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研修内容是课例一“如何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意蕴丰美的文言文”。通过观视频,看资料,感觉经老师们共同打磨的文言文课堂有厚度,有广度,有温度。而这为我的文言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
说心里话,文言文教学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冰山”。怎么说呢?文言文怎么上,我一直在摸索尝试。我试图把学生从对文言文的冷漠及畏惧中拉出来;试图转变课堂,让文言文“活”起来,“动”起来;试图突破旧有的框框,赋予文言文更深的内涵,但因个人能力太浅,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的文言文教学总感觉在浅层浮着,飘着,不能着地,更不能深入。所以,常常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了无生趣,心情也随之黯然。
我知道,培养文言语感对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种语感的养成离不开朗读。所以课堂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读,如:自读、齐读、男生共读、女生齐读,接龙读……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读,唤起学生内心对古代语言文字的感觉。那些朗读的技巧,比如说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我很少去教。这是因为我这方面的功底差,我的朗读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于是,我给学生找了更好的“老师”,从网上搜名家的朗读视频,录到手机上,上课时让学生凝神静气地听。听第二遍时学生跟读。我的意思是让学生从跟读中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节奏韵律,掌握这种技巧。但是,今天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一点:这样的朗读只是停留在“技”的层面,是肤浅的,也没有太大意义。为什么要这样读而不那样读?与文本的情感有关吗?我没有思考。所以,单纯为朗读而朗读,读和学生的文本体验成为“两张皮”,两个世界,这应该是无效的教学。
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我忽然悟到这是文言文教学既能重“言”又能重“文”的一举两得的好方法。本课例以“语言文字”为抓手,引领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读中渐入佳境,读中积淀文言素养。我想到我的课堂不能深入的原因也许是自己没有静下心来透彻地解读文本的缘故,没有“沉潜”下来去寻找进入文本,和作者对话的切入点。这和我的理念很有关。恰如专家毕淑娟老师所言: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却不太重视文言文教学,很多文言文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译译、写写的层面,让学生感觉味同嚼蜡。我就在这许多老师中的一员,有“应试”这座大山压着,本来别有洞天的文言文成了“压缩饼干”,课文匆匆读一遍赶紧进入下一环节,要求背诵的让学生早读时间去背,呆板地翻译机械地抄写。每节课就像急行军,我和学生在匆匆赶路,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眉毛胡子一把抓,像多角度品读课文很少涉及。这样的急促,这样的心态,学生当然感觉不到“涵咏滋味长”,感受不出文言文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课堂上,我用了那么多时间,费了那多大力气,声嘶力竭去讲解,去重复,去强调。可是,一到做文言文习题时,学生都抓耳挠腮,不知所以。更有甚者,文言文干脆空着不做。怎么回事呢?我经常想。这原因不在学生,而是老师。是老师没有真正把学生领进文言文的殿堂,没有教学生爱上文言文,课堂缺少有趣的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缺少有效的引领,以至于文言文对学生而言畏之如虎。每次试卷上的文言文,我都要讲仔细,但效果不是很好。这篇讲了,那篇照例还是不会。这常让我有久久的挫败感。
今天,我似有所悟:我是否做了太多的无用功,是否舍本逐末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语文就应该关注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根。语文课堂没有了品词品句品内涵,语文味也就荡然无存。而教师交给学生的不仅是“鱼”,还要有“渔”和“渔场”,以供学生终生之需。
看来,我还是要认真研修,从研修里走它个来回,提高自己的专业认识和水平。我这个人有点后知后觉,但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我这个盛夏就是有意义的,就是美丽的。我愿像蜗牛那样,迟缓地悠然地不懈地朝梦想前进,沿途收获动人的风景,这样的人生的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