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湖之底》是一部由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 / 狄波拉·盖夫娜 / 丽莉·克亚芙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湖之底》观后感(一):电影里的鹦鹉说了什么?
既然电影的主旨是秘密,我也很想知道那只鹦鹉说了什么,于是我把影片拖进PR,放慢百分之五十,听了十多几遍,我听清了,那只鹦鹉说:end is world. 而美国鹦鹉们虽然被关在笼子里,依然欢天喜地,不遗余力地唱着美国的赞歌。所有的物质和欲望,只不过是牢笼里虚假的美好罢了。我们骗着别人,却看不见其实是骗着自己。
《银湖之底》观后感(二):短评写不下呀
感觉杀狗人又像是男主sam又像是那个king。像sam是因为他的梦,像king是因为最后问狗饼干的眼神。
虽然阅片量并不够足以认得那些出现的海报,但喜欢这种荒诞的感觉。音乐也超惊喜。
尽管内核并不一致,音乐,party和漂亮的女孩儿们会让我想到另一部电影:派对搭讪秘诀。此片没有高分电影的加成,评价又两集分化严重,派对那个片应该算是邪典电影,买账的人也不会很多。
本来只想写短评的,写不下了。既然已经变成影评,那就在这里希望有看过两个片的同好来交流一下鸭~
《银湖之底》观后感(三):神经气质的电影
这是部非常有神经气质的电影,安德鲁加菲尔德也是个戏路很宽的演员~
荷里活一个失业废柴宅男的追凶之旅。平日里混吃等死的他最喜欢偷窥漂亮的女邻居,而有一天这金发女孩失踪了,他好像肩负起了某种使命,开启各种解密探案的大任务。很多致敬经典电影的桥段和陈列道具,秉承黑色电影和希区柯克经典悬疑的套路,引入祭献、一部分人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不得不感叹生活在天使之城的压力逼得人都魔怔了。 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银湖之底》观后感(四):不是你致敬希区柯克你就可以成为希区柯克的
你以为墙上贴上希区柯克的电影海报,你就是希区柯克了?我看过他拍的《它在身后》,觉得既恐怖又有一些隐喻,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好片。但是反观《银湖》,除了两处黑白动画制作精良外,我看不到任何闪光点,为了找梗而牺牲剧情的连贯性,为了所谓的“神秘”就可以瞎编乱造。看到开头偷窥的时候还是挺兴奋的,包括女人突然狗吠,但是这么多东西显然只是停留在玩梗上。一个房租都交不起的死宅男,怎么嫖到明星鸡的?对不起,也许是我文化水平太低,实在看不懂导演想说什么,因为电影给我观感很差,我也不打算看第二遍了!本来想给3分,因为很多人直接给了满分,也只好由我来当恶人拉低平均分吧!
《银湖之底》观后感(五):《银湖之底》6.5
《银湖之底》6.5
①
听说是年度恐怖片,找来看到10分钟就晓得自己上当,遂暂停,掏出手机,取关公众号,想象自己往无良作者脸上啐了口唾沫,然后继续播放。
②
像是取了希区柯克大卫林奇以及卡朋特的边边角角,再把这百年好莱坞银幕里外的电影史野史当成佐料,竟然端上来一盘艺术片。
③
有些地方联系以往的阅片经历,看出点门道就略略觉得自得,更多地方一头雾水,到底是导演的追求失了控,还是单纯自己图森破,讷讷地也只好一言不发。
④
倒是有个地方挺好懂,卢瑟男主显然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杀狗贼,在他的幻想里冶艳扮相的女人们狺狺狂吠,所以他想杀的,又何止是狗。
20190323
《银湖之底》观后感(六):最后,我露出胜利的微笑,然而这不是一场彻底的反叛
这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不那么传统的电影,这不是一篇影评。好莱坞作曲家之歌
迷惘,愤怒,忧伤
这是最适合年轻人的形容词
这是最不适合年轻人的形容词
在庸常里,努力寻找意义与惊奇
你要击败权威,说世界并非一尘不变
你想要反抗一切
野心却让你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反叛对象
我在快乐周五的凌晨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不单单是一部爱情悬疑片。最后,加菲实在是不适合这种角色哈
《银湖之底》观后感(七):他们在隐藏什么?
