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海知道》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只有大海知道》是一部由崔永徽​​执导,黄尚禾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 / 歌舞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一):海角不等於大海

  這二天一直關注電影上檔的動態 先說不是主流電影,北中高放映的場次並不多,知道台中有上映還是趕緊跑來。 導演很大膽全程用手持式的攝影手法,機器重也就算了,完全沒有穩定器或定焦發揮的場景,可以想像攝影師在拍攝當下心中充滿無限X的迴圈。 故事幾乎在蘭嶼和部分高雄拍攝,導演透過老師 學生 學生的父親 ,看似不相關的三個故事路線,一直不斷敲打推擠觀看者的內心,直接把最真實,你最不願面對透過畫面給你,帶著一點點同理心,電影綜合評價小弟給95分。 拿海角和大海相比,這對大海不是公平,大海導演的鏡頭下,同理心下的反思格外重要,比較接近大海導演想表達含義。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二):这个夏天要去海岛

  这个片子与《老师,你会不会回来》有不少相似之处。(原本以为是讲张雨生的!)

  这个更原住民原生态一点。展示了民俗的东西。这与国产片那些少数民族题材类似,民俗风情,加上小温情,不同的是没国产片那么主旋律、说教。

  其实这可以看作是台湾的“支教”题材。大陆的支教片应该学习下,怎么更自然,而不是矫情,乱煽情,尬演,生硬的情节,高大上(假大空)。

  民歌好好听。达悟人是个个能歌善舞。

  “丁字裤”这个,很容易想到日本的“丁字兜裆”他们是不是因为日本殖民50年影响而有这个传统的?

  兰屿,台湾本岛最大的一个岛,不过人口只2000多,都是原住民达悟人。以前是听说过名字的。当然绿岛更闻名,不是因为绿岛监狱,而是《绿岛小夜曲》,世界上另一个因为监狱出名的地方是关塔那摩。

  个人很喜欢海边,海岛也大爱,海岛游虽然怕坐船(因为会晕)但常常舍不得归程。小时候被“海滨小城”那篇课文洗脑了。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三):只有大海知道

  整个电影都充斥着蓝,这种蓝色是徜徉的蓝,是单纯的蓝,是质朴的蓝,是透彻的蓝,也是忧郁的蓝。这样的蓝色美的独一无二,这样的蓝色仿佛只有兰屿这个台湾本地人都不常去的岛屿上才会有。故事主题其实还蛮沉重的。影片既展现了原住民和孩子们的生活现状,也有对未来的发展的迷思。我们如何对待传统的文化和生活,孩子们终有一天长大,或许也要面对高楼林立的“大世界”,或许会变成马那卫的爸爸,伟伟的妈妈。那么他们的孩子呢,也要承受他们所承受过的“蓝色”童年吗?电影中几次戳中我泪点的,其实是说着一口方言的阿嬷:深夜的炒饭、为孙子上大学而攒钱、看孙子试演时抹去的眼泪… 片尾: “爸爸,高雄有海?” “高雄怎么会没有海?高雄不但有海,还有一个叫做爱河的,你都不知道哦?到晚上的时候,灯光打下去,看起来就很漂亮。在里面游泳,像那个梦幻世界…” … “马那卫,如果你想哭的话,就哭出来没关系,不用憋着” “老师…我哭不出来,我的眼泪都掉到爱河里了。” … “老师,台湾的路好多条喔,不像兰屿只有一条路。” “嗯,我也觉得…只有一条路,真的比较好。” … “感谢我孙子,你真的很厉害。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四):海

