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上帝是只兔子的读后感10篇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是一本由[英] 莎拉·韦曼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一):阅读有障碍

  小说读起来有些磕绊,如果打算看一遍,即使是认真的,有些情节想完全明白也有困难,因为存在文化差异。书中不但提及了上世纪的诸多欧美明星,还涉及宗教文化。不觉得温暖幽默,只觉得文字里充满纠结和痛楚,埃莉,詹妮,乔和查理,母亲和南希,父亲和琴,受伤,反复的纠缠,读起来真的很耗费心力。大家的心都太敏感,没有大大咧咧的角色,缺少节奏调剂。不过至少可以引人思考一下人生和命运。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二):不是机翻?

  同一章节的翻译,前文还是橄榄球赛,后文就改称足球赛,装什么外宾?

不止一次,父母跟我们说到他们对床和早餐的计划,不止一次,他们透漏出想要为那些通常不会与我们共享生活的人提供住宿的反常欲望。随后,我们就看到了杂志上登出的那则生动广告,它及时赶上了夏季旅游季。

  把家庭旅馆bnb直接翻译成床和早餐我也是服气的。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三):上帝不是万能,爱是

  读这本书前,已感受到它所获盛誉,但是真正读到,可能就是一个敏感的我不断被保护的过程。

  主人公的家可能是最离经叛道的了吧。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哥哥帮助她隐藏苦难,父母渴望与孩子沟通,还有睿智的租客,视他们如己出的姑姑,不幸却依然热爱她的好友,所以她如此幸运

  她的好友,和她有类似的遭遇,却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同,两人的命运不同。虽说原生家庭不能决定一切,但却能影响不少。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四):无论如何很高兴消逝的尽头有人归来

  我原本以为我不会喜欢它的,鉴于我对它的翻译确实有所挑剔。虽然并不想苛责译者,但是有些语句上的问题确实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理解障碍,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部分的翻译工作做得还不错,尤其是所有有关风景、食物和情感的部分——就算是没有读过英文原作我应该也可以这么说——幸运的是这些刚好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公正地评价阅读体验可以总结为:渐入佳境。对书中描写的这家人的了解越是深入,才越是能读懂文字里真正想表达的,对往事的怀念,对改变的恐惧,每一次的离别似乎都在加深这种恐惧,然而到结尾又峰回路转,以为已经失去的人从道路的尽头一个接一个地归来。我希望这个结局是真实的——查理回来了,哥哥没有死,阿瑟也没有死,那颗预言中象征了死亡的爆裂的椰子真的带回了他的视力。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矛盾,越是往下读,我越是能感觉到埃莉身上对我来说惊人熟悉的特质,她让我想起秘密花园里的玛丽,又让我想起安妮日记里的安妮,兼具了前者不谙世事的直率和后者略带压抑的敏感和忧郁。整本书给人的感觉也是一样,我好像同时在翻阅秘密花园和安妮日记,一边由衷地微笑一边又不自觉地难过。它给我一种无可挽回的消逝感,告诉你生命里许多美好的、珍贵的人、事、物都注定会不断告别;儿时你总会期待有人最终能读懂你、找到你、告诉你他知道你有多么难得,但长大后你会放弃这种奢望,接受自己成为大海里庸常的一滴水;小时候你可以管一只兔子叫“上帝”,假装它会说话、懂得陪伴,但等长大后再看到一只长得几乎一样的兔子,除了怀念以外,你也能接受“但它不是我的上帝”。 从前看过一篇火影的同人,题目叫“少年漫应该有个好结局”,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少年漫并不一定真的会有个好结局,我们一边为这种“知道”难过,一边又真的拼命想给它一个happy ending。我说不清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是话说回来,除了夺路狂奔,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五):那时上帝为什么不可以是只兔子?

