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时代》是一本由[美] 玫瑰(Roseann Lake)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身时代》读后感(一):绕不开的单身问题
本书直击热点话题——单身问题。当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剩男剩女”?作为一名在中国生活了五年的国外友人玫瑰,通过她身边的同事用女性的视角来展现这个单身时代。往往单身会对女性带来更大的苛责,因为所谓的最佳生育年龄,因为父母“很早”的结婚。为什么会出现单身时代?因为现在的选择多了,女性可以有自己的事业,不需要被男性所羁绊,能够受到平等的教育,女性有了越来越高的学历,而男性往往希望找到“原味酸奶”,由于都是独生子女,男女的沟通问题便会出现,而父母获得的交往经验并不适用于当下,所以单身时代的出现基本为必然。在书中,玫瑰描述了她的几位单身朋友,有在京打拼的外地人,为了晚点遭受母亲的轰炸,选择坐火车半夜到家;有被父母代替聊天的职场强人;甚至有职业二奶从良的案例……或许是选题过大,本书的很多章节完全可以单独成书,浓缩在一起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偏少的样本,较浅的深度不能让本书称为一本学术著作,不过作为一本随笔传记还是可以一看的。
《单身时代》读后感(二):这是人的最好时代
这本书很有意思,与其说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女性不愿意结婚,不如说是对一个时代冲击总结。这是一个外国人,以三个中国女性为主要采访目标,外加很多研究学者的探讨。
早在很早之前,蚕丝女就因为收入很高而不愿意结婚。而现在形式依然愈演愈烈。
有一点,其实所有关于生育尤其是低生育率的探讨,都是基于男性角度的,这一点其实很多人不曾在意。而本书,哪怕是基于研究女性角度,实际上也很难抛开整个社会男性视角。
不论从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还是我国的现在经济文化冲击之下看,都可以得知,女性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好坏不知。但是有一点,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活着,总归是一件幸事。
所以,这是不是一个单身时代。这个外国人其实碍于一些中文调查的难度,并没有很好的给出结论。但是,在我看来,至少集合我所了解的北京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时代,人的生活不仅仅是单身、已婚,还有更多的无限可能。
或许,这是人的最好时代。
《单身时代》读后感(三):见过作者本人,其跨文化背景给了中国剩女这个主题很好的视角
我是在2018年春节去加州旅行时偶然走进旧金山的一家小书店看到了当天晚上有关于中国剩女的读书分享会,于是当晚折回书店参加。本来以为可能是留美华人,后来发现作者竟然是位美国记者。交流中发现作者不仅中文流利,法语更好,西班牙语就更别说了。回来查了更多资料才知道,作者其实流利掌握5国语言。
2018年春节的时候中文版还没发布,当时我在书店买的是英文版送给我男友(法国人)。说是送男友,当然后来我也读了。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视角,踏实而平易近人。也非常喜欢最后关于亚洲女性的章节。非常赞同作者在书里的一些经济学的视角去理解剩女现象的内容,不愧是经济学人的记者。作为中国人,这本书让我体会了西方女性看待这个问题的感受。男友读完也表示这本书帮他更好的理解了很多自己不曾注意到的文化。
此外,英文版里作者的词汇非常丰富生动,我是开着有道单词本,边读边搜集词汇的。男友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兴奋地告诉我,这本书每个段落都有很多有趣地词收获。要知道,英语里大概有50%的词汇来自法语,而男友英语是裸考PTE 90,雅思8炸水平。他有这样的评价让我十分意外。
后来2018年3月上海书展前夕,作者在上海外滩一家酒吧里做了读书分享。我们很开心,也去参加了。很遗憾,现场遇到了一点小插曲。曾经有位混血学者也写过剩女话题的书,现场该学者的好友/粉丝对作者发起了攻击。事后我也去找了这位访问学者的书,也看到了在国外网站上,她和她的粉丝跌跌不休的攻击,仿佛本书作者偷了她们的专属话题。但其实书中内容完全不是一回事,本书中的例子大部分是在中国工作期间身边的案例。作者作为一个西方女性,并没有亚洲家庭的背景和熏陶,但其多地工作,精通五国语言的背景,使她对于文化差异的有特别包容和充满善意的理解。这和那位生活在中西融合家庭的学者,是完全不同的视角。作为曾经的剩女,我非常开心看到又越来越多的学者、记者、经济学家关心剩女问题,分析剩女现象。很遗憾那位女士和她的粉丝最后以这种方式对待一位写了同样话题的作者。
其他还有想到的我会回来补充。
《单身时代》读后感(四):“单身时代”是社会的危机还是机遇?
你是单身吗?你是大龄单身吗?
如果是,恭喜你!
不要垂丧,你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
现代社会,大龄单身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高学历、高收入的单身青年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我们需要为此担忧吗?
《单身时代》这本书就通过讲述4个不同情况的大龄剩女来展现当今社会中“剩女”所面临的真实面貌。被催婚、被相亲似乎成了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个原因,让节假日回老家的单身青年们倍感压力,甚至出现了“租个男友/女友”回家过年的现象。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玫瑰”,她是古巴的新闻记者,并且曾在北京担任自由撰稿记者有5年的时间,同时也是蓝海电视台的主持人。在写这本书的期间,她深入中国社会各个层次,接触了各行各业的单身青年,通过与他们长时间的接触和交谈,在了解了“单身”这个情况的前因后果后,才写出了这本书。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社会的“单身时代”呢?