  自小由年邁祖母養育長大的男孩馬那衛,總盼望長期在台灣謀生的缺席父親,有天能回到蘭嶼、陪伴他的成長…。 這個夏天,學校來了一位年輕老師游仲勛。被迫放棄熱鬧都市生活的他,一心想爭取記功嘉獎,期待早日能調回台灣…。 有天,傳來一個好消息!全國原住民舞蹈大賽將於高雄舉辦,椰油國小決定參加。仲勛立刻自告奮勇,接下指導老師的重責大任。馬那衛則想趁此機會,飛到台灣、給父親一個驚喜。大家都為了夢想奮力一戰,但在集訓過程中,仲勛卻發現,孩子們對代表達悟文化的丁字褲顯然排斥,不願穿著它上台表演…。 眼看比賽即將到來,仲勛如何能讓孩子們、從文化中找回驕傲與勇氣,願意穿上丁字褲登台演出?而當他們踏上台灣,仲勛和馬那衛原先的夢想,也開始有了轉變…。 这部由兰屿素人演员真情演出的电影《只有大海知道》,李凤英饰演童星锺家骏的阿嬷,因儿子远赴台湾赚钱养家,剩下祖孙两人相依为命。但她不仅一手扶养孙子长大,更连带照顾起与孙子一同练舞的歌舞队成员,成为他们为兰屿争光的重要助力。李凤英将人生经历入戏,真实演绎隔代家庭所面临的教养困难。凤英阿嬷在片中对孙子真情流露,让人看得相当鼻酸,更真切感受到隔代家庭的辛苦与无奈。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五):有感而发

  这是第一次自己尝试着写影评(不喜勿喷)。想把自己触发的情感用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

  1.从我个人主观意识来讲,整片以偏纪录片的形式慢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给我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同样曾经作为留守儿童的我,也渴望过父母的关心与陪伴,但随着自身的成长,慢慢意识到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一件事,我必须得去接受。我也常常听妈妈说,她那一辈绝大部分都进城务工,渐渐年长爷爷奶奶在家也没有子女陪在身旁。她感到很遗憾!听完朋友各自的想法,有的人说长大后,有的人会情感会钝化,会变得冷漠,我却不赞成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情感需求,只不过学会了隐藏,假装自己不需要它,但总有一天会爆发吧。

  2.对于台湾原住民舞蹈、文化的传承的态度,这是值得大陆这边学习,好好珍惜的。

  3.在片中,对于男主马那伟妈妈的描述未有只言片语,留白很多,耐人寻味…粉色的灯光有点暧昧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六):感情有自身的来处和归途

  第11届两岸电影展带来的台湾最新影片,去年金马奖上最受瞩目台湾电影之一,由编剧导演集一身的崔永徽导演的《只有大海知道》,5月30日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加演了一场,上座率约7成。 在小编看来,这是一部台湾兰屿岛留守儿童的故事,里面穿插着隔代扶养,城市的人把自己放逐到孤岛找回自己,岛上的人到了城市迷失自我,还有在地文化的寻找和对人的滋养。 影片质朴清新,颜色明亮柔和,干干净净的人和环境,看得到底感受得明白,情绪在一呼一吸的节奏里荡漾,不悲不喜的体验人与人彼此的影响和自身的领悟,自自然然水到渠成。 由小见大,从生活细节入手,一点一点中在海洋的环绕里展开情感脉络,故事情节前后呼应,配合角色心理历程,角色在经历中的心境不动声色转变,静静演绎着悲欢离合,张力在人心共鸣,且是回荡不止。 小男生在兰屿岛上跟着奶奶生活,思念在高雄打工的爸爸时,会不想吃家里做的芋头和新鲜鱼,而是去外面吃面和汉堡,试图在心里拉进和爸爸的距离;当他慢慢理解到爸爸对故乡的离弃和被生活的不如意折磨得对自己和奶奶的爱越来越少时,他会主动跟奶奶提出要吃传统食品芋头。 最感人的是他到了城市表演节目,独自去找爸爸时,爸爸冷漠地为了工作把他遗弃在街头,他独自在夜色里跳进海里,镜头一转出现的是:幻想中他们父子在阳光下,兰屿岛清澈的海水里嬉戏画面。 这是一个悲伤的镜头,充满父子温情的画面背后是小男孩完成了对父亲在身边渴望的终结,他把眼泪在海里流尽,一瞬间成熟。 小男孩和理解他的老师在计程车里看着窗外的城市说:'高雄的路好多啊,不像兰屿就一条路。' 老师回答他,也像是回答自己:'走一条路比较好。' 看到这里,小编很感慨,每一种感情都有自身的来处和归途,没有其他的情感可以替代,没有就是没有了,追不回的。 生而为人大概只有接受,自己去封存已经枯竭的感情,好好对待能把握的,能争取的感情,让自己舒服些,把日子养起来,未来有点温度有些支撑,有爱自己的人,有自己爱的人相伴。 有人形容,台湾是一个曾经被遗弃,而他们不断在探索自己文化认同的地方,出产的电影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对过去的凝视和对未来的困惑以及选择。 电影里透出明亮人间烟火里的脉脉温情,让人莫名安静。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七):台湾留守儿童问题,大陆电影的完美补充