  一个可爱的题目。

  一个充满悬念的题目。

  一个不可思议的组合,和一个不确定的时间。

  如果没有进入小说,大概这就是“那时上帝是只兔子”带给我们的感觉,而一旦开始阅读,你终将抵达一个并不可爱的事件,看到一个充满伤痕的成长故事,好在,那个不确定的“那时”存在于过去,好在,有家人、朋友、爱人的一路陪伴,这终将是一个带着裂痕温暖的故事。

  你可能会不止一次地问到,为何主人公会遇到好多人一生遇不到的事情与人,我想着并不因为这只是一部小说,而是,在生活远比小说光怪陆离的现实中,被撕裂的心需要温暖的慰藉,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就像是裂痕,而主人公治愈的故事,就像光照射进来,也许。,读到最后,真的读到自己。

  成长中那些无法言说的心伤。

  在主人公埃莉出生的60年代,给一只兔子取名叫“上帝”,在老师或者基督信徒眼里,这是渎神,是罪过,是愚蠢的行为,是要被扔石头的,而在这些一本正经的大人眼里,永远不会有比符号更正经的事儿。他们不知道,一只被叫做“上帝”的兔子,承载着多少美好的奇缘,更加无法想到,这是一位兄长保护自己妹妹,引领自己妹妹走向治愈的尝试,他们不会知道,那些看起来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小孩们,有时候承担的,正是大人无法负担之重。

  从4岁到33岁,一段漫长的岁月,一个被小心掩盖的秘密。他们将秘密放在了“上帝”身上,就像一个树洞,而它,对哥哥来说,毫无疑问是更适合的朋友,就算之后埃莉遇到了詹妮,它还是那个永远守护在妹妹身边的朋友。

  所以,当有那么一天,上帝离去的时候,兄妹二人几乎歇斯底里。

  尽管长大之后的他们都懂得了,生死之事不由自己,但是还是忍不住伤心,也许相互搀扶的岁月已经艰难地跋涉而过,兔子作为上帝,去守护其他需要守护的孩子了吧。

  而这些,兄妹俩的父母却并不知道。他们一直忙着生活,对于人生的选择无可指摘,忙着赚钱养活子女,也遇到过伤害和重击,和所有爱着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并无二致,但是,直到成年之后,因为一个意外,才“意外”地知道了发生在女儿4岁的事情。

  妈妈说,这太残酷了。过了那么多年,她才有机会抱着女儿踉踉跄跄奔回过去,找所谓公平,想要搀扶她走向亮光,然而,她不知道,其实这些年,上帝一直都在,兔子也在,那个坚定不移的少年也在。不是父母缺席了,而是亲情自带疗愈功能,只要是爱,没有指责。

  无意剧透,埃莉遇到的伤害一生的事情,哥哥乔成长中的伤痛,詹妮遇人不淑以至身陷囹圄,少年时光的友谊,在多年之后,忐忑不安颤抖着等待那个长大的未知幼时伙伴与爱人……大家就是磕磕绊绊往前走,就算被伤害过,也依然热爱人生。

  上帝一直都在。

  上帝爱所有人,有些人可能不那么完美,但是他还是在眷顾一切,所以说,上帝为什么不可以是只兔子,只要是带着爱与温度的美好,为什么上帝不可以是任何事物?

  我想,这个上帝,是没有形状的,但是却永远美好的。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六):敞开心扉 守护秘密

  那时候 上帝是只兔子 埃莉有一只比利时野兔,她叫它为上帝。小时候我家里有一台TCL彩色电视机,那时候几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看VCD播出来的碟片,晚上它完全属于我,别提多开心,是重要的、宝贵的、爱惜的,那就是我的上帝。

那是 上帝是只兔子

  她叫埃莉,喜欢和大一些的人交朋友,她以为时钟老人戈兰先生是他的朋友,请允许我这么叫他,毕竟已经80岁了,还去侵犯一个小女孩,埃莉懵懵懂懂,感到羞愧,觉得没有人再爱她了。哥哥送给她一只兔子,被她称之为上帝,从那以后,和哥哥无话不谈,哥哥守护着那个说不出口的秘密,上帝的出现让她感到快乐,并在班中炫耀,也让她找到了一生好友---詹妮,这个在班中唯一认可她的女孩,只是她的妈妈有很多男朋友,一直在男朋友之间穿梭,但是埃莉一家没有因此而嫌弃,反而对她很好。

  埃莉的哥哥 乔,是一个对妹妹很暖的大哥哥,送妹妹朋友,守护秘密,但是哥哥也遇到了困窘的事情,他喜欢上了橄榄球队的查理,发现自己是个同性恋,但是查理因为要随同父亲搬走却没有告诉乔,乔带着妹妹去找查理,但是查理冷漠的态度让哥哥很伤心,直到后来这段伤痛也没有愈合。哥哥经历着初恋、失恋、伤心、难过,还好有妹妹的陪伴。

