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是一本由[美]约瑟夫·布尔戈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一):Why Do I Do That?
通过本书我大致了解了什么是防御机制。书里有小练习可以做简单的自我测评。但在我看来,应对方案有些笼统。也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很难在一本书里做到针对性的解决吧
但我还是认同作者总结的,健康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你能接纳刚刚好的依赖性,总体上更多的是得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拥有很深的感受力,却不担心被其淹没,并相信这些情感会赋予生命与关系更多的意义。你信任对自我的感觉,虽然对自己并非百分百满意,可你坚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永不放弃成长的人。《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二):看到自己的心理防御坐标
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在别人的指导下认识自己,只有我们自愿去认识自己,因为别人的评判往往会激发了我们的心理防御。 在别人给我介绍这本书和我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我记得我还是启动了心理防御。但是当我看了十几页之后,我被这本书吸引了,我发现作者并没有想要指导我,而是展现了一幅心理地图。通过认真回答每一章节后面的问题,我在地图上找到了我当下的心理坐标。这让我厘清了许多过去我无法理解的感受。 心理防御是我们无力面对现实时给自己找到的山洞,可以躲起来逃避痛苦的感受。但我们可能会把山洞当做桃源,在里面搭锅起灶。日子久了,闭塞的山洞里容不下我们的生活,防御过当了又一次让我们处于痛苦之中。而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这里只是避难的山洞,我们可能找不到出山洞的路了。 了解了自己的心理防御体系,就好像我们可以在外面看这个山洞了,真实的世界不止是这个山洞,外面还宽广的很。慢慢走出山洞,发现我们已经不再那么惧怕曾经面临的困难了。
这是一本对我有帮助的书,希望也可以帮助到其他憋在山洞里的人!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三):打卡网红心理书
总体还是好评,笔法通俗易懂,百度了一下,作者学术性很强,翻译老师语句也很精练,整个阅读过程灰常流畅~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部分来看待这本书。
1、我们逃避了什么。
可能是某次工作未完成时而产生的羞愧、也可能是减肥时偷偷吃零食产生的懊悔?逃避的举动是结果,原因见第二部分
2、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其实是一个好东西,没有它我们可能无法正常生活,人会被各种胡思乱想或苦恼包围充斥,但是它往往用力过猛,以致产生了负面的作用,所以文中列举了多种防御机制,可以一一对号入座…记住还不是单选题貌似是多选,会发现自己某一种,或者几种倾向特别严重……那怎么办呢?这也是第三部分的内容
3、平衡需求与依赖、感知情绪、努力建立自尊。
文中有不少金句,都让我有了顿悟的时刻。还有不少思考练习可以跟着一起做。
总而言之,人还是要承认自己的弱小,狭隘和自私,最害怕的是明知道自己的缺点却还一味欺骗自己,大脑真的做得出哦……这些看似是自我保护的机制慢慢蚕食了我们难能可贵的品质吧。甚至于失去我们的底色,立刻改变是不可能的,需要做的是多多观察自己包括身体和情绪,慢慢与之对抗。
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2019.05.30.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四):心理防御机制
将人类几乎一切行为解释为心理防御机制,的确耳目一新。
摘抄:
而我们的内外一致性越高,对自我的判断也就会越准确,越能抵消落差感,心理也就越成熟、越健康,提升自尊,增强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能力。
我们无法看清自己,而他人却看得清清楚楚时,这对多数人而言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体验。
对父母感到彻底失望而来的羞耻,动摇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传达了一种我们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是有缺陷的,甚至是畸形的讯息。
否认对他人的需要与依赖会造成对他人的低估,从而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
严重抗拒羞耻感的人会寻找拥有低自尊的伴侣,来替代他们承受内心的羞耻。换言之,将有缺陷的羞耻自我投射给对方,对方将成了这份输赢关系里的劣势方。
从某种程度上说,分散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看电视、听音乐、浏览邮件和网络,我们将注意力从哪些不愿了解的事情上移开,用大量的感官噪音掩盖我们的痛苦。
改变思维模式意味着在内在营造一个安静的空间,调节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苛求完美,你不可能一下子改头换面,你无法如己所愿地彻底抹去或放下自己的某些面向。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真正的成长是学会接纳防御层出不穷的特质,接纳我们不间断的自我欺骗。
依照佛教的第一圣谛多言,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各种各样的痛苦和失望都是构成人类境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的最后描述了什么样的情况是正常心理对待各种情绪的反应和认知,还是比较有指导意义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五):痛苦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并不及我们为了抗拒它而造成的问题多
