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艺术,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鸟,艺术,人生》是一本由[加]京·麦克利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一):鸟知道一切答案

  当全民都在热烈的讨论“996”、中年危机时,有没有那么一刻,你想要逃离现实,放弃生活中的一切,去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当焦虑成为一种常态、当快变成一种姿态时,我们能为自己选择什么?

  作为一个曾经北漂过的“中年老阿姨”,在看加拿大作家京·麦克利尔的《鸟艺术人生》时,内心一万个疑问,那时候为什么不勇敢一点逃离呢?在本书中,作家将目光对准日常生活常见的鸟类。就像很多人会问的一个问题,艺术有用吗?观鸟有用吗?而在作家看来,“观鸟让我逃离那种日常的、令人尴尬的创作艺术的意识,这是令人愉快的,也是必要的。它让我简单、持续地存在于一条由鸟、人和时间组成的河流之中。只要我身处那条河流,我始终无法摆脱的焦虑就会烟消云散。”

  面对父亲的疾病,艺术家与母亲妻子多重身份的困境,日常生活的无力感,作家选择跟音乐家走进公园,走进森林,试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而她确实做到了。 在麦克利尔童年时期,她的母亲——一位日本女画家,也有过一次出逃的经历。她厌倦了家庭的琐碎,她绝望的想逃离一切,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然而,真正的自由,是在很多年后她与丈夫离婚时才获得的。如果她当初足够坚决、果断,自由的日子就会早点到来了。我们也许希望不受限制,却仍然会选择限制,选择已知的束缚,而不是未知的各种可能性。前段时间热播的日剧《坡道上的家》讲的也是一个备受煎熬、内心无比崩溃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妻子、女儿。她默默承受了生活中的不公正和不理解。勇气。一种逃离现实的勇气,我们是否也应该问问自己,你有足够的勇气吗?当然,要成为一只靠自己的智慧在野外生存的自由鸟并不容易。自由需要努力和付出代价。

  麦克利尔与音乐家进行了一年的观鸟体验。这段时间更像是作家的一次自我成长与思考。一个人能有什么办法避免遗憾吗?一个人会否对另一个人的选择感到深深的遗憾——对那些于我们最亲密相关或最相似的人来说,这种遗憾是一种替代还是一种陪伴?关于渺小,鸟儿说,那些有时候让我们感到窒息的担忧在宏达的图景之中是很渺小的。因为世上的庞然大物而感到渺小是没有关系的。有一些贬低和轻视会使我们更强大、更仁慈。或许我们可以安慰自己,承认自己的渺小、平凡并不可耻。如果你感到不快乐,那就走进大自然,鸟知道一切答案。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二):放松是为了更好的起步

  文:薇子

  观鸟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空间。

  生活之中的疲惫感时有出现,有很多时候生活在城市之中,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丝毫没有停歇, 想跟别人倾吐自己的烦闷,却在翻看通讯录之后回归到沉默之中。 是啊, 每个人都是忙碌着的, 有很多事情似乎不知道该对谁倾吐, 我们想要表达的, 或者能表达出来的, 也不一定有人听。于是人们开始学着去纾解自己的压力,释放压抑着的心情, 这样的方法就有很多了。

  前段时间在谈及工作压力和生活琐事时, 忽然觉得无力感, 感同身受这个词其实最没有说服力, 不论是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很多的事情如果想要解决,还是要凭借自己的办法去处理, 你可以去选择求助, 但不同要求别人感同身受。 于是想到大量的运动或许可以暂时忘记压力,重新拾起自己的斗志来,解决的方法还是有的, 只是别让自己那么沮丧嘛。 很多事情需要的是重拾的能力。

  《鸟、艺术、人生》的主人公结识了一位音乐家, 为了纾解她的多种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她开始和这位音乐家一样喜欢观鸟,靠着这个分散压力。 其实生活中每人都有压力, 观鸟可以释放压力,游泳也可以, 长跑也可以, 听听音乐也可以。 方式其实有很多, 方法也有多种, 适合不同的人。 面对压力之时给予自己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往往比钻牛角尖要好得多。 人如果选择相信自己的能力的时候, 还是有机会改变现状的。

