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无界读后感精选10篇

  《天空无界》是一本由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空无界》读后感(一):一位物理学家的回忆与反思

  前一段时间冥王星从九大行星中剔除,从这本书意外的了解到,之所以被剔除便是作者提出的。且已被定性的事实把大家说服,定然有超凡过人之处。他的《万物起源》也曾登上多国畅销书。

  作者是一位天文学家,从事天文学的科学工作。如作者的序文中提到确实是一个非常酷的工作。决然不同于其他工作。浩瀚无垠的天空,给我们想象空间,天空给我们的感受往往是非常主观的,如何通过客观的了解天空,我想这本书可以有一个视角可以窥探,作者的标题用夜空,太空最后的界限,科学冒险,暗物质,浪漫宇宙,上帝与天体物理学家。七个小标题,分别叙述作者对天文学的记忆与反思。更多的了解我们所看到的天空。

  这本书有很多作者的回忆,作者对天文学的热爱是从幼年开始的,作者九岁的时候,就如顿悟一般突然找到一生追求的目标。作者叙述小时候成绩也不好因为有特别感性趣的东西占用了大量时间,但是慢慢长大必然跟作者勤奋有关,作者考入哈佛。并且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天文学学家,并且主持节目。我们有的更多的是历史文学的知识推广,如百家讲坛,如果天文地理能够好好的普及大众我想也是无量的功绩。作者对天文学的普及花了很大功夫,本身也有非凡的成就。所以他的家喻户晓不同于明星。更有深远的意义。

  这本书作者都是用通俗的语言讲述自己记忆深刻的时期,如一段时间求学要去舞厅跳舞赚钱,去了之后发现穿丁字裤,且会烧掉,很不体面,作者做了更好的选择。诸如此类的时期,整本书的格调并没有进入到深远的天文学。只是简单的涉猎,所以阅读起来相对难度很小,很适合大众阅读。对不太理解的部分可以直接跳过。一如文本封面注明作者本身讲述的更是自己的回忆和反省。对书中艰深的不必客气。

  《天空无界》读后感(二):兴趣的魅力

  《天空无界》是美国著名科普学家、天文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自传小说,主要讲述了他从小是如何对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学科产生兴趣并使之成为自己毕生从事的工作的历程。

  泰森并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劳行于案牍,他的履历和生活真的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堪比明星——不仅是多档电视节目的经常来宾,而且还是一档宇宙节目的主持人。从中可以看出,泰森本人是非常美国化得以为科普学者——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娱乐精神。

  然而这位成功的天体物理学家在家喻户晓之前过得可是并不轻松。这就如同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别无二致,成功的背后总是堆积着高高的寂寞,甚至是深坑和险峰。只要迈过那道坎,也许就会柳暗花明。

  全书也是这么一个观点和逻辑,他的成功来的并不容易,而他之所以坚持一路走来,凭借的就是对天文学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乃是发轫于九岁那年在曼哈顿中心海顿天象馆天空剧院的穹顶之下(还是国际性都市好啊,我的三线小城市距离最近的天文馆也有数百公里)。

  正是那壮美的银河、漆黑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让他对星河、对宇宙产生了难以形容的感情,深深被震撼、吸引和召唤。让他坚定了自己要当一个天体物理学家的信念,从此这份信念就是他坚实的盾牌,为他抵挡一切艰难困苦。

  书的内容中规中矩,毕竟泰森也不是真正的传奇人物,读者要先从他的书中猎奇恐怕会大失所望。然而泰森的成功却为很多孩子和家长的教育指明了一条道路——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与其把孩子禁锢在书山题海于各种特长班之中,倒不如带孩子多开拓眼界,接触自然,观察蚂蚁的搬迁也好,记录牵牛花的开放也好,或者是调查周边水源地的污染情况等等,一切与自然的活动都可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就只需充当这个过程中的引路人而已。

