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901》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库1901》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901》读后感(一):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送瘟神》

  《送瘟神》从简析曹操兵败赤壁切入,科普了什么是血吸虫、人类对血吸虫的研究以及对预防、治疗血吸虫症的历程。

  其中感触最大的,是日本和中国对待血吸虫症的态度。日本通过政府认真推行、民众积极配合,历经几十年,最终实现“全面消除”;中国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很多时机,直到事态实在严重,才开始“大跃进”般的重视。

  作者的语言冷静客观,没有文字煽动和感情倾向,全篇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就只有题目“送瘟神”三个字。

  文章结构布置合理,将人类对血吸虫症的认识过程缓缓道来,有纵向也有横向,清晰立体。

  我认为这是一篇好的科普文章,还在于读的过程中我对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和探究欲。比如“仿制特效药”的事情,文中只是一笔带过,但如果以后我自己看到这类的书,就会有兴趣看看。这样读书才能越读越宽。

  针对一条评论“对《XXX》不感兴趣,没看~”:如果一本定期出版的书只刊登读者喜爱的内容,取悦读者,那么无论是书还是其读者,视野都会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能接受其他东西。

  有句话叫“冒犯读者”,我喜欢这种冒犯。

  《读库1901》读后感(二):所谓读库,不过尔尔

  这本书放在办公桌上很久了,迟迟没有看。因为看过了前面一本读库1900,不知所云。周日下午在办公室忙完事情,不想捧手机不想看电脑,于是打开这本读库1901。 办公室倒西晒,这个季节开空调也没什么效果,房间的空气热烘烘的,整个人也晕乎乎的。书的第一篇是刘大为写的《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人类会怎样?》,看着看着,晕意全无,毛骨悚然。在作者的一堆假设后,物质文明崩溃后,剩余的一堆文明人在物质文明清零的原始状态,从人吃人开始重新开始。在短暂的几十年上百年,走完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直到重新燃起文明之火。很科幻。很炫。然而,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四篇是《送瘟神》,写血吸虫防治的,好文。文章从曹操赤壁之战败退说起,写尽血吸虫病的古往今来。西医和中医对待这种传染病的办法和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今天的中西发展。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执着地防治血吸虫病,并以此推动整个国家卫生环境状况的改进,很让人佩服。迟至今天,日本的血吸虫病已完全消除的几十年后,我们国家还有上百万的患者,这确是要让人警醒的。积习的改变,素养的提高,的确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第六篇像是个软文,是一本未在国内出版的英文书籍的部分译文。写GPS技术的前世今生,深入浅出,淡化了专业部分,科普味儿十足。我所惊异的是,在GPS技术发展过程中,那些非专业人员的贡献。在这一点上,美国教育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中写到了很多美国政府对GPS技术控制和利用,包括战争和杀人,再看看他们今天对华为的撕扯,那股血腥味,透过文字,扑面而来。 其余几篇,不忍卒读,或是冗长沉闷的流水账,或是不知所云文。掩卷扶额,很不解编者选文的标准,所谓读库,不过尔尔。

  《读库1901》读后感(三):脑洞大开

  《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这个似乎是一个非常好的写科幻小说的题材,而且跨越的时间尺度可以非常的大,也适合探究黑暗的人性。

  《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我们总是擅长将艺术和政治连接起来,其实艺术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

  《学美术,教美术》,虽然没有听说过作者郭绍纲,但是从口述中还是能感觉到那个年代跳动的脉搏,作者的师从都是一些闻名于世的大家,现在似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送瘟神》,虽然之前有点怀疑我们是否真的在很早之前就彻底灭绝了血吸虫病,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真相可能更严重。“目前国内还存在大范围血吸虫流行的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这七个省。” 根据文中提到的血吸虫病传染的路径,估计更多的地区也不能置身事外。好消息是,现在血吸虫病有可以治疗的特效药。

  《知道“自己在哪里”》,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离不开的 GPS 技术,其实应用的时间并没有那么久。一个是感谢美国人开放了 GPS 信号,另外就是传说的那个军方“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其实很早就已经停用了(2000年5月)。一方面,GPS 还有很多可以探索而且意想不到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GPS 也带来了很多可怕的“事故”,不能尽信 GPS。

  《金庸为什么这么好》,感觉金庸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还看不看。金庸的好,体现在一些细节的把握,以及和历史的融合。看过不少网络小说,脑洞其实比金庸还要大,虽然文字要粗糙一些,但是可能接受度会更高。金庸当年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其实和现在追更的网络小说也差不多。

  《冰与火的暗影》,看不太懂,虽然追完了所有的剧集,但是《冰与火之歌》中的世界太庞大,细节太多。

  《读库1901》读后感(四):读库1901读后

  这是自为了补齐读库06系列的几本后,第一次在电商平台购买读库系列,京东购物的送货还是很不错的,不过经常还是有点儿边角磕碰,我自己本来也算不上特别爱护书,可以在接受的范围,毕竟像老六那么夸张的包装,别家应该很少有了。新的一年读库感觉纸质有点儿薄,但印刷还是上乘。

右下角

  这次是一下子买了读库1901到1903,在朋友的影响下,先看了金庸先生的部分,1901中是严锋老师对于金庸文本的简单分析,写得还有趣味的。

  全书中最喜欢的是《送瘟神》,小时候背过主席诗词,两首七律送瘟神,当时以为血吸虫现在肯定已经消灭了,看了这篇才知道血吸虫疫区只有日本是彻底消灭了血吸虫,作者朱石生也是读库的常客,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写出了血吸虫的前世今生。