  一年四季时间更替,观鸟的活动倒是坚持了下来, 人们有时会通过对一件事情的长期的专注来减轻自己的压力。 有时候我也比较喜欢在秘密花园的本子上填色, 多个颜色的搭配,一切都是未知, 我们无从知道这样的搭配是否合适, 也是一点点的摸索之中能暂时的忘记烦恼。 作品完成之时也是比较满意的。

  《鸟、艺术、人生》中的鸟类不听的飞翔, 我们也许会为了鸟类搭建一座鸟巢, 也可能救助了跌落鸟巢的幼鸟, 也会在观赏鸟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 不过不管怎么, 我们找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重回生活中,也许没有找到解决之道, 但我们至少可以正面的看待自己的生活。

  琐碎的事情每天都在继续, 并不会因为烦恼就减少, 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心,更好为自己蓄积力量吧。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三):鸟?艺术,人生

  (剧透)

  故事不复杂,主人公结识了一位爱观鸟的音乐家(音乐家这个身份不重要),在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等角色带来的的困惑,及遭遇写作的瓶颈期、父亲病重等多重压力之下,她在散步观鸟这一活动中获得了间歇的喘息机会,并得以思考生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实际上,鸟,在这个故事里也不是重要的,它可以被替换为鱼、猫、树叶、太阳或者任何别的事物。这样说来,大约也算是一种“比兴”手法吧。

  书中作者写过以下一段话:

  我最喜欢的是短小温暖的书,基于真人经历,而非沿袭那些早就已经消失的乡村传统。我喜欢的那些书常常会强调在我们大多数生活的、并不原始的实际环境中的小小野性。

  这段话也可看作是作者对这本书的一种认识。整本书是平和的、细微的、喃喃自语的,也能见着作者作为半个日本人、对于日本文学传统的一种继承。

  不过也让读者充满怀疑。

  一方面作者想摆脱掉自己“城里人”的身份,“只能适应城市的后殖民主义者”(也包括作为知识分子、作家,其对书本和文字的迷恋),想去大自然中获得纯粹的知识和力量(当然,书中她也这样实践了——即“观鸟”),但是实际上她成功了吗?

  在整本书里,我们很难看到她真切地观察大自然,贯穿始终的仍然是“书本上的知识”。她确实每天在散步,四周是自然和鸟类,但她没有一刻真正地向它们投去过热情。相反,她完全地沉溺在自我之中,没有一刻离开过自己琐碎的思维。作者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叙述方式,也有一些无关痛痒的自我怀疑,但最后仍满意地结束了行文。

  是的,直到最后她也未曾意识到,这仍是纤弱的文人之文,仍是书卷气的,女子气的。没有大自然的清新味道,没有真的因为“观鸟”而获得一点不同(就算是细微的)。

  这一点也让人有点沮丧,女性作家如何能够更有力的写作。当然作者在书中也有辩解,她不赞成一定要宏大叙事才是伟大的文学。

  诚然,我们可以从琐碎和细小的事物出发(某种意义上,这样更好),但我们最后落脚之处仍是决定作品优秀与否的关联。

  不好意思,又要用作者书中的另一段话来结尾了:

  有一个具体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就是那种做作感。通过关注微妙和细小意识的觉醒,我上演了一出老套的大自然欣赏戏码。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四):鸟,艺术,人生

  事实证明,很多的时候,困境带来的不仅是自我的诠释,还是对于生活的创新

  这本书的主线很简单,是鸟儿与生活的观察年记

  四季的流转,环境的不断的变化,人们内心的不断的变化,生活的压力,人生的遭遇,探触每个人在生命中必然会经历的爱,等待,寂寞,失落,圆满,还有遗憾

  面对父亲的病痛,束手无策,一个作家的心灵本来就比平常的人来的敏感与脆弱,对于情感的发泄也是不同的,生活总会有压力,而稿子却是需要按时提交,是什么让当年的梦想成了现在生活中的按部就班,是什么让当年的飞扬成了现在不起任何波澜的日复一日

  内心的焦虑,让作者的心情遭透了,想要改变现状开始从心而萌芽出来,这一切中,在无意中看到的一个年轻的音乐家的记录片而开始浮出水面,而开始找到了另一段有趣的旅程

  她好奇,是什么让一个音乐家爱上观察鸟类,让他突然间去拥抱大自然,她决定跟着这位音乐家的脚步,一探究竟,然后开启了自然与心灵的启示之旅

  对于一个已婚多年的她来说,家人的支持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她放任的去漫游,可以放任的去体验这份心的旅程。