  最喜欢的一句话:没有什么东西会被长时间遗忘。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提醒这个世界,我们与众不同,我们仍在这里。

  一个不同寻常的成长故事,一对兄妹如星月般的守护,一个家庭经历三段事件之后的变化。所有的甜蜜、苦涩、困惑、孤独都得以体现,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作者自己所思所感帮读者说出来,情感的细腻,以及最后的最后,妹妹的好朋友因为生活的不幸,入狱。哥哥的查理之后又来找他,但是哥哥的伤痛还是没有好,根本不敢靠近,后来哥哥失忆了,随之,妹妹也失去了亲密无间的哥哥。“记忆,不管多么细小或者微不足道,都是定义我们的篇章”

  我们仍在这里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七):上帝不再是只兔子,你也不再是你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的书名并没有多吸引人,也许它是一种比喻,也许是有一只兔子叫“上帝”,也许当时上帝变成了兔子……如同书名一般,这本书并没有在开篇就十分吸引人,却在作者细腻的描述和每个人物命运逐渐展开的过程中欲罢不能,只想知道“从4岁到33岁,一对兄妹间如星月般的守护和陪伴”,都发生了哪些故事。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她的故事也是独一无二的,可惜“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份幸运可以讲一个长长的故事给别人听。作者莎拉·韦曼做到了,这本2011年在英国出版的《那时上帝是只兔子》是她的文学处女座,她是一名作家,同时是一名演员。或许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始终给我一种感觉:它适合改编成电影——名字就叫《埃莉与乔与查理》。

一本献给家庭、各种亲密关系和所有不同形式的爱的书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围绕埃莉一家展开,埃莉与哥哥乔、埃莉与父母、埃莉与姑姑南希、埃莉与朋友詹妮、乔与朋友查理等等,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不断转换,“树港”与纽约,时间也从1968年持续到2001年。

  小说的内容来源于作者的现实,但却不等同于现实。它就像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平行世界,所有人物、时间、地点、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作品的开始只是故事的开始,作品的结尾也不过是故事的结尾,所有人物的生活还在继续,故事还在发生。

  作者莎拉·韦曼借由“埃莉”的视角,通过共同的经历讲述了与其他人物的种种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同性爱情,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主人公的爱情,但故事情节依旧饱满丰富,一切的发生都是自然不可抗的,也许充满着无奈、伤痛,但“没有什么东西会被长时间遗忘”,它沉淀在每个人的心中和记忆里。

所有的读书最后就是读自己

  为了写书评是读一本书,还是因为想读一本书而写书评,that's a question!白岩松说过:读书终是读自己。

  无一例外。

  这本《那时上帝是只兔子》在细节的描述上,也会常常击中你,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

通常我们在厨房用餐时,也会开着客厅的电视。那是一种陪伴。我想,仿佛我们家注定是一个大家庭,那时断时续的电视声会让我们变得更完整。

  多年前,姥姥家晚饭时的圆桌上,就有这样两个小孩,聚精会神盯着电视里的动画片,不知不觉忘记了翻转手中的筷子。

消失是多么容易啊。仅仅是走掉,离开这里。而这里,是我曾经的家。

  我曾经的家,已经离开太久太久了,所经历过重逢,却始终没有正式道别过,也许下一次重逢就是最后一次。

我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身体,我曾经嘲笑和否认的身体。它从来都不够好——不管是对我,还是对他人,但在这个晚上,它看起来美丽,看起来强壮,已经足够。

  当埃莉面对被癌症折磨即将离世的金吉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只有当失去时,才会想起曾经的美好,此刻获得最平常的拥有——健康、活力,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事了。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八):《那时上帝是只兔子》温暖你心扉