其实,造成单身时代的根本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我国的“计划生育”。由于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计划生育的执行,直接导致男女比例的失调,也出现了两个“单身”的极端。一部分是农村出现了很多“单身汉”,但是也出现了一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大龄女”。因为一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小孩,那些独生女们,便有机会接受到更多的教育。于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在职场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传统的“相夫教子”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很多人,能力比自己强、收入比自己高的女性在恋爱上并不吃香。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了现有的生活,同时也给了父母更好的生活。她们开始独当一面,不再依靠任何人,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本书的最后,几位采访的女性都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有了自己的归宿。虽然这个时间可能有点长,但是这种追求自我的过程,也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自己。
所以,在面对”剩女“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有任何的异样目光,这样的女性更加应该是有追求价值的,她们是独立自主的代表。是未来的中坚力量!
如果你还在为单身困扰,那么《单身时代》这本书可以为你解开迷惑。
《单身时代》读后感(五):书评《单身时代》:剩女时代的到来是女性的机遇还是挑战?
从《非诚勿扰》、《非常完美》到《中国式相亲》、《新相亲时代》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相亲题材的电视节目也频频出现,并且不断更新迭代。 迅速发展并且不断升级的事物,必有它存在的意义。相亲类节目便是为了解决单身男女的婚姻问题,那么我国的剩女究竟有多少呢? 来自美国拥有纽约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的玫瑰(Roseann Lake)女士,在她著作的《单身时代》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 stitution)的学者王丰估计,在中国的城市当中有700万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从未结过婚的女性。她们都集中在中国的一线城市里,北京、深圳和上海排在前三位。同中国的大多数事物一样,她们也是近30年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王丰指出,1982年,接近30岁的中国城市未婚女性不到5%,这个数字到1995年增加了一倍,到2008年增加了两倍,目前正在全速向着30%逼近。 《单身时代》这本书中同样例举了四位很有代表性的单身女士,她们分别是:克里斯蒂杨,34岁,经济学学士学位和英语硕士学位,开办了自己的公关公司;张梅28岁,取得历史硕士学位,现在是私人语言教师;艾薇,27岁,考取一所最具传奇色彩的戏剧学校;马琼,27岁,拿到美国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 以上四位单身女性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地位和收入,但他们同样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婚姻。 为什么这类人群面对婚姻会如面对上刀山下火海般困难呢?或者说是什么原因让她们仍然坚定的单身至30岁及以上呢? 《单身时代》中给出了答案,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 1.性别失衡、且不能满足物质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陋习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男多女少,而且大部分单身男性为了承担家庭责任分布在农村,这样高学历的女性与农村的男性相当于两条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 2.思维方式的转变。 随着学历提升,逐渐意识到传统认为的,到年龄就结婚的思想并不是很合理,一旦结婚可能会无形的阻碍事业的发展。 3.高学历带来高收入,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传统思想中,女人附属与男人,但今时不同往昔,高学历高收入的单身女性,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收入来满足自己。 4.自我实现。 当这些年轻女性的物质生活被满足时,她们便追求更高的东西,即心理层面的需求(精神性、幸福感和自我实现)。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创始人彭凯平博士解释说,自我实现就像是一杯具有个人成长、事业成就、爱与尊重等丰富内涵,且令人垂涎的鸡尾酒,全世界大约只有30%的人才能如愿以偿的品味到它,他认为在中国年轻的女性可能最接近这个目标。 旅居中国5年的美国记者玫瑰,不仅用这四位高学历单身女性勾勒出了当今剩女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且从中国20世纪初期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来揭示中国的发展如何将女性从低学历培养成高学历,又是怎样将她们推进剩女时代的行列的? 文章中从全球化着眼,通过调查和分析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同样发现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结婚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这便是单身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拥有促进国家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高学历、思想活跃、行动力与学习力较强的年轻女性。中国41%的GDP是她们贡献的,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比率。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证明她们手中握有协调经济、减少贫困、降低婴儿死亡率、减少家庭暴力和饥饿现象的钥匙。 这个时代同样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怎样才能解决他们在事业与婚姻之间的冲突呢?事实证明,每当女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事业、经济状况与生育时机时,上述问题都会得到缓解。 如果任何国家都不想被剩下,那么请让年轻的女性们,追求更加充实的生活,追求更加富有成果的事业和恋爱关系,其中的希望与变革价值显而易见。 《单身时代》 [美]玫瑰(Roseann Lake)——著 杨献军——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单身时代》读后感(六):爱情:单身时代的奢侈品
我曾经看到一个新闻,说山东一姑娘,由于母亲索要20万彩礼,导致一直没能出嫁,结果一蹉跎,转眼就40岁了,还是待字闺中。
当时我也就当笑话看看,还跟朋友调侃:中国式结婚,总少不了三样:房子、车子和钱。
但是如今再看,忽然发现身边未婚姑娘比比皆是,不乏有才有貌的佳人。为什么她们结个婚就这么难呢?
在《单身时代》这本书里,收录了4个不同背景的中国姑娘的故事,她们都单身着,也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她们的真实状况,是万千中国女性的缩影,也让无数单身女生感同身受。书中还进一步探讨了单身女性背后的社会背景,以及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未来可能有的挑战。
《单身时代》作者玫瑰,纽约大学新闻学硕士,精通五种语言,曾在不同国家担任记者,也曾在北京做了5年的自由撰稿人。她探访了多名中国未婚女性,最终写成这本书。作为记者,她克制而冷静地分析,作为书中主人翁的朋友,她又有自己的观察和情感。
四个女生,迥异的背景,相似的困境
书中有四位女性,虽然她们的背景千差万别,但她们都面临着同一个困境:未婚。
就算她们本身不认可这是困境,但是来自社会或者家庭的压力,也让她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
克里斯蒂,34岁,家中的独生女,在经历重点大学毕业的数份工作后,她开办了自己的公关公司。具备超强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她,在物质上已经没有什么缺憾,也能轻松带父母出国游玩,在旁人眼里,她就是父母的骄傲。尽管如此,家人还是一直给她下“最后通牒”,要求她尽快找到一个男人结婚。
张梅,28岁,来自靠近哈尔滨的一个小镇,历史学硕士毕业的她,到北京找了一份私人语言教师的工作。虽然蜗居在一个距离公司一个半小时的小房间里,还要跟另外8个女生共用洗手间,她依然感到自由和快乐。然而,父母却一再催促她回老家,尽快完婚。
艾薇,27岁,拥有一双大长腿,出生在一个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戏剧学院毕业后,她成为了一辆开阿斯顿马丁轿车的男人的情妇。她也会计划结婚,但那是在她的情妇生涯结束后。
琼,27岁,北京姑娘,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在国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回到了北京。学历高在找工作方面是优势,但在婚育市场上却不见得,这导致琼的家人心急如焚。
如果给这四位姑娘打上标签,你会发现克里斯蒂是富有,张梅是勤奋,艾薇是漂亮,琼是聪明,但她们共同的标签“剩女”却如同一道阴影,挥之不去。
是什么造成了剩女困境?