  F��Uk�

  《天空无界》读后感(三):来自一位天体物理学家的启示 __读《天空wu'jie》

  在古代,天涯海角对人们来说就是极其偏远之地,随着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不仅天涯海角不再遥不可及,而且连地球也不过像个小村庄。本书的英文题目“THE SKY IS NOT THE LIMIT”,是说天空不是世界的极限,天空之外的宇宙空间才是值得人类不断探寻的新世界。

  本书是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泰森的自传。作为科学家,他很特别,因为他是黑人;《万物起源》是他的科普名作;他把冥王星从九大行星踢出。其中任何一点足以使人们对他产生极大兴趣。

  泰森首先详细介绍了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尤其介绍了他如何迷上了用望远镜观察星空。读到他如何一步步加强他的兴趣,直到把这一兴趣变为终身的事业,作为中国家长只能羡慕,感叹泰森生活在美国这种教育环境中何等幸运,有海顿天象馆这样的社会机构给他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得他日后展翅太空中。

  作为黑人,泰森生在美国又是不幸的。在命名为“暗物质”的那一章节,本以为他要详细阐述宇宙中的这一神秘现象,读完才发现他想表达的是美国社会的“暗物质”——种族歧视。作为美国一流的天体物理学家,他比大多数美国人都优秀,理应更受尊敬,可现实是仅仅因为肤色,他生活中经常被警察拦下盘查,这是何等的屈辱!在写到黑人普遍被认为智商低于白人时,他几乎愤怒地喊出:“能决定人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而是财富和对学校的选择”。泰森自我的成长经历确实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本来可以和父亲一样走黑人惯常走的体育路线,但他偏偏选择黑人极少涉足的天体物理学领域。他的成功,不仅缘于主观上他不愿屈服于那些对黑人的种种偏见,更由于客观上他受到的良好的学校教育,还有像海顿天象馆这样的社会机构提供的一流学习环境,以及“最温暖贴心的父母”的大力支持。

  作为天体物理学家,泰森因为懂得多,他不仅自己“杞人忧天”,还希望通过自己的演讲和宣传让政府和民众也能“杞人忧天”。天体物理学界达成共识的三种地球末日说,足以让人类心生敬畏,居安思危。人类探索外太空,不应仅仅局限于各国的军事政治需求,更应该服务于全人类共同的命运。

  《天空无界》读后感(四):《天空无界》读后

  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讲述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历程的回忆录《The sky is not the limit》于2004年出版英文版,中文版为邬佳迪翻译,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反思,而不是回忆。我要展现给读者的是,科学家是如何观察世界的。我希望每一代仰望星空的人,不管是坐在公寓屋顶上的,还是站在阿巴拉契亚山上的, 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望远镜’来观察宇宙,追随自己内心的那颗星星”,读完这本书后,更加感觉到一个严谨科学工作者对真理、对宇宙、对星空的探索与敬畏。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那就是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康德这句话,不论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都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没有仰望,人的灵魂不会飞升,没有自律,人的生存将会黑暗无序。泰森是万千科学工作者之中的一个,他用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向读者说明和证明了科学及星空的无穷魅力。在他九岁的一个夜晚,仰望星空时,似乎受到什么感召,他被浩瀚的星空及星空外的世界吸引了,在他内心深处,隐隐有了探索的欲望,他渴望知道星空是什么,星空之外又是什么,正是这个理想和梦想促使他一直努力探索,即便他知道,他可能一生都探索不出真正的答案,解决不了那些亘古以来的难题和谜题,但他至少带领人类向前走了一路,也就是说,距离真理更近一步。

  诸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学,这些答案几乎在每一种宗教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但科学不会轻信,它需要实证,需要探索,需要检验。泰森在《天空无界》这本书中,也有提到《圣经》对宇宙及生命的解答,但他认为,科学精神与宗教不一样,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逻辑。

  《天空无界》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经历,让每一个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在内心竖起一盏灯,不畏艰险,努力耕耘,勇于前进。藉此,我们要努力可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不迷信,不妄信,不轻信。

