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和补遗(第1卷)》经典读后感10篇

  《附录和补遗(第1卷)》是一本由[德]阿图尔·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596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一):再读一遍

  叔本华的书读了20年, 谈不上喜欢,但受益匪浅。二三十岁读的时候,觉得他太悲观心理太阴暗,人生可是前程似锦呀。到了知天命之年再读, 觉得他不悲观不阴暗了, 句句忠告都有道理:要独处, 最高级最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的乐趣,追求精神乐趣才能驱赶痛苦和无聊,感官的欢愉是栽人的陷阱,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审美的无趣,等等。看看人间的喜怒哀乐, 想想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更觉得他临终时说的一句话——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永世不忘的知识,是多么的正确呀。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再读一遍!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二):叔本华盖完宫殿后的精装修

  完整中译本《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晚期的封笔之作,也是他获得哲学家声誉的成名之作。“

  附录和补遗”的意思即“附属作品和遗漏之篇”,叔本华这样朴实直白地解释了书名和内容:“这些是附带的作品,是后来的岁月结出的果实......从某一侧面阐释了我的哲学。”

  《附录和补遗》共两卷,第1卷是“附录”,即“短篇哲学文章”,有6篇,主要是对哲学史、大学的哲学、命运和鬼魂现象的分析,最后一篇是“人生的智慧”。——韦启昌翻译得叔本华哲学史和人生的智慧。

第2卷是“补遗”,有31篇文章和早年创作的诗歌,主要是对意志哲学的补充论述,体现了其广博的智慧和卓越的洞察力。全书约100万字。——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三):幸运看到恒星的光芒和列举恒星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书单

  作者可分为流星、行星和恒星三类。

  流星能够制造出短暂的轰动。人们抬头仰望,大声喊道,“瞧!它在那儿呢!”轰动过后,流星就逝去永远不返了。——郭小四,咪蒙那帮子制造平庸和垃圾作品人。

  行星和行星一类的彗星则要维持长得多的时间。行星和彗星经常照耀得比恒星还要明亮——虽然这只是因为行星和彗星距离我们更近的原因——并且,行星和彗星会被不识者误以为就是恒星。尽管如此,这类星星很快就得让出位置。此外,这些星星发出的光亮也只是借来的,它们作用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和它们同一轨道的其他星星(同时代人)。这些行星变动和迁移,循环运转也就那么几年的时间。

  只有第三类的恒星才可以持续不变地运转,在穹苍中牢固保持其位置。恒星自身发出光芒,在不同时候都能发挥作用,因为这些恒星的外观不会因为我们观测角度的改变而改变——观看它们是没有视觉差的。这一类恒星并不像另两类星星一样只属于一个星系(民族),而是属于整个世界。但由于恒星高高在上,它们发出的光线通常需时多年才被我们地球人所看见。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四):叔本华的伟大和一生论述得主题

  

小孩常会问些伟大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人类?”、“猫为什么会那样做?”、“这世界最初名叫什么?”、“上帝创造世界的理由是什么?”这些话从孩子的口中冒出来,就算不是智慧,至少也是在寻找智慧。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哲学来自怀疑。那必然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的疑问,只是大多数人的疑惑也就止于孩提时代。我们要提醒你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所提出来的深刻问题,正是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了解到保留这些问题的意义,确实是非常稀有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也才可能对我们的思想有重大的贡献。我们并不一定要像孩子般地思考,才能了解存在的问题。孩子们其实并不了解,也没法了解这样的问题——就算真有人能了解的话。但是我们一定要能够用赤子之心来看世界,怀疑孩子们怀疑的问题,问他们提出的问题。成人复杂的生活阻碍了寻找真理的途径。伟大的哲学家总能厘清生活中的复杂,看出简单的差别——只要经由他们说明过,原先困难无比的事就变得很简单了。如果我们要学习他们,提问题的时候就一定也要有孩子气的单纯——而回答时却成熟而睿智。——叔本华一生都在思考这些天问并构建出来自己一套体系。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五):哲学没有对错,有的是角度不同罢了