  相当凑巧,写完一篇essay之后,决定看电影时碰上Curzon联合举办的台湾电影节,于是有幸在伦敦看了《只有大海知道》。原本以为这会和之前看的《大象席地而坐》一样,中国人包场。结果现场倒还是有不少外国友人。台湾大陆人而论,台湾人占七八成。坐在我边上的就是两个台湾女生,用台湾腔讨论着《大佛普拉斯》和日常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台湾腔总会给我一种轻松搞笑的感觉,于是好几次忍不住偷偷笑出来。观影过程中几次落泪,不仅是因为有类似经历,也是因为那种忧伤没有大剌剌地体现出来而是克制隐忍——这更加令人心疼。

  台湾留守儿童问题

  剧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兰屿留守孩子的故事。因为父亲去高雄打工,他和年迈的阿嬷相依为命。不过同时,又加上了从台湾被“贬”的老师,一开始一心想调回台湾的老师;以及前往高雄希望有所成功却对家庭缺失的父亲。最终,通过一个兰屿传统舞蹈表演出来的飞鱼之歌,三方形成了联系,电影也取得了部分和解。老师沉下心来,看到了兰屿的文化和马那卫的思念。马那卫真的是孩子心性,虽然内心思念,表现却是天真,天天玩玩闹闹,该笑笑该哭哭;不过那句“我哭不出来了,我的眼泪都留在爱河了”,让人动容——孩子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形地感受到了。跳舞以及参加比赛,对他来说并没有像老师那样重大的意义——也许唯一的意义也只是能去高雄见爸爸,以及让爸爸看到自己的表演。他最大的武器就是真实:被老师训话过之后跑去头偷龙虾,不愿意穿丁字裤而被老师逼着穿……但这些却是呈现出这样一种令人感动的真实。导演对于这样一个留守儿童的把握是准确的,他心中有着长久的忧愁,但日常依然是孩子心性;他还没有长大到明白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不过每当生活触碰到他的忧愁时,他也会难过。

  不过我觉得影片并不完整:最后的老师没有明确的结果,父亲也是,比赛也是;最后只是马那卫和阿嬷在打龙眼,和开头呼应。感觉三条线只完成了一条。也难怪最后有人问会不会有第二部。

  大陆电影的完美补充

  其实看剧情和背景,说是发生在大陆西部某个风景壮丽的小村庄也并不觉得违和,但是总感觉这样的搭配的大陆主流电影不符。大陆电影给人的感受总是宏大的:宏大的场景宏大的命题宏大的理想,这无可厚非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国心态的体现。不过台湾电影却完美补充了大陆电影所缺失的柔软,聚焦在人与人或是人与自然之间。总体上台湾电影就是给我这种来源很细小但是却真实的感动,《海角七号》《我的少女时代》《那些年》等等,都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感情。

  影片比较台湾特色的是,本土文化又一次被提及了。而此类电影还有很多。反观大陆,关于少数民族又进入主流视野的电影,我想想是没有的。这是因为人口比例的原因吗?

