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们好,今天发一篇影评,文章如果按我这种方法跟节奏写的话,篇幅太太太长了,大约得一万多字,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但既然这么开始了,自己挖的大坑还是自己填。怕你们看不完,我先发上半部分吧,将近七千字呢,慢慢入坑啊。再顺便推荐一下二条我自己有在用的白菜价的澳芝曼绵羊油。BY百合
一
如果你问我,哪一部女性电影值得一刷再刷?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告诉你:《时时刻刻》。答案很简单,因为一遍你可能看不懂。
有些电影和书一样,是有门槛的。经典影片可以一看再看的乐趣有点像读红楼梦,支离破碎的细节里藏着待破译的密码,一个动作或者一句台词背后有其自带的背景和原因,或者干脆隐匿着更深邃复杂的世界。
爆米花电影应该像游乐场,观众进场就是要玩得嗨,出了门啥也不用想起来,也想不起来。而有质感的电影,则应该像下午四点的博物馆,人流渐渐散去,周围渐渐空旷,夕阳从玻璃窗上斜斜打进来,地板上一大片光亮。一个人信步在里面慢慢逛,站在一个橱窗或者一幅画前,停下来发呆,怔怔的,一看再看。好的文艺片都拍给懂的人看,不迎合。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七年之后,他又执导了另一部影片——如雷贯耳的《朗读者》——且不去管它,来日方长,先说这一部《时时刻刻》。
二
“一个女人的一天,就是她的一生。”
妮可基德曼、朱利安摩尔、还有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三大影后在这部戏里演绎了分属于1921年,1951年,2001年的女人,在一天里各自为政的时时刻刻。
影片第一场戏,还原了伍尔芙的自杀。她视死如归,一步一步走向河流深处,从容地自沉河底。安静、决绝,没有一丁点的犹疑挣扎,分明已对世界毫无留恋。在水里蹬掉鞋子的镜头极具诱惑力,鞋子向后人向前,仿佛与生之痛苦顺利完成分离,向一个全新自在的世界而去,她就像,就像一条摆脱了羁绊的自由的鱼。
看到这里会有一瞬间的向往:如果活着成为一场没有尽头的刑罚,人应该有权力结束自己的生命,死门即解脱门。
接下来,三个女人各自的早上平行出现,她们都躺在床上,一样的表情空茫。
1921 年的作家伍尔芙,听着楼下医生和丈夫的对话,说为了她的病情不再复发,就应该让她待在这封闭安静的小镇上。
2001年的编辑克拉丽莎,同性女友天亮才回家,蹑手蹑脚上了床,前者背对着后者装睡,懒得过问或关心。
1951年的家庭主妇劳拉则不用早起,她还闭着眼睛,表情有那么一丝对晨光的抗拒。
起床,洗漱,虽然隔着时空,但没有着落的心意烦乱却如出一辙。
1921年的女佣已经换好了花,蓝色的勿忘我插在大陶罐里,颜色浓稠艳丽。伍尔芙下楼来,像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样被要求按时吃早饭。抗争无果,她说:“我想好小说的开头怎么写了。”转身上楼,点烟,在纸上写下了第一句话。
她写:“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买束鲜花。”
1951年的劳拉,三十年后,坐在床上捧着书读到这句话,忽然若有所思。
劳拉的丈夫今天过生日,体贴地让怀孕的妻子多睡一会儿,自己开车从外面买了一束鲜花。阳光下的白房子里,娇艳的黄玫瑰,插在高高的广口玻璃瓶里,这是美好生活的呈现。劳拉一方面有点小抱歉,另一方面也许是刚看过书上第一句话的缘故,她不易察觉地表达了对丈夫包办太多的不满。
2001年的克丽莎,已经可以自己去买一束花,她去花店买了绣球、玫瑰.....“这些我都要了!”各色各式的花,包在牛皮纸袋里面满满当当,她沉甸甸地抱着走过冬天的街。
个人很喜欢牛皮纸包鲜花这个操作,有一种菜市场买菜的随意。每次在花店买花,当看着鲜花被用亮晶晶的彩色塑料纸包起,就像给好看姑娘强行穿上地摊上淘来的蕾丝裙,那种廉价的隆重感,仿佛在提醒我买花不属于庸常生活——别嫌我话题跑偏,看电影静看些无关紧要的。是的我就是这么没追求。
克拉丽莎坐着逼仄的电梯在黑暗中轰隆隆升上来,开门走进房间。房间里被艾滋病折磨得脱了形的男人问:“达洛维夫人,是你吗?”她欢快地答:“是的,是我!”