  书中,以四季为节点,在四季不同的季节中,有不同的鸟类,用耳朵与眼睛去聆听与观察鸟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随着作者而去探寻,去感受,找开一切的心门,也期待着可以得到何等的启发与灵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也如作者那样,对于人生悲喜的反思,对生命中的起伏与疑惑的感受及解答。

  美是需要内心去发现的,世间 的美,在人们的情绪中,被渐渐的掩盖

  跟着作者的脚步,在四季流转中,感受自然之美,反思人生的悲喜

  她说

  我希望生命中每一个过度工作的人都能有一些闲暇时间,远离时间的控制,能有充分的究竟享受无聊和无所事事,能做做白日梦,超越充满了计算的世事表相

  我想,她也正是如此的在做,她跟着着音乐家,走进大自然,对于鸟类的认识也开始越来越多,对于很多的小鸟的故事,以及她心中赋予的情感,让她日渐丰盈,是的丰盈,在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这样子的认识的,如果在这之前,她的生活已经变成了按部就班,没有任何可以激起她的激情的话,那么从她寻找突破,然后跟着音乐家一起找寻的过程中,她已经在她的人生上画上了奇异的光彩

  改变路线,跨越规则,为未知的事物敞开大门

  在日渐松驰的心灵的束缚中,我看到了这句话,然后内心在不断的重复着这句话,在书中的惬意,舒适,以及自然的阅读 中,这句话不断的在我的内心放大,放大

  是的,改变路线,跨越规则

  是的,人生,无需既定的路线

  而我们,都在路上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五):静下心来去聆听

  世界是喧嚣热闹的,但每个人又都是寂寞孤独的。每个人在寻找自己的位置,究竟应该如何在自己人生中活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很简单的封面,Brids,Art,Life简单的三个单词构成了书名,就像书中的道理一样简单,可是越是看上最简单的,却可能是最难做到的。

  《鸟,艺术,人生》的作者京麦克利尔是一位小说家、散文家、童书作家。她出生于英国伦敦,在加拿大长大。父亲是一名驻外记者和纪录片导演,母亲是一名画家和交易员,可以算是高知家庭。处女作《The Letter Opener》入围亚马逊加拿大小说首奖,第二本小说《Stray Love》入围亚马逊编辑年度选书,她被授予K.M.Hunter艺术家文学奖。在书中所有插画均由麦克利尔亲自绘制,可以算是继承了她母亲的绘画天赋吧。 一年四季的轮回并不一定都是由春开头,就像人生一样并不会都以喜悦开始的。故事在冬天的开始发生,那时故事主角麦克利尔的人生也处在低谷,父亲生重病入院,她的心情很糟,生活也不如意,就如同深冬一样冰冷刺骨,没有热情,而她遇到了一位改变这样槽糕人生的朋友,是一位热爱观鸟的音乐家,这大概就是缘分,本来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却因为某种联系相遇了。一开始她觉得这位朋友很奇怪,明明是音乐家并非是鸟类学家却喜欢观鸟,是单纯的喜爱吗?还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没错!观鸟不是单纯观鸟,而是观察属于这个世界上大自然创造的美。 观鸟不再是音乐家一个人的爱好了,麦克利尔也学着观鸟了,正深处寒冬的她在观鸟中发现了很多以前被她忽视的美,而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只是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忽视,因为人们有很多东西需要追逐,在他们眼里这些美会耽误他们追逐的进程,或许他们觉得这些美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但是麦克利尔在观鸟的美中学到了很多,体会到了很多,获得了很多灵感,甚至连自己的心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四季的转变一年为轮回,每一年的季节其实都差不多,改变的自己的心态,不同的心态让你过不一样的四季。 观鸟只是一个简单的方式,你还可以选择观察平时被你忽略的种种,在观察中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吗?学会看自然,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上寻一块安静的地方,让自己静下来,忘记那些烦心事,去思考人生,让自己体悟人生,活出自己的人生。 。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六):这才是人生:以小见大的智慧

