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未读·文艺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一):别具一格的童话
时间更迭,战争,自然,人类的智慧,爱情,贪婪,醒悟。
故事的主角可以是一座山,一座城,一个国家,当然也有人类。
结局有唏嘘,有回味,有惋惜,也有莫名……
人类的魔法变得实用,变得生动。
善恶模糊,仍有其独有的规律,算是因果循环
诗歌与童话相结合,奇特的韵律贯穿整本书。
……………………………………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二):关于时间,关于自我
与其说是童话,不如说是一部部美丽而永恒的短篇小说集,诉说着人们世世代代都永不褪色的主题——时间与自我。
这是个人接触的黑塞的第一部小说,在这部童话集的每一个篇章,主体不论是个人还是一座山,其最核心的主题大多都是关于自我的探寻,并伴随时间与记忆,自我终会消弭于永恒当中。在黑塞的童话中,不论主人翁做了何种选择,最终的结果似乎都看不出一种对错或是价值的判断,这也正如同时间的本质——世间本没有对错之分,所谓的对错不过是囿于时间中的主体相对于自身周遭的环境所看到的幻象,而这一幕幕的幻象皆会尘埃落定,归于虚空。
不论是来自古代东方的“诗人”,还是吹笛梦中的“我”,抑或是奥古斯都斯,我们看尽的都是一幕幕人生的“幻象”,每一则故事主体踏上的自我探寻之路所经历的都不尽相同,但透过故事的纱帐,放佛能看到一个相同的人生主题,这个主题让每一则故事都有一种相互映照,又相互关联的影子,而假若你看过黑塞的另一部如诗般隽永的小说——《悉达多》,那么,黑塞的童话,甚至是在他早期的童话作品中都隐约有着“悉达多”的影子,即关于内在的探寻,关于时间的把握,关于永恒记忆的描摹,这也不禁令人怀疑,黑塞在这许许多多的故事中,讲述的是深刻的自我与逝去的记忆,但他宁静优美的语言道出的是值得人生不同阶段都能品尝出不同韵味的自我与时间。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三):暗黑梦境魔幻故事集
《矮人》智者听命于蠢人,一出蹩脚的喜剧。
《影子戏》无论智者还是愚人,逃离不了美人的影子戏。
《神秘的山》傲视一切,却折服于崇山,唯有与山融合,才感悟和谐之美。
《诗人》既想洞察世间之美,又盼袖手旁观。
《笛梦》面包,爱情,自然竟然只存于梦境中,醒来依旧在黑暗中航行。
《奥古斯图斯》一个美好的祝愿,得到了众人的爱,形成了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格,只索取不付出的处事终究带给他一世空虚,咒语解除之后,感悟到人间百味,世界真实得可爱。
《众神之梦》一切毁灭,唯有众神永恒。
《外星异讯》战争比自然灾害的伤亡可怕,因为灾难产生怜悯同情,战争泯灭人性。
《此道难》欲得人间之胜景,必跋险阻之路。人生亦是如此。
《爱丽丝》追寻记忆,潜踪避世,重拾初心。
《欧洲人》对贪婪傲慢的欧洲人极度的嘲讽。
《藤椅的童话》不看本质,不得其要领,做任何事也只能留于表面。
《帝国》原本贫穷而重文化的国度,跪拜在钱权之前,抛却内涵和底蕴,沦为空壳。
《魔法师的童年》是黑塞个人成长录,也是对所有人童年的写照,富有想象力,随着年岁增长逐渐失去了魔力。
黑塞的童话更像是暗黑梦境魔幻故事,他所描绘的场景需要调动阅读者所有的想象力,既有鸟语花香,色彩而梦幻,又有枯槁破败,黑暗而死寂。就像梵高一样,异样的精神世界,带给他们创作的源泉,这些童话正好在他犯病期间创作,《魔法师的童年》中的小人疑似就是他分裂出来的形象。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四):关于成长
最近同时在读《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和《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是两本关于成长的书。黑塞以童话的口吻讲述残酷的成长,贝蒂在残酷的生活中领悟成长。
成长是关于变和不变。
在黑塞《神秘的山》中,雀斯克对未知的大山充满了征服的欲望,他渴求搜寻大山的秘密,在探索过程中他和大山彼此信赖,互相给养,形成了一种亲密的关系。然而,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到最后不是以人的贪欲为准的。随着了解的深入,兄弟般的互相尊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夺取、征服、攻克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欲望驱使人们去扩大自己的认知,然而过度的、不被控制的认知,终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大山没有变,它静静的伫立着等候,人变了,最终付出了成长的代价。