  最后说下本书的翻译。邬佳迪的翻译感觉相当不错,读起来很通顺,没有一般翻译的那种生涩难懂,这样的翻译能够使读者比较容易的理解作者的意思,是值得赞许的。

  《天空无界》读后感(五):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为科学家

  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字读起来很轻松,很有亲近感。而且对作者来说,他的父母对他的影响是很大,而且父母是他的榜样。所以让我在育儿的路上,有很多的感慨,家庭的环境的影响,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想每个人小的时候都应该做过白日梦,想象着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当你想太多的时候,别人就会觉得这孩子脑子有问题了。在一个普通大众的眼里,你的那些奇思妙想就会看做事异类,会被打压在萌芽里。

  作者说,父母没有给他一个直接从事科学研究的契机,但是他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的父亲是一个社会学家,母亲是把孩子抚养长大后,又考取了老年大学的硕士文凭,父母从事政治社会活动,一个科学家的诞生,并不是从石头缝里转出来的。而是与他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在讲述自己成长经历的,很小就拥有了自己的专业望远镜,可以跟着科考团队一起去参加科研活动,这根本就不是普通老百姓家里能够做到的。父母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去干预,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能尽量的去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会给他买过期的杂志,说明一点,及时在条件不是特别宽裕的情况下,也是在全力的支持孩子。

  初为父母,真的是要不断的学习,刚刚高考完,很多高考的学霸们在分享成长故事的时候,都会看到父母的付出,父母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榜样,看到父母都在看书,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也就去看书。现在的很多家长都是自己玩手机,玩游戏,看综艺乐的前仰后合,然后一个转脸,呵斥孩子怎么还不去学习,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充满了不满和逆反心理,他觉得为啥我就得学习,你们可以玩。学习的过程远远不如玩来的开心和愉快。虽然我的孩子现在很小,但是,我也已经开始有意的去引导,他去看书,看绘本,一个孩子的看书的兴趣,是从小就要培养,而不是,等到大了,上学以后,让她去考一百分。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也很赞同,不要认为是天才了,就忽略了天才的努力,把一个人的成功归功于是天才,这样的观点,并不赞同。没有人能够随便的成功,能够成为科学家的概率更是小之又小,浓厚的兴趣和不断的专研和学习,天才背后的付出,或许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现在很多富二代颠覆了人们以往的偏见认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因为他们在起跑线上已经赢了,还有就是,他们更加的努力,那么差距将继续拉大。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或许不能够培养出一个天文学家,但是,能够从作者的身上学习到很多的东西,这种坚持和努力,认真的态度。我希望,我希望我也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成长,让孩子也能够感受到妈妈的正能量,在成长的路上给他力量和方向。

  《天空无界》读后感(六):有着最酷工作的人

  人总是喜欢想炫耀一下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名车,比如名表,但是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这个人,说他拥有一颗自己的小行星。确切地说,是有一颗铁镍元素的小行星。酷吧,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东西。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同时也是美国自然博物馆海顿天象馆馆长。曾在2009年时接受联合国电台关于国际天文年的专访。

  这本《天空无界》让我们近距离与这位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接触,听他说星星,说月亮,说人生。

  一个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来自课堂,还可以源于大量的课外实践。作者说自己是在九岁的时候,对宇宙产生兴趣“那夜,暮色正浓,繁星点点,抬头望去是无边无际的星空,无数的繁星缓缓地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在秋天的夜空中连成一个个星座。我从没像那晚一样清晰地见到过如此壮美的银河,我内心感到召唤。”就在这一瞬间,让他喜欢上天空,从此爱上天空。这形容的,真是美,简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好的老师先评估学生的综合才能,再根据学生兴趣帮助他们探索未来职业之路。对作者喜欢天空这课外活动指明方向的是他六年级的老师,从此海顿天象馆成了他培养兴趣的平台。参加海顿天象馆课程的那些年,作者选了馆长马克沙特朗三世博士的二门课,其中最喜欢的是“天文学圆桌会议”,涵盖了相对论墨洞类星体宇宙大爆炸等,当时作者是班里最小的,那时他才15岁。