传统的观念,制约着女性的婚恋权利
1949年,15岁以上的中国女性文盲率是75%,1980年降低到10%,现在这一数字是全世界最低。由于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继续就读的比率为60%。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可以看到,书中四位姑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们也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但越是如此,越是跟传统社会格格不入。
因为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是持家的代表,甚至一些成功男性也更喜欢听话的、柔顺的妻子,甚至会要求妻子成为全职主妇。
加上“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的危机日益严重。从某种角度来说,女性在传统观念里依然是生育的机器,过了30岁,生育力下降,所以在婚恋市场上也就更加处于劣势地位了。
家庭的压力,割舍不掉的亲情关怀
这一届父母,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而在那个年代,拥抱和亲吻都是可耻的,涉及到个人感情的行为,都被批评为“生活作风有问题”。
鉴于父母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浪漫主义爱情(又或者有,但很少),对于孩子们的爱情虽然心态开放了些,但依然有种完成任务式的紧迫感,特别是当他们的社交网络充斥着同龄人晒的孙子图,或者熟人见面的三问候“你闺女恋爱了吗?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的时候,他们的这种紧迫感就更强烈了。
同时由于安全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很多父母都还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所以孩子是不是能嫁得好,是决定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健康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儿女,比如张梅的母亲,每次给女儿打电话都逃不开追问恋爱和结婚这个环节。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母急于将女儿“泼出去”,却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情需要,甚至有时候会伤害女儿的感情。
中国式结婚,逃不开的物质压力
就像前面说的,房子、车子和钱,是中国式结婚的老三样。在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聘礼的传统,婚礼的隆重程度也直接代表了结婚双方家庭的面子。
当爱情遇上聘礼,有时候却如此不敌。我们都听过很多穷小子因为买不起房,被迫跟女友分手的事情,说不定你现在从身边找找,还能找到几个真实案例。
当今社会急剧发展,特别是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增大,很多年轻人只能保证让自己过得舒适,如果结婚需要配备老三样,那它就变成了奢侈品。
你懂的,奢侈品只是点缀,无法拥有的时候,看看就好。
未来,她们在路上,你呢?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
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她们依然有她们的坚持和信仰。
克里斯蒂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相亲之后,尽管父母不希望她继续深造,她还是开始攻读长江商学院MBA课程。
张梅爱上了自己的学生,一个日本男人,她勇敢地踏上了日本的寻爱之旅,她会成功吗?
艾薇结束了情妇生涯,有一位富二代和一位医生都对她有好感,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琼在香港一家顶级律所找到了工作,博士女的春天何时会来到?
不管怎样,她们都在追寻的路上。也许,她们就在你的身边,或者,就是你真实生活的写照。
祝福每一个人,都能在不放弃自我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单身时代》读后感(七):中国女性婚姻图鉴:绕过盲目与迷茫,我们仍然在渴望
我有一个好闺蜜,今年28岁了,一直走在相亲的道路上。我曾问过她,你想结婚吗?她说想,但是她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合她。
她在市里的事业单位工作。这样的工作在一个小城市里,算是待遇不错的了。家里爸妈很能干,弟弟也上了大学。偏偏一家人最发愁的,就是她的婚事。每天他们打电话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相亲了没有?之前那个男孩怎么样?
我身边还有一个同事,今年30岁了,也相了不少亲。每次大家聚在一块儿,都会问她相亲结果怎么样。她说再看看吧,不能着急。
这两个例子算是我身边很普通的例子,但是我相信,绝对不只是个例。
毕竟如今的婚姻,真的不是过去父母一相对眼,儿女就匆匆结婚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婚姻这个问题上觉醒。
在当前急速变革的中国社会,女性话题,或者婚姻话题,一直是我们讨论的热点,那么如果我们跳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中国女性婚姻状况,我们又会获得哪些信息呢?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单身时代》,一本叙述了外国人眼中中国女性婚姻状况的书。
作者玫瑰是一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外国人。为了完成这本书,她搜集了大量资料,获得了无数人帮助,并和其中的一些人成为了好朋友。
可能大家会觉得,一个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书,可能不够客观,不够真实。尤其还是写这样一个当下敏感的婚姻话题。
但是在我看来,《单身时代》这本书可能不够了解中国人的过去和现状,但是对于中国当今女性婚姻来说,仍然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单身时代》提出了中国当下女性婚姻最关键的三个问题:
为什么当前女性更愿意单身?
女性长辈婚姻观念和女性本人有什么不同?
未来中国女性婚姻会走向何方?
为什么当前女性更愿意单身?