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对它已经不算陌生了。
来自英国的心理学分析家唐纳德·梅尔泽有一段最简短的解释,“就其本质而言,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美国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家约瑟夫·布尔戈所著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专门对此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倒是值得推荐阅读。此书的重点围绕着心理防御机制是如何运作的,被其阻挡在意识之外的痛苦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我们会依赖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如何认识面对藏在其背后的无意识的潜在收益四个方面展开。文章采用常见的布局方法,理论+案例分析+课后练习+小结。让我们对防御行为背后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具体而言,通过它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困扰已久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好朋友/爱人/家人这些具有亲密关系让我们很在乎的人,总是“忘记”答应过自己的事情呢?“忘记”那些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事情呢?如果答案是,“忘记”这一行为本身泄露了他自始至终就不愿去做那件事,你会作何感想。
其实我们在生活里常常会有无意识的敌意和被动攻击,你知道吗?我们通常不会直接把愤怒说出来或者做出攻击性的行为,而是在一些重要的事情和时刻拖后腿,抱怨,倔强地不予合作,或者干脆“忘记”去做那件事。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常常想去了解自己,却无力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三个方向:第一,你的需求与依赖;第二,你激烈的情感来源;第三,你的自尊。当我们保持警觉,能够持续关注自身,观察我们惯有的防御行为,就越能理解自己。我总是觉得自己足够独立,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分依赖别人,甚至一度否认自己感到的某些需求和欲望,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生命早期的依赖经验对我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知道那些有创伤的、十分不可靠的依赖,是如何将我对需求的觉知压抑下来的。
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正确认识心理防御机制,不必过于紧张,不必过于担心,不必过于挣扎。去直面问题,以及去探索这些年来你究竟在回避什么。记住,凡成为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的东西,自身都会演变成一个问题:痛苦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并不及我们为了抗拒它而造成的问题多。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六):读《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我看到了人生不易,死磕到底
1.防御机制初体验
人之本性,追求享乐,好逸恶劳。遇到不痛快又无法快速摆平的事情,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避免自身受到进一步伤害。而当事人不一定发现自身运用了此机制。
通过读本书,学到了人们利用防御机制的原因,分析到了深层的性格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境和行动。最终我们要和防御机制和解,选择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2.只要活着就会受伤
书中讲到了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婴儿时期,父母是否满足孩子需要,能确定婴儿是否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养育者是否提供必需的感情支持,能决定孩子是否能做好自我心智管理。周围人是否给予肯定和鼓励,决定孩子是否有成就感,是否自我价值得到肯定。
你的需求和依赖得到满足了么?你能管理好自身情感么?你常常有自尊感么?别怕,不要胡乱猜想。书中告诉了你想要的答案。各种练习,将引发你的思考,直达心灵深处。
3.自我三个维度剖析
1>.需求和依赖
我是留守儿童,从小父母经常不在身边,所以比平常人更缺爱。我常常不能得到父母很多关注,也无法真正做到依赖他们。我的处境,让自己认为独立是生存之本,好多事情只能靠自己,靠别人终究是有问题的。当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想要依赖他人又无奈多数求之不得,导致性格有缺失。
2>.情感管理
由于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即便努力也不可行。导致我经常向内部做感情交流,和自己沟通,所以在高中之前一直有点孤僻,害怕和他人来往。在大学之后,我慢慢打开自己,获得了新生。
我承认自己好说话,其实是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事实上,我的愤怒可能被自己吸收了。当出现问题时,我有时把愤怒转移注意力了,或者转嫁给了运动或者亲密的人。
3>.自尊感
我高中前常常会有点厌恶自我。如不自信,老觉得别人比我好,自己不好,有时也会嫉妒他人。这都是低自尊的表现。
现在,通过我的个人努力践行,积累了很多有成就感的事。我逐渐变得优秀,慢慢找到自信,并更爱自己。
4.如何对待心理防御机制
学会平衡。没有人能够完全成为正常人,也没有人能成为完美的人。你必须相信你能改善自我,但是摆脱不了最终极限的枷锁。所以,心态平衡很重要,学会适可而止方能慢慢改善。
直面痛苦。当出现心理防御机制时,正是你审视自身的好时机。你从防御机制中发现了自身的哪些特质?你的依赖感得到满足了么?你能管理好情感么?你看出自己的需求了么?是什么让你开始心理防御?如何去除心理防御?这次自我治疗的结果怎样?下次如何改进呢?