  说起这本书,还怪有缘分的,看见书名和封面的第一眼,我就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住了,没错,我就是那种以第一印象来看待事物的人,也正因为这样导致我错失了很多其貌不扬但富有一切美好性质的东西,幸而这次没有让我错过这本书《鸟艺术人生》。 初识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翻开它,我只是拿着它凭借着书名在想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鸟、艺术、人生三者的结合而又不显得突兀?这本书一定很高冷有范吧,不然为什么显得如此文艺?作者肯定是个女性作家之类的猜想……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我的之前的所有猜想也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本书按照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以每个月为一个章节来编写而成,书中讲述了作者“京·麦克利尔”在父亲病重的紧绷状态下,为了追寻灵感、美好、心灵的慰藉,相约一位有着观鸟爱好的“音乐家”带领着自己踏上观鸟之旅,旅途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及对艺术和人生的启发。 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冷——生人勿近,我以为一般人是不太容易读懂什么叫做艺术,实际上作者将观鸟和艺术融合进了生活,通过讲小故事和发散性的思维展开联想讲整本书像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与作者一同体验了观鸟过程的同时,还明白了很多道理! “有一只鸟的头上套着一个塑料袋,上面印着“冰冻芒果”的字样,另一只鸟把巢筑在一个破碎的灯具里……它们活的像其它鸟类一样……但毫无疑问,它们就是那个堆满沙砾和垃圾、乱糟糟的世界的一部分……”一般时候,我们在看到这张图文字描述的时候,肯定会想,由于人类的对于环境的破坏和对森林的大量砍伐导致鸟类无处可归,只能安居与杂乱无章的钢筋混凝土、垃圾堆积的世界……值得让人佩服的是作者通过这张图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她给我们阐述了家的含义:这是一种对于那些肮脏、简陋却又美丽而充满乐趣的地方的爱,我们很多人把这样的地方称之为“家”。是的,当我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也确确实实被作者说服了,家也许并不完美,但它却是我们的避风港,累了可以休息,开心可以诉说的地方……可见作者有着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树底下有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金翅雀,它的父母在我们头顶盘旋俯冲,像是在教它们灰色的宝宝如何起飞。但是这个,鸟宝宝是可不可能飞起来的……我想救那个鸟宝宝,但音乐家却反对。他说我们不应该该干涉。不顾风险让一只野鸟变成家鸟事错误的……适者生存……”这里的作者触动了心里的善意,想去帮助小鸟,但殊不知却是一种伤害。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父母以为是对孩子好,强行灌输一些自己的理念和思想,什么都约束着他们,使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气了应有的天性,如同复印机打印出来的一样,那么这算是好还是坏…… “一个关于自然与美的拙朴观念是:它们只有在稳定与繁荣的时期才能被允许思考,而在人们受苦受难的时候考虑世界的美丽表面,这在本质上是可鄙的,应该回避的。”拙而有见地,以为绝妙。然而我们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甚至是拿国耻家恨去做赞美他人之词,可悲、可悲、可悲。 好书值得一看,不要问我《鸟艺术人生》具体,我只能说:这才是人生,以小见大的智慧。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七):小思维 大世界

  鸟,代表着自由,它们翱翔于天空,活跃于无尽的空间,随心所欲的追逐着本心,每天不用思考明日的去向,只需找到食物就可以继续无忧无虑的生活。艺术,思想家的乐园,想象力丰富的人将头脑的想法付出实践,以绘画、文字以及行为的方式表达出他们内心的不羁与追求,向世界宣告着与众不同。人生,每一个人从嗷嗷待哺到行将就木这整个过程称之为人生,世界上人有千千万,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绝对的独一无二。

《鸟 艺术 人生》书封

  《鸟 艺术 人生》是加拿大作家京·麦克利尔著,胡妍译,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作者的爸爸是英籍驻外记者和纪录片导演,母亲是日籍水墨画家和交易员,她出生在英国,在加拿大长大,所以她的身上既有东方女性敏锐的感官、细腻的思维,又有西方女性大胆的生活方式、勇敢追求自我的内心宇宙,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将自己的生活见解说给读者听,也可能是译者翻译的原因,这本书更像是聊天,给读者一些亲切的感觉,好像下一刻我就可以与读者对话,这样的书籍给人轻松地阅读范围,适合在休假的午后阅读。