贝蒂笔下的《布鲁克林有棵树》也是一种成长。一切都在改变。一切又都没有变。“弗兰西的世界从脚下溜走。和往常一样,她还是每天晚上看一页《圣经》,看一页莎士比亚。她每天弹一小时钢琴。她将钱一分一分地往储蓄罐里存。垃圾站还在那儿,其他商店也都还是老样子。变的是她。”
小时候,幸福是周末步行去书报亭蹲一天看各种图画书和小报;幸福是每周二楼上的叔叔带来新一期的电视报;幸福是晚餐吃一根炸鸡腿;幸福是一枚游戏币把街霸打通关。不知何时,鸡腿不再那么香喷喷的让人垂涎欲滴了,不知何时,周末也不再想穿过十几个街区去看书了。书报亭还是那个书报亭,鸡腿也还是原来的味道,是我变了。
小时候那些天马行空的梦想不是被现实撕得粉碎而亡的,是在成长中被一丝丝一点点灌喂药片安乐死的。另一些梦想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但那已不再是梦想。当我们为了成长而欢欣鼓舞的时候,衰败也孕育其中。
我们不再为了有足够买一根“雪人”冰棍的钱而激动不已;不再为了喜欢的女孩回眸一笑而兴奋的夜不能寐;不再为了买到一套流行卡带而到处炫耀;不再为了心爱的偶像冒雨听他的演唱会。成长带给我们更多满足的同时也拉高了我们的幸福线。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五):自我的童话之书
童话总让我体会到一种隽永的美感。不论是幼时所读简简单单的郁金香童话,还是宫泽贤治、王尔德、安房直子、圣埃克苏佩里等笔下或纯真或唯美哀伤的童话故事。而黑塞的童话体现的是一种九九归原的隽永,结合了中国文化的美感。对于黑塞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来说不算新鲜,但在童话的阅读上,实在是崭新的体验。
这是一本黑塞藉童话之名,向自然呈现自我之书。追寻自我精神、实现自性,回归自然并与命运融合。童话是文字与自然碰撞的最佳题材,但黑塞并未藉此表现童趣的一部分,而是选择抒写其中蕴藏的死亡、命运等主题。其中“死亡”在童话题材中所表现出的意义,在黑塞笔下还是颇为独特的。
死亡非是为了惩恶扬善,非是完成唯美的宗教信仰,非是牺牲,没有阴谋……死亡是与生俱来的命题与责任。
在《影子戏》里,死亡是无意识长河之中漫不经心的过程,连一种结果都称不上,在虚无的浪漫主义里飘荡、沉浮。这篇篇寂静的文章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像单薄的影子般捕捉不到也看不通透,却在男爵与诗人的人称变换中使人看到无意义与意义的隐隐交锋,这是黑塞一贯喜欢追逐的事。鸟儿幽深的歌声与浸在血泊里的白玫瑰让人想到《夜莺与玫瑰》,只是王尔德要热烈、要壮美,而黑塞只选择荒诞。亦想到《自私的巨人》结尾,巨人躺在树下,身上落满了白花。你可看到童话中的爱、信仰与纯净,而黑塞鲜少追求这些意象,诗人如影子般活着,又如影子般死去,从始至终,只有男爵表演着人间戏份。彷徨又荒唐。
死亡是《神秘的山》一文中表现出的“命运的戒律”,是《吹笛梦》中的亦生亦死:“健行、布里姬特、我父亲以及故乡,似乎只是一场梦,我年老且郁郁寡欢,长久以来不断、不断地航行在这条夜黑之河上。”是奥古斯都斯在教父面前静止下去的心跳,是脱离尘世的美丽的梦。
只要不问结果,死亡能代表一切。不幸与痛苦才是生。
但即便痛苦孤寂、精神上永远悲伤,黑塞还是把温柔赋予《鸢尾花》,怀着柔软的信念回溯本质,并且是在爱过他人之后。读《兄弟俩》时,猝不及防便读至结尾,对这戛然而止感到啼笑皆非,这则单纯而又调皮的小寓言,是作家偶尔也对世界释放的善意。
这些是给所有人的童话,给处在不同阶段的所有人,都看到另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与可能。而在书中偶然会读到一些悉达多或荒原狼的影子,也属实是意外之喜了。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六):哲思童话
总体评价4.5。
这是本非常漂亮的精装本,彩页插图,广告做起来应该叫:送礼佳品。以前只知道黑塞是个作家,没想到插画也非常好看(绝对不是我这种灵魂画手)。
黑塞的语言有着诗一般的美感——哪怕在翻译过后,他脑子那些跳跃的想法,也特别浪漫。而且小小的故事里,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会不自觉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但作为童话来说,可能相对晦涩了些,我个人觉得不那么适合年纪很小的孩子来读,反而是人生阅历越丰富,读起来会更有味道。