狗代表底层人民(流浪汉)。社会都是被少数特权阶级统治的,为了满足他们“升华”的特权。所以在被盯上的人和特权阶级的区域内,都有流浪汉的标记。What are they hiding? 他们(特权阶级)在隐藏什么?反社会,反上层阶级的小众内容。不足就是音乐有点故弄玄虚。所谓的享受就是:红酒,大房子,女人,电视……讽刺流行,洗脑文化,耶稣。“既来之则安之”做错了选择也只能自己承担。
狗代表底层人民(流浪汉)。社会都是被少数特权阶级统治的,为了满足他们“升华”的特权。所以在被盯上的人和特权阶级的区域内,都有流浪汉的标记。What are they hiding? 他们(特权阶级)在隐藏什么?反社会,反上层阶级的小众内容。不足就是音乐有点故弄玄虚。所谓的享受就是:红酒,大房子,女人,电视……讽刺流行,洗脑文化,耶稣。“既来之则安之”做错了选择也只能自己承担。
《银湖之底》观后感(八):大量元素堆积,没有被吸引到
影片表面上讲述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壮年宅男,在偷窥的时候偷窥到一个漂亮的女人,两人第一次见面之后,约定第二天再见,女人的房子一夜搬空,宅男为了寻找失踪的女人,展开了一系列侦查、寻找、摸索过程,结果,也没有什么结果。
之所以说大量元素的堆积,是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很多的老电影、老音乐、老电玩,这些对于特定年代的人有很多的代入感,不过非这个年代的人,就没有多少共鸣了。
整个电影看起来有点昏昏沉沉,前面铺垫感觉很好,不过后来陆续出现的推理以及神经质的人物纷至沓来,云里雾里的感觉,惊悚没有得到,到是感觉更加神经。
影片充满了对洛杉矶、影视界以及边缘人的隐喻,在故事表面之下,创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不过从表象中,有多少普通观众能够GET到快感?这就非常难说了。
最起码对本人而言,对相关的元素并不熟悉,没有被吸引到。
《银湖之底》观后感(九):一切仍在湖底
7分.整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稀奇古怪,充满了各种恶趣味,讽刺味道很重,但是大家一定不要把它当作一部思想有多么深刻的电影去看,把它当作一部类型片来看,你会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愉悦。电影融合了大量的流行元素,但是同时也狠狠的黑了一把流行元素,最直观的就是大便的展现镜头,你以为那些乐队的主唱是深刻的,有思想的,其实他和一拖屎一样。后面关于作曲人的戏份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写欢乐颂和写涅磐的人是一个人。电影在电影上也致敬和化用了大量的经典电影。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导演对于洛杉矶这座城市也是很不友好的,在导演的眼里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到处是臭鼬,肤浅的城市,好莱坞是一个声色场,对于洛杉矶的讽刺,也不是一个导演这样做过,达米恩·查泽雷在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中也表达过相似的讽刺。还有一点,最后关于富人追求永生,精神升华的部分,个人认为多少有点黑山达基教的意味。下面说说关于悬疑和惊悚的营造,这部电影无疑很好,在整个观看过程中,你会产生各种猜想,而且虚实结合相当的棒,你无法分清现实和漫画里的故事那一个是真实,那些事现实,那些是男主角的大脑世界。直到最后,结局揭示后,你也无法看清电影里的全貌,所有一切仍在湖底。
《银湖之底》观后感(十):流行文化背后
这里不仅能找到刻有希区柯克的墓碑,还有希区柯克的悬疑惊悚;不仅找来大卫林奇的演员出演 ,还有大卫林奇的迷幻梦魇。这里有无数的派对 、音乐、性爱,所有人似乎都在自我麻醉,沉浸在其中。
娱乐世界和电子设备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冒险、探索、解谜中转移开去,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通俗而重复的“作品”中,并热捧其为时代的标志、青春的回忆,却不知道这不过是某些自大狂们的野心之作,同时也可能是庸俗之作。没有人关心作品本身,因为作品在完成之后就变成了大众的消费品,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私人情感附于其上,肆意地破坏作品的完整性和原本价值。没有人会像加菲一样煞费苦心地寻找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去揭开欺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谎言。在作曲家撕破这一层层包裹在所谓大热、经典其外的糖衣,将流行文化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呈现时,那些文化承载的所有私密的、时代性的意义便消失殆尽,剩下只不过是黑色、丑陋、污秽的“脑浆” 。不仅仅是好莱坞产出的流行文化,这个世界所热捧的、人类穷尽一生追逐的荣誉、名声、财富、欢愉都不过是极少数富人操控工具,同时又是被其唾弃的玩物。
从作曲家张狂的口中、从故事后段揭开的谜底里、从密集出现在电影中的流行元素上,昭示了当代人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阴谋中,人们被娱乐产品愚弄,沉迷在虚无缥缈的电子世界中,将肤浅的价值观推崇为人生哲学,在不断的失意后依然不得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