作者认为,中国女性更愿意单身,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当前中国社会生活压力太大,结婚的以及育儿的成本太高。
尤其一些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等热点的频频出现,影响了女性对于婚姻的判断。她们渴望遇到一个能够体贴关心的同行者。然而,作者认为中国男人在这一点上还有待提高。
其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今的女性普遍经济独立,有自己的经济来源。
相比旧社会来说,女性不用只拘束于后院,她们有了更广阔的天地。那些热爱自己事业的女性,就更愿意寻找成功和自由。
但是我们的人生不总是自由的,相比追求自由来说,这些女性的父母更愿意她们走进婚姻生活。俗语说,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尤其是家有女儿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早成家,早早生娃。
作者在书中认为,父母与子女的婚姻观念差距,可能与中国传统的重视家庭观念的社会环境有关。
无论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还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中国一直都在提倡家的重要性,认为家是作为亲人之间的重要黏合剂。如果哪个人一辈子没有成家,那简直是孤独终老,晚景凄凉。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如果家里有大龄女儿没有结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事实上,对于现在很多年轻女性来说,结不结婚纯粹就是个人选择。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父母也无法理解他们。
那么,女性长辈婚姻观念,和本人的观念到底有什么不同?
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从包办婚姻,门当户对,再到现在的自由恋爱,看上去中国女性的婚姻已经有足够多的自由。但是不要忘了,在中国,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所以女性婚姻对象的选择权,并不完全在于自己。
如今很多女性会觉得,两个人之间,有足够的爱,并且三观一致,志趣相投就适合在一起生活,但是她们的父母却不这样想。
很多女性父母往往是在考虑男方工作年龄,家庭情况,父母工作等等因素之后,再来看这个人品性如何,相貌如何。
这与年轻女性的志趣相投完全背道而驰。
然而,中国女性婚姻问题在作者看来,不单单是女性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矛盾冲突与转型的问题。
以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没有经济来源,而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飞跃的时间也不过就这短短几十年。老一辈的观念已经无法适应这个高速运转社会的需要,新一辈的年轻女性仍然还在上下求索。
未来中国女性的婚姻,会走向何方?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经济状况良好,女性地位逐渐提高。中国女性作为亚洲乃至全世界劳动参与率最高的一个群体,未来还会实现地位的提升。
这对于中国女性婚姻来说是一件好事。
作者认为,未来中国女性的婚姻状况,取决于男女关系的改变,以及女性社会中的发展。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当下中国大学乃至各类职场中,那种为了男女平衡而采取的不公平的录取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在女性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男性在婚姻中仍然缺失存在感的情况下,女性中国的结婚率更是会渐年降低。
作者在书中还列举了亚洲其他国家关于提高结婚率的种种滑稽做法。她认为,想要改变如今中国的男女失衡,解决女性婚姻问题,我们既要学会吸取周边国家的经验,又要重视周边国家的教训。
毕竟,真正能从根源解决问题的,还是要提高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以及提高男性对于婚姻的认识。
我们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约束女性。
作者设想的未来中国女性婚姻状况,可能会像美国一样: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女性会选择学历不如她的男性。也就是说,在以前的中国社会,更多的是男低娶女高嫁,在以后的中国,可能会变成男高娶女低嫁。
不管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有一点你得承认:中国的男性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那种大男子主义,在婚姻中当甩手大爷的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
这就是当代中国女性婚姻图鉴:
我们迎来了一个婚姻的美好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
对于婚姻,也许前路依然困难重重,也可能会盲目与迷茫,但是我们仍然在渴望,在坚持,在努力,期待那一天美好的到来。
所以,在十字路口的转角,我们会迷茫,但是我们依然满怀希望。
期待中国女性婚姻状况能像《单身时代》中所描述的那样,即将迎来重大的变革。
让我们同行在路上。
《单身时代》读后感(八):《单身时代》:在这个单身时代,你还惧怕单身吗?
近几日,我们家都在为姑姑家弟弟的婚事所苦恼。年初,得知快三十岁的弟弟终于在婚恋网站上找到了个对象,身为姐姐的我很是高兴。这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双方感情突飞猛进,并决定今年完婚。五一期间双方父母匆忙见了面,而对方家庭狮子大开口,从此,开启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大龄的弟弟终于要结婚了本是件喜事,现在却变了味道。再放眼周围,单身的、晚婚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2017年统计,中国单身人口高达2亿,15岁以上的青年,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单身。以至于,去年95年的同事小张领证结婚了,跌破了我们整个公司的眼镜。
面对单身的人,人们一面说应该互相理解,一面却又嗤之以鼻。而对于这个单身的时代,人们又是否足够理解呢?由美国作家玫瑰(Roseann Lake)写的《单身时代》会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解释。
玫瑰(Roseann Lake)曾在北京担任5年的自由撰稿记者,同时也是蓝海电视台主持人。玫瑰拥有纽约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精通五种语言,是多家杂志、报纸的媒体特约记者。
《单身时代》记录了玫瑰在中国旅居时结实的不同类型的“剩女”,书中以他们为例,描绘出现代中国的单身境况。而《单身时代》中,不仅对现代中国单身时代究其原因,还对近现代中国以及外国的单身境地做了说明。
01.在这些故事中,是否有你的身影
在《单身时代》中,主要由四个不同背景、经历的女性故事贯穿全文,在她们的故事中,可能有你自己的身影,也可能是你曾经听说过的朋友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反应了在这个单身时代中大龄剩女们的窘况。
克里斯蒂,34岁,事业成功的独立女性。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重庆的重点大学,毕业时,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和英语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小型营销传播公司历练后,自己创办了公关公司,她不仅聪明,工作能力强,还有左右逢源的高情商。现在她不仅事业成功,还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了让人们羡慕的悠闲生活。
即使是如此成功的女性,过了30岁还是免不了父母的逼婚。
张梅,28岁,给外国人当中文老师。张梅离开东北老家时,与父母约定闯荡三年就回家结婚。北漂的日子里,虽然每天上班时间要一个半小时,还要同8个人共用一个浴室,虽然辛苦,却也享受着大城市带给她的自由。眼看三年时间已到,张梅还在继续与父母斗智斗勇。
张梅来自一个普通的城市,一个普通的家庭。每当过年回家时是最痛苦的,因为各个亲戚邻居都会热心地对自己的结婚问题出谋献计。
琼,27岁的北京姑娘,高中毕业时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取得硕士学位后,她继续攻读了法学博士学位,在曼哈顿一家律师事务所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北京陪伴家人。
这样一位传奇的学霸,性格活泼,平易近人,却总是苦于与男人约会。
艾薇,27岁,别人的情妇。艾薇来自成都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戏剧学院毕业后,靠着自己的姣好的面容,修长的美腿,通过男人扩展自己的社会人脉与资源,为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即使是这样的女子,结婚也是艾薇人生计划中的一部分,只是她还并不着急。
这个四个女性代表了中国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群,但是不论是学霸、独立女性、普通白领,还是情妇,她们都共同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单身所带给她们的困扰。
02.你有想过单身的原因吗?