  作者说所有行星里,最喜欢的是土星。因为作者用自己的第一架望远镜观测到的第一个星球就是土星:一个旋转着的天体周围是一圈比它本身还要宽三倍的光环。作者还曾提出取消冥王星长期存在的行星地位。

  作者说在纽约,运气好的话,可以在晚上看到100颗星星。而在莫哈韦沙漠的那晚,他曾看到数以亿计的繁星。那个夏天,作者拍到了最美的夜空的彩色照片。有月球,行星,恒星系统,星系,星云和大量的银河系的照片。对于夜间天文摄影影来说,高速埃克塔克罗姆胶卷是市面上能买到的光敏度最高的胶卷,也是天文学理想的胶卷。

  在作者的讲述下,枯燥的文学名词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彗星基本上就是肮脏的冰构成的大型球体,直径可达几十英里,它们通常沿着狭长的椭圆轨道绕着太阳运行。彗星中包含着大约五十亿年前构成行星的纯净物质。随着彗星靠近太阳,其表面的冰在不断增加的太阳辅射能作用下汽化,就像地球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汽化一样。汽化的气体聚集在彗核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球形膜,叫做彗发——COMA,拉丁语头发,其直径可达几百万英里。这些气体也会流入星际空间。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他:由感兴趣到真正去了解,到为这个兴趣去上课,为了兴趣去打工挣钱买一个望远镜,为了这个兴趣选择了这个最酷的工作。他一步一步走来,除了兴趣,还有为他指明方向的老师,还有偶遇的挥着魔法棒改变命运的人等等,正是这些,让他得以拥有这个最酷的工作,也让我们了解这些星星们。

  《天空无界》读后感(七):从深邃的天空到浪漫的人生

  仰望星空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到什么?你又会做些什么?《天空无界》这本书绝对是我看过的自传里最精彩的一本。与其说是作者的自传,不如说它是一本带领我们徜徉浩瀚宇宙、感受天体物理魅力的引领之作。

  作者第一篇命为:夜空。在这个章幅中作者用简捷精髓的文字概括了他一生追随天体物理学的过程。从最初对夜空产生浓厚兴趣的那个满是星星的夜晚,到他决心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那片广袤的沙漠,作者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兴趣为之奋斗与努力。这个章节让我感触很深,其实作者自己也说他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天才,身为一个黑人,他还要受到无处不在的嘲讽和种族歧视,能走上这条路除了有家人的支持外,最主要的就是对天文学的兴趣和坚持学下去的决心。我们都说兴趣是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身为家长老师则应该为这个兴趣不打击不破坏,尽全力去支持他。反观中国的教育,往往只看中了最后的成绩和结果,却忽略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孩子丧失了最初的学习欲望。

  本书另一个让我产生共鸣的章节就是作者着重描写了911恐怖袭击对于作者一生的影响,也是这个节点让作者从完全的理性思维开始变得感性,开始反思人生。这一部分作者详实的描写了911发生前后美国民众思维的转变,也让我重新感受到那一天的巨大悲痛和生命的脆弱渺小。

  全书后半章节作者以:太空最后的界限、世界末日、暗物质、浪漫的宇宙等详细描绘了生动的宇宙全貌,他告诉我们地球最初的样貌,描绘了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的各种特点,让我们全方位的感受到微妙的平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同样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分子,不管你去哪里,宇宙正无情的渐渐迈向终会到来的末日,虽然这个时间长到用亿年来计算,但是它却在明确的发生着,我们只能理性的去接受这个事实。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对这个宇宙充满了想象和疑惑,你会感叹生命的奇妙,同时也会陷入深深的沉思,宇宙因何而来、生命因何产生,虽然很多问题作者也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是却告诉我们了最简单的道理,科学永无止境,你只有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知识,才会往更深的地方探索,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当我身处宇宙探索的前沿,用笔尖写下物理学原理,或是当我站在山顶天文台观察无尽的夜空,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壮阔宇宙的崇敬之情。但我知道并承认,如果我假设地平线外有一个上帝在恩泽我们集体的无知,那么总有一天,当我们的认知领域变得更加广阔,我就不需要提出这样的假设了。