  年轻的时候如饥似渴的阅读,大概就两个目的吧,以是输出的目的,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主要做一些吸引眼球的事情,所以叔本华和尼采往往是文艺青年的菜;另一种呢,就是吸收的目的了,就像吸收营养物质一样让自己成长起来,像我吧,一介草民,被凌乱的世风吹的东倒西歪却又妄想得到安慰,于是想着能从哲学的土壤里收获信仰。所以我还是更喜欢柏拉图的理想、康德的纯粹、黑格尔的霸道。当然了,尽管叔本华谩骂黑格尔等人显得有失风度,但若就对法律、政治及自然科学的影响来看,叔本华和尼采的形象都不如老黑,不过他俩助长了个人主义也是事实,所以浪里个浪的人就特别喜欢尼采和叔本华而不是康、黑,因为康德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单身狗生活,而黑格尔强调理性精神。其书里的许多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就像是老年人的生活感悟,所以不苟同的地方也是有的,而且写的很简单了,文笔不错,阅读量不小,这就是做到了不仅表面的文章好,里面的思想也不错,这是花里胡哨的文艺青年做不到的。但一看就是文科生的文章,因为引用谈到的书都是文史类,所以这一点完全比不上黑格尔了,人家在自己的书里引用的知识还包括了物理化学数学等,所以被恩格斯成为第二个亚里士多德。我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他的药力对我来说还是不够强劲。此外提醒大家,市场上那些叫叔本华谈啥论啥的废纸都是出自于他的这套书,所以不要浪费钱买废纸。哲学在西方,所以对西哲图书的读后评价一般都是五星了。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六):我对叔本华及其哲学的一点认识

  叔本华是西方第一位公开反对理性的哲学家,强调意志高于理性。他的言语很严肃和辛辣,好似容不得有讨论的余地(他本人性格也是如此),所以他一生都不得志。尽管他三十岁便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这是他哲学的核心,以后时间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加以补充),但出版之后都是束之高阁,这与世人肤浅的认知不无关系,我们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理论有着严重的误解,总以为他的哲学是消极、绝望,但这却是直透事物的本质。叔本华那不妥协、冷酷的哲学注定得不到认同和赞赏,尽管如此,他却从来不曾怀疑过他的哲学和使命,随时记录下他的所思,并整理成著作。果不其然,他在临终前终究还是等来了属于他的第一次荣光。对比他的追随者尼采来说,他是幸运的。 时间向前推进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个欧洲还在被战争与废墟所笼罩着,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严肃和深刻的哲学 (在这之前,人们喜欢的是“乐观哲学”) 叔本华的哲学当然是人们主要研究的对象,叔本华迎来了他的第二次荣光,但这距离叔本华逝世已过去差不多将近100年了。只有在我们吃了教训,跌倒了才会想起他。叔本华的哲学一直都是曲高和寡,只能在思想深远的少数人的头脑中扎根下来,从这个角度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会沉寂,但他总有一天会被人们记起。 我想起书上说叔本华还没火的时候,他的死对头黑格尔却是火的一踏糊涂,每当黑格尔授课的教室坐无虚席的时候,叔本华免不了要咒骂黑格尔一番。至于他们谁更胜一筹,时间似乎已给出了答案。 叔本华性格孤僻和古怪,其母亲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和歌德亦有来往,但叔本华同他母亲关系不好,更多是在学识上看不上对方,后来便同母亲彻底断绝关系,至死都未曾再见过面。至于后人说叔本华对女性的评价源自他对母亲的看法,对女性存在着诸多偏见和误解这一问题,由于我对女性还不甚了解,故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相信,所谓的偏见和误解绝不单单只是一种对其母亲的看法从而强加给所有女性身上的主要原因。 叔本华出生在家庭条件十分优渥的环境下,后来更是继承他父亲的全部遗产,一生都没有为物质生活而劳碌过,但他却能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深刻和悲观的认识,这一点使我对其敬佩不已。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叔本华的铁粉!我愿模仿叔本华说话的口吻来表达我个人对叔本华哲学的看法和认识。叔本华一棍子便能把我打下地狱去,然后再告诉我走出来的方法,一边还喃喃自语,每救一人,则是非要先送他到地狱去不可!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七):完整中译版《附录和补遗》终于来了

  喜爱叔本华的读者对《附录和补遗》完整中译本有各种疑问,比如:

  《附录和补遗》有全本中译本吗?

  为什么没有人翻译《附录和补遗》?

  《附录和补遗》有哪位大神计划全部翻译吗?

  《附录和补遗》,求全集

  哪里能买到或在线阅读《附录和补遗》这本书?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包含在哪本书里?

  《附录和补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真的吗?谁译的?