当单身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时,就需要有人探寻一下其根本的原因。
1. 男女比例失衡是造成单身人口增加的直接原因。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估计,到2020年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男性要比女性多出3000万。中国许多地方男女比例严重失调,2010年,杭州出生婴儿男女比例为113:100。在江西宜川县,4岁以下婴幼儿男女比例为137:100,在广西,相同年龄组的男女失衡比例上升至153:100;湖北省天门市的男女失衡比例高达173:100,相当于每3名男性当中就有一位娶不上老婆。
从以上数据不能看出,人口比例失调,单身问题是必然出现的结果。
2. 随着女性受教育比例增加,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1949年,年龄超过15岁的中国女性文盲率为75%,1980年,上述文盲率下降到10%,而目前中国女性的文盲率则为全世界最低。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中国大多数的学士学位拥有者是女性。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不仅在中国表现明显。从1975年至2006年,在美国至少拥有一种四年制大学学位的女性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从18.6%上升到34.2%,但是男性只增加了一个百分点,从26.8%上升到27.9%。如今美国60%以上的女性拥有四年制大学学位,其中60%以上拥有硕士学位,5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意味着她们不再靠着结婚,一辈子依附于男人生活,她们对于未来,对于人生的选择可以更多样化。婚姻与女性而言,不再是必需品,而是附加品。
3. 女性的经济独立与自主,增加了离婚率。
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让女性经济更加独立,生活更加自主。在并不幸福的婚姻中,现代女性不会一味忍受,因为在她们接受的教育中,女性知道该如何选择才能过上更加幸福、自由的人生。
越来越多的女性经济上不再依附于配偶。2016年,北京超过纽约成为世界亿万富豪之都。发生的这样的变化,原因在于白手起家的中国亿万女富豪越来越多。如今在全世界124名白手起家的女亿万富豪当中有93位是中国人,占了2/3.
这足以证明,中国女性正在慢慢崛起,她们对于人生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会更准确。
4. 结婚成本的增加,让许多年轻人对婚姻望而生畏。
随着通货膨胀,以及中国房价成阶梯式的增加,中国人越来越谈不起结婚了。
中国自古男婚女嫁的习俗,从男方提亲,到订婚,到结婚,除了花费心力,以目前的物价水平来看,也会耗损双方家庭半生积蓄。
首先摆在两家人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房子。现在即使是在二线城市,购买一栋远离市区的中等户型房产,交上首付后,每个月的房贷都要在几千元不等。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婚后生活品质。
所以,如今很多情侣在谈婚论嫁时,很多人会被现实所打败,不仅没谈成喜事,反而以分手收场。
03.愿我们可以生活在美好幸福的生活中。
单身时代的社会现象,这不光是个体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社会因素。
在当今社会,结婚与否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有的人,被困于婚姻,每天过得浑噩黑暗;有的人,虽然无人相伴,却内心无比充实幸福。
故事的结尾,克里斯蒂找到了一个为中国最有来头的女名人做公关业务的客户,并且开始在长江商学院攻读MBA课程;张梅在第一次“追爱”旅行回来后,决心返回东北老家生活,并在飞机上认识为人热情的东北老乡;琼在首尔延世大学刚刚读完一系列夏季课程后,在香港一家顶级律所找到了一份肥差,每天忙于约会;艾薇同意了一位富豪的求婚,并且已经怀了孕。
不论你的选择是与另一半走进婚姻的殿堂,还是选择自己独立精彩的生活,只要是能让你内心感到幸福美好,就是最好的生活。
不惧怕单身,内心的充足,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单身时代》读后感(九):《单身时代:五年探寻之旅,还原中国剩女时代》 之——当代女性如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满足物质富裕的同时,婚姻问题却成了男女青年们最大的隐痛。如何在男女比例失调的当代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又如何在男性竞争者占据优势的社会中如鱼得水,风生水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都是中国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
中国剩女面临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大龄女性青年该如何摆脱单身状况,无缘步入婚姻的女性又该如何调节自己,过上丰盛自足的生活。
《单身时代》这本书为我们揭晓了答案。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与“剩女”这个词相关的三个内容,分别是:成为剩女的客观环境影响、主观因素作用,以及如何才能不成为剩女。书中以四名各具特色的大龄剩女为代表,跟踪采访,真实再现了中国大龄剩女的心路历程,讲述了中国剩女的境况。
《单身时代》这本书中的四位女性分别是因学历太高找不到男友的“剩女”,有不再相信婚姻的而被剩下来的,有为了寻求更好生活而不得不剩下的女子、还有为了讨好母亲而熟知各种相亲方式的“剩女”。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意识到:未来将有更多的女性愿意为未来而坚定地选择有尊严地生活,而不仅仅是为了婚姻,除却婚姻,她们也将拥有更丰富的人生。
《单身时代》这本书是旅居中国五年的美国记者玫瑰写作的,她跟踪采访了多名大龄未婚女性,在书中呈现了四位未婚白领女性的真实故事,通过她们的故事讲述了中国未来将会遭遇的社会问题,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和社会如何塑造中国女性的生活,以及这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本书以小见大,为我们完整呈现了当代中国的“剩女时代”。
那么,首先让我们依据本书作者玫瑰的观点来GET一下到底什么是“剩女”。作者在书中提到,“剩”这个字就跟残羹剩饭的“剩”是一样的,没有一点味道,而《单身时代》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剩女”就指的是农村25岁的以上的未婚女性,大城市里30岁以上的未婚婚女性。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大龄未婚女性成为“剩女”,而且这样的趋势愈演愈烈呢?接下来,我会依据书中作者玫瑰的观点作以解析:
不平等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女性成为“剩女”。出生于八十年初期的女性,她们一般是独生子女,从小受严格教育,在虎狼一般的生存环境里,女性被锻炼成了钢铁巨人,为了出人投地,比他人获得更多的资源,这些女孩从小就被严格要求,这些女孩大多高学历,高能力,却唯独无法找到合适的男性伴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估计,到2020年,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男性要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男性也成了剩男。
无论剩男还是剩女,单身将成为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中国自1979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女性胎儿被堕胎现象非常严重,加上中国一部分地区极端重男轻女,导致中国出现的男女比例失调现象非常严重。男女比例失调,意味着将来更多的人面临着婚姻挤压困难。
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王丰估计,在中国的城市当中有700万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从未结过婚的女性。她们都集中在中国的一线城市里,北京、深圳、上海排在前三位。
1982年,接近30岁的中国城市未婚女性不到5%,这个数字到1995年增加了一倍,到2008年增加了两倍。目前正在全速向着30%逼近。
在了解“剩女”产生的客观的社会原因后,我们还是不太明白,既然在社会客观因素下,男多女少,女性不是应该更吃香,怎么可能会剩下呢?
事实证明,学历越高、能力越高的女性反而会被剩下,成为”剩女”,这是为何呢?
27岁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马琼,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但是她发现自己却很难找到合适的男性伴侣,因为这些男子喜欢那些一见面就脸红,体贴温柔,能生孩子的妻子。
中国男人想要的老婆有四个特点:容貌漂亮、体贴贤惠、任劳任怨、对于丈夫的欺骗行为视而不见。但事实上,拥有高智商的女性,通常经济条件独立,她们绝对不会做顺从丈夫的小绵羊,也不会委屈求全,更谈不上传统女性拥有的三从四德。这就导致这些女性被迫剩下。
中国男性真的就喜欢“傻白甜”的妻子吗?一位35岁的中国投资银行家说他喜欢的妻子像原味酸奶,这样他就可以随意品味。喜欢这样的女性是因她们容易控制,没有自己的主见。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女孩太过于有主见,常常被认为是不太好控制。
在中国有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难找到生活伴侣。中国的女博士常被称为“第三性别”,因为很少有男性愿意同她们结婚。男性不喜欢与自己并驾齐驱的妻子,他们更喜欢容易驾驭的妻子。
一个悖论问题困扰着女性,高学历让女性在竞争方面有很大优势,但在谈婚论嫁方面却处于劣势。与此相反,中国高学历男性却相反,年龄在30岁至49岁的拥有高学历的男性婚姻前景更加光明。
谈到女性高学历常常让男性望而生畏,那些长相姣好,学历一般的女性为何也被剩下了呢?作者认为有些人是成为了父母相亲的牺牲品。
张梅来自哈尔滨,26岁时父母开始催婚,但是张梅却不想过早步入婚姻生活,在生命大部分时间里永远围着老公、孩子转。28的张梅仍然单身,但回家过春节对张梅来说,却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因为父母开始给她介绍各种相亲对象。过一个春节就像打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为了应付父母,张梅甚至想租个男友回家。在这场相亲的博弈之中,没有谁是胜利者,因为缘分未到,张梅总也提不起兴致来约会。在中国有许多这样的女性,她们并不是没有机会,但她们期待更好的爱情,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希望可以找到一个相濡以沫的男人。而她们中的许多人也终将怀着这样的梦想,成为大龄剩女。
当然也有些女性不看好相夫教子却更崇尚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女性们靠着自己的能力,能够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她们不再需要依靠男性保障基本的物质生活,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追求更高意义上的人生目标,这也是未来社会的一个趋势。
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认为,当一个国家达到一定繁荣程度后,人民的需要重心开始由物质生活转向心里层面,即由衣食住行到精神性、幸福感和自我实现。人们会越来越关注个人健康和幸福感。
有一些未婚女性,勤奋、聪明、有专业能力,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环境中,太优异的女性反而不容易找到男性伴侣。中国性别歧视现象尤其严重,甚至教育领域都是重男轻女,他们不明白教育应该满足个人需要和期望。重男轻女现象导致一些高智商女性生存环境被压榨。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竞争环境中,一些独立女性开始转向心灵修行。她们不认为自己的幸福需要男性来保障,相反个人成长、事业成就、爱与尊重更吸引她们。
琼曾试图找到一个很可靠的男人,几度恋爱,却依旧未能找到心仪的结婚对象,在和一个韩国男人恋爱时,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决定将来有一天去攻读哲学硕士学位。这只是一个修行的开始,她开始将重心转移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来,而不再把男人作为终极追求之路。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但一开始我们总会走邪弯路,但终有一天会找到想要的方向。
当然大部分女性不得不步入婚姻的殿堂,如何吸引男性,便成了一个常谈不衰的话题。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艾薇的女性,面容姣好,非常有魅力。她说吸引男性的方法就是要学会撒娇。因为撒娇可以让一个女人显得温柔,更有女人味,不会显得强势生硬,因为生硬强势的特点有悖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女人可以通过撒娇迎合男人的自尊心,让她的男人觉得自己更像个男子汉。撒娇成了一种屡试不爽的、古老的有效手段,这种方式使中国男人感觉自己有人疼爱、有人需要,觉得自己风度翩翩、颇有男子气概。掌握一门“撩男”技巧,也许有助于女性找到未来的另一半,但婚姻生活,只能靠着双方诚挚认真地经营。