  《天空无界》读后感(八):宇宙简史

  这书是一批书里误买的,本来想退,后来意外发现居然是这一批里最好看的,非常欣喜地留用了。

  事情的起因是女儿先把这本书挑了出来,封面很卡通,小朋友以为是童书,非常感兴趣,我当时愣了,没有阻止,因为四年级的小朋友其实已经可以自主阅读科普类的书籍。

  于是我和女儿一起进行了亲子阅读时光。本以为它和很多科普类书籍一样,文字枯燥,念经一般,读了一半基本很难坚持。没想到这本书作者非常的有个性,文中金句频出,而且还带有一些小清新的文艺范儿,让我读起来欲罢不能,何况是小朋友呢?

  一篇篇的短篇深入浅出,不需要去查专业书籍,很轻松就能阅读完整篇文章。我那天下班回家意外发现女儿在拿这个读给外甥听,听得我啼笑皆非,一本书籍也就一杯饮料的价格,不管是用来打发时间还是学习,不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

  目前高考刚结束,朋友圈刷的最多的当属上海的武亦姝,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从小阅读书籍,爸爸在晚上4:30以后关机陪女儿,可见这是一个习惯养成问题,书不在于多,而在于读得精,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这一块,能够迅速从中吸取养分,让孩子快速成长。

  这也是我喜欢看科普而不喜欢看小说的原因,因为小说通常得一口气看完,保持这个情节的流畅,但是科普就不一样了,随便一篇都能让你瞬间进入到这个奇妙的世界,憧憬的外太空,并且回味无穷,感慨人类的伟大和自然的神奇。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厚不薄,方便携带,不用像那些百科全书那样,一看到厚度跟块砖一样,就觉得心累,连翻一翻的欲望都没有,最后变成了书架上的摆设,有朋友来时寒暄一番,亦或者被一些咖啡馆收去作为烘托气氛之用途,逐渐丧失了书本本身的价值。

  读了两个小故事后,我开始习惯拿着这本书给小朋友讲述,尤其是在每个短篇前做一番工课,找一些材料作为补充讲义。也许小朋友觉得只是听会很枯燥,那我们可以用穿插一些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引导他阅读,书应该是越读越薄的,而这本书,也可以越读越厚。

  如果需要用四个字来概括这篇短文,我建议用《宇宙简史》,希望这位美国明星科学家能继续出好书,引导我们探索宇宙之路。

  《天空无界》读后感(九):天才物理学家的回忆录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除了小时候读过科普书籍,工作后反而很少阅读任何关于宇宙自然的书籍了,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渐渐沦为摆设。

  看到《天空无界》,也是一种缘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科普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成长回忆录,之所以给到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这本书别具一格。

  首先排版精准,封面设计巧妙,而且,很少有这类科普书籍会取这么诗情画意的名字,天空无界四个字,让人想起天空之城那首唯美的歌,可见编辑和美工都有那么一点点小情怀。

  作者用一个个小故事把枯燥的宇宙穿成一个大故事,仅仅阅读一两篇,就已经引人入胜,内容没有过多的图片渲染,也没有那种滥竽充数的宣传页,他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好奇,由一个小男孩成为天文学物理硕士的心路历程。

  就连目录和章节名称也是非常文艺:浪漫的宇宙、上帝与天体物理学家……有点类似于一篇散文集,章节之间并没有过多的因果联系,可以把这些随时当成小短篇读给小朋友听,也可以自己研究阅读,作者非常贴心地加入了一些比较俏皮的文字,通俗易懂。