书里的童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王子与公主,主角可以是丑陋的小矮人,也可能是把椅子,并不一定完美结局这点,让我觉得与安徒生有些类似——黑塞的故事更有跳跃性,而且还有很多戛然而止,像是没有结局。
《奥古斯都斯》——大多数人应该思考得更多是“人爱己”还是“己爱人”,我却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可以给孩子那样一个祝福,应该选什么才好?
财富?好像只要够用就好。
健康?这个肯定需要,但矛盾在于,没有一个人能保证自己永不生病。
喜悦?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永远开心,但这似乎只是个相对的概念而永远没有标准。
其实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可是事情的发展却不由他们控制,奥古斯都斯曾经憎恨过母亲赐予的天赋,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那句:
啊,我已经尽我所知为你许下最好的愿望了,那或许不是正确的,然而,即使人人都爱你,也没有人会比你的母更爱你。《来自另一颗星球的奇怪信息》说是的战争。虽然正常的人都希望世界和平,但战争总不可避免地存在。
始作俑者都是你与你的子民,但是你们也深受其苦。这篇对死亡别有诗意的理解让我印象特别深,然而,与众多凡人一般,对于生老病死,听说过、也许也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依然逃不过心里的结。
死没那么糟,死只是一种离别,我不是为了这个伤心。《周幽王的故事》以西方叙事写东方故事,很有意思,但让强迫症如我很抓狂,特别想去摇醒坟墓里的黑塞——人家是点火,点火!不打鼓。
我还很纠结《兄弟俩》开头明明说的是父亲欺负弟弟,而最后忏悔的却是哥哥。
有人说,黑塞就是这辈子活得太明白了,所以他的作品里从来不缺少哲思。至少从这本书里,哪怕是他十岁的作品,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不过,不管是否能理解哲学的意义,我都喜欢里面的小故事,像诗一样。
:看完才去看作者生平,果然是诗人!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七):黑塞的梦境世界
《神秘的山》
我相信雀斯克和黄山一定有某种共通之处,才能让雀斯克如爱兄弟一样爱黄山。人是怪人,山也是怪山。因为彼此都阴晴不定喜怒无常,雀斯克不甘于只和他的山有一点灵魂的共鸣,他不想要朋友了,他想要一个被驯服的避难地。然而当他最终要死在山的怀抱中时,他才了悟,山和人都是在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寻找自己生命的归宿。他觉得这一切都太残忍,但是这个一辈子都没有满意过的人,反而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心生安宁,并且“感受到世上某种和谐与永恒之美”。
《吹笛梦》
这一篇很有点象征的意味。在登上那艘船以前,“我”的世界里几乎只有美好。但是唱着死亡之歌的男人改变了“我”的想法,让“我”了解到世界上诸多的痛苦,然而痛苦又是另一种力量。(这个观点很像王尔德在他那篇狱中长信中所提到的)“死亡才是人生最高也最美的境界。”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广泛存在于浪漫主义者心中的观点?在本篇结尾,“我”又为什么不能呼唤那个男子了呢?是因为他已经教授完了他所有的知识了吗?还是因为“我”从踏上这条船开始,就注定只能孤单一人?也许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总有一个人航行在水上,总有一个人要来接前者的班。“既然没有了回去的路,我彻夜航行在黝黑的水上。”
《奥古斯都斯》
这真像各种两性关系问答中的经典问题:到底是找个爱你的人呢,还是你爱的人呢?本篇中,这个问题演变成了:假如你有超能力,到底是让所有人爱你好呢,还是让你有爱别人的能力好呢?年少清狂时,总希望别人多爱自己一点;然而收获了所有人的爱的奥古斯都斯,却在空虚与颓靡中自我堕落。不难想象,我们即使有超凡的人格魅力加持,也依然要顾及旁人眼光,免得被所有人嫌恶。但是奥古斯都斯不用操心这一点,所以人类生来既有的欲望把他推进了深渊。最终他学会爱别人,在惨遭报复以后,他回到了幼时的天堂。被所有人爱,会过上最好的日子,但是心境由你自己而定(缺乏正确的引领,大概率上会荒芜掉);爱别人呢,总会受伤,因为爱一个人就是给了他(她)伤害你的机会,但是也可以尝到人生百味。