  这本书一共包含冬、春、夏、秋、冬以及致谢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又被细分为十二个月份,除6、7月份和为一章,12月份占两章,这本书就是作者用一年的时间从前一年的12月写到了第二年的12月,内容包含了作者和父母、丈夫、孩子以及朋友的相处经历、追求艺术以及观鸟时的所思所想,这本书不是在写鸟类和艺术,而是在聊做这些事情时的想法和心理感受,讲的是作者已经经历过的人生路程。

《鸟 艺术 人生》书中插图

  在这本书里作者说她喜欢微小的事物,她描写了一些她认为微小的事物,因为作者的这种性格,所以她对事物观察入微,整本书的描写都很细腻,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温柔感觉,书里没有大起大落,即使是父亲的生病和父亲拖着病体逃离医院,作者的文字都很平淡,平淡中透漏着焦虑,生活本来就是一团乱麻,作者总是能处变不惊。

  在作者描写的这一年里,事情没有变坏也没有变好,对观鸟的兴趣渐渐地变得日常和平淡,与音乐家的关系依然保持着朋友,父亲依然生着病,但是精神状态保持的不错,生活一直在向前进,但是并没有什么波澜,这就是作者的这部作品,平淡中寻找快乐,艺术升华人生。

  这本书中的插画是作者亲手绘制的,可以看出她对绘画的喜爱,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生活嘛平淡才是真。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八):所谓自由,它一种永恒的追求。

《鸟,艺术,人生》

  起先看见这本《鸟,艺术,人生》时,就觉得很好奇,脑海里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觉得应该是一本写观鸟后,对于作者的艺术,和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的这么一本书。

  等到我真正翻开看的时候,觉得自己想的太过简单,但是居然也挨边了,笑,书里的作者的妙笔连珠,让我拍案叫绝,只是单纯通过观察笼中鸟,观察野外的鸟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写作之路,再扩散到他的人生,以及最最打动我的,关于作者他对自由的看法,让我的整个世界观有了空前的振动,堪称摧枯拉巧,山崩地裂。

《鸟,艺术,人生》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自由,二十岁时也有过出逃的过程,比如和父母反对的对象在一起,去往远离家人的城市独自生活,做家人不看好的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的叛逆行为,我的童年时光或者青春期都没有这么忤逆不道过,到了成年了,反而像脱缰的野马,胡乱扑腾,可是最终还是回归了正轨,只是内心依然愤怒,那些情绪日夜折磨着我,不得安宁,就像作者说的,我心里也有那个“愤怒的小拳头”,但是一直得不到发泄,只能自苦。

《鸟,艺术,人生》我了解被困的感觉,我明白那种想要做出改变却又受困于心魔、原地盘旋的感觉。我明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当你为人父母或身为子女,为了对方而不得不放弃自我时,确实很难敞开内心的大门。然而,为了保护自我免受打扰,你做的一切可能最终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诚如作者所说,我在尝试了出逃,叛逆,不听话,费劲折腾了一通后,一切并没有好起来,反而越来越糟糕了,矛盾只是被隐藏,从未被消灭,那是我们身体里的本能,超过了一切原始的冲动和本能的欲望,那就是——对“自由”的渴望。

渴望自由的本能可能是根深蒂固的,但我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某物。我们可能受传统的束缚,或被困于某种关系(家庭、婚姻或职业)中,这些关系就像橱柜一样,令人感觉舒服、设备齐全,但仍仅仅是一个柜子而已。或者,我们也可能因为对广袤世界的恐惧和未知因素的不可预期而停滞不前。当我们为了经济稳定而放弃艺术自由,当我们像广场恐怖症患者一样生活,错把上锁的安全房当做安全感时,我们就可能是受到了限制,受限于习惯、自我意识、野心和物欲的牢笼。 我们的自由究竟是因为心无所惧,还是因为远离危险?