  结束后的Q&A环节

  这次去看电影的原因之一就是最后有主创提问环节,导演没空,因此是黄尚禾在凌晨三点和我们Skype聊。整个过程有不少有意思的点。

  1. 哥大毕业的黄尚禾。他全程用英语回答主持人的提问,也算流畅。正当我疑惑台湾艺人素质之高时,他提到他是哥大的研究生毕业。

  2. 一位台湾腔的外国人。期间听到有人用台湾腔国语夸黄尚禾帅,继而又是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疑惑地看了一下,发现是个外国人,顿时惊奇。散场时候观察了一下,发现他还注意到了片中国语和母语的区别,正一本正经地和同伴解释。仔细观察下来,可能是混血吧。

  3. 敏感的主持人。主持人期间提到一个文化问题,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要离开兰屿去高雄,于是问是不是出于什么政治原因。同台的台湾策划人回答说是经济原因以及兰屿没有高等学府。散场后我也在思考,外国人来看中国电影,缺乏文化背景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看,和我们看到的终归不同。反之我们也是。

  4. 台湾电视剧。 黄尚禾提到说自己目前正在拍摄一部台湾电视剧,后面还会和HBO以及Netflix合作。想到最近很火的《我们和恶的距离》。台湾的电视剧创作一直走在我们前面,如今又是百尺竿头。有这么一个文化相近但是更加自由的母体在这儿,我们倒是能够有机会欣赏到高质量的文化作品了。也希望大陆能被反影响吧。

  (在国外看个台湾电影真的很难不联想到政治,更准确地说是两岸区别)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八):原住民聚集地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与文化认同危机

  该电影讲述了生活在台湾南部,兰屿岛上的小男孩马那位 , 和调到兰屿当教师的仲勋,一起为传统舞蹈比赛努力的故事。

  马那位是兰屿岛上家境贫寒的留守儿童。他的父亲在高雄当出租车司机赚钱养家,他与祖母和叔叔生活在一起,所以他时常感到孤独,非常渴望父爱。所以他常常在海边张望盼着父亲的归来。一次,在他 坐在海边等待父亲的时候,他遇到了被迫调到兰屿,将要成为自己新老师的仲勋。仲勋并不喜欢条件落后的兰屿,他渴望能有一个机会,让他调回台湾生活。

  马那位因为鞋坏掉,漏洞,而不得不穿拖鞋上学,并因此受罚。后来仲勋知道马那位是因为唯一一双鞋子才不得不穿拖鞋上学,决定每天接送他,并给他补习。

  仲勋得到了一个能调回台湾的机会,只要他带领椰油小学参加传统原住民舞蹈大赛,并获奖,就可以因表现良好调回台湾本岛当教师。他迫切希望调回去,不仅是因为兰屿落后的环境,也因为他正面临着与女友的情感危机。起初,马那位和班上的其他小孩子一样,一开始并不喜欢兰屿传统舞蹈,因为跳这个舞蹈只能穿丁字裤,这让小男孩们很难为情。后来在仲勋和舞蹈老师的努力下,小男孩们,逐渐喜欢上了跳原住民舞蹈和当地传统文化。这时恰巧马那位的父亲回到了兰屿,马那位希望父亲能来看自己跳舞,可是父亲对此兴趣并不高,没有看完就乘船离开了兰屿,马那位非常失落。

  他和班上的小男孩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高雄参加原住民传统舞蹈大赛,他希望这次,在高雄的父亲可以来看他表演,然而父亲再次缺席了。心碎的马那位独自跑去找父亲,可是父亲忙于接送乘客,没有时间理他。伤心马那位跳进了爱河游泳,后被警察救起,与随后赶到的老师仲勋一起离开高雄,回到兰屿。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和留守儿童对父爱亲情的渴望。影片的英文名,Long time no sea, 和一句不规范的英文long time no see 很像,这句英文的意思是很久不见。从这一点相似处可以看出导演的别具匠心,一语双关。

  一方面,long time no see的俗语语义与影片中的小男孩很久不见他的父亲,非常思念父亲有关联。影片中有许多镜头都是小男孩在蔚蓝的海边望着船,或望着天上的飞机,他期望父亲可以乘船和飞机回来。但是为生计奔波的父亲,却经常不能回应马那位的爱,这让他非常伤心失望。影片中有很多马那位对父亲失望的表情特写,这些特写很好地表现了马那位的心碎。电影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出租车上的后视镜的一组镜头,镜头中的后视镜倒映出追着出租车的马那位,但是父亲的车却不肯为他停下,他渐渐追不上,非常触动人心。