《来自另一颗星球的奇怪信息》
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一个那样的世界,人人心中都只有爱,宽容与快乐。然而那另一颗星球,似乎除了国王以外只有暴虐,愚蠢和贪婪。地球上两者兼具,我想后者也许偶尔更多,但总有人活在愉悦之中。哪位国王的话触动了我,他说他的世界是完整的,那些负面的东西是不可分割的。我偏题想到了科幻小说中常有的邪恶外星生物,两个种族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必然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正如本篇中的两个星球。又想到了人与人之间也有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一点说起来会很冗长,简而言之就是三观不同做不成朋友吧。
《鸢尾花》
抛弃景象追寻本质的故事,和《神秘的山》莫名有点相似。这也可以理解成成人对童真时代的挽歌,因为我们很少能再次回到童年时的心境去和大自然对话。(其实我觉得童年时候跟自然对过话的也没多少人)既然说到《神秘的山》,不禁思考穷尽一生寻找本质是否有它的意义。然而意义对每个人都不一样,我想如果回到童真时代能带给你灵魂的慰藉,那就很好。
《柯诺格博士的结局》
在我看来这篇其实挺讽刺的。猩猩同志打着素食主义者的名号,将自己慢慢退化成原始灵长类动物,掐死柯诺格博士的举动说明他并不是真的超脱世俗。小亚细亚的这片社团土地上,世界观已然畸形,人也偏激癫狂。不过套用我前面的话,人与人之间也会有迥然不同的价值体系,谁知道这样疯狂的世界在那些素食主义者眼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八):自由的背后是孤独,童话的背后是现实。
刚看完《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睡了一觉,做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和朋友在泥塘、沼泽地附近玩耍,突然间朋友沉入了泥塘,附近的人去拉他,他消失了,就剩下了一堆衣服。大家都很惊讶。朋友掉落到了泥塘下面,泥塘下面是一个狐狸的王国,在那边的狐狸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当然了,狐狸也有害怕的东西,那就是神父……当男孩掉落的时候,狐狸国王问是不是神父,因为他们好害怕神父……然后发现不是,是一个男孩,就把他关了起来……
梦到这里结束。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童话的经历,或是在梦里,或是在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没有了梦幻和想象力,为了一个个现实目标去努力奋斗,好似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去达成的一般。就在昨天《千与千寻的神隐》在国内正式上映,好的故事总是让人每次阅读会有新的想法,好的童话故事也不例外。重新看《千与千寻的神隐》,故事中的“猪”、“无脸男”不就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个现实的写照吗?好的艺术家、大师有着超越常人的直觉和感知力,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对人性深刻而直接的体验,并且可以表达出来。无论你在哪个阶段看这些作品,都能体验到毛骨悚然的快感。
宫崎骏是这样,黑塞也是这样。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未读·文艺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杨梦茹
出版年:2019/4
页数:304
定价:88.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59629838
我们身边一个个在为现实目标努力的人们,是丧失了这样的感知吗?还是说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感知,甚至说,我们就是如此,天赋不如那些艺术家、大师们?