“达洛维夫人”反复出现,让我们没法对这个名字视而不见。
所以,想要厘清这部电影里面的诸多隐喻,除了要看荣获普利策奖的同名原著,还得往根上刨,先去撸一下伍尔芙的名作《达洛维夫人》。
三
在伍尔芙的笔下,达洛维夫人已经五十二岁,是一个热衷于开聚会攒圈子的上流社会贵妇。表面上活得热气腾腾,内心空虚寂寞,只得借用形式上的繁花似锦来回避精神世界的荒凉。伍尔芙只写了达洛维夫人从早到晚的一天,但却是她一生的浓缩版。
一天内她不断遇到过去的情人、朋友,往事历历在目,一次次陷入到回忆当中。
她明了“只有天知道,为什么人们如此热爱生活,如此看待它,甚至要虚构它,不懈地美化它,然后又粉碎它,从而创造出每时每刻的新鲜感来。”的真相。
也有这样的念头:“如果此刻就能奔赴黄泉,那么此刻就是幸福的。”
崩溃如斯,她还是得保持着优雅自信,笑意盈盈在人群里周旋。
《达洛维夫人》,这本意识流的小说凭借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揭穿了生活本身的荒诞和虚无。如果能读进去,就像被人一把粗暴地拽到镜子前,死死摁住动弹不得,逼不得已近距离审视自己的内心。
作家迈克尔・坎宁安深受其影响,在自己的《时时刻刻》里,无论是书名、人名、人设甚至细节,都在时时刻刻向《达洛维夫人》致敬。
知道吗?《达洛维夫人》这本书的原名就叫《时时刻刻》。
梅姨所扮演的克拉丽莎与达洛维夫人同名;她的同性情人跟达洛维夫人的女友同名,也叫萨利;她前男友用了达洛维夫人丈夫的名字理查德,人设更是直接拷贝了小说中的赛普提默斯,同为有幻听和幻视的精神病患者,最后都以跳楼终结了生命。
台词更是处处有玄机,很多地方都一毛一样,比如克拉丽莎调侃妄想症前男友:“你的朋友来看你了吗?”他答:“来了。他们长得像地狱里的火焰,有的像电水母,它们用希腊语唱歌。”就是移植了《达洛维夫人》中精神病患者听到鸟儿在说希腊语的幻听情节。达洛维夫人的前男友对她说“我又恋爱了。”,《时时刻刻》里,梅姨的前男友也这样说——诸多细节让人会心一笑,多一层乐趣。
当然,不了解以上这些也不影响观影流畅度,就此打住,让我们回到影片本身。
四
伍尔芙在楼上继续写着小说。
劳拉的丈夫安顿好家里的一切,满足地说了句“这是美好的一天。”后,就意气风发地出门开车上班去了。他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得不得了:成功的事业,富足的家庭,美丽的太太,可爱的儿子和即将出生的女儿。他们提供了一个中产阶级幸福家庭的样板。这一家子如果去照相馆拍张全家福,照片是要被放大摆在橱窗里做招牌的。
丈夫出门前她用甜美柔和的声音一再对丈夫说:“祝你生日快乐。”撩开窗帘,用露出八颗牙的职业微笑和丈夫道别。车一开走,她的表情立即黯淡了下来。
她回头看着儿子,脸背着光,看不清表情。孩子晶莹的眼睛看向妈妈,仿佛对她这种改变已经有所准备并早已习惯。
她变得失神游离,忽然跟刚才的幸福太太判若两人。
她决定给丈夫做一个蛋糕,但烘焙显然不是她所擅长的,就像我曾经总也织不好一条围巾一样。她故作镇静地坚持着。
儿子问她:“为什么必须要做蛋糕?”
她答:为了告诉爸爸我们爱他。
儿子问:不做蛋糕他就不知道我们爱他了吗?
她回答:是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二战刚刚结束。男人们从战场上归来,疲惫英雄们心中的梦想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一阶段的家庭模式多是男主外女主内。劳拉作为千千万万个姑娘中的一员,尚没有自我意识时,就在社会潮流的裹挟下,懵懵懂懂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把妻子这个身份当成了一个职业,兢兢业业对待。所以,给丈夫做生日蛋糕这件事于她而言,就成了一项应尽的礼数。
除此之外,她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劳拉的这种状态,令人想起一本书:《菊与刀》。那里面有一段话对日本人的评价,放在劳拉身上也很恰当:“有些人陷于人格分裂,他们害怕自己的反抗心理,所以就把它堵死在自己心中,并以表面的温顺来掩饰。他们常常埋头于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以免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情。”
五
2001年的克拉丽莎一边插花一边听理查德讲述自己的幻觉。她像达洛维夫人一样,要给得了文学终身成就奖的理查德张罗一个聚会,但是理查德自己却很抗拒,身患精神分裂和艾滋双重疾病的他不想见人,他应付不来。
理查德用嘲讽的口气戳她腰眼子:“哦,达洛维夫人,总是用狂欢掩饰寂寞。”她用恳求的口气说:“你什么都不用做,只用出席,坐在沙发上,我会陪着你。”“你的作品会名垂青史。”
活得像行尸走肉一样的理查德根本不在乎荣誉,他之所以没有死是克拉丽莎让他盛情难却,他是在勉为其难地为她活着:“我一直苟且地活着是为了你。”
他质问:这个聚会是为谁办的?