  那个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男孩子的埃莉,

  她四岁就会读,会写。

  格外喜欢和比她大的人在一起玩。

  她的第一个大朋友格兰先生,深深地伤害了埃莉。

  于是乔送给埃莉一只比利时兔子来陪伴她。

  从埃塞克斯到康沃尔,从伦敦到纽约,日转星移,一切都在变化中,哥哥对妹妹的却是恒久未曾改变的。

  我在火车上看完了这本温暖的书,写下这段文字。

  很久没有读这么温柔的书了。“那时你还很年轻,看到的世界总是充满了美好。”埃莉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男孩子,我也觉得,她在说詹妮是她遗失的色彩时,那个时候的埃莉还辨不清感情。

  比利时的兔子“上帝”离开了埃莉,就像年少时的查理离开了乔。

  埃莉和“上帝”许愿,让查理回来,让乔的查理回来。乔在911的时候失踪,被找到的时候失去了911以前所有的记忆。乔终于忘记了查理。

  泰戈尔说,有一天我烧毁了我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变得透明。

  火车驶向任何一个目的地,于时间而言,都是驶向远方。

  埃莉的生活是幸福的,无论是从童年,还是从成年之后。

  她有一直守护着她的哥哥乔,乔来到她的生命里,还带来了埃莉的“上帝”。埃莉问哥哥,兔子可不可以取名为“上帝”。即使埃莉并不信任上帝的存在,“上帝可以比作你生命里任何美好的事物。”所以对于埃莉而言,上帝是她童年里的美好。

  她有勇敢面对自己人生的姑姑南希,埃莉和乔的出生,是因为南希对埃莉母亲的爱,让南希帮助爸爸追求妈妈。

  南希失恋的时候吻了妈妈,他们接吻之后大笑,我觉得妈妈也是爱南希的,她们最后没有在一起,无关于勇敢与否。

  她后来和一个不错的男人结婚了。

  又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一个电影《狗十三》。电影的英文名则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一个关于成长故事的电影。也有关于像“上帝”兔子一样的情节,“爱因斯坦”是狗的名字,没有《那时上帝是只兔子》的温情和暖心,这是一个也有些灰暗和扎心的故事。

  电影中有个情节很值得玩味。这个情节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就是在饭桌上满口大道理的张伯,他贡献了全片中观众唯一会发笑的段落。他是这部现实主义电影中最具漫画感的一个人物,创作者借此讽刺了社会上追捧国学、附庸风雅的企业家。“《时间简史》,那是娃们家看的书”。

  我们在长大之后,是否越来越喜欢那种社会学的东西?更多时间去思考那些生活琐事带来的烦恼。谁都有工作,谁都有家庭。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没人不忙。但我们还能否拥有宇宙的视野,花一点时间去思考一下不可能给你带来任何世俗向往的“好处”,只为在心底留下孩童澄净的一隅。

  读书是一件很温柔的事情,它让我去理解时光,让我去原谅时光。那时上帝是只兔子,那时一便士就可以买到梦想。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九):最后!至少我们都走出来了!

  读英国作家莎拉·韦曼的《那时上帝是只兔子》,仿佛穿越森林,树高而密,阳光很少,潮湿、昏暗,不时有狂风冷雨,你独自走在林中,偶尔漏下的几束阳光便是鼓励和安慰,松鼠或小蛇从脚边蹿过,停在远处警惕又得意地回头看你。你不知这树林的尽头在哪里,不知尽头有什么,只跄踉趔趄着往前走。当你以后再也无法走出这树林,恍然间,河横在你面前,云飘到头顶,你知道,你走出来了。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腰封上写的是“从4岁到33岁,一对兄妹如星月般的守护和陪伴”,但这故事既不云淡风轻的故事,也算不上惊涛骇浪,虽然莎拉韦曼在故事里穿插了巴黎五月风暴、美国911事件等诸多的暴力事件,但那只是为了让“我”们的经历显得更加真实可靠,加入了现实元素。小说里兄妹之情也只是主线之一,她还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友情、父母之爱和同性之爱。这故事不像中国的浓茶那样苦,它更像一杯五味陈杂的烈酒,苦涩、困顿和孤独,又有不易觉察的一丝甜味,就像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