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希望你读完这本书,对自己了解更深入,学会和自己和解,接纳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尽量让自己活得潇洒点。为自己多考虑,同时也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我看到了人生不易,死磕到底,我们才会和自身和解,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七):成为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成为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评《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逃避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甚至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有这种疑问的人肯定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从中寻找自己的答案。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逃避的现象,那些认为自己“敢于担当,从不逃避”的人,也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隐藏自己的懦弱、“逃避”真相的心理特征。总之,通过认识这种“逃避”心理,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更真实的自己,让自己更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逃避,从而变得更加勇敢。(抱歉,这里有广告的味道,我的本意应该是努力去诠释读者们可能的心理,这样引导更多的人去打开本书阅读)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是的,我们经常去逃避。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个逃避的心理原因:我们具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本书围绕这个逃避的事实展开了三个部分的描述,第一部分就是前三章,讲的是我们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形成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功效,以及在情绪地图中的位置;第二部分是10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与否认、转移与反响形成、分裂、理想化、投射、控制、思考(理性化)、羞耻防御,以及这10种心理防御机制发挥作用的案例,虽然消极无用,但是频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第三部分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告别逃避,虽然逃避也是一种让自己心理得到平复的防御机制,但终究不是解决办法,作者提供了一些建议和练习,让我们通过修为成就更加强大的自己。
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像是我亲身经历或者看到过的生活现象,有很多的案例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个酒鬼在说“我没醉”的时候,通过读完本书我们就可以断定他在逃避自己酒醉且已经意识模糊的现实,并且还通过自己不停地重复希望别人相信“他还清醒”的事实;一个面容憔悴的朋友,在我们追问之下回答“我没事”的时候,他只是不想告诉我们事实,而用“我没事”搪塞我们的关切。我们是不是也有如此的现象和心理成因?我想肯定有,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当局者迷,没有旁观者那种清晰的判定,所以我们经常性地处在那种“逃避”的状态之中。
心理防御本身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会让人们在应对重大情况变换时度过心理危机,这是心理防御的优势,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防御形成以后,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很容易出现“因循守旧”或“指鹿为马”的现象,这样反倒让人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不良现象。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还需要从很多惯性中走出来,识别自己的惯性思维,从这种思维中找到更好的解脱之道,寻求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心理。通过日常的一些训练和沟通交流,让自己更容易看到一些事情背后的心理现象,也为自己心理调整提供更好的思想滋养。“成为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长期阅读的一个目标:不仅能说服自己,不去逃避,勇敢地做自己;也能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分享交流,让更多的人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
2019-5-20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八):逃避可耻也并没有什么用!
为什么我们总在逃避