带着这些直觉可以与各种载体融合,比如童话文学,比如电影,比如音乐,比如绘画。我们所知的黑塞大多来自于他的《悉达多》,然而这本以童话书冠名的思想精髓,恰恰阅读的人少之又少,就好比,我们知道王尔德,很少知道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人不在以单薄的形象出现,而是以饱满的立体感跃然而上。
黑塞的童话故事,有对天赋恩赐的思考,有对追溯信念的本质,有对人是孤岛的思考,有对自然的热爱,有对纵身一跃的超越,现实意义、虚无浪漫主义,融合在文字里,不以生始,不以死终,在人物、故事之间不断交锋的是那意义与无意义的交锋,所形成的质感,每一句话贯穿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
曾经的大师们,用童话来书写思考,启迪智能,增长智慧。从生活而来的童话,让人念念不忘。而今童话书除了一堆搞笑之外,什么都不剩下了。也难怪,很多人大呼,“童话是骗人的”,甚至成了歌词传唱。我想说,大概看的是删减版的童话吧……从象牙塔的书中走出来的人们,面对真相的到来,是措不及防的,是崩溃的。
自由的背后是孤独,童话的背后是现实。希望能把这些体验都还给我们,让我们提起勇气直面我们的生活、天然的虚无、大自然的残忍。这一天也许发生在10岁,也许发生在死亡之前的那一刹那,这一天开始,我们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九):如果你这个年纪还在读童话
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外星人光临地球,然后在我家的屋顶上,投下了一幅星图。那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到现在我都还对于当时的画面记忆犹新。为什么人会梦见这种绚烂、而不切实际的东西,恐怕还是由于大多数人所有的那种远方情结。
Part 1 黑塞作品里的远方情结
人总是一种会向往远方的动物。有一句话是这样的的,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的地方。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期待远方。黑塞的这部作品,就可以让大多数人找到远方的感觉,可能也是这个原因,黑塞的作品在中国很受欢迎。电影《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里面有一个故事就是讲的一个流动剧团的经理和一个没有四肢的残疾人艺术家之间的故事。这部电影的色调以及风格,画里画里面的感觉非常类似,具有一种神秘的异乡感。而《小矮人》这一篇童话,在我的概念里面与这部电影的这一个片段属于姊妹篇。
小矮人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想象的样子。生活在富裕家庭的玛格丽塔小姐,高傲且冷酷,居然对小矮人疼爱有佳。小矮人与被抛弃的小狗有着同病相怜的命运。在这种阶级分明的社会当中,似乎贫穷与低贱,就是一种原罪。一些熟悉的情节,被放在远方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小人物身上,形成了一种非常容易让我们接受的氛围,唤起了大多数中国读者的远方情节。
Part 2 艺术化的场景描写
而这一本书,将自然之景与故事的情节发展完全的融入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难得的美感。这一种美感,很容易唤起读者对于世界名画的联系,使之成为对作品理解的一部分。《怪谈》是1964年小林正树导演的一部恐怖奇幻电影,这部电影的布景与这一本《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也可以说是非常契合。(当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风格了。)
书中这样写道:
“远处山陵上的阳光,染上了粉红色的云霭,肉眼几乎看不见,阵阵钟声才穆拉诺岛上传来。暖意迷醉了平底船的划手” ……“临走前一天的晚上,他出城在海滩上漫步,我们可以想象此刻他的思绪十分灰暗。太阳早已下山,星星在平静的海面上闪烁着白色的光芒”场景的美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现实中的小人物却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这种反差使得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更强。(以喜写悲,益增其哀——杜甫)
