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诗》是一本由张秉戍 选译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明清诗》读后感(一):优秀的古诗不仅仅只是产生在唐朝
小淘气昨天放学回家后问有没有描写清明节的古诗,我顺脱口而出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结果还没背完就被小淘气打断了,说是学校提前布置了清明节的假期作业,要做一份与清明节有关的古诗手抄报,之前我背的那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不能算在内。
这猛地一下子还真的是难为住了他娘,虽说平时与古诗有关的书籍也算是看了不少,但是这一时间还真的是想不起来还有什么诗是描写清明节的。还是让万能的网络来帮忙吧。这一搜果然还是搜到了不少东西,其中就包括明末清初李渔所做的《清明前一日》。这倒不禁让我注意到了之前我一直忽略掉的一个事实。
古诗,并非只有唐朝的诗人才做的出来。这次找到的有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其实很多都是之前不太熟悉的,并且在作者的备注后面,赫然标注着除了唐之外的元、明、清等朝代。
想想真的是有些可笑,或许是平日里念叨唐诗宋词太过顺口了,居然忘记了其实在唐朝之后的古人也是作诗的,或许其艺术高度达不到唐朝时的巅峰鼎盛,但是也绝不应该就此被忽略掉。
其实说起来元明清三代的诗歌,在文学历史上还是很有重要价值的。虽然鲁迅先生曾经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且并不代表着唐朝以后无可诵读之诗,无经典之作。回想起历史课本中所列清末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及明朝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明清时期的佳句,是何等的悲壮豪迈。七百余年,历经三朝,还是不乏优美的诗文,只是我们太过于注重唐朝诗歌的巅峰鼎盛,从而忽略掉了它们的文学历史魅力。
《元明清诗》是著名学者张秉戍所编选。其中一共选取了元明清三代诗人一百二十九位的二百四十三首诗歌。作者在选取诗歌的时候从多方考量,所选取的诗篇既具有可读性又在风格、流派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虑把握。再加上作者自身对古典诗词研究以及深厚的文学素养,他对于这些诗篇的释义点评使读者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些诗歌的时代特色以及历史价值,从而领悟到一种不同于唐诗的诗歌之美,与文学价值。
优秀的古诗不仅仅只是产生在唐朝,有空读一读这元明清时期作者创作的诗歌,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元明清诗》读后感(二):读诗如读史
首先说,我特别喜欢文津出版社的这套书。无论外观也好内在也好,都透着那么股子干干净净的雅气,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其次它的装订是线装本,讲究。内容分类清晰,作者简介,注释,解析内容好,排版好,看着让人舒服。
说起诗,自然是以《诗经》《唐诗三百首》一类最为国人所推崇,但文学的每一种体裁,都会有一个鼎盛与平缓甚至衰落的时期,这都是与当时的国家大背景与风气所分不开的。元明清诗虽然没有逐渐式微,但也不乏星星点点的光芒闪耀其中,今天在这本书中所选录的诗人与诗作,可以说很好地集合了其中部分的精华,使我们得以一览。
小时候,虽然懵懵懂懂,可是知道诗是人世间一种难以明状的美。文学本已是窗了,这诗却是窗上那一朵朵洁净的云,是心上那一瓣瓣次递花开。诗是这样简洁而明确,诗是这样言浅而意深,诗是这般近却又那般远。人们总说青春是诗一般的年纪,可见,诗是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分不开的。早了不够明白,迟了又少了些激情。可是想想从前的年代里,诗却是文人墨客一生的相伴,又怎不叫人心生羡慕。诗的巅峰期远了,可是诗的国度永远留了下来,我们在诗中与古人与四时相伴,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诗可大可小,可静可叹,诗是一个时代的魂。
在这样一个科技越来越占据人类空间与思想的时代里,我们随波逐流地向前奔跑,可是内心总有那么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提醒我们,文学是我们永远的家园。近几年,提倡传统文化的举措,也是对文化进程的一种反思,越是物欲横流,人越需要给自己留一点点诗意的空间。
通常我们都说诗以言志,这是说诗是有一种传递内在精神的价值的。透过一首诗,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还有作者向他身外的世界所传递的一种声音。透过一首或多首诗,透过一段时期以及所有时期的诗,更能够让我们看到作者背后所站立的时代,是兴盛是衰亡,是安逸是动荡。可以说,每一首诗,都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而这本书更带给我们这样深深的感受。虽然诗已不再中兴,然而,还是有文人墨客以诗见微知著,以诗言情言志。更兼这三个时代离我们现今更近,也常常会让现代人对前人有一些亲近感。