不管是成为剩女还是终将步入婚姻生活,最重要的是如何修炼强大的内心,在这个社会,女性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她们既有柔软的外边,亦有柔软的心灵,修炼自己,完成自我成长,也许是每一位女性的终极探寻之路。
《单身时代》读后感(十):我们时代的爱情与婚姻 陈梦溪(来源北京晚报)
玫瑰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女孩,2009年她来到北京,一边学习中文,一边在北京电视台主持几档节目,这里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新鲜有趣。她的身边大都是与她同龄,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女性,这些女孩有的是编导,有的是主持人,有的是记者,有的是制片人,玫瑰眼中,她们年轻、热情、努力、优秀,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烦恼——单身。
作者 陈梦溪
一年春节假期后,玫瑰回电视台上班,看到平时热热闹闹的女同事们都有点蔫儿,好像有什么心事,她忍不住问大家,春节不开心吗?女孩们告诉她,春节虽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25岁单身男女们被催婚的日子,不少人回老家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安排的相亲。这些女孩们哪怕高学历、高收入,在大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值得为之努力的事业,只要还没结婚,仍是亲朋眼中的“不正常”、“不完整”的人。
同事们给玫瑰解释这种文化:在中国,特别是未婚女人,更成了这种强大“逼婚”攻势的重要目标。因为人们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她们就应该结婚嫁人,要不然就可能成为“剩女”。玫瑰听了不解又愤怒:“我的那些芳华正茂的女同事们居然被人称为‘垃圾处理品’,这真是太不像话了。”
玫瑰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在 2010 年,西方媒体上有关中国女性的报道表现得非常乐观。《福布斯》《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上的报道都说,中国女性处在全盛时期。她们在世界上白手起家的女亿万富豪当中所占比例最高。在参加美国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GMAT)的中国考生中,63% 是女生,她们攻读 MBA 的势头甚至使男生颇感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年龄在 18岁至 64 岁的中国女性中就业率达 71%,占国家劳动力的 44%。第一位女航天员也在 2012 年被送入太空。
玫瑰看来,这些中国女孩是一群受过教育的独立女性,她们的事业作为,在她们的母亲和祖母那里连做梦都不敢想,她们是国家的英才,生动佐证了过去 30 多年里中国女性逐渐开始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在我们隔着16个小时的时差用微信语音聊天时,依旧能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剩’这个字我知道是“剩余”意思,同“剩菜剩饭”中的“剩”一样,几乎没有一点味道。”
此后,玫瑰用了七年的时间,调查研究,采访各类专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跑遍了中国。乍一听,这位美国姑娘似乎为了中国女孩们的结婚大事“操碎了心”,她抓住每一个机会,与每一位年轻的男孩女孩交谈,了解他们对于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并考察亚洲有相似文化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地单身男女与中国的不同,写成了这本《单身时代》。
天气晴朗就催婚?
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长,与朋友们的友谊越深入,“越了解她们那种奇怪的约会方式和复杂的求婚过程,就越是对一些与我明显不一致的情况感到困惑和惊讶。”玫瑰从小都不知道父母亲人会如此多地干涉到个人的情感问题之中,也不明白结婚和买房子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她能明显感觉到这股压力来自各个方面,“她们谈论婚姻,就像是谈论一个长到肉里的脚趾甲一样——火急火燎,有点疼痛,而且如果不赶快处理,情况就会恶化。”
首先是父母。玫瑰的另一女性朋友张梅来自哈尔滨,张梅是她的中文老师,课下,她们也会像闺蜜一样吃饭逛街。玫瑰很多次在旁听到他妈妈从家乡来电话,无论开头的话题是如何嘘寒问暖,妈妈总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将话题引到结婚生子上。而张梅只得告诉母亲,自己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母亲明确表示,不希望她继续在北京生活,这对她找对象没有好处,若是回老家,亲戚们都能给她介绍,一定能找到对象。张梅一如既往地敷衍着母亲,一边无奈地解释,母亲的“催婚”也是有规律的,如果这些天降温了、阴天了、起雾了,母亲就不出去串门,给她打电话便不会催婚。若天气晴好,母亲一定会外出,遇到亲戚朋友总会问到女儿的婚姻问题,晚上打电话时便会催婚……能从母亲的催婚与否得知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天气如何,也算是一种当代黑色幽默了。
玫瑰注意到,在中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婚姻一直是女性生活的基础和顶点。用社会学的观点看,父母与子女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仅仅是“代沟”这么简单,这种根植于两种不同时代的文化思维方式确实是属于中国的特殊情况。“长辈们生长于贫困中,而他们的子女却生长于经济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个人主义兴起、集体主义色彩衰退。”玫瑰十分理解父母急于为子女解决婚姻大事的焦虑,在她采访的不少父母中,最担心的无非是当自己百年之后,孩子仍然孤单,“等你老了谁来照顾你呢?”和“你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得找个人照顾你”。
然而,两代人的文化差异在于,父母认为个人独自生活比家庭婚姻生活要更艰难,而习惯了独居、大都市快节奏生活、工作忙碌的年轻人们,价值观早就变成了“不愿互相迁就,宁愿独自快乐”,况且发达城市的现代基础设施也保证了即便一个人生活也能有滋有味。“在中国农村,一个人很难生活,要靠大家族支撑,但城市里爱好兴趣多种多样,娱乐消遣遍地都是,很多年轻人并不觉得单身不好,也不急于恋爱。”玫瑰也提到了独生子女的个性问题,从小缺乏与兄弟姐妹的相处经验让“80后”“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习惯了独处,没有父辈那么善于包容和理解他人。
女博士真的不好嫁?