  而如果真的和人们说起自己不自由,大概率是会被耻笑,你是被关起来了,还是犯事了?或者是懒病犯了,不想上班而已?扯什么自由不自由?但是如果真的想要追逐自由而去,大概要花费的是比现在还要多得多的时间,付出比现在多得多的努力吧,以及像作者说的那样,我们害怕改变,害怕未来会比现在更不如意,有更多的意外。

《鸟,艺术,人生》我们也许希望不受限制,却仍然会选择限制,选择已知的束缚,而不是未知的各种可能性。

  但是其实自由是一种练习,而非一种持续永存的状态,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毅然决然的越狱行为,或是“某个时刻的果断决定”,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过程”。

  它更像是对人生的永恒的追求,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和狭小的空间里,去做尽可能多的事,所有束缚我们的禁律和想要囚禁我们的“狱卒”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能限制我们通向自由的路,那是一条通往本心的路,而不是通往外界的路,原来我一直都走错了路,却怪别人挡了我的去路。

  End。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九):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可我们很多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忘了。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故事便是从一个女作家在生活中的挣扎开始的 —— —— 父亲已经高龄,随着年岁的变大,身体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她每天都活在固有之中,被大量的信息、电话所淹没。她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我们所有人都是,这几乎是本能。想要去与世隔绝的地方,想要去大陆之外的海洋,却无可避免的被浪潮冲回。其实,你我都知道,我们已经无法完全摆脱时代的巨轮,完全与世隔绝,又有多少可能?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放任自己在世俗中跌宕,功于名利,二是,在城市中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一切,不再梦想出于本能的渴望 “ 无限的自由 ”,而是对 “ 一个人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能做什么 ”,虽扎根于泥土,却可以问候天空。

世界上最小的鸟

  京 · 麦克利尔选择了后者,值得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鸟类观察爱好者,她开始停下来思考,放下了手中的柴米油盐,放下了追名逐利,与这位音乐家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观鸟旅途。如《肖申克的救赎》所说,“ 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我们忙着奔波,忙着生活,忙着应付下一秒,我们以为我们在掌控时间,然而只是,过度的忙碌会带给我们一种虚无的充实感。当意识到这一切时,有人开始企图逃离。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阻拦我们逃离,面对种种未知的危险,人们习惯于选择已知的限制。

  如作者所说:

现在我明白了自由的真谛。它是一种练习而非一种持续永存的状态。杰夫·戴尔在小说《一怒之下》中写道:实际上,只有每天都努力才能获得自由。”自由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毅然决然的越狱行为。或是“某个时刻的果然决定”,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过程。”

  我们虽深陷泥沼,却也应如树木一般问候天空,我们虽然在尘世之中生活,却也永远不要忘了飞翔的姿势。京 · 麦克利尔由观察鸟而逐渐回归正轨,在大自然面前,自然绝不会拥有因人而异的势利态度。这一场观鸟之旅,唤醒的不仅仅是在这个野心勃勃的大时代关照细微生命的态度,也让京 · 麦克利尔开始了对自我内心的关照。

红嘴相思鸟

  我们在工作,在忙碌,也变得迷茫,所幸自然带来一种短暂而永恒的宁静,让我放松下来思考,关于阅读、遗憾、细微以及种种。京 · 麦克利尔的这些思考都有一个共同点:感知自己。我们宣扬读书的好处时,她也在阅读,可她也在思考书的弊端,书让她间接看到世界,而读太多书,会失去直接接触世界的机会,“ 有时,书是我的容身之所,有时,它却把我圈禁。”当对弱小动物,最原始的爱暴露之时,科学虽是真知,她却从内心无法完全服从科学。这为期一年的观鸟之旅,她从鸟身上学到太多,清醒自己、关心自然。

  故事的最后,这为期一年的观鸟之旅结束,她明白没有人可以给她一本完全的生活指南,她是自己的上帝,“ 生而为人,我们各自取暖,生而为人,我们各自为政。”

红胸啄花鸟

  我们的生活是混乱,是不堪,是孤独,是......几乎芸芸众生都过着一种平静而绝望的生活。当我们埋怨生活,疲于应付之时,仔细想想,我们的大脑是不是被体制化了?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你的上帝是谁?如果没有神的对照,人将何为?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当然可以烟火气一些,然后这样就够了吗?“此身虽在异变之中,而灵性得以长久存在,正是人人心中有块不变的三生石。”不管身处的时代如何,我们都是自己的上帝,我们最需要关照的仍是自己。

  你看,已经有人明白自由的真谛,已经有人开始生活。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十):观鸟一场人生之旅