  接下来他伤心的跳入爱河游泳,希望感受下父亲所说的爱河的美丽,这里导演使用了一组非常巧妙的剪辑,镜头拍着光秃秃的爱河底,然后瞬间转到了兰屿海底那一片漂亮的珊瑚礁,又转到马那位和父亲一起在兰屿大海游泳的画面,使观众瞬间读懂了导演表达的意思:小男孩并没有感受到爱河的美,他觉得和父亲一起游泳过的兰屿海底更美。然后,马那位 依偎在老师的怀中,讲他哭不出来,他的眼泪都留在了爱河里,这句台词从小男孩 口中说出来,令观众感受到了他 巨大的悲伤与绝望,非常能触动观众的情绪,。

  另一方面,兰屿的特色之一就是它拥有着非常美丽的海,long time no sea中的sea 在这里或许代表着兰屿的传统文化,土著文化逐渐在年轻一代中衰落,在当地年轻一代人中很久不见。导演也用了很多情节来表达当地土著文化的衰落,比如小男孩马那位和祖母吵着想吃排骨面,热狗,鸡排等代表现代文明的快餐,不想吃代表兰屿传统文化的食物,洋芋和鱼;还有,影片中表演舞蹈的小男孩们觉得穿传统丁字裤很难为情,并不认同这一存在许久的当地传统服饰,也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的衰退,在男孩的父亲身上表现的最明显。男孩子的父亲常年在高雄打工,不回家,对故土没有留恋,觉得高雄才是能赚钱改变命运的地方,并且不喜欢观看儿子跳兰屿的土著舞。父亲并不是不爱儿子的,导演在影片中,给了没能观看孩子的演出的父亲一个近镜,站在海边等船的他,一脸愧疚,或许在他心中,兰屿的舞蹈,兰屿的传统舞蹈,都与他贫穷困苦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他看到就会觉得痛苦,所以宁愿伤害儿子的心,都不想看儿子的表演。

  只有大海知道,建立在导演的亲身经历上,这位导演就是兰屿原著民的一员,另外,影片中除了老师仲勋是由专业演员扮演外,其他人都是非专业的兰屿原住民,所以整个影片显得非常真实淳朴。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很好的表现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及贫苦环境中,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痛苦,值得观看。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九):大船啊,故乡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儿童题材电影,寓教于乐、寓教于人等主题一再出现,不受限于时代环境、国族语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发的类比对象,可能不需要动用到经典名片。单是这几年的台湾电影,就有《只要我长大》、《太阳的孩子》等,全是关于部落里的孩子成长。比起下山谋生存,他们更渴望拥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正如大陆电影表现及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你不时会惊讶诧异:他们的挂钟,手表,像在停留在上个世纪末,不再往前走动。台湾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于此,只是它们所遭遇的亲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边远,导致离别的距离拉长,相聚会面的成本骤增,比起本岛城镇人,痛感来得更为直接和强烈。

  有些人不免诧异,台湾真的会有原住民小朋友,连一双运动鞋都没得穿?如此纳闷,正如我在看拉华加的长片,不免寻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买不到一双雨靴?

  问题不在雨靴有多贵,而是雨靴、运动鞋这类事物,已经褪出我们的生活视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几块钱,已经不会有人慌慌张张,低下头、弯下腰去捡。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还惦记他怎么可能穿不上一双鞋子,那么,这是剧情片,允许虚构,而不是纪录片,要嚼舌争个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长片,电影的情感投射对象,是传统常见的老少边穷留守儿童,他们只需要周围人,从亲人到老师,给多一点关怀,给多一些爱。假使把故事移换从兰屿椰油国小,移到云南怒江丙中洛,大海变成大山,连十字架都不用转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电影主题,不算稀罕。至于兰屿达悟族,或排湾族之类原住民,他们到底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给出了开放结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显见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来照顾下一代,通过民族内部的自身传统和精神传承,而不是任由外来事物去移风易俗,改土归流,难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给老师,政府……对于兰屿,如果不是那一条路,还能有哪一条路可选择?