  “我”有一个看似平静又幸福的家,虽然不太富裕,至少父母相爱,哥哥乔很爱护“我”,一切都看起来很好。但“我”不知道,做律师的父亲被职业生涯里一次违背良知的选择折磨多年,“我”的姑姑南希喜欢母亲。除了乔,也没人知道“我”4岁时候被邻居性侵,他以一个9岁儿童的力量保护了我,并对这件事守口如瓶,“我”的父母多年后才戏剧化的得知真相。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不能说的秘密,“我”的好朋友詹妮被她妈妈的男朋友性侵,“我”也是在许多年之后才知道,就连我们的司机艾伦也有秘密,当初他为何入狱“我”始终没能知道。

  有秘密的人渴望解脱,渴望摆脱厄运或坏人的标签,证明自己并未被上帝抛弃,人生可以重新开始。于是父亲坚持不懈的买彩票,直到中奖;“我”多次问母亲上帝是否爱所有人,包括一坨大便;司机艾伦一只兢兢业业,甚至卑微到低下,以求回到被上帝垂爱的从前。

  莎拉韦曼的文字细腻饱满,有些地方用了魔幻的写作手法,比如会说话的兔子“上帝”、詹妮从手臂里拿出硬币,河面上温度变化的巨大黄钟等,让整个故事都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现阶段的大多数畅销书,作者会刻意把悬念和结果间隔很近,并在揭晓之前多次提示或留下直白的线索,唯恐读者没有耐心,也没有精力等待悬念揭晓。但是她很耐心,或者说很大胆,把文字间的神秘感延伸到情节里,悬念会持续很长时间,揭晓又总在不经意几个字之间。比如詹妮被性侵,哥哥乔绑架恋人查理。

  詹妮的长头发是她总是迟到的掩护,连读者都会觉得这理由十分充分,虽然詹妮在圣诞节的冒险举动十分怪异,但我们猜不出原因,更想不到满头长发、圣诞节的试探和性侵有什么关系。

  哥哥乔和查理彼此相爱,查理离开英国,哥哥乔陷入痛苦的深渊,查理被绑架,被割去一只耳朵。如果不是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尽管有一天我们知道绑架花掉了一百万”,以及后来哥哥自残割了自己的耳朵,我们无法知道查理被绑架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也不会理解乔的痛楚有多深。

  此外,书中阿瑟、南希和金吉也是相当出彩的人物。关于上帝和命运,阿瑟对“我”的启迪;南希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就像“我”和乔,兄妹如星月般互相守护;金吉临终对亲情的向往。

  故事里的这些人就像一个人的一生,我、詹妮和乔、查理是年轻的,对生命充满迷茫,在困顿中前行;父母和南希是中年,日渐释然,放过自己和他人;而阿瑟和金吉就是老年,接受衰老和未知的死亡,和死神和解。在每一个阶段,我们经历迷茫和不堪之后,又重新出发,就像“我”父亲大笑着说的那样——最后!至少我们都走出来了!

  莎拉韦曼在后记里说“对于这本书,我更想表达的,是哥哥和妹妹之间关于爱的故事……同时,这是一本关于重新开始的书。”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可以在书中感受到。但是由于文化差异,阅读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障碍,比如书中提到很多英美的明星、作家、电影、唱片等,这需要对欧美上世纪下半叶相当了解,才能明白这对本书内容的影响和作用。此外,有不少宗教方面内容,读来也一知半解,不能完全明白。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并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生死,上帝在哪里,但它让人思考,在挫折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开始?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十):33岁之前的那时,成为我一生的怀念