Part 3 或许喜欢黑塞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东方色彩
东方色彩,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描述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带有神秘色彩的所谓东方文化并不是真正的华夏文化。而让我们欣喜的是,虽然西方世界通过电影以及文学作品对东方文化进行了种种曲解(比如傅满洲的虚拟人物形象),但是依旧有一部分西方人与我们的思想出奇的一致,这就是赫尔曼·黑塞。
《鸢尾花》就是一篇非常具有东方色彩的童话。一个小男孩变成了少年,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也在多年社会的磨砺之后丢失了宝贵的东西。女神临终的时候点醒了他,帮助他找到了失去的东西。在冥想与追寻的道路上,时间成为了最不重要的事情。
这与陶渊明亦或者庄子的思想出奇的一致。一边是“误落尘网”的中国古人,一边是寻找忘记了鸢尾花意义的安瑟姆;一边是经历一生的小男孩,一边是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庄子。如果不是书上写着“德文直译”,还是真的怀疑这部作品某个国学大师假托黑塞创作出来的作品。
这部书闲人可看,因为有趣;文学爱好者也可以细细研读,因为有内涵;甚至于可以用作作文课的范文,因为遣词造句也非常考究。如果感兴趣,不妨寻来一阅。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读后感(十):不管是9岁还是99岁,我们的世界都不能少了童话
01
“有很多人爱你”PK“你爱很多人”,哪种人生更好呢?
有的人从小被家人宠坏,往往傲慢与挑剔,在他们的心目中,全世界都应该围着他们转、满足他们的需求,殊不知早已被大家贴上“公主病”“纨绔子弟”等等标签;而有的人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身无长技,却总会在恰当的时机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成为值得信赖和托付的伙伴。
黑塞的童话《奥古斯都斯》中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奥古斯都斯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得到了一个机会,只要在邻居老头的八音盒响起之时为儿子许下一个愿望,不管是什么,老头都会帮忙实现。在那个忐忑不安的夜晚,奥古斯都斯的母亲为儿子许愿,希望“人人都爱他”。
奥古斯都斯逐渐长成一个骄纵的少年:有暗恋他的少女向他求爱,他不但拒绝了女孩的鲜花,还用一个轻浮的吻强制换了女孩的戒指,之后便对女孩恶语相向。母亲试图管教自己的儿子,无奈爱他的人太多了,他根本无动于衷。无论奥古斯都斯做什么,即便是坏事,身边也会尾随着一大批“粉丝”为之倾倒。
年华流逝,身边人盲目的爱让奥古斯都斯完全迷失了自己,轻而易举地获取别人的热烈追捧越发让他对这种肆意挥霍、只有得到没有付出的模式感到倦怠,他找不到人生的乐趣了,遂决定组织一个晚宴,并想好在晚宴上服毒自尽。
这时候,隔壁老头出现,并答应帮他改变这个由母亲选择的愿望。奥古斯都斯哭着说:我想要爱一个人的能力。
魔力发挥了效果,来参加晚宴的人通通恨透了奥古斯都斯,把他之前的恶行一并清算并把他送进了监狱。出狱后的奥古斯都斯尝尽了世间人情冷暖,却仍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发现了零星的美好。
如果主角是我们,我们会怎么选择?这也许跟人生的阶段有关。年少时,希望自己是所有人的宠儿;年长时,爱很多人,是你留在人世的最大理由。
02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听,每个人看到的故事不尽相同:
9岁的孩子会说:听到八音盒的音乐,真的能实现一个愿望吗?那我能不能许愿不要再写作业了?