  面对这些疑问,终于可以大声地说:从德文翻译的完整中译版《附录和补遗》来了!韦启昌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9年3月底上市。

  从上面读者的疑问可知,喜爱叔本华的读者是了解《附录和补遗》这部著作的。自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附录和补遗》中的部分篇目,如《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哲学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后,读者的这些疑问一直有。中文读者终于第一次读到了从德文翻译的《附录和补遗》完整译本。

  《附录和补遗》这个书名听起来有点怪,这哪像书名呢,一点不诱人。可叔本华就是这样朴实直白不做作:“这些是附带的作品,是后来的岁月结出的果实......从某一侧面阐释了我的哲学。” 书名《附录和补遗》的意思即“附属作品和遗漏之篇”,书分两卷。第1卷是“附录”,有6篇文章,内容主要是对哲学史、大学的哲学、命运和鬼魂现象的分析,最后一篇“人生的智慧”是其最受欢迎的作品。第2卷是“补遗”,有31篇文章和早年创作的诗歌,内容主要是对意志哲学的补充论述,体现了其广博的智慧和卓越的洞察力。全书约100万字。

  《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的封笔之作,也是叔本华的成名之作,这部“献给世界的哲学”一上市即售罄,让他在极短的时间内蜚声国际,享有了哲学家的声誉。这一年他63岁,面对迟到了30多年的荣誉,他悲壮地说;“此刻,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1851年,德文版《附录和补遗》的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首先在德国有学识的市民阶层产生了影响,成为中产家庭的必备书——日常生活的智慧格言书;那些循规蹈矩、脚踏实地、取得了某种成功的人,是叔本华的第一批追随者。此前他出版的几部著作,本本滞销,无人问津,连他的小说家的母亲都讥讽他的书“肯定是给药剂师做包装用的”。其次是它的文学价值。叔本华是德语散文大师,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等问题广泛思考,其骇俗之谈,诛心之言,无不引人沉思。比如,“论文学”“论阅读和书籍”“论写作和文体”“论学者和博学”等都是流传广泛的名篇,《人生的智慧》更是家喻户晓。

  为了出版从德文翻译的完整中译版《附录和补遗》,出版社的编辑专程去叔本华生活了28年的法兰克福,寻找做书的题材和灵感。书中珍贵的藏书票,即叔本华家族徽章就是此行的收获之一,也是送给读者的礼物。这枚叔本华家族徽章万里迢迢,第一次来到中国哦。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八):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和成名作:《附录和补遗》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一生哲学思想的补遗篇第一卷,是作家晚年所作,叔本华因此书而成名,内容很优秀,可是书名不太打眼。本卷中包括6篇文章,涉及主观和客观、哲学史、哲学教学、命运、鬼魂和梦游,最后一篇长文非常有名:《人生的智慧》,韦启昌曾经单译过单行本,我当年很推崇,把它看成相见恨晚的书,之前也介绍过,内容可以说最接地气,叔本华成名估计与此书不无关系。这6篇中关于哲学教学的部分很精彩,里面有对哲学非常精彩的定位论述,鬼魂和梦游类最无聊(我个人认为,做梦的人,都睡的太多),当然也能看出作者思考的周全和深入。

  叔本华的文笔相比他非常看不起的黑格尔,可以说浅显易懂,每一句都言之有物又不至于晦涩艰深。

  2013年我读过《人生的智慧》,写过5篇摘录和读后感,现在重读,发现当年的确中毒很深:爱独处,与人保持距离。但6年多过去了,时过境迁,现在重读他的书,也觉得要批判接受,不能照单全收。叔本华的种族歧视貌似很严重,讨厌犹太人。他推崇独处,但又说不能属于羊群,而要属于牧者;不跟人接触,除非有他这么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否则对人类发生影响很难:羊都不见,怎么牧羊?

  “既然对大多数事情存疑是理性的,那对论证所有事情的我们的理性,我们就最应该存疑。”

  书中一些片段: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九):做了30年滞销书作家,63岁咸鱼翻身的他不忘吐槽对手和前辈

  【导读】185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写完了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两卷),他给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布洛克豪斯写信,说这部书比先前所有的书都更通俗易懂,也会比先前的书卖得更好,是“献给世界的哲学”。但布洛克豪斯吸取了前次出版亏损的教训,拒绝了叔本华的请求。次年,柏林哈恩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献给世界的哲学”一上市即售罄。

  做了30年无人问津的“滞销书作家”,连叔本华的小说家母亲都讥讽他的书“肯定是给药剂师做包装用的”。等到咸鱼翻身的这一年,他已63岁,面对迟到的荣誉,叔本华不忘自黑:“此刻,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日前,完整中译本《附录和补遗》第1卷在国内出版,今年底将推出第2卷。

附录和补遗(第1卷)10.0[德]阿图尔·叔本华 / 2019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上曾经流行过朋克流行歌手艾薇儿的一句话,大意是“我抽烟,我喝酒,但我真的是一个好姑娘”。如果这句话被叔本华听到,估计他会洋洋得意地宣称:我毒舌,我自恋,但我真的是一个哲学家。