你在生活当中是不是也感觉总是有一种想逃避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似乎一直萦绕在你的身边。相对比较典型一点的就是你会感觉自己无法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选择性放弃这件事情,还会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逃避,比如你喜欢的电视剧开啦,先追一会,或者你想做些其他平时可能没怎么做的事情,让自己看起来很忙一样,借机给自己即将到来的失败找借口。或者有的人会很熟练地开始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情,其实另外一件事情在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糟糕,自己为何要平白多做这么多功夫,把失败转移到自己的判断失误上来。或许有人也会转而将逃避之后的愤怒情绪转移到身边的朋友上,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到某些人虽然没什么事情但是一肚子火气的原因,本书都有做很好的讲述,进一步探究这些看似牢不可破的不愉快相处模式里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为什么无法获得真正的亲密,无法兑现承诺,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朋友越走越远。父母和孩子无法心平气和地谈论等,很值得一看。
一、弗洛伊德所表述的“心理防御机制”
其实人们的逃避倾向和自己的潜意识一样,是几乎压制不了的。现在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熟识,现在聚会每个人都知道表现出防御或者做出防御意味着什么。逃避就好像是我们在遇到前方的困难时候将自己埋在沙子中一样,徒劳且无效,可我们却十分倾向于做这些事情。现实生活中这种实例普遍存在,比方说有一对夫妻因为家庭琐事吵架,一方如果将平时所累积的积怨爆发出来的话,另一方也会激化这个矛盾,严重到甚至要互相伤害的地步,其实只是因为有一方习惯地将自己的问题转移到他人身上。就像一天男方因为下班忘记买菜回家,被女方指点啦,可是女方却有多次重复指出男方的错误,比如上次也忘记,总是忘记这种小事情。这时候,人的防御机制就开始起作用,本来男方的愧疚在第一次道歉被原谅之后就会缓解,现在却越来越激化,以至于男方开始指责女方平时生活也十分慵懒,这种买菜的时候也不会去弄,还有将平时生活中他看不惯的地方一股脑说出来,虽然平时双方稍微谈论一下也并无恶意,一旦到这种剑拔弩张的关头就只会激化矛盾,双方都不肯让步。
二、无法改变自己的转移心理
转移心理也就是前面所说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将自己的内疚感转移到其他地方,以求得自己的平静以及自我救赎。具体是什么样的一个样子呢,心理防御机制说白了就是不让自己的本我受到伤害,从心里到生理。心理的伤害会寻求责任转化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甩锅”将问题摆脱的一干二净。转移情绪就会将自己的内疚全盘转化给你,就是我们身边遇到的突然脾气很大,突然暴跳如雷的人。最经典的例子应该是那些说自己无法完成工作的人,他们善于将自己的过错推到别人身上还装出一副置身事外的感觉。这类人群切记不要深交,他们会让你感觉很不舒服的同时还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也就是俗称的心机很深。
三、六类人格你有中招的吗
文中一开篇就讲述了他们总结的六类人格,都是关于自尊,自卑的主体性格,他们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偏见和看法,无法在实际生活中阐明观点,这里具体的六种主体性格我就不一一罗列了,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看原书,其实你会觉得每一个种类型和自己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这是正常的现象,毕竟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阴晴不定才更加符合你的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当你发现自己是这么一个不堪的人也不用慌张,更加不用立刻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上去,你只要好好了解自己的内在性格特征,把握自己的能力,善用一些文中提到的“暂停方法”就能在平时的处事当中很好地完成你的任务了。
性格决定命运,或多或少这句话有在理的地方,在平时的为人处世当中,多思考,多暂停能让你和你身边的人相处的更加融洽开心!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九):愿你无需身披铠甲
除却不可避免的挫败与痛苦,你在无数体验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你珍视自己的关系,同时在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中发现了深刻的意义。在大多数时候,仅仅是活着,你便感到庆幸不已。
愿你:
除却不可避免的挫败与痛苦,你在无数体验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你珍视自己的关系,同时在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中发现了深刻的意义。在大多数时候,仅仅是活着,你便感到庆幸不已。
——摘自结尾
内有软肋,才会身披铠甲。欧文·亚龙曾有个比喻,防御机制相当于救生圈,救生圈固然是为了保护我们不溺水,但成长就是丢开救生圈自由自在的游泳。
o简单整理读书笔记:
所谓心里防御,就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将无法接受的想法和感受(或因太过痛苦而无法承受,或因与道德和价值观冲突)排除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不会消失,而是被压入了潜意识。而惯用的防御方式,也会逐渐融入性格。
痛苦源于求而不得,抑或是不敢去求,而人生三大主要需求即:
1、需要和依赖他人-你是如何看待需要或依赖他人这个问题?
(人是这样一类灵长目,拥有漫长而感到无助的婴儿期,和更加漫长而依赖的童年)
2、自我价值感-引发你羞耻感的敏感地带在哪?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从历史上看,他们总是以群体或部落的形式生活在一起,而这种生存方式有着复杂的内部阶层,成员之间心理和情感的内在连接让他们的群体紧紧抱在一起,并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能力)
3、忍受强烈的情绪-你处理强烈情绪的能力如何?