  一开始是被书的封面吸引的,简单、零散且直观。至少让人一目了然,又是一部探索人生的“大作”。可以说我是以一种索然无趣的态度翻阅了本书。

  开篇时,内心不禁想着“果然如此呀,矫情的内容”,但当作者真正的向读者逐步展现她的观鸟过程,并将观鸟这一行为融入生活时,我的整个阅读状态和感受完全被转变了。必须承认,最初的我是带有偏见的。如果中文版封面肯将“death”加进去,我的这种偏见可能会减弱不少……

  整本书看似是作者生活经历的随笔,但其本质中的逻辑与线索完全不亚于一篇小说。作者以“观鸟”作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其中,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人生中的种种。

  本书开篇大大的一个“winner”,无需继续深入,便能体会到作者在这段时间里的疼苦、迷茫、怀疑、无助……作者的父亲是个伟大的战地记者,一生用文字进行着战斗,骄傲而平和的父亲。如今已步入高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与死神搏斗过多次。作者因此陷入面对疾病、死亡的无助境地,就连赖以为生的艺术创作,也无法帮助她逃避现实。可以说作者描述她自己面对生活所表现出的焦虑感,是使我决定继续阅读下去的原因。现代人深陷焦虑感而难以自拔,市面上铺天盖地的“鸡汤”毫无实质意义。人们一边焦虑一边因为自身的焦虑而自责,继而变得更加焦虑。即使像作者这般追求艺术的艺术家也难以摆脱世俗的困扰。作者那种想要寻找到可以引导自己的风向标的那种急迫感,感同身受。直到遇到那位热爱鸟类的音乐家,开启了作者观鸟的艺术人生,让作者学会了以另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及挑战。

  爱,一个伟大的主题,在这里作者向人们展示的并非是那些虚无的大爱,而是常伴我们并习以为常的小爱。父母之间经历时间历练的爱,我们自己懵懂渴望的爱,父母对于自己子女呵护与引导的爱,我们对于某种事物执着的爱···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她认为自己无法不求回报的创作,这使她对于艺术创作的爱变得不再轻松。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曾经深爱我们的事业,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工作总是伴随着痛苦。就像音乐家说的“好吧,也许鸟儿鸣唱只是因为这样很快乐”,这是多么令人羡慕。

来自:音乐家

  鸟笼,我们和笼中鸟一样,因为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因素被限制自由。人们总是喜欢将鸟儿关在笼中照料观赏,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喜爱的表现,但是翱翔天空的鸟儿是否快乐呢?我们也是如此,为了让父母放心,一路安安稳稳的升学最后结婚生子。如果哪天也想任性的去看看世界,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走出去呢···我们总是如此渴望自由,却又胆怯于突破枷锁,但往往是因为我们爱着周遭的人事物。

  微小,很有趣的一个主题。作者在思考微小艺术的意义,她认为微小艺术也是一种值得并赞赏的艺术。宏观艺术似乎更有气势,内容更加丰富。但是微小的艺术也一样丰富且大气。通过细微的事物反而能更好的映射出宏观景象。作为一个偏女权主义的作者,她不禁联想到大多数女性都是被教导要细致,以成长为娇小,玲珑,细致,优雅的女性为目标。“关注是最稀有、最纯粹的慷慨”,是的呀,令人在意的事情总是能吸引无数的关注,就像书里描写的这只被打扰的“小小的鸣角鸮”。也许不需要特立独行,而是融入群体之中,反而可以从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春天的到来,意味着作者在生活的压力下得到了些许解脱。

  等待,我们总是在不停的等待。等待伴随着时间,有时候对于“等待”人们更多的是不耐烦的态度,牺牲很多的时间就为了做一件事。“时间对于观鸟者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观鸟的过程中作者逐渐习惯等待,并在这种宁心静气下获得了放松的机会。也许等待并非全部都是令人厌烦的,有时人们会不禁借着“等待”而逃避一些事情。

来自:音乐家

  知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作者热爱着阅读,从小便有着令人叹服的阅读能力。但是她也认为阅读是一种逃避的方式,作为读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我自己就总是借着阅读逃避当下的痛苦,虽然逃避了一时,但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作者在观鸟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沉迷于精神阅读的作者,在实用知识上极度匮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我瞥见真实的世界,在原本可以接触真实世界的时候,我却在追寻文字。”