他试探:如果我死了你会生气吗?
他愤怒:你这样做是为了谁?多少年了?你自己的生活呢?你想过你的女友萨利吗?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才会有自己的生活?
他们像所有恋人一样,上一秒争吵下一秒和解,破涕为笑,温柔互吻。道别时,她坚持下午三点半来接他去家里参加聚会。
克拉丽莎根本就是二十一世纪版的达洛维夫人,独立自主的外壳下,是没着没落的灵魂。表面上看是她在照顾理查德,实际上她是依附在照顾理查德这件事上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依然爱着他。
他们曾经做过一夏天的恋人。荒谬的是这个男人后来成了她前男友路易斯的男友。
两个和她爱过的男人,他们自己相爱了。她也转而投向了同性女友萨利的怀抱,这里面很难说没有赌气的成分——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剧情!但是如果不把这些混乱的多角感情关系捋清,就看不懂梅姨诸多莫名其妙的失控。她始终在为多年前的事耿耿于怀,想不通自己到底输在哪里:哼哼,两个前男友把自己撇一边搞基去了,这世界真是B了狗了。
讽刺的是,这俩男的没好几天就掰了,路易斯后来自称和理查德分手的那一天是自己有生以来最自由的一天。而她和萨利竟然不离不弃地过了十年。女人比男人长情。
六
现在我们来谈谈萨利,这个没露几次面的配角。三大女主在戏里三分天下,留给她的戏份更是所剩无几。但这个人高马大、骨骼粗壮、面无表情的硬朗女人,却性情最稳定,爱得最无私,像一片深蓝色的海洋,包容而稳定。
影片开始时,萨利天亮才上完夜班回来,(别问为什么是上夜班而不是去鬼混,后面戏里面有暗示,一句一句讲会累死我,先拣紧要的说吧。)怕吵着爱人,轻手轻脚边往床上走边脱衣服。刚躺下没几分钟,就听到起床后的克拉丽莎喊叫着自己要去买花,萨利马上自责“该死,忘了。”她看到克拉丽莎在极尽讨好地邀请朋友们来参加给理查德庆功的聚会,挥了下手,露出无奈的笑容,转过身咕哝了一句:“你为他付出太多了。”
萨利第二次出现在镜头里,是大包小包从外面回来:“我准备好了所有东西。”手里还拿了瘦瘦一束花:“我给你买花了。”对方说的话她会记在心里。她还特意换了班:“我打算整晚陪着你。”这样的话早上克拉丽莎刚对理查德说过。导演这么刻意地告诉我们,她对克拉丽莎的感情,并不比后者对理查德的少。
当她看到家里台子上摆满了鲜花时,有点懊恼地把花摔了。
克拉丽莎的颓废落在她眼里,她的嘴角泛起苦涩,了然道:“我猜你见过理查德了。”她也猜到了理查德的拒绝,这么多年对他们的套路早都熟稔于心。但是,当她看到克拉丽莎把她晚上就餐的座位安排到那个既是情敌又是前男友的路易斯身边时,她没法淡定了:“为什么我要和别人的前任坐在一起?”潜台词是:“你这是在暗示什么?”临出门前她幽了自己一默:“我走了,你别开心地晕过去。”她深深看过来的眼神笃定坚毅,只有担心没有委屈,惟其如此,才会格外心疼这个萨利。连理查德都看不下去,提醒克拉丽莎要多关注她。
谁爱得多谁就会变得卑微。爱人的心不在焉、同床异梦、身在曹营心在汉,当然瞒不过当事人,萨利选择隐忍接纳。克拉丽莎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她才敢这么“作”,从理查德那里得到的挫折感要从萨利这里找补。“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呵呵。
七
劳拉的朋友凯蒂来了。她高大丰满,烈焰红唇,像一只硕大的水蜜桃。她谈笑风生顾盼神飞,劳拉对她的开朗、擅长交友由衷表示艳羡。
她们顺便谈及了对丈夫们和自身关系的思考,这个讨论细思极恐。
她们在自觉地物化自己:男人们在战场上吃了那么多苦,值得给予很多补偿和奖励,这里面也包括“我们”。
然而,就像《西部世界》里的机器人发现自己的命运已经被设定好一样,她们似乎也开始隐隐感到了哪里不对劲。
凯蒂看到劳拉在看《达洛维夫人》,问这本书在讲什么。劳拉说:在讲一个能干的主妇喜欢开聚会,她看起来很自信,别人也都觉得她没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凯蒂的表情变得尴尬,这本书的内容戳痛了她。一本《达洛维夫人》,就这样串起了很多情节。