  在童年,父母爱我们护我们,却不一定懂我们。如果你有年龄相隔不大的兄弟姐妹,那么最懂你的人,一定会是他(或她)。只是,不知道你是否会足够幸运,他(或她)是会用这份懂得刺伤你,还是会爱你一生、护你一世周全。 现在,我们许多都是独生子女,这种兄弟姐妹间纯粹的爱很难有体验,而少数有兄弟姊妹的人,却不一定相处和谐,愿意全心为对方付出。但《那时上帝是只兔子》中一对兄妹如星月般相互守护与陪伴,一起见证着彼此的成长,一起经历成长中的那些甜蜜与苦涩、困惑与孤独。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莎拉.韦曼。莎拉.韦曼从小在埃塞克斯长大,她不仅是一名作家,还是一名演员。《那时上帝是只兔子》是她的处女作,这本书一出版就惊动了英国出版媒体界,也让她迅速晋升为英国国家图书奖“年度新锐作家”。莎拉.韦曼的文笔不仅细腻敏感,而且含蓄有力。她总是在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与隐含深意的优美段落之间自由切换,把你带入的一个充满困顿又满含真情的世界。 以真实生活为背景,完美地捕捉青春的朦胧和神奇,是这本书的重要特色,它写出了成长中的所有神秘。这本书在横扫11项图书大奖,更是凯特王妃的私房小说。 哥哥乔比妹妹埃莉年长5岁,埃莉在出生后只享受了几个月的真爱宠溺,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他们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在奥地利徒步旅行时双双身亡,令他们的母亲悲痛欲绝,很长时间都没有人从这悲伤中走出来,他们的生活成了一扇无人擦拭的窗。 埃莉的童年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直到四岁,哥哥拉住她的手,守护般把他带入到自己的世界。埃莉每天都急切地等着哥哥放学回家,在哥哥的影响下四岁就学会了读写,与人谈论八九岁的孩子才知道的事。 “如果这个上帝不爱我,那么我很清楚要另找一个爱我的人。”埃莉与新搬来的邻居――一个80岁的老头――戈兰先生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他家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但是戈兰先生伤害了她,没有人知道,只有哥哥。 “我会让你认识更合适的朋友。”当乔得知埃莉受到伤害后,他送给埃莉一只比利时野兔,并坚定地把它取名为“上帝”。从此,“上帝”陪兄妹俩一起成长,见证过许多他们成长的惊喜和忧伤。 “我永远也不会再爱上什么人了。”青春期的哥哥发现自己是一个同性恋,他爱着他的同学查理。但查理随父亲搬离这座城市,却没有打算告诉他。乔几天未见查理,心神不宁,他带着埃莉一起坐公交车到达查理的家,却看见查理和他父亲正在搬家。兄妹俩询问情况,查理显得轻描淡写,这让乔很受伤,成为他一生都无法治愈的伤痛。 在哥哥与查理相恋、失恋时,埃莉总是陪在哥哥身边,为他保守秘密,为他向查理抱不平,小心守护他的伤口。兄妹俩无话不谈,都是彼此生命的见证。 还有埃莉的好朋友詹妮,刚上学时她们就接纳了彼此。詹妮的母亲是一名不务正业的交际花,她的日子很不好过。开明的埃莉一家开心地接受了詹妮这样一位可怜的女孩,给予她很多的温暖,两个女孩在年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那时信任就像时间一样,亘古不变,当然,也会一直都在。”那时的我们相信。 后来,他们搬家,从小镇埃塞克斯到康沃尔,从伦敦到纽约,埃莉一直与哥哥相互守护,他们家也都关心着他们曾经的朋友查理和詹妮。 由于父亲的权力和富有,查理曾遭绑架;由于母亲的荒唐,詹妮曾四处避难,杳无音讯。但是,年少的真挚感情,让他们从未忘记过彼此,他们在世界洪流的微弱水滴中探寻对方的身影,从瀚如烟海信息的狭小缝隙中查找对方的存在。

  当成长的一切喧嚣停止,他们并未把年少的美好深藏于心,奔赴各自的人生战场,而是找到彼此,愿意相信世界从来美好,愿意相信他们从未分开。 但情还在,人却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简单。 詹妮从小缺爱,遭遇渣男,受到丧心病狂的家暴,在反抗中杀掉了渣男,被判刑入狱。她怀念与埃莉之间曾经的感情,把一封封信辗转寄到埃莉的手中,却在埃莉越过千山万水去监狱探望她的时候,不敢出来相见。 查理再次回到埃莉兄妹中间,哥哥乔却再也没有当初的热情,没有重新接受查理。查理曾伤过他的伤,一直未好,他再也不敢以身试险,完全交付自己。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年少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朋友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许只有在少年时期有。连哥哥乔在9.11事件中受伤失忆,恢复过来的他,也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宠爱妹妹了。 从4岁到33岁,埃莉那最厚实的依靠已消失不见,她只有怀念。所以,从此以后的之前,成为了“那时”。那时一切都美,好的坏的,伤过的哭过的,都是美。 那时的车水马龙慢,那时一生只够爱一人。那时梦想渺小而能实现,那时一便士就能带来甜蜜,――那是上帝只是只兔子。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