,何况是母亲和子女的分离呢?看这场别离,尽管王静只是用几幅画和几段话来体现自己的“无法接受”和“撕心裂肺”,却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爱和不舍。父母与子女,或就像龙应台所说的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女儿开始出国和父亲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她每日颓废,但实现既定,就必须面对。试着旅行,治愈自己。

  爱过又失去,陪伴又分离,总是生命里难以忍受的痛,但又是每个人都不免遇到困境。只有自救,走过人生中最低谷最孤独的时光。直面痛苦,自我鼓励,才能看见希望。

  绘本很薄,却能让人看出很多深意,再而惋惜、悲伤、感动……

每个母亲都有不知如何倾诉的孤独

  《有些事儿,只有妈妈知道》不单单是在记录母亲和女儿的温馨成长之路。更隐藏着很多中国年轻母亲在面对的困境,比如很多全职妈妈,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而放弃了原本的工作和一些自由,但带孩子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情,且要每日为琐事烦扰,她们的生活被禁锢在家庭之中,渐渐失去了社会交往能力,丧失少女的活力,抑郁、孤独、绝望、不知所措,无一不是因此滋生,家庭矛盾和心理压力都接踵而至……

  我们一定看过不少“母亲因为抑郁绝望带着孩子跳楼”的事件,记得刚开始听说有母亲这样做的时候,我本能觉得这些刚刚成为母亲的女人还是太孩子气太幼稚了,没有责任心生孩子做什么啊?还打算拖累孩子?我是气愤的。后来,看到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们也一个个成为了母亲,我才试图了解“从一个女孩到一位母亲”,有些心理历程是不知如何为人道的辛酸。

  作者王静也有产后忧郁症,甚至想过带着女儿离开世间,但终究还是不舍生活。在书的前言里,王静说到自己为了女儿去到幼儿园工作,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单身妈妈,她特别理解她们的苦楚,也想通过交流和绘画以及对每个孩子的关爱来感化她们的孤独。

有些事儿,真的只有妈妈知道

  王静在绘本里不避开生活中的那些阴暗的过去。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每个深陷在挣扎不安里的母亲,都能重新拾回信心和快乐,再而看到生活的美好。

  尽管陪伴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谁都是普通的人啊,尤其作为母亲,在生养孩子之后,她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母亲的成长路上,会有很多困惑、失望、迷惘……比如,孩子不听话了?为了孩子辞职和家庭其他成员渐渐疏远?孩子要有好的成长,自己却离社会体越来越远,怎么办?都有过孤独绝望,也不免痛苦挣扎,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我母亲,这两年常常轻描淡写的和我说起,在我幼年时,她带我带得有多累。成为母亲的王静的成长之路,孤独、繁忙,绝望……而自己的母亲,和她一起走过了人生的二十多年,到现在依旧什么都以我这个女儿为中心……虽然我还没成为母亲,但我也深知母亲的辛苦付出,直到看完这个故事,我的愧疚不免更多。

  诚如王静所言:“有些事,可能只有那些用心带过孩子的妈妈们才能体会。她们哪怕遍体鳞伤,受尽委屈,也愿意为孩子倾尽所有。”

  私以为,这本书里感染人的部分,不仅仅是有和女儿之间的温暖,也有为生活而努力的那种难,有孩子生病,母亲绝望,爱情是美好但婚姻总有磨蹭……这些人生中总会面对的苦恼甚至困境,这才是不够一帆风顺的现实的人生故事啊,琐碎里都是能够把人磕绊的石子,有些痛苦和不堪是人必须要面对的。

  在母爱的渲染下,母亲总是让人觉得强大,被宠爱的人总爱说“我有一个好妈妈”,好像没有什么母亲不能过的坎,她们总是给孩子保护和在乎。但,有些事儿,真的只有妈妈知道,她曾有低落,也遇见阴霾。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