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你最想写信给谁?

  1去信光生:你好!你的上一封来信,我一读再读。最近开始阅读你寄来的证严法师的《静思语录》,每天读一点,优美生动的语言,道出对生活、生命和人生的领悟,很是受用。我决定将其作为枕边书,随身携带,睡前翻阅。星云大师的《释迦牟尼佛传》,经过大师的讲述,变得很有趣,但不失很多感动。释迦佛一生面临的离开家庭荣宠的抉择、拜师修道尝试各种苦行、顿悟涅槃之后毕生游历讲经说法、对弟子的各种言传身教、面临外道各种非难和族人的灭亡,尤其是其晚年临终前对弟子们最后的教法和嘱托,让我读起来情不自禁地流泪。这不就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对待自己人生选择时的例证吗?这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真理,以及在种种是非面前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光生,和你相识两个月有余,我们之间除了信件,平日短讯电话都极少,但感觉这两个月以来,我所收获到的知识也好、反思也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喜乐和平静。似乎现在才有人和我一起正视过往,凝视我心中多年来应该面对的内心深渊,并最终挥手告别那些童年时光里留下的渐行渐远的快乐和忧伤。光生,我明白,这是我需要经历的。你让我每天读诵《心经》,为此,我特地每晚睡前上网查询日出时间。最近冬日,家乡高原地区,可能海拔较高、又有重重大山的缘故,日出时间过后十多分钟,太阳才从山那边升起来。所幸,我所在的大学新迁入大学城,这里在新区郊外,一片荒野,除了大学校园的建设提早起步,一切基础设施还在完善之中,就连校园外都是农田村庄。我每天七点定时起床,洗漱之后,还一片漆黑,披着大衣到寝室走廊尽头的窗前,开始诵《心经》,起初不熟悉,诵得很慢。尽管经文短小,还是需要近一分半钟一遍,七遍其实不难,诵完大概十分钟。还记得第一天诵《心经》,书页上的经文慢慢随着外界天明而变得清晰可见,当我一字一句诵完七遍之后抬头,从七楼的窗子看出去,视野开阔,异常壮美。此时,天空万里无云,大山顶上刚好露出曙光。随着山后那轮耀眼朝阳如同一个金色圆盘一样缓缓的升起,眼前大地一片清朗,生机勃勃。天空此时是淡蓝色,配上连绵的青山、广袤的大地、略显羞涩的阳光——这样的大广角远景,仿佛一气呵成,巨大画卷毫不掩饰、干脆明了地投射在我面前。我看着这幅壮阔的画卷呆滞了许久。这是天天都上演的日出啊,我竟然这二十年的人生里,没有一次认真凝望过她。有一瞬间,我的心念突然感觉时空都变了,我不知自己在哪里,也不知这是什么年代,更不知道自己是谁。只觉得在这样的天地间,自己就像一只展翅难飞的被现实所囚禁的小鸟。我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有与这美景相遇的荣幸,就像那只小鸟被关久了,忘记自己还会飞翔、忘记了曾经属于山林一样。可能大家都差不多吧,久在樊笼里,忘了来时路,身不由己。就连面对每天都能相遇的美景,也变得麻木不仁。大家都在盲目地跟随,盲目地寻找,盲目地行走,最后盲目使人麻木。此后每一天,我都坚持诵经,让自己与经文、朝阳、家乡天地独处。大概第四天的时候,我决定花时间将经文背下来。一下午不到,便记下了经文。心理学上说,一个动作重复坚持三周以上,便可成为习惯。现在写信给你,刚好第二十一天。难以置信,我还能在吃饭、睡觉、学习之外,坚持一件美好的事情那么多天。这是属于我自己的,让我每天都充满能量的。尽管我还没弄懂经文,但唐玄奘翻译的文句真是优美至极。有一天,可能夜里失眠的原因,做了很多梦,起来以后想起一些人和事,心事重重。那天早晨诵《心经》,每当诵到“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一句之时,便情不自禁地落泪。是的,光生,至今的我,仍有牵挂,仍旧恐怖,仍然颠倒,仍是不知悔改。归根结底,我还有所求。手中的绳子没有放开,只会作茧自缚,把自己勒紧。而很多时候,痛了还不放手。我想,或许可能没痛到极致吧。最近的心事,以后再和你说。总之,每天的感受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自己充满能量,感到快乐,不同的是,尽管每天都在日出,每天景色却不同,并且,不同的日子,我诵到经文的不同语句,会有不同的触动。这或许就是我和《心经》、和观音菩萨一个最好的缘起。我知道自己在改变,虽然不知何时才能蜕变,但有这个开始,我很庆幸。光生,我要谢谢你!我似乎回想起很多,但又忘记了很多,那种似有似无、似曾相识的感受,让我在模糊的找寻中得到轻安。我相信我看得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段时间的读书和诵经,我慢慢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扭力发生在自己心中。