  蹒跚,每个人都是从最初的”蹒跚“走到最后的”蹒跚“。作者从自己儿子的跌跌撞撞,到年迈父亲的步履蹒跚,对于生活中可能会面对的危险感到迷茫。迁徙的候鸟中有一大半在途中死亡,他们面对生存挑战时,依旧拼劲力气向着遥不可及的目标前进。鸟类所面临的严酷的生存环境,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一手造成的。人们如何与环境和平共处,也是作者想要引导人们思考的一大课题。多伦多那场特大暴雨之后,一家子鸊鷉都顽强的存活下来,小鸟们自己在水中游来游去,脑中浮现这一幕时,眼睛发热,为这些小家伙的顽强感动。

来自:音乐家

  夏季仿佛是个万物都变得慵懒,但却又格外热闹的季节。

  间歇,任何事情都需要间歇,但我们总是因此而焦虑。在高压及快节奏的当下,仿佛一切间歇都成了一种偷懒。“我希望生命中每一个过度工作的人都能有一些闲暇时间,远离时间的控制,能有充分的空间享受无聊和无所事事,能做做白日梦,超越充满了计算的世事表相。”,我们本应选择有效的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但事实上,我们一直被时间支配着,忘记流出间隙欣赏周遭的景色,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单纯的放松,以更开明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漫游,我们总是渴望去看看这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现代的人从来不缺少出游的机会,但是当为了出游而出游,那么人们是否还会记得对出游的期盼与喜爱。我们在冰冷的墙壁里困的时间太久了,逐渐忘记漫步林间,倾听林间鸟轻快鸣唱的感觉。我们总是把自己封闭在特定领域,忙碌,焦虑困扰着我们,不敢为了一种独立于专业外的爱好倾注心血。我喜欢作者描述的她与丈夫之间依赖又独立的关系,并羡慕作者可以找到改变自己视野的爱好。

来自:音乐家

  秋天,仿佛一切又归于平淡了,对于观鸟者来说,可能是个比较清闲的季节。

  遗憾,谁没有呢?作者因没有遵循本心救起一只小金翅雀而感到遗憾,虽然我也赞同音乐家的决定,同时也很理解作者的遗憾。我们总是在自己做一些事情时犹豫,错过时机时又万般不甘。往往我们有很多理由告诉自己不应该,没做过,往往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作者对于自己的父亲和婆婆毫不犹豫的选择行动,即使面对危险、困难、不利,他们依旧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战斗。“我认为遗憾就像失去了希望。采取行动会给人带来希望。”

  疑问,观鸟是否真的存在意义。作者的朋友在加沙执行人道主义医疗任务时被拘捕,在这种困难且焦急的时间里,作者因为自己因观鸟而放松的心情感到羞耻,她怀疑自己因此而不能关注更重要的事情,甚至她的艺术创作除了做作是否真的有更加具体的价值。当她开始了解到很多在困难中抗争的艺术家都因为观鸟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获得持续斗争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作者的疑问逐渐消散。在这里观鸟被作者升华为对艺术行为的追求,艺术不是无用的,是另一种面对问题的途径。

来自:音乐家

  结束,只是一个循环的开始。音乐家要和我们的作者道别了,他要收起自己对于鸟类的热爱,抽身回归自己的艺术事业中了。他觉得自己对于鸟类的热情减弱了,但当他看到一只濒危的“游隼”时,他所表现出的那种忘乎所以,暴露了他真正的内心。音乐家对于鸟类的爱是持久的,不会因为一时的离开而减弱。音乐家教给作者的东西,我只能通过记录体会,内心感到幸运又稍有遗憾。“几年前在于女朋友分手时,他自怜的对前女友说:你永远不会记得我。她回答说:你错了,你给了我一份礼物。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鸟类,现在,我想我爱它们。”,我想我也会爱上它们。

  尾声,又一次进入冬天,作者在此提起父亲送给她的新婚礼物,一份特别且意味深长的礼物。世间万物终归要走向一个循环,我们生存的环境既脆弱又顽强。看完整本书后,我现在变得能留意周遭的鸟鸣,感受他们的声音。我很感谢能阅读到 这部作品,简单的,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场丰富的观鸟之旅。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