原来她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幸福,子宫里长了肿瘤,这也是她不能怀孕的原因,下午要去医院做剖腹探查。她是来跟劳拉告别的。
卸下强者面具,她语无伦次哭得不能自抑,她给自己下着廉价的定义:“你不能生育,就不是一个女人。”都这会儿,这个女人最担心的竟然不是自己,而是自己丈夫,她怕自己有三长两短,他受不了。
劳拉走过去抱住她安慰她,像吻孩子一样吻了她的额头,紧接着,颇有争议的一幕发生了:她的嘴唇印在了凯蒂的嘴唇上。关于这个吻,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纯粹是一种对脆弱无助者的安慰,另一种则认为是劳拉与凯蒂两人之间有同性恋倾向。
我只能说,人的感情本来就是复杂的,有的感情退一步是友情进一步是爱情,还有一种感情根本就无法单纯用友情或爱情来定义,友情和爱情的成分经常掺杂在一起难分彼此,就连好莱坞的大咖编剧布莱克.斯奈德都说了:“优秀友情电影的诀窍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伪装的爱情故事。”
我更倾向于这是两个内心苦闷的女性,在枯索无望的生活里生成的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
这一吻代表了一无所有的倾尽所有。
其实,这个镜头还有一层寓意,就是在向《达洛维夫人》中的情节致敬。在小说中,达洛维夫人和她的闺蜜萨利有过一吻。原文是这样的:“萨利停下了脚步,摘了一朵花,亲吻了她的唇。......她感觉好像是收到了一份厚礼......”
至于两个女生之间的感情,伍尔芙有过一段精彩的分析:“......这感情既纯洁又诚恳,和她对男人的感情迥然不同。这种感情完全是无私的,而且,还有一种只存在于女性间的,尤其是刚成年的女性间的特质。在她这边,这感情是保护性的。它发自一种类似于同盟军般的感觉,一种终将有什么会来拆散她们的预感,导致了这种骑士精神,这种想要保护对方的感情。”
这个吻之后,劳拉问凯蒂:“你不介意吗?”凯蒂潇洒地反问:“我要介意什么?”仿佛是导演在挑衅式地对观众说:“你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随便!”
当一个镜头被人们津津乐道并反复讨论,无论结论是对是错都不重要了,至少说明一件事,它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探询,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凯蒂走了,劳拉一个人泪盈于眶。不出所料,她下一秒把蛋糕狠狠丢进了垃圾桶。换了谁都会这样。
“女人们在困境里苦苦挣扎,男人们浑然不知,还一个个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创造了一个对的世界!朋友命都快没了,我还在这儿傻乎乎地做什么鸟蛋糕!”
八
《达洛维夫人》的始作俑者伍尔芙也在另一个维度中苦苦挣扎。
她被以为她好的名义被软禁在乡下,与外界隔绝。
姐姐带着三个孩子来访。她对姐姐在伦敦忙碌的社交生活表示羡慕,诉苦:“即使疯子也希望被人邀请。”
花园里一只小鸟死了,是一只雌鸟。伍尔芙和小外甥女给它举行了葬礼。
小外甥女说:“它虽然变小了,但是它却很安详。”
小鸟的眼睛还睁着,伍尔芙躺下来,和她久久对视。在那一刻,她仿佛受到了某种启迪:生命的结束并不可怕,那反而是另一获得安宁的形式,可以在无休无止的痛苦里得到永恒的解脱。
这个情节对后来者也有启发,国产电影《你好,之华》里也有因为一直死鸟而引发的对死亡的思考。
“人终有一死,人终有一死,人终有一死.......”她喃喃自语着,构思着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情节。
《达洛维夫人》,就这样把三个时空中女人奇异地链接在一起。
她们在这本书内容的催化下,命运会有怎样的变化?
......
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可以先找来看看,咱们一起讨论,那,下期见。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作家签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