  电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鱼,不离不弃照顾孙子的老阿嬷。

  一开始,凶巴巴的,高雄来的青年教师,扮演了讨人嫌的角色。后来,讨人嫌的对象,是在高雄开出租车的狠心父亲。老师一开始所拥有,并给予马那卫打捞太阳镜的报酬,是200块钱。最后父亲分分钟不能等,不顾儿子追逐而加速离去的,还是钱。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钱。

  金钱当然不是万恶。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鸡排、热狗。只是那一条路,那一艘船,我们可否走得慢一点,摇得再慢一些。

  相比从精神到身体都水土不服的老师,马那卫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钻,才是属于兰屿的人。老师晕船吐、被人甩,机车抛锚、出车祸。外来者与本地人,以200块钱达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关系。

  黄尚禾饰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经验的年轻老师(像大陆公益支教老师),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发争议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师。他对住宿条件的嫌恶,话语间的不耐烦,劈头盖脸就批评孩子有错。功课作业做不对,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兰屿,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电台节目时,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并不喜欢兰屿,想赶紧立功,得到机会离开。简单说,他是个自私的人。像许多外来者,旅游观光客,只恨太阳大、海浪急,身在兰屿,恨不得赶快走。他有老师的身份,却没考虑过学生可能没鞋子穿,没人做饭。离开的大人,留守的儿童,这是《只有大海知道》里的兰屿。

  想离开兰屿的,不止是老师。大家都想着离开兰屿。椰油国小的孩子,他们家长有很大一部分在台湾谋生赚钱。台湾这个词汇,出现在他们的话语中,就是一个相对遥远,另外一个世界的属地。

  与暴躁的老师相比,买错了鞋子码数的父亲,一心想着在高雄夜市赚一票。这狠心的出租车司机形象,连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都不愿意多拿出一些,没能比老师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没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国小可谓兰屿的明星学校,歌舞节目、汇报演出年年有。然而,当孩子们三言两语在吐槽,穿丁字裤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时,你会觉得可爱又好笑。

  饰演马那卫的钟家骏,获得金马55最佳新演员。这个奖项,并非因为小孩子角色讨巧,或者达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场心理情感戏,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杀了大人演员的。父亲不顾阿嬷挽救,执意要去赶回高雄的船。马那卫演完节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对阿嬷准备好的餐食说,想吃芋头。请注意,这种场合,一般导演很好偷懒,整成两眼泪汪汪,有情感宣泄就行(后来追车就是常见的处理手法)。但马那卫什么都没有说,他就是吃着芋头,独自长大。一个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内心,最简单的就像《千与千寻》的巨婴宝宝,“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时为父亲着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内心转化为外在,通过吃芋头,下爱河游泳,让观众感受孩子的心理变化。

  高雄的节目表演,达到了电影情感的高潮,“他(父亲)终会回到美丽的故乡”。

我们一起划着船高举着火把飞鱼群围绕过来一切真美好……没能带你出海我感到万分遗憾看这美丽的大船啊

  这曲《美丽的大船》(长版本是《Yama的大船》,父亲的大船) 很动人,却是群体合唱。而马那卫,他还需要一次个人时刻。与父亲碰一次面,只是想要游一次泳。国产电影里泛滥的水下摄影,放在《只有大海知道》恰到好处,片中三次下水(捡眼镜、偷龙虾、游爱河),一再说明腔调,水性好的马那卫,是兰屿的孩子。正如甩发舞甩的,你知道那当然不是海浪,却会相信,那就是达悟人从祖先到现在,一直所看到的海洋。

  高雄有很多路,兰屿只有一条路。马那卫跳下爱河,仿佛回到了热带岛屿水下,与父亲嬉玩的美丽时光。那就像在说,即便没有路,他也可以游回去。即便没有路,大海也知道。在大海里,他可以找到一切。

希望你们会喜欢

  来自 嘚嘚同学的后记:

  兰屿是个非常安逸的小岛,多年之前在那里环岛,骑着摩托也只要2、3小时就能绕一圈。大部分都是雅美族(达悟族)的原住民们,他们打着渔,卖着冰,坐在凉亭下望着海可以呆一下午。

  运气好的话,可以碰到从大海归来皮肤黝黑的一个男人,海洋民族作家蓝波安先生,用笔墨和鱼枪记录着海浪与夕阳。他会告诉你他有个女儿,在台湾岛上读书,这里的所有年轻人都想着离岛;如果你提,他也会答应送你两本签名书。在你回程的路上,你读他的文字,仍然会感受到那阵阵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风。

  《只有大海知道》影评(十):不要忘记你童年的那片海,因为你终究要走出那里...