那种想要和过去的自我对抗的力量,让我很矛盾,一方面我想要和过去告别,我想要和过去的自己告别,但我却总是忘不了,也不愿意;另一方面,我似有似无之中,能够明白自己心中的劣根之处,乃至阴暗之地,我想要像诵经时眼前的太阳一样,驱散那些残余的污浊、经年的尘垢和尘封的灰暗,但我又不敢,也并不想。这两重矛盾感,我想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我的内心。 光生,我想你能明白我说的。我注定向前走,不能再回头。所以我想借助和你写信的方式,逼着自己去面对,去挖掘,去拔除。如同佛教讲的“慈悲”一样,“慈”是与乐,给予众生喜乐,“悲”是拔苦,帮助众生离苦。我所理解的慈悲,是先对自己的清理,才有能耐对别人进行给予和帮助。 光生,今天唠叨太久,见谅。入冬了,南方没有窗含西岭,想必北方已经寒意渐浓。保重身体。 祝好!尘尽立冬于校园 2回信尘尽: 展信吉祥!你来信中提到自己需要借助与我通信的方式去面对自己内心过往的苦楚,此举可行,但你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我不是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只能够根据你所诉说的问题,基于我的信仰和修学体会,和你分享佛教对于心病的对治之法。其实大部分意义上,佛法本就讲求心病的对治,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修行的意义就是在于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说服自己,以至于如何改变自己的内心。而最好的说服自己的方式,就是看穿这个世界生灭无常的事实,看破人生百态背后的一样的悲苦事实,看清这个大千世界背后的空性本质。当你看待世界的角度变了,说明你的内心开始净化了,至少不再固执己见了。第二,基于个人经历,以及对这个时间建立的信仰层面的认识,我认为,很多人生难题,你需要去直面,但直面的同时,你需要持一个理性且确切的视角去反思,从反省中找到合理的答案,以及今后的改变方式。这是佛教忏悔的意义所在,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身口意的种种造作,才能有理由接受当下之苦,以至于未来不再造作,如此,你才有转身的可能,所谓“回头是岸”,就是在告诉我们,转身即解脱。第三,通过观照实相,忏悔业障,自我解脱,这是自利的一方面;大乘佛教的另一个特质在于:自利的同时,提出利他的必要性。举例而言,你为什么执着不放,因为你在乎一些人、一些人同样在乎你;你为什么困苦,因为你在乎的人和在乎你的人也同样困苦;你为什么负重,因为在乎本就心累,在乎就是挂碍,这在心理学上叫共情,佛教称为共业。所以要懂得发愿,随着愿力的提升和发心的广大,你转身蜕变的可能性便增加,你和身边的人才能一同攀越高山、看到同样美丽的风景。你开篇提到的持诵《心经》的感受,至今读起来,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走过相同的路,亦或是想要奔向共同的方向,只因渐行渐远,人生分岔路口太多,而渐渐走散。但我仍然相信一些指引、一些信念,还在我们心里,如同暗夜里的微光,尽管弱小、但未散去,所以才有当下你的感受、我的感动。如同离家太久的孩子,听到远方的山歌,或者久违的乡音,还是会潸然泪下。尘尽,这是你内心善的心识种子的启发,是你的坚持,让你在反复之中愿意去沉下心面对,只有这样,你也才能感受到平日无从体会的那些属于自己的真实、喜悦和感动。妄念太多的人,难于淡定,因为时刻都在分心;心事太多的人,无法自在,因为总是放不下。所以佛教强调通过反复的熏习,将内心恶的种子转化为善的一类,将善的种子继续培养。这是唯识一宗提倡的转染成净。如同将一块白色布料上,脏了的部分持续搓揉洗涤,去除杂色,将白色的部分漂洗保持。所以我常说,坚持即是美德,因为长期持续、有规律、重复地坚持一件事,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长期持续的坚持,能够让你在面对无穷的变数时,心中有韧性,外力杂乱拉扯,不至于轻易崩塌和断裂;有规律的坚持,是在一番感性和理性的抉择之后而剩下的趋近于理性的判断,能够让你身心安稳,喜乐轻安;重复的坚持,能够让你在持久的规范和自律之中,完成自我,寻找新生。这是我的体会,但宗教体验和效果,需要不同的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去亲证。记得,只要有希望,心地自然光明。 这次说的可能有些晦涩,但你走过这条路,你会懂的。若不能善始善终,就尽力做到无悔。这就看你有心无心。 愿《心经》伴你轻安! 光生大雪于北京©文|师父曰原创图|源于网络,侵删凡事退一步,人生更开阔谁都不傻,只是不说而已把一切看淡,心就不累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