  翻开这本让叔本华在晚年声名大噪的《附录和补遗》第1卷的读者,恐怕真正想了解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不过少数,多数人也许如我一般,冲着猎奇和八卦的心理而去。

  欣慰的是,这位哲学家并没有让我们失望。这可不是一本无聊之作,相反,它个性极了。如果你是一名黑格尔黑,那么你一定会爱上叔本华的。在这本长达600多页篇幅的书中,叔本华以惊人的耐心和毅力喋喋不休地吐槽黑格尔,有时还买一赠二,附带上谢林和费希特。

  比如,他讥诮地说:“黑格尔是真正明白一种艺术的,亦即如何牵着德国人的鼻子走的艺术。”

  “……巧妙之处就在于把连篇的废话写得在读者无法明白意思的情况下,读者也只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其实,写作者才心知肚明这本来就是写作者自己的问题,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可以让人明白的东西,亦即没有已经想清楚、可以传达给别人的东西。如果不是运用了这一招数,费希特和谢林就不可能营造起那虚假的名声。众所周知,无人比黑格尔更加放肆、离谱地使用了这一招数。”

  这可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啊,叔本华先生!

叔本华的青年和老年时期

  在辱骂黑格尔上,叔本华几乎施展尽了毕生的幽默才华和犀利文笔。但要是以为他会因此放过哲学史上的诸位前辈,那可就太天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这本书里,他一个也没放过。当然啦,比起对老对手黑格尔,下笔还稍微客气了那么一点。

  “……在苏格拉底应用这一方法的时候,那些诡辩者和其他的蠢人却坦然听任苏格拉底向他们表明,他们就是诡辩者和蠢人。这是无法设想的……因此,一个本性低下的人,甚至一旦开始感觉到对方的精神思想优势,就有了要侮辱对方的冲动。”

  “在柏拉图的著作里,我们已经发现某种错误的思维和理解方面学说的源头……”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是肤浅的,虽然经过了一番细心的琢磨和整理。”

  如果叔本华生活在现代,他就是杠精本精了吧?

  不过能够把槽吐得如此荡气回肠,一以贯之的哲学家,恐怕除了叔本华,也找不出第二个了。比起那些一本正经的话,我更喜欢看他喋喋不休大发牢骚的句子。何况,叔本华可不是枯燥的让人昏昏欲睡的学院派哲学家,这本《附录和补遗》在他晚年写就,照理说,作为滞销书作家,怀才不遇一辈子,心智稍微脆弱点的人会扪心自问,是否对自己的认知有偏差,本来就是才智平庸的普通人嘛。再心酸点,就像毛姆在《刀锋》中说的那样,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想开点,老兄,你不过是无数失败者中的一个,没什么,好歹还坐拥万贯家财呢。

  但自恋如叔本华,怎么可能承认自己不行呢?可以这么说,《附录和补遗》就像篇幅巨长无比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的软文。不不,这已经不能说“软”了,叔本华可是赤裸裸的硬推啊。几乎每隔个三五页,就能看到他深情款款的提示:“关于这一命题,可以参阅我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请见我的《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第二版”。即使在奚落黑格尔时也不忘推一下自己的书——有这样自觉的作者,他的图书编辑一定很幸福!

  话说回来,要感谢那些在《附录和补遗》甫出版时慧眼识珠的第一批读者,从这些自恋乖僻的文字背后捕捉到了一颗孤傲的灵魂,由此产生的好奇心才没有使这位哲学家的著作继续蒙尘下去。

  人生总是充满荒诞,正如叔本华在本书前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不言自明,没有人想要首先透过这些附带的作品了解我,或者甚至据此而评价我。这些文章所面向的读者,是已经赏识了我这之前所写的、更重要的、包含了我的哲学体系的著作。”但事实却令人哭笑不得地相反。这本“附带”的作品让他晚年声名大噪,这才让人去重新注意到他那滞销数十年的“更重要的、包含了哲学体系”的著作。

  对此,他真的不在乎吗?也许正如他在另一本《暮年之思》中所说:集体就是黏着剂,它把人类聚拢在一起。谁身上的黏着剂脱落了,谁便离开集体。当我年少时第一次经历此事,却不曾明白,到底我身上哪块黏着剂脱落了。孤傲自负如叔本华,即使到了晚年,也还是会纠结“合群”的问题啊。

  他的毒舌和自恋,似乎是他抵御孤独的一种方式,毕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才为人所知,这中间漫长的岁月,对一个自命不凡的哲学家而言,太过孤寂了。

  作者:枝懿

  首发文汇APP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