而这套作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有原文,有作者简介注释作品分析,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时,在增加文学修养的同时,更好地去理解一首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元明清诗》读后感(三):从诗中感受美°
——评《元明清诗》
文/蓦烟如雪
受《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我对古典诗词愈加喜爱。
我国夙有“诗国”之称,但多数诗词很少应用到生活,多数是“诗教”作为启蒙和考试的作用,所以在面对诗词上,多数人呈现的是略知一二,并未深入骨髓的状态。
然,现如今,国家重视中国古典文化,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故而文化自信,也是凸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例如这些经久不衰的诗词。
在书中,作者也说:“读诗不但可以享受到‘美’,而且可以获得‘真’与‘善’,提高你的人生品位,提高你的人文素养。”而在这本《元明清诗》也确实能感受美的灵动,如沐春风,如撒都剌的《芙蓉曲》中的“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如网恭的《春雁》里的“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还有洪昇的《喜雨》“麦芽争出土,花气欲排春。”
在书中,不乏熟知的作者,如前面所说的洪昇,《长生殿》就是出自他手;“吴中四才子”里的文徵明、祝允明和唐寅;还有抗倭将领戚继光、《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甚至以《石灰吟》而有名的于谦......这些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也有抒怀之时,蒲松龄一生不得志,遂将热情转至创作中,而在《元明清诗》看到纪昀的《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甚是觉得他不输王维,“两岸濛濛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诗人不仅写了杭州的绝妙风光,还借画法入诗,在书中,作者点评“试看诗中并无一具体景点的刻画,而是从感受出发摄取空灵之景,而后略加点染,使所描画之景不但动静相间,且虚实相生,启人想象,增益美感。故小诗显得空灵蕴藉,清丽自然,流美之至。”
在看古典诗词的时候,往往我们很少从诗源入手,就开始读诗的表面意思,这个往往是误导性的,而作者先点作者,简单概述,在铺诗句,解析诗句中的意思,我最为喜欢的还是他的点评,从语法、意境、结构、意义......多个角度去分析,使读者更为直观看到诗的前因后果。
这本书共选元明清三代诗人一百二十九位,诗作二百四十三首,虽不能全面地反映三代诗词的风貌,但是从中看到他们的才华以及成就。
这本浓缩版的元明清诗,还是值得闲暇时翻阅看看的。
《元明清诗》读后感(四):唐诗之后的新“诗”代
中国古人喜欢吟诗作赋,到了唐朝,中国的诗歌发展到了鼎盛。唐诗登峰造极,许多唐诗妇孺皆知,这反倒让唐之后的诗歌被遮挡其光芒之下了。朴学大师章太炎(即:章炳麟)认为:“唐以后诗,但以参考史事存之可也,其语则不足诵。”鲁迅先生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佛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虽然各家看法不同,但是除去唐诗宋词之后,我们并不认为元明清的诗词就无可取之处,虽然元明清的诗不及唐诗那般辉煌绚烂,但是它们在继承唐诗及更早古诗的基础之上有了创新,别具特色,风格多样,恰恰是诗歌的一个新时代。
就我这菜鸟看来,元明清的诗歌虽然大部分还是保留着五言七言的格式,讲究平仄押韵,对仗,但是我们会发现元明清的诗已经有了更多的创新,一首诗里可以同时有五言句和七言句,押韵对仗也都有,但是遣词似乎自由多了,这大概也是后来现代诗产生前的自然过渡吧》
“穷则变,变则通,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元明清的诗歌也不外此例。只有深入地读读元明清三代的诗和了解彼时诗人,才能进一步参透元明清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元明两代诗道虽然式微,但是像元好问、赵孟頫、王冕、高启、陈子龙等一众诗人,也有不少佳作,而且在我看来,元明两代的大多数诗人他们的本职并非只是吟诗作赋,他们身处各阶级,有的人的“头衔”明显盖过他“诗人”的身份:赵孟頫,后人更多记住的是他的书法;王冕的画似乎要胜过他的诗;明代的刘基,是开国功勋,他有才,但是我读的史书里记载的多半是他的智谋,而鲜少提到他的诗作;……此番,在《元明清诗》里倒是都读到了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家的诗作,如果没读到此书,大概对他们的印象还是会停留在他们其他方面的成就之中。但是读了《元明清诗》以后,也对这些大家这些诗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清诗相较元明诗,倒是更辉煌些了。柳亚子诗云:“宋词元曲称作手,明清何遽非明堂。自珍变体金和继,平心未拟菲黄康。”清诗虽然还是没能超越唐诗宋词,但是也开创了新局面,大抵是能持平的。清朝名家辈出,佳作也是连连。诗坛出现了多种流派,诗风艺术争奇斗巧。有人平淡,有人飞腾,有些清丽,有些豪放,……书中撷取的沙张白的《蚕妇叹》深刻揭露康熙盛世时的民间疾苦,影响颇大。袁枚的诗清新自然,《元明清诗》一书中既有他随意自然的生活即景——《偶步》,也有另辟蹊径,咏史的《马嵬》,还有谈对钱的看法的《咏钱》等,风格多样,也能读出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氛围里的心境。