19岁的少年,心中满是对理想的追寻,亦有爱情种子在悄悄萌芽,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对远方的向往:人见人爱的本事,怎么最后沦为一番荒唐?如果我有这个超能力,必定会实现很多很多的理想。
29岁的青年初次品尝人间的艰难,看到奥古斯都斯的不完美,也终会明白《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那句经典台词:人生永远都是这么艰难。
39岁成家立业为人父母的人呢?也许他们会考虑为孩子做的选择不一定对孩子最好这个问题。
至于69岁、99岁的老者,他们也能在本书中读到一些新的感觉。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的他们,心灵更需要净化与升华,并最终回归单纯。
03 9-99岁都能看黑塞童话
生活和童话世界不一样,这道理我们人人都懂,但是真相到来的那一天,撕裂的梦境却依然痛彻心扉。不止是爱情,关于理想、工作、生活,都和小孩时候的想法有很大很大的差别。不少人把那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歌词拿来打油。
童话里真的都是骗人的吗?
有一类童话是只给小孩子看的,那是建造在真实世界上的乌托邦,是只存在天真快乐的象牙塔。还有一种童话,它没有故意扭曲真实的逻辑,形式像传统童话那般简洁美好,却道出了所有年龄段都信奉的真理,比如《小王子》,比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童话同样具有此般魔力,它们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
《小王子》是为了守住最初的东西,《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教会人们如何走接下来的路,而由未读出版的这本《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则希望读者能在优美的笔触下360度体悟人生、增长智慧。黑塞的童话始终源于生活,让人过目不忘。它们虽然属于艺术童话,但毫不做作,其间的魔力在于黑塞认为绝非止于青春期的人类成长能力。
【基本信息】
书名:《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
作者/绘者: 〔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译者:杨梦茹译
出版社: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CIP:978-7-5596-2983-8
定价:88元
装帧:精装硬壳
包装:函盒
那些远走他乡追求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在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年少的“我”带着父亲的嘱托和对未来满满的期待,为了艺术理想踏上了去远方的路,在路上,“我”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布里姬特,在喜爱罂粟花的灿烂阳光里,在“我”一首又一首曼妙的歌声中,布里姬特给了我轻轻一吻。然而,为了自己的诗歌和远方,“我”不得不与心爱的姑娘道别,这一别就是一生。这段短暂又美好的时光在“我”未知的人生之路上,一遍遍安慰着那迷茫的灵魂。
为爱执着的安瑟姆,遍寻世界之后发现了什么真谛?才华横溢的青年安瑟姆完成了大学学业,并顺利地由一位普通的老师变成了大城市里的著名学者,但却在体面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更多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向心爱的女子求婚,想要拥有更有意义的家庭生活。爱丽丝说,只要你找到了因为远大志向而失去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在一起。最终,安瑟姆找到了最初的天真,爱丽丝却没有等到那一天。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采用的是台湾知名译者杨梦茹的德文直译版,与其他译本相比,同样的意思,或做精简,或略微扩充,最后形成的文字不多不少,恰如其分。语言是诗意的,既不过分直白,也不太过矫饰,充满节奏和韵律,读完一句之后有余韵。
除此之外,全书收录了黑塞30幅手绘水彩插画,附赠精选手稿珍藏卡,硬壳精装、函盒包装,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完美的阅
黑塞的童话中没有非理性的任意虚构,表现的是潜藏在现实中、似有魔力的“巧合”和变化的力量。而找到这些力量正如找到了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我们也有可能创造自己人生的合理的“奇迹”。
我们到底能在黑塞的童话中读到什么?这个问题,要看看你现在是谁,在干什么,以及最终要到达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