  我一直觉得,任何一本书都是有血有肉的,这样才能避免成为流水账。

  这本书的重头戏其实在于开头,上来就是对整个宏观层面的把控,而不是那些市面上的大路货科普读物,画几张行星图撑撑场面。

  我比较喜欢这位作者的叙述方式,有时候需要打破我们的常规思路来突破平时的框架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作者小时候为了买天文望远镜,想着办法去赚零花钱,包括给人家遛狗做家务,这些细节都非常生动,而不是随便从其他参考书上拼拼凑凑几天装订成册以后,成为一本全新的畅销书。

  阅读也需要成本,时间成本,所以挑一本好的书至关重要,尤其现在到处都在节省时间的环境下,如果遇到一本非常影响阅读体验的书籍,我会先看作者以及出版社,然后在心里面默默形成一个负面清单,下次就不再购买这个出版社或者这个作者的书籍了。

  阅读完,放回书架,隔一段时间再来读一遍,这才是书籍应该有的价值。否则我们又干嘛要买书呢?网上TXT下载如今也很方便的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出版社竞争力比较强的原因,对质量把关,每一本都精心制作,才是适应经济市场的新形势。

  《天空无界》读后感(十):宇宙终会沉寂,人类也会像恐龙一样灭绝

  《天空无界》是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作品。这本书的封面写着一句话“它更像是一种反思,而不仅是回忆!”

  看着这本书,我也想买望远镜,看天上美丽的星星和月亮。我记得书中有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最简单的快乐就是望向天空。当我们不开心时,总是喜欢望向无边的大海和无际的天空,在远方好像就有我们的希望。也许是它们太浩瀚无边,我们的小烦恼在它们的怀抱里可以化为乌有。

  作者在上六年级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要当“天体物理学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买自己的心仪的望远镜,他去帮别人家去遛狗。

  当一个人越早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越容易成功。

  在他的回忆里,一个能够给学生带来深远影禹的老师,应该是能激发人好奇心的老师。他说,最没水准的老师才会向别人展示班里最聪明的学生,还说他们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谆谆教导。在他看来,最有魅力的老师,就是那些帮助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拿到及格分的老师,或是激励成绩是C的学生拿到B的老师,那些激起学生学习课外知识兴趣的老师。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外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并无多大差别,他们的老师也很重自己学生的成绩。也是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成绩的重要性超过了培养洞察力和追求理想。

  如果我们的孩子有个特别的爱好,身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全力支持,我们要做个最暖心最贴心的父母。用我们的指导、支持和关爱陪伴在他们身边。

  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描写了9·11事件的现场情况,读起来依然让人悲伤。

  在这本书里,让我看到物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对,很多所谓的“常识”都是我们通过认真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形成和累积的。沈从文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专家知识有时没有常识辅助,结果就走不通。而常识若善于应用,就远比专家得力。”

  很多人在生活中掉坑里去,就是因为缺少很多的常识。作者利用自己的天文物理知识推算破案的时间,利用物理的力学,挪动一辆汽车。

  作者感叹,当今社会的一大弊病在于人们普遍对科学和数学的无知。

  书中还有一个小故事也很精彩,作者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时,有个中文系研究生在翻译一本中国古代的手稿,上面记载了一起导致整个王朝倾覆的宇宙事件。他怀疑那个宇宙事件就是行星连珠。

  泰森利用电脑程序找到了1952年2月25日清晨,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偏离彼此不到三度,这让泰森非常惊讶。以后,他都用中国的行星连珠现象来测试的有的软件和星空投影仪。

  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已经非常棒了。

  你知道我们每天喝的水是哪儿里来的吗?你每天喝的水大都是40亿多年前撞击地球的彗星带来的,但不是所有的宇宙碎片都是太阳系开成初期的产物。

  这本书并没有枯燥的文学知识,但是又每时每刻都没有离开天文的知识。泰森一定是个好老师,他激起了一个对天文一无所知的人,主动去纪录片来看,从而了解更多的天文知识。

  宇宙终会沉寂,人类也会像恐龙一样灭绝,虽然我们看不到这一天。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