  第一篇《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没有看完,感觉看不下去。自刘大可不做混乱博物馆,转而关注他的微博,感觉没有以前混乱博物馆时期质量高了。

  《读库1901》读后感(五):探求人类文明的另一种可能

  因缘《读库》成就的姻缘,难以计数。

  八年前,《我的抗战》全国巡映济南站的两位舵主,就因此步入婚姻殿堂。老六赴泉城主持两人的婚礼之前,在微博如是评论:“俺的心里,不是不失落的。原来两个人订两份《读库》,如今合为一家,销量锐减一半。”

  其实,事情还有另外一个面向。且不说后来的读小库在新一代之路上陪伴,仅就《读库》本身而言,许多家庭也会因学生成员的成长与分离,使其销量加倍。

  在我这个三口之家,每次我阅毕《读库》,总是向儿子马骁介绍几篇文章。具体到《读库1901》,我建议他留意《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

  刘大可此文,大开脑洞,转换角度,爬梳历史与现实,铺陈知识与常识,探求人类文明的另一种可能。他为支撑现代农业的化肥与农药正名,为没有马匹维持交通与通信乃至政权与疆域的玛雅而惋惜,让人印象深刻。而下面这段话,或可视为他作文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大灾变当然会抹除一切国家、一切政府、一切政党,乃至一切疆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前文明的政治制度没有遗产,在最近的两个世纪之内,现代国家观念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权力的来源:少数人能够向多数人发号施令,并非因为神赐的王权,也不因为暴力的镇压,而是因为公民认可这个政府与自己有共同的利益,或者说,公民开始认为自己也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然而,社会上更多的,是自然权利成为绝对权力的掌中之物,太多悲欢不过是后者对前者收授之间的表演。其后的三篇,《〈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学美术,教美术》《送瘟神》 ,便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了这一点。

  在马骁读完《读库》后,我俩也总会交流观感。我发觉,他的兴趣与我的并不重合,我为他辨析权利与权力的区别,他却对《金庸为什么这么好》津津乐道。人生实难,大道多歧。已届中年的我,与即将成年的他,正处于不同的心境。

  问了马骁,得知他的中学同学还没人持续购阅《读库》,加之他也没有显摆,所以无人发现《读库1503》《读库1803》里他的“英雄事迹”。我不禁遐想,在他升入大学后的某日,某位学友兴奋地对他说:“马骁,给你推荐一本书,名字叫《读库》……”

《读库1901》

  转引《读库1901》几段话:

  这真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人类是唯一的全生态系统顶级掠食者,但也是唯一不能直接食用其他生物的动物——我们几乎只吃熟食,甚至几乎只吃驯化物种。

  而且一旦离开了各种工具,我们既不会狩猎也不会采集。人类才是那个“到了野外连吃都不会”的家养动物,我们在一万年的岁月中驯化了各种牲畜作物,最终结果却是驯化了人类自己。

  今天的世界上同时生活着七十五亿人,唯一的真正原因就是有化肥和农药支撑的现代农业。一旦失去现代农业,就必须饿死五十亿人。但现在连庄稼和牲畜都没了,土地的人口供养能力会迅速跌落到新石器革命以前——每平方公里的平原沃土只能养活一个人。而地球陆地总面积一点五亿平方公里,除却百分之二十一的沙漠、百分之二十的冻土、百分之十的冰川,即便最野心勃勃的乐观估计,全人类也将只剩几千万人——但这是绝不可能的。

  于是从大灾变的第二天开始,不可一世的人类文明已经不可阻挡地土崩瓦解,史无前例的大饥荒迫不及待地赶来收割世界上的幸存者。

  马匹,它们不但力气大,而且跑得快,是交通和通信的不二利器。在前文明的古典时代就已经是控制大面积土地的必要前提,而没有马匹的地方,比如前殖民时代的美洲,几千年都不能建立统一的政权,也绝无可能维持辽阔的疆域,也就无法从广阔的土地上征集粮食,他们的城市一旦扩张得太大,就会将周围的生态系统彻底毁灭,因此骤然崩溃,灿烂的古典玛雅如今只是残垣断壁。

  科学是自有生民以来唯一可靠的认知,它对世界的解释是最能投入实践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唯一能投入实践的,这意味着科学完全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在观察中不断验证的知识。尽管从感性出发,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可这一观点,但这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整个现代文明——千古以来对闪电的无穷解释中,只有科学的解释能造出避雷针。

  (以上六段:刘大可《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

  记得当年《大众电影》的封底有一个男女角色接吻的镜头,曾引起轩然大波,反对“接吻”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许多文化部门都感受到压力。我们《人民戏剧》杂志编辑部还就这个所谓“不健康”问题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很多理论家都正色而谈,提出这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只有一位著名女演员用舞台腔“京白”轻声细语地说实话:“其实这种现象古时候就有过,不然怎么能够传宗接代呢?”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出声。

  (吴钢《〈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

  那时不叫国画,叫彩墨画,这是徐悲鸿命名的。我认为这个比较科学,比“中国画”的提法准确。油画、水彩画、彩墨画,都是按照物质材料分类。而且其他国家的人也画彩墨画,并非只有中国人画。如同把油画叫作西洋画或者某个国家的画也不确切。反过来说,中国绘画也包括很多种类,并非局限于彩墨画一种。概念的确切性对于美术的宏观教育、美术知识的普及、美术文化的国际交流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不能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越是国家强大,越要有博大的胸怀。

  (郭绍纲口述、王立记录整理《学美术,教美术》)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