  第55届金马奖有一部电影备受关注,主演的小男孩钟家骏更是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新人演员。

  该片被誉为“台湾史上最兰屿的电影”,把台湾兰屿世外桃源的景象清澈见底的大海、斑驳的林间树影、原住民纯粹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

  很适合夏天的一部电影。

  只有大海知道

  豆瓣:7.1

  影片以一种纪录片写实的方式,把台湾兰屿留守儿童,一对子孙之间相互牵扯的羁绊,由小见大,从生活细节入手,一点点在海洋的环绕里展开了情感脉络。

  小男孩马那卫在兰屿和祖母相依生活,他一直思念台湾工作的父亲,他不想吃当地特产芋头和鲜鱼,想吃台湾的面和汉堡包...

  他好像一直在排斥原住民的生活,向往父亲大城市的繁华。

  就像新来被“贬”的老师,他从没有真正的接受过这片土地,没有喜欢当地的风土人情.

  他和校长请缨编排舞蹈,不过是想早点回到台湾,而不是留在这个什么也没有的兰屿...

  反观小男孩的父亲,更是一个不讨喜的人物。

  记不住儿子穿鞋的尺寸,把祖孙两人扔在岛上就不闻不问,儿子参加的舞蹈比赛,心里想着一定要让父亲去,可父亲匆匆把鞋送给儿子连面都没见就走了。

  当儿子穿梭在高雄鳞次栉比的城市楼宇间,他去找寻这段父子情,父亲却着急接客人开车,撇下儿子扬长而去...

  曾经答应带儿子看高雄的爱河,最后变成儿子独自面对爱河,波光潋影。

  耳边似乎还萦绕着父亲的叮咛:爱河是一个梦幻的地方。

  他一头扎进水里,幻想着父亲能和自己一起遨游嬉戏在河水里,可原来那不过是一个小孩子奢侈的幻想罢了,部落的孩子注定要孤独长大。

  老师说:你想哭就哭出来吧。

  马那卫说:老师我哭不出来了,我的眼泪都留在爱河了。

  让人泪目,让人唏嘘...说到底父亲的缺失都是因为钱,他急需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维持祖孙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有钱,光耀门楣。

  他见不得你的矫情造作,恨不得所有时间都用在拼命的赚钱。

  可惜当回头来,大部分在努力赚钱的人,都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父母的陪伴。

  导演历时6年打磨该片,初心是想用最原住民的素人来完成电影。

  然而训练素人需要长久的磨合,导演的不忘初心和坚持始终,值得人热血尊敬...

  结尾小男孩在出租车上望着窗外高雄灯光通明问:

  “高雄的路好多啊,不像兰屿就一条路。”

  老师回答他,也像是回答自己:

  “走一条路比较好。”

  我们好像习惯高雄一样的大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不息的车潮,我们觉得有很多的选择,才能有很多的可能性...

  回归纯真和自然的风土民情,单纯的祖孙陪伴,原住民传统的递延,和那些你不忘的初心,远远比纵横交错的选择,五光十色的欲望更让人神之向往..

  也许每一个在兰屿生活的孩子最终都会踏出这片土地,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走出去,融入到那个可以有很多条路的地方。

  但希望你不要忘记,在那个夏天,海浪的潮汐声此起彼伏,礁石被拍打一次又次,阳光把达悟人皮肤晒的黝黑,扎个猛子钻进海里,海水浸透皮肤的刺骨冰凉...

  是你乃至多年以后,都不会忘记的回忆!

  《海的眼泪》mv

《只有大海知道》主题曲:大海的眼泪_腾讯视频

  就像电影的片尾曲的《海的眼泪》。

  陈建年颤颤巍巍带着沧桑的岁月感,悠扬回荡好像他曾经就是那个部落少年,曾经也有过美好期盼...

  “已经多久没见,你眼睛里的那片海,想念多么蓝,我的航行来到了地图之外...”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