不论男女,在中国的文化中都承受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玫瑰以美国为例,大家并不认为结婚生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西方人看重隐私,注重独立的空间,不愿干涉他人的私生活,所以也不存在“催婚”。玫瑰对于中国古老的谚语“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并不认同。当然这其中有男女生理差异造成的生育焦虑,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女性在三十岁以上依旧能够生育健康的孩子,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为了婚姻牺牲事业,而是选择“先立业,后成家”。
玫瑰引用了学者王丰的统计:在中国的城市当中有 700 万年龄在 25 岁至 30 岁之间从未结过婚的女性。她们都集中在中国的一线城市里,北京、深圳和上海排在前三位。同中国的大多数事物一样,她们也是近 30 年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王丰指出,1982 年,接近 30 岁的中国城市未婚女性不到 5%,这个数字到 1995 年增加了一倍,到 2008 年增加了两倍,目前正在全速向着 30% 逼近。
在独生子女的时代,许多女孩子不但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还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表现出色,成为了“学霸”,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获得更高的学历,更专业的技能。“由于家中没有兄弟们竞争,这些独生女便获得了以前可能会留给男孩的、前所未有的机会和资源。她们降生时,正值中国大范围地扩充高等学校数量的时期。后来她们又被当作男孩而赋予努力学习,获得成功,为家庭争光的使命。”玫瑰注意到,“成为白领阶层的知识女性数量已经赶超男性,而‘剩女’则是这些白领知识女性当中的重要成员。”许多“女博士”一毕业便已接近三十岁。
玫瑰的好友克里斯蒂·杨今年34岁,单身,她有经济学学士学位和英语硕士学位,还创立了一家公司并经营地有声有色。她优秀、美貌、高薪,“她已经拥有了城市户口,没有必要再嫁进更好的人家,她拥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自己的住房,另外,将来她还要继承父母目前在北京居住的那套住房。”她对于男性的要求自然也不低,但她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原因是大多数男性都希望未来的妻子能“多顾家”,而她是公司老板,很显然不可能做到。
玫瑰的另一好友马琼是为27岁的北京姑娘,她每个周末都在去相亲的路上。她高中毕业时成绩全班第一,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拿到硕士学位后,她又继续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接着在曼哈顿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现在回到北京。在相亲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让那位男人多说话,自己则表现出对他所说的一切都感兴趣的样子,这种做法也确实使对面的男人感觉良好”。这源于父母对她临出门时的告诫:别表现地太聪明太强势,不然男人不会娶你。她的父亲是位受人尊敬的学者,然而对她的要求也是“笑不露齿”,怕她开心大笑时“太自信,太有魅力”,因为男人们“是在找妻子——就是那种一见面就脸红,体贴温柔,能生孩子的妻子”。
玫瑰也去询问了一些优秀的单身男性,看他们喜欢同什么样的女性结婚,答案有些让人失望:果然,大部分男性并不能接受聪明的女性,因为他们觉得“不好掌控”。高学历、工作好的女性大多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主见,有决断,在部分男人眼中,这是不够“听话”的表现。不过从好的方面看,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接受“女强男弱”或“女主外男主内”的夫妻模式。
爱情还是面包?
在采访中,玫瑰不能理解中国父母对子女的一句“忠告”: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婚姻中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爱情。婚恋网站在中国的兴起绝非偶然,玫瑰登录了某个知名的婚恋网站,看到单身男女们像写简历一样,将自己的“条件”一行一行列出来,对对方的要求也能够量化。某网站“红娘”告诉她,中国女性最看重的是男性的收入,不过收入并不是唯一条件,只是一个“门槛”。她也去父母们聚集的公园相亲角探访,焦急的老人们手中的“传单”上写得也都是明确的需求。“我穿过人群,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为什么青年男女只是查看小小的彩色纸片,而不是亲自相互交谈呢?”玫瑰不明白,纸上写的“条件”就能代表一个人的所有吗?
与大城市热火朝天的相亲活动相比,婚恋还面临着另一种现实。玫瑰通过调查得知,虽然从中国的男女比例看,女性数量并不过剩,但分布并不平衡。她在书中举了一个浙江某地区的例子,那里家家户户屋顶都安装了大到夸张的避雷针。如果说城市多“剩女”,那么农村便多“剩男”,农村男性的结婚焦虑表现在盖房子上。二层楼已足够居住,但家家户户都要盖三层楼房,“甚至到了不建影子楼层,媒人就不来提亲的程度,为了在婚姻市场中再取得一点竞争优势,那些急切盼望儿子结婚的家长们开始在屋顶上加装吸人眼球的大型避雷针”。在近十年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大量进城谋生,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城市女性结婚不要彩礼,而农村地区却总出现因付不起“天价彩礼”而起了冲突的婚事。
不仅在农村,有研究表明,房子的大小确实能够影响到年轻人结婚生子的意愿,接受租房结婚的年轻人并不多,这与美国的情况也完全不同。“虽然美国也有一些女生很拜金,但目前人们还没有把结婚和房子联系起来。”玫瑰说,在中国,并不是要求买房的姑娘一定是拜金的,这可能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大城市,买房不是件小事,需要双方父母共同商议,出钱出力,这样,结婚就不再是小两口的事,势必产生更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单身时代》中的观察,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比我们更早面临“单身焦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出现过“单身风潮”,甚至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对于“剩女”的称呼,通过不同文化中相同境况的对比,或许我们能更从容,更宽容地面对属于我们一代人的“单身时代”。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