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后街开了一家名为“硒大郎”的土家烧饼店铺。
记得刚开业那会儿,店前铺了红毯,两边各有一排插花造型的落地花篮,店里简易明亮,由三人负责。就这样,在众人的期盼中,故事红红火火拉开了序幕。
起初那个人多,我都不知道如何形容,只瞧见一落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都排到路上去了。
于此,最痛苦的莫过于转角处的“梅干菜扣肉饼”。那原是个流动小摊贩,夫妻分两家,男人在前街,女人在后街。后街本来只有女人一家卖烧饼,然而硒大郎一开张,无疑分去了她许多客流量。况且硒大郎尚有一个正经的门面,看着也更干净些。
我对开门几天的热度并不十分在意,哪个店铺刚开业不热闹的。可是看着过了几周,人数依旧不减,我心里也好奇起来,真的有那么好吃?
路上满是丢下的印着“硒大郎”招牌的纸袋,那情形,好像有人刚发过传单一般。
再后来,看到室友也专门来后街买硒大郎的烧饼,自己也馋起来。有两天黄昏的时候,我难得看见店前没人,心想着不用排队,就也去那打算买一个吃。
我还没开口,老板已经先发制人,“不好意思,今天已经卖完了,请明天再来。”我唏嘘,“难怪没人。”
我想,还是老老实实排队吧,为了吃上这饼,也该等一等。于是,这天中午下了课,便去排队了。
我在后头远远看着,里头有三个人,一个负责收帐,一个负责做饼,还有一个是协调打杂。
终于轮到我了,只看见老板从下面柜子里取出一个面团,用手揉捏几下,再用擀面杖把面团压成一个圆形,涂上辣油,最后撒上芝麻放入烤炉中。
她将一切过程暴露在大众面前,无非是想让顾客知道,他们这是纯手工,用料健康,食材新鲜。
收帐的阿姨一边招呼一边宣传,“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有优惠哦,还有精美小礼品”。然后我看到了她右手边有一个小盒,里面有许多可爱的卡通贴纸、便签等小玩意。
烧饼烤好后,涂了辣油的一面变成了红色,饼身也膨胀起来,随后被切成两半,放入了一个精美简约的纸袋里。
拿在手里,有点烫,吃起来很厚实,很香,不像三四块的梅干菜扣肉饼,只有薄薄的一层,又硬又干,嚼在嘴里似在吃脆皮儿。
大家喜欢的烧饼,原来是这个味道。
然而好景不长,硒大郎的繁华并没有维持太久。
这个学期开始,硒大郎前的人渐渐少了。又过了一阵,已经门庭冷落,只有三三两两几个顾客。
有一次,我上午想买饼,发现竟然没开门,到了下午再经过,才看见一个阿姨如慵懒的少妇一般缓缓拉开门,随后倚在桌边玩手机。
我再吃到硒大郎烧饼,却是另一番滋味了。
再后来,硒大郎经常关着门,只偶尔开一下铺,门前已被一个卖烧烤的流动商贩占据了半壁江山,主人也依旧不闻不问,不为所动。
我已经很久没看见硒大郎开门了,也很久不去那吃烧饼了。在这个更新频繁的后街,这似乎是常事。旧的去了,新的才来。
我驻足望着“硒大郎”这三个大字,西风吹走了落叶,路上的过客依旧熙熙攘攘,就好像过去的日子里,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