读读《元明清诗》,看看不同朝代的诗人与他们的诗作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书中选取元明清三代诗人一百二十九家,诗作二百四十三首,逐篇赏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可让我们对我国的诗史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知。
《元明清诗》读后感(五):作为桥梁的元明清诗
熟悉中国文学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而其后的元明清则分别以曲、小说等著名。其实,元明清时期也不乏许多优秀的诗人诗作,他们的创作在思想或艺术上既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价值,也对后来的“五四”新诗歌的诞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因此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元明清诗》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著名学者张秉戍先生选评。书中选取元明清三代诗人一百二十九家,诗作二百四十三首,兼顾风格、流派等方面考虑,“把具有代表性、可读性,又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面貌,艺术上较为优秀的作品撷取纳入”,供诗歌爱好者和学习者阅读和参考。
在诗人诗作选取方面,本书采用按诗人生年顺序,作大体的先后排列,避免了因作者兼跨两朝而归属困难。结构上则按照作者简介、诗文、注释和讲评四部分展开,内容详实,讲解精到,对诗作创作背景和所涉典故也均有详细介绍,尽可能多的让读者看到这三个朝代的诗人诗作有其不容忽视的成就,以及其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虽说元明清三代诗歌没有唐宋兴盛,但翻开此书还是有大量熟悉的文人诗作映入眼帘:元好问、赵孟頫、文徴明、唐寅、归有光、李渔、洪昇、蒲松龄、孔尚任、纳兰性德、沈德潜、郑燮、袁枚、纪昀、林则徐、龚自珍、洪秀全、严复、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启超、秋瑾、王国维、苏曼殊,等等等等。不难发现,这其中不仅仅有诗人、词人、小说家,也不乏书法家、画家、文人学者,更有不少官员、政客、革命斗士。但无一例外,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名家,都是元明清诗坛中占得一席之地的——诗人。而他们的诗歌作品也绝毫不逊色于前人。
例如,唐寅《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最为世人所熟悉。此诗语浅意隽,似怨似适,充分表达了风流才子科举失败之后表面通达快乐之中隐含的愤世嫉俗。
再如,郑燮郑板桥的《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自然亲切、率真直露,既谈绘画又谈为人,尽显“扬州八怪”之本色。
书中所举诗人众多,但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江浙诗人尤为常见。于谦、李渔、洪昇、高士奇、袁枚都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文徴明和唐寅是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归有光、归庄、顾炎武是昆山人;吴伟业是江苏太仓人;还有吴嘉纪、毛奇龄、陈维崧、沙张白、朱彝尊、吴兆骞等等,也不是江苏就是浙江人。江浙诗人作品如此众多,不但通过诗作内容反映了明清的社会图景,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江浙地区文学艺术的兴盛与繁荣。
综合看来,元诗的内容多是曲折地流露对故国的怀念和同情、歌颂祖国壮丽河山、民族英雄,以及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罪恶;明代诗歌则在不断的拟古与反拟古中发展,涌现出众多派系;清诗兼具爱国精神、揭露现实、反帝反封等多种社会功用与价值,呈现着各自不同的面貌与风格特征。
纵然已经走过了诗歌的辉煌时代,但诗歌的发展并没有停下脚步,细细品读这三朝的诗歌,依旧能发现令人惊叹、赞美、感动、震撼之处,而遥望其后诗歌的新时代,这才发觉其实元明清诗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它们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而那过渡时代中的风起云涌也不失为一幕幕值得品鉴与欣赏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