(为了在危险的自然界生存下去,人们进化出了一个强烈情绪反映系统,帮助其应对紧急情况,对感到威胁的外在刺激做出快速反应)
防御机制:
1、压抑、抗拒、否认(即避开意识中的某种东西or情绪)
寻求外在认可,可能是在压抑自己对羞耻的感知
否认感受或者事实,即分裂意识,否认对这一部分的认知
无意识的敌意&被动攻击 对无法承受的愤怒的无意识表达
压抑或否认不是一次性事件,因为压抑或否认的情绪总是想逃跑,它们是一种需要努力去维护的不稳定状态,会不断的消耗精神能量。
2、反向形成 (将一种无法接受的感觉or冲动转变为完全相反的行为)
羞耻防御,很多自恋形式的自我表现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反向形成。否认自己受伤或有缺陷的人经常发展出有意识的优越感,寻求他人的赞美。
极端或过度友善,经常反应的是对敌意的反向形成。
3、分裂、理想化
非黑即白,简化了摸棱两可的难题,以回避不确定和矛盾带来的痛苦
为潜意识中感到绝望or不愿面对的困境提供一个简单答案
渴望找到一种彻底而永久性解决复杂问题的答案,通常伴随着分裂,so会在好与坏、爱与恨中来回切换。
4、投射 无意识的坏情绪传递,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种求援信号
破除防御:
1、观察、辨认防御点和防御机制,从某种程度讲,分散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防御机制。
2、正念,察觉自己的呼吸,calm down。
3、定位自己的感受。所有的人类情感都涉及生理反应、表达行为和意识体验。既要与那些感到困难和痛苦的感受取得连接,也要记住有时这些感受在本质上是防御行为。
4、接纳。不要执着于应该如何。
5、有勇气直面和对自己慈悲,尽力而为即可。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读后感(十):刻意练习这3件事,帮你告别习惯性逃避的生活方式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提问是一个博士生发起的,他因为论文没完成导致毕业延迟了五六年。可让他万分苦恼的是,他自己平时非但没有投入论文写作中,还整天沉浸在游戏里无法自拔,这种状态让他自己也懊恼不已,却不知该如何走出这种恶性循环。
贴子下面很多人附和,说明明有重要的事情要做需要努力,做出的行为与其说是不想努力,不如说是不敢努力。甚至,还有人主动给自己“挖坑”。
大考之前看剧、玩游戏、刷抖音重要面试前晚通宵喝酒唱歌重要的方案报告要等deadline前才开始好不容易约到了意中人,临出门却因为雾霾天而取消约会而他们在“挖坑”的时候心里其实也一直焦虑不安,其实也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唱歌、看剧的行为当中。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
其实这些人心里也清楚,自己不过是在“逃避”要面对的问题。人生苦短,我们已经习惯了及时行乐。毕竟,直面痛苦总是不愉快的。而这不知不觉间发生的一切,心理学家叫它“心理防御机制”。
用英国心理分析学家唐纳德·梅尔泽的话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那我们能摆脱这些逃避心理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的作者约瑟夫·布尔戈认为逃避心理不会仅仅因为你意识到了,他们的存在就会离开或者消失。因为它们是你习得的思维习惯,已经深深“铭刻”在你大脑的神经连接和路径里,就像是我们最常走的那条路上留下的车辙印。当你行走在崎岖复杂的地形上时,你总是不自觉地沿着那些车辙走。你永远不可能脱离旧车辙的影响。
但这同样不意味着不能真的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和不断努力,去形成新的反应路径,真正而持久的思维改变,始于接受我们不可能得到彻底治愈这个事情。只有当你充分了解了自己,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障碍以及特有的应对方式后,你才能开始成长。如此你才能发展出更好管理自己情感生活的技巧和能力。
如何告别逃避的生活方式?
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中,作者也给出了几种改善的方式:
①精简信息输入源头
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我们一整天都忙乱无比,根本没有时间审视自己的内心。微信、微博、游戏、影视剧、逛街等,各种娱乐方式在消耗我们的精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分散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逃避机制,通过这些娱乐方式,我们可以逃避面对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压力,用大量的噪音掩盖我们的痛苦。如果能从源头上精简信息输入,让自己不去关注这些容易消耗精力的事物,我们就能安静下来专注到自己内心。
②正念练习,觉察自己的身体语言
很多人在生气发怒时候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仅仅是无意识惯性地皱眉、握拳、手抖等。这需要我们刻意地进行正念练习,在一天中刻意听下手上做的事情深呼吸,去感知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比如愤怒的时候深呼吸去感受自己的下巴和太阳穴,背部和肩膀有没有紧张,脸部和上半身是不是燥热。去“发现”自己愤怒时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当你开始尝试时,不要预想和评判自己的反应,出现什么就接纳什么,告诉自己“我现在生气了”“我现在很紧张”等等。这样可以培养思维上的宁静,将注意力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
③对自己诚实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要宽宏大量,要有爱心,要多包容体谅他人等等,所有这些都被指向我们的情感要“正确”。但是还有一些负面的感受,嫉妒、仇恨、愤怒等,他们同样属于我们感情体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改变这个认知,才能对自己诚实,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
不要指望自己能战胜或摆脱这些令人痛苦的感受,而是当痛苦出现时,学会更健康的应对方式,如果你相信自己从不会生气、嫉妒、愤怒,那你只是在自我欺骗罢了。换句话说,学会接纳与实事求是,而不要执着于你“应该”如何表现。
总之,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各种各样的痛苦和失望都是构成人类境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我们能接纳自己,坦诚面对自己,不再一味逃避。这会是一个漫长、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永久消除痛苦,但若能用心学习和刻意练习改变自己的“旧车辙轨道”,你会收获一个更加丰盈、更加清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